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77.120.99 H 6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3747.16—2017 代替GB/T13747.16—1992
锆及锆合金化学分析方法第16部分:氯量的测定
氯化银浊度法和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Methods for chemical analysis of zirconium and zirconium alloys-
Part16:Determinationofchloriccontent-
Silver chloride nephelometry and ion selective electrode method
2017-09-29发布
2018-04-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13747.16—2017
前言
GB/T13747《锆及错合金化学分析方法》拟分为27部分:
第1部分:锡量的测定 碘酸钾滴定法和苯基荧光酮-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分光光度法;第2部分:铁量的测定 1,10-二氮杂菲分光光度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第3部分:镍量的测定 丁二酮分光光度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第4部分:铬量的测定 二苯卡巴肼分光光度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第5部分:铝量的测定 铬天青S-氯化十四烷基吡啶分光光度法;第6部分:铜量的测定 2,9-二甲基-1,10-二氮杂菲分光光度法;第7部分:锰量的测定 高碘酸钾分光光度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第8部分:钻量的测定 亚硝基R盐分光光度法;第9部分:镁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第10部分:钨量的测定 硫氰酸盐分光光度法;第11部分:钼量的测定 硫氰酸盐分光光度法;第12部分:硅量的测定 钼蓝分光光度法;第13部分:铅量的测定 极谱法;第14部分:铀量的测定 极谱法;第15部分:硼量的测定 姜黄素分光光度法;第16部分:氯量的测定 氯化银浊度法和离子选择性电极法;第17部分:量的测定 极谱法;第18部分:钒量的测定 苯甲酰苯基羟胺分光光度法;第19部分:钛量的测定 二安替比林甲烷分光光度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第20部分:铪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第21部分:氢量的测定 情气熔融红外吸收法/热导法;第22部分:氧量和氮量的测定1 情气熔融红外吸收法/热导法;第23部分:氮量的测定 蒸馏分离-奈斯勒试剂分光光度法;第24部分:碳量的测定 高频燃烧红外吸收法;第25部分:锯量的测定 5-Br-PADAP分光光度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第26部分:合金及杂质元素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第27部分:痕量杂质元素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
本部分为GB/T13747的第16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部分代替GB/T13747.16一1992《错及错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氯化银浊度法测定氯量》。本部分
与GB/T13747.16一1992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一氯化银浊度法测定下限由0.0020%调整为0.0010%(见第1章,1992年版的第1章);一删除了引用标准”(1992年版的第2章);一氯化银浊度法由“荧光光度计”改为“分光光度计”(见2.3,1992年版的第5章);
增加了离子选择性电极法(见第3章); -增加了试样条款(见2.4);一将允许差改为精密度条款(见2.7和3.7,1992年版的第8章);
I
GB/T 13747.16—2017
一增加了试验报告条款(见第9章)。 本部分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43)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西部金属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国核宝钛锆业股份公司、宝钛集团有限公司、西北有
色金属研究院、广东省工业分析检测中心、国标(北京)检验认证有限公司、西部新锆核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翟通德、李刚、张斌、张娟萍、周金芝、赵旭东、李震乾、白焕焕、苗磊、李剑、罗琳、 王金磊、陈晓东、麦丽碧、佟伶、侯川。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3747.16—1992。
一
I
GB/T13747.16—2017
锆及锆合金化学分析方法第16部分:氯量的测定
氯化银浊度法和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1范围
GB/T13747的本部分规定了锆及锆合金中的氯量的测定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海绵锆、锆及锆合金中氯量的测定。方法一测定范围:0.0010%0.030%;方法二测
定范围:0.0004%~0.020%。测定方法交叉时,方法一为仲裁方法。
2方法一 氯化银浊度法
2.1方法提要
试料用氢氟酸溶解,硼酸络合过量的氢氟酸,在硝酸介质中,银与氯离子生成氯化银悬浊液,以乙二醇作稳定剂,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其浊度值。 2.2 2试剂
除非另有说明,在分析中仅使用确认为分析纯的试剂和实验室二级水。 2.2.1乙二醇。 2.2.2氢氟酸(1十1),优级纯。 2.2.3硼酸饱和溶液,优级纯。 2.2.4硝酸(1十1),优级纯。 2.2.5硝酸银溶液(5g/L),贮存于棕色瓶中。 2.2.6氯标准贮存溶液:称取0.1649g经400℃~450℃灼烧1h并冷却至室温的氯化钠(wNacl》 99.95%),用水溶解,移人1000mL容量瓶中,以水稀释至刻度,混匀。此溶液1mL含100μg氯。 2.2.7氯标准溶液:移取50.00mL氯标准贮存溶液(2.2.6)于5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此溶液1mL含10μg氯。 2.3仪器
分光光度计。 2.4试样
海绵锆、锆及锆合金试样加工成屑状。 2.5分析步骤 2.5.1试料
按表1称取试样(2.4),精确至0.1mg。
1
GB/T13747.16—2017
表1称样量
氯的质量分数/% 0.0010~0.0050 >0.0050~0.010 >0.010~0.030
试样量/g 0.50 0.20 0.10
2.5.2 测定次数
独立地进行两次测定,取其平均值。 2.5.3空白试验
随同试料(2.5.1)做空白试验。 2.5.4测定 2.5.4.1将试料((2.5.1)置于100mL塑料烧杯中,分次加人3mL氢氟酸(2.2.2),待试料溶解后,加人 0.5mL硝酸(2.2.4)至溶液清亮,加人25mL硼酸饱和溶液(2.2.3),移人50mL容量瓶中。 2.5.4.2加人5mL硝酸(2.2.4)、2.5mL乙二醇(2.2.1),充分混匀,加人2.5mL硝酸银溶液(2.2.5),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于40℃水浴放置10min取出,暗处放置20min。 2.5.4.3试液移入3cm吸收皿中,以随同试料空白溶液为参比,于分光光度计波长420nm处,测其吸光度,从工作曲线上查出相应的氯量。 2.5.5工作曲线的绘制
移取0mL、0.50mL、1.00mL、1.50mL、2.00mL、3.00mL氯标准溶液(2.2.7),分别置于一组 50mL塑料杯中,加入3mL氢氟酸(2.2.2)、0.5mL硝酸(2.2.4)、25mL硼酸饱和溶液(2.2.3),移人 50mL容量瓶中,以下按分析步骤2.5.4.2操作。试液移入3cm吸收皿中,以试剂空白为参比,于分光光度计波长420nm处,测其吸光度,绘制工作曲线。 2.6 6分析结果的计算
氟量以氯的质量分数Wc计,按公式(1)计算:
m,×10-6
×100%
...(1 )
wcl=
m
式中: m,一从工作曲线上查得的氯量,单位为微克(μg); m。—试料的质量,单位为克(g)。 分析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7精密度 2.7.1重复性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试结果的测定值,在以下给出的平均值范围内,这两个测试结果
的绝对差值不超过重复性限(r),超过重复性限(r)的情况不超过5%。重复性限(r)按表2数据采用线性内插法或外延法求得。
2
GB/T13747.16—2017
表2 重复性限
氯的质量分数/%
重复性限/% 0.002 1 0.003 0 0.004 0
0.002 0 0.013 0.025
2.7.2 允许差
实验室之间分析结果的差值应不大于表3所列允许差。
表3 3允许差
允许差/% 0.003 0 0.004 0 0.005
氯的质量分数/% 0.0010~0.0050 >0.0050~0.010 >0.010~0.030
3 方法二 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3.1方法提要
试料用氢氟酸溶解,以硝酸钠为离子强度调节剂,用氯离子选择电极直接测定氯量。 3.2试剂
除非另有说明,在分析中仅使用确认为优级纯的试剂和实验室二级水。 3.2.1氢氟酸(40%)。 3.2.2 2过氧化氢(30%),分析纯。 3.2.3 3金属锆(Wz≥99.95%,W≤0.0004%)。 3.2.4氯标准贮存溶液:称取0.1649g经400℃~500℃灼烧1h并冷却至室温的氯化钠(wNsel》 99.95%),用水溶解,移人1000mL容量瓶中,以水稀释至刻度,混匀。此溶液1mL含100μg的氯。 3.2.5 5氯标准溶液:移取50.00mL氟标准贮存溶液(3.2.4)于5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此溶液1mL含10μg的氯。 3.2.6离子强度调节剂:称取425g硝酸钠(wNaNO,≥99.95%),用水溶解,移人1000mL容量瓶中,用去离子水稀释至刻度,混匀。 3.3仪器
氯离子选择电极、搅拌电极、具有离子浓度测量功能的离子计。 3.4试样
海绵锆、锆及锆合金试样加工均匀的屑状或块状样品。
3
GB/T13747.16—2017
3.5分析步骤 3.5.1试料
称取2.0g试样(3.4),精确至0.1mg。 3.5.2测定次数
独立地进行两次测定,取其平均值。 3.5.3空白试验
随同试料做空白试验。 3.5.4分析试液的制备 3.5.4.1 将试料(3.5.1)置于150mL聚四氟乙烯烧杯中。 3.5.4.2 分3次加人6mL氢氟酸(3.2.1),加人0.3mL过氧化氢(3.2.2),待试料溶解完全后,加入 2mL离子强度调节剂(3.2.6),冷却至室温。 3.5.4.3将试液移人100mL塑料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 3.5.5工作曲线溶液配制 3.5.5.1称取2.00g金属锆(3.2.3)6份于一系列150mL聚四氟乙烯烧杯中,按3.5.4.2进行,移人6个 100mL塑料容量瓶中。 3.5.5.2依次加人0.60mL氯标准溶液(3.2.5)、0.50mL、1.00mL、2.00mL、3.00mL、4.00mL氯标准贮存溶液(3.2.4),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 3.5.6测定
仪器按照其使用说明书进行准备和预热后,将工作曲线溶液转移至塑料烧杯中,进行曲线校准,仪器自动生成校准曲线,待测量校准完成后进行空白试液的测定,然后进行试样溶液的测量,仪器显示氯的浓度值。 3.6分析结果的计算
氯量以氯的质量分数Wc计,按公式(2)计算:
(p1 -po) . V。×10-6
(2)
×100%
wc=
m2
式中: p1 试样中的氯量,单位为微克每毫升(μg/mL); po- 空白溶液测定氟量,单位为微克每毫升(ug/mL); V。—溶液体积,单位为毫升(mL); mz- 试料的质量,单位为克(g)。
3.7精密度 3.7.1 重复性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试结果的测定值,在以下给出的平均值范围内,这两个测试结果的绝对差值不超过重复性限(r),超过重复性限(r)的情况不超过5%。重复性限(r)按表4数据采用线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