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53.040.20 G 42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8267.3—2015/IS015236-3:2007
钢丝绳芯输送带 第3部分:井下用
输送带的特殊安全要求
Steel cord conveyor belts-Part 3 : Special safety requirements
for belts for use in underground installations
(ISO15236-3:2007.IDT)
2016-07-01实施
2015-12-31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28267.3—2015/ISO15236-3:2007
前言
GB/T28267《钢丝绳芯输送带》分为以下4个部分:
第1部分:普通用途输送带的设计、尺寸和机械要求;第2部分:优选带型;第3部分:井下用输送带的特殊安全要求;第4部分:带的硫化接头。
本部分为GB/T28267的第3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使用翻译法等同采用ISO15236-3:2007《钢丝绳芯输送带第3部分:井下用途输送带的特
殊安全要求》(英文版)。
与本部分中规范性引用的国际文件有一致性对应关系的我国文件如下: GB/T528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拉伸应力应变性能的测定(GB/T528一2009,ISO37:2005,
IDT);
GB/T3916 6纺织品卷装纱 少单根纱线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CRE法)(GB/T3916- 2013,ISO2062:2009,MOD);
GB/T5754.2 钢丝绳芯输送带 寺纵向拉伸试验第2部分:拉伸强度的测定(GB/T5754.2- 2005,ISO 7622-2:1984,IDT);
GB/T 5755 钢丝绳芯输送带 钢丝绳粘合强度的测定(GB/T5755—2013,ISO7623:1996, IDT);
GB/T 7983 输送带横向柔性(成槽性)试验方法(GB/T7983一2013,ISO703:2007,MOD); GB/T17044 钢丝绳芯输送带覆盖层与带芯粘合强度试验(GB/T17044一2013,ISO8094:1984,
IDT)。
本部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将表1中"h.≤1mm、1.0mm
1.5mm”分别改正为“h≤1mm、 1.0mm1.5mm"; 用国际标准最新版本ISO7590:2009代替ISO75902001。
本部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带轮与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输送带分技术委员会(SAC/TC428/SC1)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浙江双箭橡胶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中意胶带有限责任公司、浙江奋飞橡塑制品有
限公司、浙江三维橡胶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究矿集团唐村实业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朱汉华、宋长江、郑志柳、张国方、黄孝庭。
1
GB/T28267.3—2015/IS015236-3:2007
钢丝绳芯输送带第3部分:井下用
输送带的特殊安全要求
1范围
GB/T28267的本部分规定了以纵向钢丝绳作为增强体的井下用钢丝绳芯输送带的性能和结构要求。这些设计和结构要求适用于单根带的设计和GB/T28267.2覆盖的全部型号系列的设计。
符合本部分的钢丝绳芯输送带主要用于煤矿井下及其他安全性要求特别高的易燃易爆场合。 注:目前只有以氯丁橡胶构成覆盖层和粘合胶的输送带能够满足这些要求。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5753一2013钢丝绳芯输送带总厚度和覆盖层厚度的测定方法(ISO7590:2009,IDT) GB/T9867—2008 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耐磨性能的测定(旋转辊筒式磨耗机法)(ISO4649:2002,
IDT)
ISO37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拉伸应力-应变性能的测定(Rubber,vulcanizedor thermoplasticDetermination of tensile stress-strain properties)
ISO703 输送带横向柔性(成槽性)试验方法(Conveyorbelts一Transverseflexibility (troughability)—Test method)
ISO2062纺织品卷装纱等速伸长(CRE)测试仪单根纱线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测定 (TextilesYarns frompackages—Determination of single-endbreaking forceand elongation atbreak)
ISO7622-2钢丝绳芯输送带纵向拉伸试验第2部分:拉伸强度的测定(Steelcordconveyor beltsLongitudinal traction testPart 2:Measurement of tensile strength)
ISO7623钢丝绳芯输送带 绳与包覆胶的粘合试验原始状态下和热老化后试验(Steelcord conveyor beltsCord-to-coating bond testInitial test and after thermal treatment)
ISO8094 钢丝绳芯输送带 覆盖层与带芯层粘合强度试验(Steelcordconveyorbelts Adhesion strength test of the rertothecorelayer
EN13827 钢丝绳芯输送带 钢丝绳横向和纵向位置的测定(Steelcordconveyorbelts一Deter min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v rtical displacer ment of steel cords)
EN14973 地下矿并用输送带 导电性和可燃性安全要求(Conveyorbeltsforusein underground installatio
Electricalandflammability safety requirements)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边胶宽度 edgewidth bk 外侧钢丝绳与带边间的胶层厚度。 见图1。
1
GB/T28267.3—2015/IS015236-3:2007
3.2
缓冲层 breaker 输送带中的一种横向增强体,一般由织物构成,埋设在上覆盖层和(或)下覆盖层中,距离纵向绳至
少1mm,且把它看作是覆盖层的一部分。
见图2。 注:改写GB/T5753—2013,定义2.1。
3.3
横向件 weft 输送带中的一种横向增强体,一般由钢丝构成,埋设在纵向钢丝绳上方和(或)下方距其不到1mm
的地方,且把它看作是带芯的一部分。
见图3。 注:改写GB/T5753- 3—2013,定义2.2
符号和单位
4
本部分使用的符号和单位如表1所示。
表1 符号和单位意 义
符号 B F. Fiu 钢丝绳拉断力(绳取自硫化带) F.
单位 mm N/mm kN N/mm N/mm mm mm mm mm mm mm
带宽钢丝绳拔脱强度
热老化后钢丝绳拔脱强度带的拉断强度最小(公称)值计算的边胶宽度带的增强宽度钢丝绳直径见图4 带的挠度(成槽性)钢丝绳高度平均值,遵照EN13827规定钢丝绳根数带的标称厚度(见GB/T5753) 上覆盖层厚度下覆盖层厚度缓冲层到纵向钢丝绳层的间距横向件到纵向钢丝绳层的间距带芯层厚度钢丝绳间距位于△h≤1mm范围的钢丝绳根数占钢丝绳总根数的百分数位于1.0mm1.5mm范围的钢丝绳根数占钢丝绳总根数的百分数
Kn bx b 4
hm n 51 52 53 54 s 56 1 Ahi Ah: Ah: 2
mm mm mm mm mm mm mm % % %
GB/T 28267.3—2015/IS0 15236-3:2007
5带的设计 5.1 标准型输送带
符合本部分的输送带中包含被芯胶层包覆的钢丝绳,带芯层的顶部和底部由覆盖层保护(见图1)。 5.2具有横向增强体的输送带
具有缓冲层的钢丝绳芯输送带的断面结构要求如图2所示,具有横向件的钢丝绳芯输送带的断面
结构要求如图3所示。 5.3带芯
对所有型式的输送带,带芯层厚度(s6)均按下式计算:
S6 = S1 S2 — S:
说明: S6=d
图1 标准型带的横截面
s,≥1 mm; 56=d(见表1)。 说明:
缓冲层。 ,包括缓冲层,
-
图2具有缓冲层的带的横截面
GB/T28267.3—2015/ISO15236-3:2007
ss<1mm。 说明:
横向件。 "横向件上方。 b横向件下方。
1-
图3具有横向件的带的横截面
6设计和结构
6.1 带的拉伸强度
钢丝绳芯输送带的纵向拉伸强度应在500N/mm~8000N/mm之间。 宜按表2选择带的型号。
表 2 带的型号
ST 1000 ST 3500
ST 1250 ST 4000
ST 1600 ST 4500
ST 2000 ST 5000
ST 2500 ST 5400
ST 3150
6.2 带的宽度
带的宽度及极限偏差如表3所示,它们是指带在制造时的宽度,而不是安装后承受张力时的宽度。
表3 带宽(B) 800
B/mm 极限偏差
500 +10 -5
650
1 000
1 200
1 400
1 600 ±12
+10 +1 ±10
±12
±10
6.3 带的边胶宽度和带的增强宽度 6.3.1 边胶宽度
带边胶宽度(bk)应不小于15mm而不大于40mm,由下式计算近似值:
bk~5×s6
6.3.2 带的增强宽度
带的增强宽度(b.)按下式计算: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