
ICS 21.220.10 J18 备案号:578132017
JB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 5983—2017 代替 JB/T 5983—1992
多楔带传动设计方法
Design method for drives using V-ribbed belts
2017-01-09 发布
2017-07-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JB/T 5983—2017
目 次
前言 1 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符号、代号
..............
ee.eee.
中营电电电电业营
原始设计资料 5 设计步骤, 5.1设计功率 Pa.. 5.2 带型 5.3 传动比i 5.4带轮有效直径 del、d2 5.5带的有效长度L。和中心距α. 5.6 中心距调整量 5.7小带轮包角 α,和包角修正系数 K。 5.8带长修正系数 K, 5.9每楔传递的基本额定功率P,和由传动比引起的功率增量 △P, 5.10 每楔传递的额定功率 P 5.11 带的楔数 Z 5.12 带轮圆周线速度 5.13 压轴力 5.14初拉力... 5.15 设计小结. 5.16 设计示例附录A(资料性附录) 多楔带传动的设计计算示例 A.1 原始设计资料, A.2 设计步骤
4
8
8
9
...
..26 ...27 27 ....28 .... 29 ..29
.30 .30
.... 30
... ....0................
JB/T 5983—2017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一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JB/T5983—1992《多楔带传动设计方法》,与JB/T5983-1992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PK型多楔带传动设计方法的内容(见全文); -修改了原表 1、表 7、表 8、表 10、表 12、表 13 和表 15; 修改了原图1; -增加了每楔传递的额定功率计算公式(见5.10); -增加了带轮圆周线速度计算公式(见5.12); -增加了传动比修正系数(见表14); 修改了带传递的有效圆周力F计算公式(见5.13)。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带轮与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28)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宁波凯驰胶带有限公司、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莱芜永驰橡
塑有限责任公司、河北佰特橡胶有限公司、宁波丰茂远东橡胶有限公司、浙江三特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志洪、应建丽、秦书安、周玉杰、陈月增、高凤仙、冯建斌、邵海根。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JB/T 5983—1992。
II
JB/T 5983—2017
多楔带传动设计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多楔带传动设计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 PJ、PK、PL、PM 四种型号多楔带传动的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6931.1带传动术语第1部分:带传动基本术语 GB/T 6931.2带传动术语第2部分:V带和多楔带传动术语
3 术语和定义、符号、代号
3.1( GB/T6931.1和GB/T 6931.2界定的术语和定义、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3.2本标准中使用的代号见表1。
表1 参数名称设计功率需传递的功率工作情况系数传动比小带轮转速大带轮转速小带轮节圆直径大带轮节圆直径有效线差小带轮有效直径大带轮有效直径带的有效长度
代号 Pa p KA i ni n2 dp1 dp2 4. det de2. L. a Lo ao
单位 kw kw
r/min r/min mm mm mm mm mm mm mm mm mm mm mm
中心距初定有效长度初定中心距中心距减小量中心距增加量
4
1
JB/T 5983--2017
表1 (续) 参数名称小带轮包角包角修正系数带长修正系数传动比修正系数
代号 α1 K. K. KsR P1 AP, Pf z V r v F F1 F2 K. 9 T G f
单位 (°) - 一 - kw kw kw 个 m/s ni/1 000 m/s N N N / N mm N mm
每楔传递的基本额定功率由传动比引起的功率增量每楔传递的额定功率带的楔数、带轮的槽数
带轮圆周线速度小带轮转速系数
带速有效拉力紧边拉力松边拉力
带与带轮的楔合系数
压轴力跨距
测量初拉力时施加的垂直力
挠度
4原始设计资料
原始设计资料如下:一原动机和工作机类型;
一每天运转时间 t; -需传递的功率 P; 一小带轮转速 ni;
一大带轮转速 n2; 一初定中心距αo或中心距范围; 一时传动空间等方面的特殊要求。
5 设计步骤
5.1 设计功率 Pa
设计功率按公式(1)计算。
P.K.P................................
(1)
KA值见表2。
2
JB/T 5983--2017
表 2
原动机类型
交流电动机(普通转矩、笼型、同 交流电动机(大转矩、大转差率、 步、分相式),直流电动机(并励), 单相、集电环式、串励),直流电动机内燃机
(复励)
工况
每天连 每天连续运转 续运转 ≤6 h >6 h~16 h >16 h~24 h | ≤6h >6 h~16 h >16 h~24 h
每天连 每天连 每天连续运转 续运转 续运转
每天连续运转
KA
液体搅拌器;鼓风机和排气装置;离心泵和压缩机;功率在7.5kW以下(含 1.0 7.5kW)的风扇;轻型输送机
1.1
1.2
1.1
1.2
1.3
带式输送机(用于输送砂子、尘物等); 和面机;功率超过7.5kW的风扇;发电机、洗衣机、机床;冲床、压力机、剪 1.1 床;印刷机;往复式振动筛;正排量旋转泵
1.2
1.3
1.2
1.3
1.4
制砖机;斗式提升机;励磁机;活塞式压缩机;输送机(链板式、盘式、螺旋式);锻压机床;造纸用打浆机;柱塞 1.2 泵;正排量鼓风机;粉碎机;锯床和木工机械
1.3
1.4
1.4
1.5
1.6
破碎机(旋转式、鄂式、滚动式);研磨机(球式、棒式、圆筒式);起重机; 1.3 橡胶机械(压光机、模压机、轧制机)
1.4
1.5
1.6
1.6
1.8
2.0
2.0
2.0
2.0
2.0
2.0
节流机械
注:如使用张紧轮,宜将下列数值加到本表的K 中:
张紧轮位于松边内侧:0; 张紧轮位于松边外侧:0.1; 张紧轮位于紧边内侧:0.1; 张紧轮位于紧边外侧:0.2。
5.2 带型
根据n,和 P。由图1选择带型。
3
JB/T 5983-2017
10 000 8 000
5 000 3450
7 98 1160 1098 690 575 435 290 200 150
uju/1
lu
PM
X
100
20
50 100 200
0.2
0.5
5001 000
345 设计功率 PkW
1
图1
5.3传动比i
传动比按公式(2)计算。
i=n,/n2
(2)
5.4 带轮有效直径 de1、de2
小带轮有效直径:dei≥demin’demin 见表 3。
表3 PK 45
单位为毫米 PM 180
槽型 demin
PJ 20
PL 75
如不考虑弹性滑动,传动比按公式(3)计算。
i=n,/n2=dp2/dp1
(3)
........
式中: dp1 = dei + 24 d p2= de2 + 24. 4.值见表4。
表 4 PK 1.6
单位为毫米 PM 2.5
槽型 4.
PJ 1.1
PL 2.0
大带轮有效直径按公式(4)计算。
d= d-2Z
(4)
d、d根据计算值选取表 5 的直径系列中的值。
?
JB/T 5983-2017
表 5 带轮直径d.系列 PM
单位为毫米
PJ 20 22.4 25 28 31.5 33.5 35.5 37.5 40 42.5 45 47.5 50 53 56 60 63 71 75 80 90
PK 45 47.5 50 53 56 60 63 71 75 80 90 95 100 106 112 118 125 132 140 150 160
PL 75 80 90 95 100 106 112 118 125 132 140 150 160 170 180 200 212 224 236 250 265
PJ 95 100 106 112 118 125 132 140 150 160 170 180 200 212 224 236 250 265 280 300 一
PK 170 180 200 212 224 236 250 265 280 300 315 335 375 400 -
PL 280 300 315 355 375 400 425 450 470 500 560 600 630 710 750 - - - 一一一
PM 750 800 850 900 950 1 000 1 120
180 200 212 224 236 250 265 280 300 315 355 375 400 425 450 475 500 560 600 630 710
- - 1 - - - -
- 一 /
-
一一
5.5 带的有效长度 L。和中心距 a 5.5.1 初定有效长度Lo和带的有效长度Le
初定有效长度按公式(5)计算。
Lo=2ao+1.57 (de1+de2)+ (de2-de1)'/4ao
(5)
ao由主设计任务书给定,或在0.7(dei+de2)
表 6 带的有效长度 L。系列
单位为毫米
PJ 300 330 350 375
PK 450 475 500 560
PL 1 000 1 060 1 120 1 200
PM 2 000 2 120 2 240 2 36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