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SY/T 6396-2014 丛式井平台布置及井眼防碰技术要求

SY/T 6396-2014 丛式井平台布置及井眼防碰技术要求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565.13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3-11-03 09:43:35



推荐标签: 技术 平台 6396

内容简介

SY/T 6396-2014 丛式井平台布置及井眼防碰技术要求 ICS 75.020 E 13 备案号:48196—2015
SY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63962014
代替SY/T5505—2006,SY/T6396—2009
从式井平台布置及眼防碰技术要求
Slot layout and anti-collision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platform cluster well drilling
2014-10-15发布
2015-03-01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SY/T6396—2014
目 電次
前言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1 丛式井平台布置原则 5 井眼防碰设计 6
防碰井段施工技术要求附录A(规范性附录)分离系数附录B(规范性附录)平台位置确定附录C(规范性附录)最近距离扫描法附录D(资料性附录) 防碰扫描
2 SY/T6396—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SY/T5505—2006《丛式井平台布置》和SY/T6396—2009《钻井井眼防碰技术要求》。由SY/T5505—2006和SY/T6396—2009主要内容合并而成,并增加了相关内容,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改为《丛式井平台布置及井眼防碰技术要求》;删除了平台设备的布置(见SY/T5505一2006的第4章);增加了“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修改了平台位置确定、平台布置原则(见4.1,4.2);修改了并眼防碰设计(见5.1,5.2);修改了防碰井段施工技术要求(见6.1,6.2)。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石油钻井工程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石油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定向井技术服务分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中海油田服务有限股份公司油田技术事业部、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
司钻井工程技术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运志森、刘永利、曹阳、安申庆、邱维清、孙海滨、张所生、梁志丰。 本标准代替了SY/T5505—2006和SY/T6396—2009。 SY/T5505一2006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SY/T5505—1992 -SYT6241—1996。
SY/T6396—2009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SY/T6396—1999。
I SY/T6396—2014
从式井平台布置及并眼防碰技术要求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丛式井平台布置及井眼防碰设计和施工技术要求等内容本标准适用于丛式井的平台布置及井眼防碰设计和施工。 其他存在井眼相碰风险的井可参照本标准相关内容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8911石油天然气钻井工程术语 SY/T5431井身结构设计方法
3术语和定义
GB/T2891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分离系数separation factor 两井筒中心距与两井筒误差椭圆长轴半径(R,和R)之和的比值(见附录A)。
3.2
防碰井段anti-collision section 与相邻井分离系数小于2或与相邻井空间最近距离小于20m的井段。
4丛式井平台布置原则
4.1平台位置确定的原则
应满足地质设计要求,满足钻井和采油工艺及安全环保要求。 4.2丛式井平台布置原则 4.2.1应根据待钻井靶点坐标、最大位移,结合地理条件选定丛式井平台位置。平台位置应选定在以各并靶点所在位置为单位质点构成的平面质点系的质心上。当质心位置不在靶点坐标上时,平台位置应挪到离质心最近的靶点坐标上,见附录B。 4.2.2平台井口与靶点的对应分配关系应以平台内各井的水平位移之和最小,并避免方位线相互交叉。 4.2.3平台位置应兼顾双靶点井,使双靶点井处于同一方位线上;在有多口双靶点井位时,平台布置应调整到各井靶点连线的延长线交汇处或交汇处附近;多靶点井和单靶点井组成的平台应以满足多靶点井为前提,适当考虑单靶点井的施工难度来确定平台位置。
1 SY/T6396—2014
4.2.4平台内各井口布局方式应根据方便钻机运移方式为原则布置成直线型、L型、矩型等,并口间距离宜不小于2.5m。平台内并的造斜点深度越深,并口距宜越大。 4.2.5井口展布应从平台中心位置展开。在有直井的情况下,应将其中的直井井口固定下来,展开的方向除了遵循钻机大门朝向的有关规定外,还要兼顾考虑靶点位置。 4.2.6井口展布还应考虑多靶点井优化井眼轨迹的需要,必要时,应通过调整井口距和展布方向使多靶点并靶前位移和需要调整方位的工作量对施工的影响达到最小 4.2.7井口布局确定后,应将井口及其对应的靶点和施工顺序通告地质部门备案。
5井眼防碰设计
5.1设计要求 5.1.1设计前应收集地质设计和邻井相关数据。邻井数据包括:井身结构、实测井口坐标、轨迹数据、测量方式、测量时间、当时磁偏角、深度基准等,对轨迹数据缺失的井应使用陀螺测斜仪复测。 5.1.2根据并口坐标和靶点坐标进行整体优化设计,对所有井均应进行防碰扫描,扫描方法宜采用最近距离扫描法(见附录C,参见附录D)。设计分离系数应大于1.5或理论并眼间距大于15m。 5.1.3邻井造斜点深度差宜大于30m。 5.1.4钻井工程施工设计书应提示邻井井身结构、井口坐标、地面海拔、钻机补心高、井眼轨迹和防碰扫描的数据和图表,并做出防碰施工提示。 5.2 钻井顺序要求 5.2.1位移大的井宜布置在外排,位移小的井布置在内排,并根据井眼方位依次布井。 5.2.2造斜点浅的井宜布置在外排,造斜点深的井宜布置在内排。 5.2.3造斜率高的井宜布置在外排,造斜率低的井宜布置在内排。 5.2.4钻井顺序宜先钻外排井,后钻内排井。 5.3身结构设计要求
丛式并组井身结构设计应符合SY/T5431的规定,各并的表层套管下深宜交替错开10m以上。
6防碰井段施工技术要求
6.1施工准备要求 6.1.1应对邻井数据进行数据复核,包括并口坐标、深度基准、测量仪器类型、地磁参数等。 6.1.2应配备能够监测磁场强度的测量仪器或陀螺测斜仪。 6.1.3针对复核的数据进行防碰扫描,计算分离系数,确定防碰井段,告知相关方执行6.2的要求,并应做好井眼相碰后的应急处置预案。 6.2防碰井段施工技术要求 6.2.1应使用牙轮钻头。 6.2.2应在钻井液槽放置磁铁,钻井方应安排专人坐岗观察返出物情况。 6.2.3应进行岩屑录井,每1m捞砂一次,并保留对比水泥含量。 6.2.4起钻时应投测多点测量仪。测读数据时,须查看磁参数是否正常;有磁于扰的井段,应改用陀螺测斜仪重新测斜。 2 SY/T6396—2014
6.2.5当出现磁干扰时,采用陀螺测斜仪或使用重力高边进行定向施工。 6.2.6防碰井段测点间距不大于10m,每测一点都要做防碰扫描,并实时绘制防碰扫描图。扫描方法宜采用最近距离扫描法。 6.2.7根据随钻防碰扫描计算结果,当分离系数小于或等于1.5时,重新修正井眼轨道设计,以满足防碰要求 6.2.8与邻井相碰的征兆和现象,主要包括:
a) MWD测量的当地磁场强度值超出正常值±2%。 b) 返出岩屑中含有水泥或铁屑。 c) 钻具短暂放空。 d) 钻速突然变慢。 e)泵压、扭矩变化异常,钻具整跳严重出现上述现象之一应停钻,将钻具提离井底5m以上,分析确定原因,制定措施。 SY/T6396—2014
附录A (规范性附录)分离系数
A.1分离系数等于两井筒中心距与两井筒误差椭圆长轴半径之和的比值,见图A.1和公式(A.1)
分离系数separationfactor
R
中心距(centertocenter)L
图A.1 分离系数
L
(A.1)
sep : RR2
式中: sep- 分离系数;
一两井眼中心距(centertocenter); R1R—两井眼误差椭圆长轴半径。
A.2分离系数值与两井眼的相对关系见图A.2。
分离系数风险提示(warningcriter-rationfactor)
分离系数sep>1
分离系数sep=1
分离系数sep<1
图A.2 分离系数值与两井眼的关系
上一章:SY/T 6411-2014 油气井用导爆索通用技术条件 下一章:SY/T 6391-2014 SEG D Rev3.0地震数据记录格式

相关文章

SY/T 7488-2020 海洋丛式井组防碰及碰后处理要求 NB/T 14010-2016 页岩气丛式井组水平井安全钻井及井眼质量控制推荐做法 Q/SY 01639-2018 密集丛式井井眼轨道设计与轨迹控制技术规范 Q/SY 1639-2013 密集丛式井井眼轨道设计与轨迹控制技术规范 NB/T 10026-2016 煤层气丛式井钻井技术规程 SY/T 6804-2010 海洋平台钻机设施布置规范 SY/T 5466-2013 钻前工程及井场布置技术要求 GB/T 35746-2017 船舶与海上技术船桥布置及相关设备要求和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