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SY/T 6893-2012 原油管道热处理输送工艺规范

SY/T 6893-2012 原油管道热处理输送工艺规范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0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3-12-18 08:33:49



相关搜索: 规范 管道 6893 工艺 原油

内容简介

SY/T 6893-2012 原油管道热处理输送工艺规范 ICS 75010 E 10 备案号:37580—2012
SY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68932012
原油管道热处理输送工艺规范
Specification of heat treatment process for pipelining crude oil
2012-08一23发布
2012一12一01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SY/T6893—2012


前言
ⅡI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1
原油热处理效果的实验室评价实验室模拟试验热处理输送工艺的选定热处理输送工艺的运行要求运行期间原油物性监测 9 安全事项附录A(规范性附录) 原油热处理效果稳定性试验
+
5
6
9 SY/T6893—2012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石油工业油气储运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管道分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管道储
运分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新楼、张双凤、李传宪、楼群华、李其抚。
= SY/T6893—2012
原油管道热处理输送工艺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原油管道热处理输送工艺评价试验的要求、工艺选定原则与步骤、工艺条件及参数确定原则、运行操作要求、原油物性监测要求和安全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采用热处理输送工艺的原油管道。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510 石油产品凝点测定法 GB/T 4756 石油液体手工取样法 SY/T0520 原油黏度测定旋转黏度计平衡法 SY/T0522 原油析蜡点测定旋转黏度计法 SY/T0541 原油凝点测定法 SY/T5737 原油管道输送安全规程 SY/T7547 原油屈服值测定旋转黏度计法 SY/T 7549 原油黏温曲线的确定旋转黏度计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原油热处理heattreatmentofcrudeoil 将原油加热到一定温度使其中所含石蜡充分溶解,再以特定方式冷却使石蜡在原油中重新结晶并
形成新的结晶形态,从而达到改善原油流动性的目的。这一过程称为原油热处理。 3. 2
热处理原油heattreatedcrudeoil 经历了热处理过程的原油。
3. 3
终冷温度finaltemperatureofcooling 在热处理效果评价试验中,原油热处理过程结束的温度。
3. 4
降凝幅度 magnitudeof gelpointdepression 未处理原油凝点与热处理原油凝点的差值。
3. 5
降黏率 ratio of viscosity reduction SY/T6893—2012
在终冷温度和相同剪切速率下,未处理原油与热处理原油的表观黏度的差值与未处理原油表观黏度的比率。 3. 6
屈服值下降率 ratio of yield stress reduction 在终冷温度和相同剪切速率下,未处理原油与热处理原油屈服值的差值与未处理原油屈服值的
比率。 3.7
黏度反常点降低值reductionofabnormalpointonviscosity-temperaturecurve 未处理原油黏度反常点与热处理原油黏度反常点的差值。
4原油热处理效果的实验室评价
4.1方法概述
在实验室将原油加热到一定温度,使其中的蜡充分溶解,胶质和沥青质高度分散,再按一定方式降温,在随后的降温冷却过程中,通过控制降温速率和冷却方式,达到改善原油低温流动性的目的。 在热处理的终冷温度下取样测定热处理原油的凝点、表观黏度、黏度反常点、屈服值,与未处理原油相应指标对比;并进行稳定性试验,从而得出不同热处理过程对该种原油的降凝幅度、降黏率、屈服值下降率、黏度反常点降低值以及稳定性实验数据;以此作为其实验室评价的结果。 4.2仪器 4.2.1恒温器:控温范围0℃95℃,精度不低于±0.5℃。 4.2.2试瓶:250mL~500mL。 4.2.3天平:感量0.1g。 4.2.4温度计:0℃~100℃,分度值不大于0.5℃。 4.2.5搅拌器:转速范围50r/min~2000r/min。 4.3样品准备
按GB/T4756取得原油样品,每评价一个热处理过程至少需要原油样品3kg;适当加热使原油成为均匀的液体,备用。 4.4未处理原油物性参数测定
对按4.3取得的原油样品进行下列物性参数测定: a) 析蜡点:按SY/T0522的规定测定。 b) 凝点:按GB/T510的规定测定。 c) 表观黏度:按SY/T0520的规定测定原油在预期热处理终冷温度下的表观黏度。 d) 届服值:按SY/T7547的规定测定。 e) 黏温曲线:按SY/T7549的规定测定包含热处理温度范围的原油黏温曲线。 f)黏度反常点:按SY/T7549的规定确定黏度反常点。
4.5·热处理原油制备 4.5.1取4.3原油样品150g~400g作为试样装人清洁干燥试瓶。 4.5.2将试瓶固定于恒温器中,在瓶内装好温度计及搅拌桨,适当密封。启动恒温器加热,并以搅拌器适度搅拌,加热最高温度应高于原油析蜡点10℃以上。当油温到达预定的热处理温度时,恒温 2 SY/T68932012
20min~30min。 4.5.3控制恒温器温度,使试样降温速率为0.1℃/min1℃/min,降至热处理的终冷温度。 4.6热处理原油物性参数测定
在终冷温度下,取热处理原油试样进行下列物性参数测定: a) 凝点:按SY/T0541的规定测定。 b) 表观黏度:按SY/T0520的规定测定原油在热处理终冷温度下的表观黏度: c) 屈服值:按a)测定热处理原油凝点后,在热处理原油凝点以上3℃的温度下按SY/T7547
测定。 d) 黏温曲线:按SY/T7549测定包含热处理温度范围的原油黏温曲线。 e) 黏度反常点:按SY/T7549确定黏度反常点。 f) 效果稳定性实验数据:按附录A测定。
4.7结果计算
按4.5进行两次重复试验,取由4.4和4.6测得的各项物性参数的算术平均值,按公式(1)公式(4)计算。
a) 降凝幅度:
(1)
△T~= TN- TN
式中: △T—降凝幅度,单位为摄氏度(℃); TNn 一原油凝点,单位为摄氏度(℃); TN 一热处理原油凝点,单位为摄氏度(℃)。
b)降黏率:
==×100%
(2)
u=
puo
式中: E -降黏率,用百分数表示; a 原油表观黏度,单位为毫帕秒(mPa·s);
-
热处理原油表观黏度,单位为毫帕秒(mPa·s)。
μ
注:及u一般取相同剪切速率范围条件下的测定值。若找不出相同剪切速率下的测定值,可按几个剪切速率
下测定值的回归方程,计算出所需剪切速率下试样的表观黏度。 c) 屈服值下降率:
e. = = ×100%
(3)
to
式中: e.—-届服值下降率,用百分数表示; t——原油屈服值,单位为帕(Pa); t,—热处理原油屈服值,单位为帕(Pa)。
d)黏度反常点降低值:
AT= TF - Tu
(4)
3 SY/T6893—2012
试中: △T一黏度反常点降低值,单位为摄氏度(℃); T 原油黏度反常点,单位为摄氏度(℃); T热处理原油黏度反常点,单位为摄氏度(℃)。
4.8评价报告
报告至少应给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a) 所评价样品名称、取样时间、地点、温度及压力条件。 b)执行的标准。 c) 热处理条件(推荐热处理温度、冷却过程方式、搅拌速度、终冷温度)。 d) 推荐热处理条件下原油物性参数(凝点、表观黏度、屈服值、黏温曲线、黏度反常点)。 e) 降黏率。 f) 降凝幅度。 g) 屈服值下降率。 h) 黏度反常点降低值。
实验室模拟试验
5
5.1应在推荐热处理条件下,依据拟采用热处理工艺的管道运行工况,进行实验室模拟试验。其内容应包括:
模拟管道输送过程中热处理原油流动特性,包括温降过程、过泵(高速剪切)、温度回升、
a)
重复加热及静置等。 b)掺和未处理原油导致热处理效果的变化。
5.2模拟试验中经历过泵、重复加热及静置过程要求按现场情况确定,结果按公式(A.1)计算。 5.3模拟试验报告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a)按4.8要求的评价报告。 b)模拟方法。 c) 模拟试验条件及结果。
热处理输送工艺的选定
6
6.1选定原则
在原油管道上应用热处理输送工艺,应从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安全可靠三方面综合考虑。 6.2选定步骤 6.2.1按第4章和第5章的规定,评价所输原油热处理的效果。 6.2.2 根据管道实际情况,选用合理参数进行热力、水力计算,拟定工业性试验方案。主要内容应包括:
a) 试验目的。 b) 管道概况。 c) 试验依据。 d) 试验内容及时间。 e) 试验组织机构。
4 SY/T6893—2012
f)安全措施与事故预案。 g)·经费预算。
6.2.3 根据管道工业性试验实际效果,确定热处理输送工艺。 6.3必备条件 6.3.1 采用热处理输送工艺的管道应具备:
a)保证热处理输送工艺的加热设备。 b)清管设施。 c) 各站应有取样口,取样过程应有避免高速剪切的措施。
6.3.2应能按工艺方案确定的热处理温度,将其波动控制在土2℃,并使出站温度不高于管道防腐涂层的最高工作温度。
7热处理输送工艺的运行要求
7.1一般要求
应用热处理输送工艺的各运营单位,应遵照本标准各项原则制定相应的具体技术要求和各岗位操
作规程。 7.2具体要求 7.2.1各站最低进站温度应高于进站热处理原油凝点3℃以上的温度。 7.2.2热处理原油应尽量减少重复加热,需要在中间站再次加热时,应根据第5章的模拟试验确定加热温度。 7.2.3由加热输送转换为热处理输送时,热处理原油应满足工艺方案要求后出站,停炉顺序应由上游向下游逐站进行,停炉时间以热处理油头到达下站为准。 7.2.4由热处理转换成加热输送时,点炉顺序应由下游向上游逐站进行。上站点炉时间从本站加热油头到达下站,且下站进站温度升至要求温度时开始。 7.2.5工艺转换期间,管道不应进行停输、清管作业。 7.2.6热处理输送中间不宜掺和未热处理原油输送。需要掺合输送时,根据试验结果进行水力、热力计算,确定安全允许掺和比例及条件,依此运行。 7.2.7热处理输送不应进行反输。 7.2.8管道允许停输时间应重新校核确定。 7.2.9管道停输再启动时,首站加热温度应达到工艺方案规定的温度后出站。
8运行期间原油物性监测
8.1取样点、测试周期及测试项目
管道热处理输送工艺正常运行时,物性参数的取样点、测试周期及测试项目应执行表1规定。凝点测定按SY/T0541的规定执行;黏度测定按SY/T0520的规定执行。 8.2工况变化时的监测
当管道来油性质变化,或有工艺转换时,应根据需要增加中间站化验监测点,并适当缩短各站取样测试周期。
5 ICS 75010 E 10 备案号:37580—2012
SY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68932012
原油管道热处理输送工艺规范
Specification of heat treatment process for pipelining crude oil
2012-08一23发布
2012一12一01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SY/T6893—2012


前言
ⅡI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1
原油热处理效果的实验室评价实验室模拟试验热处理输送工艺的选定热处理输送工艺的运行要求运行期间原油物性监测 9 安全事项附录A(规范性附录) 原油热处理效果稳定性试验
+
5
6
9 SY/T6893—2012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石油工业油气储运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管道分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管道储
运分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新楼、张双凤、李传宪、楼群华、李其抚。
= SY/T6893—2012
原油管道热处理输送工艺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原油管道热处理输送工艺评价试验的要求、工艺选定原则与步骤、工艺条件及参数确定原则、运行操作要求、原油物性监测要求和安全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采用热处理输送工艺的原油管道。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510 石油产品凝点测定法 GB/T 4756 石油液体手工取样法 SY/T0520 原油黏度测定旋转黏度计平衡法 SY/T0522 原油析蜡点测定旋转黏度计法 SY/T0541 原油凝点测定法 SY/T5737 原油管道输送安全规程 SY/T7547 原油屈服值测定旋转黏度计法 SY/T 7549 原油黏温曲线的确定旋转黏度计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原油热处理heattreatmentofcrudeoil 将原油加热到一定温度使其中所含石蜡充分溶解,再以特定方式冷却使石蜡在原油中重新结晶并
形成新的结晶形态,从而达到改善原油流动性的目的。这一过程称为原油热处理。 3. 2
热处理原油heattreatedcrudeoil 经历了热处理过程的原油。
3. 3
终冷温度finaltemperatureofcooling 在热处理效果评价试验中,原油热处理过程结束的温度。
3. 4
降凝幅度 magnitudeof gelpointdepression 未处理原油凝点与热处理原油凝点的差值。
3. 5
降黏率 ratio of viscosity reduction SY/T6893—2012
在终冷温度和相同剪切速率下,未处理原油与热处理原油的表观黏度的差值与未处理原油表观黏度的比率。 3. 6
屈服值下降率 ratio of yield stress reduction 在终冷温度和相同剪切速率下,未处理原油与热处理原油屈服值的差值与未处理原油屈服值的
比率。 3.7
黏度反常点降低值reductionofabnormalpointonviscosity-temperaturecurve 未处理原油黏度反常点与热处理原油黏度反常点的差值。
4原油热处理效果的实验室评价
4.1方法概述
在实验室将原油加热到一定温度,使其中的蜡充分溶解,胶质和沥青质高度分散,再按一定方式降温,在随后的降温冷却过程中,通过控制降温速率和冷却方式,达到改善原油低温流动性的目的。 在热处理的终冷温度下取样测定热处理原油的凝点、表观黏度、黏度反常点、屈服值,与未处理原油相应指标对比;并进行稳定性试验,从而得出不同热处理过程对该种原油的降凝幅度、降黏率、屈服值下降率、黏度反常点降低值以及稳定性实验数据;以此作为其实验室评价的结果。 4.2仪器 4.2.1恒温器:控温范围0℃95℃,精度不低于±0.5℃。 4.2.2试瓶:250mL~500mL。 4.2.3天平:感量0.1g。 4.2.4温度计:0℃~100℃,分度值不大于0.5℃。 4.2.5搅拌器:转速范围50r/min~2000r/min。 4.3样品准备
按GB/T4756取得原油样品,每评价一个热处理过程至少需要原油样品3kg;适当加热使原油成为均匀的液体,备用。 4.4未处理原油物性参数测定
对按4.3取得的原油样品进行下列物性参数测定: a) 析蜡点:按SY/T0522的规定测定。 b) 凝点:按GB/T510的规定测定。 c) 表观黏度:按SY/T0520的规定测定原油在预期热处理终冷温度下的表观黏度。 d) 届服值:按SY/T7547的规定测定。 e) 黏温曲线:按SY/T7549的规定测定包含热处理温度范围的原油黏温曲线。 f)黏度反常点:按SY/T7549的规定确定黏度反常点。
4.5·热处理原油制备 4.5.1取4.3原油样品150g~400g作为试样装人清洁干燥试瓶。 4.5.2将试瓶固定于恒温器中,在瓶内装好温度计及搅拌桨,适当密封。启动恒温器加热,并以搅拌器适度搅拌,加热最高温度应高于原油析蜡点10℃以上。当油温到达预定的热处理温度时,恒温 2 SY/T68932012
20min~30min。 4.5.3控制恒温器温度,使试样降温速率为0.1℃/min1℃/min,降至热处理的终冷温度。 4.6热处理原油物性参数测定
在终冷温度下,取热处理原油试样进行下列物性参数测定: a) 凝点:按SY/T0541的规定测定。 b) 表观黏度:按SY/T0520的规定测定原油在热处理终冷温度下的表观黏度: c) 屈服值:按a)测定热处理原油凝点后,在热处理原油凝点以上3℃的温度下按SY/T7547
测定。 d) 黏温曲线:按SY/T7549测定包含热处理温度范围的原油黏温曲线。 e) 黏度反常点:按SY/T7549确定黏度反常点。 f) 效果稳定性实验数据:按附录A测定。
4.7结果计算
按4.5进行两次重复试验,取由4.4和4.6测得的各项物性参数的算术平均值,按公式(1)公式(4)计算。
a) 降凝幅度:
(1)
△T~= TN- TN
式中: △T—降凝幅度,单位为摄氏度(℃); TNn 一原油凝点,单位为摄氏度(℃); TN 一热处理原油凝点,单位为摄氏度(℃)。
b)降黏率:
==×100%
(2)
u=
puo
式中: E -降黏率,用百分数表示; a 原油表观黏度,单位为毫帕秒(mPa·s);
-
热处理原油表观黏度,单位为毫帕秒(mPa·s)。
μ
注:及u一般取相同剪切速率范围条件下的测定值。若找不出相同剪切速率下的测定值,可按几个剪切速率
下测定值的回归方程,计算出所需剪切速率下试样的表观黏度。 c) 屈服值下降率:
e. = = ×100%
(3)
to
式中: e.—-届服值下降率,用百分数表示; t——原油屈服值,单位为帕(Pa); t,—热处理原油屈服值,单位为帕(Pa)。
d)黏度反常点降低值:
AT= TF - Tu
(4)
3 SY/T6893—2012
试中: △T一黏度反常点降低值,单位为摄氏度(℃); T 原油黏度反常点,单位为摄氏度(℃); T热处理原油黏度反常点,单位为摄氏度(℃)。
4.8评价报告
报告至少应给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a) 所评价样品名称、取样时间、地点、温度及压力条件。 b)执行的标准。 c) 热处理条件(推荐热处理温度、冷却过程方式、搅拌速度、终冷温度)。 d) 推荐热处理条件下原油物性参数(凝点、表观黏度、屈服值、黏温曲线、黏度反常点)。 e) 降黏率。 f) 降凝幅度。 g) 屈服值下降率。 h) 黏度反常点降低值。
实验室模拟试验
5
5.1应在推荐热处理条件下,依据拟采用热处理工艺的管道运行工况,进行实验室模拟试验。其内容应包括:
模拟管道输送过程中热处理原油流动特性,包括温降过程、过泵(高速剪切)、温度回升、
a)
重复加热及静置等。 b)掺和未处理原油导致热处理效果的变化。
5.2模拟试验中经历过泵、重复加热及静置过程要求按现场情况确定,结果按公式(A.1)计算。 5.3模拟试验报告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a)按4.8要求的评价报告。 b)模拟方法。 c) 模拟试验条件及结果。
热处理输送工艺的选定
6
6.1选定原则
在原油管道上应用热处理输送工艺,应从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安全可靠三方面综合考虑。 6.2选定步骤 6.2.1按第4章和第5章的规定,评价所输原油热处理的效果。 6.2.2 根据管道实际情况,选用合理参数进行热力、水力计算,拟定工业性试验方案。主要内容应包括:
a) 试验目的。 b) 管道概况。 c) 试验依据。 d) 试验内容及时间。 e) 试验组织机构。
4 SY/T6893—2012
f)安全措施与事故预案。 g)·经费预算。
6.2.3 根据管道工业性试验实际效果,确定热处理输送工艺。 6.3必备条件 6.3.1 采用热处理输送工艺的管道应具备:
a)保证热处理输送工艺的加热设备。 b)清管设施。 c) 各站应有取样口,取样过程应有避免高速剪切的措施。
6.3.2应能按工艺方案确定的热处理温度,将其波动控制在土2℃,并使出站温度不高于管道防腐涂层的最高工作温度。
7热处理输送工艺的运行要求
7.1一般要求
应用热处理输送工艺的各运营单位,应遵照本标准各项原则制定相应的具体技术要求和各岗位操
作规程。 7.2具体要求 7.2.1各站最低进站温度应高于进站热处理原油凝点3℃以上的温度。 7.2.2热处理原油应尽量减少重复加热,需要在中间站再次加热时,应根据第5章的模拟试验确定加热温度。 7.2.3由加热输送转换为热处理输送时,热处理原油应满足工艺方案要求后出站,停炉顺序应由上游向下游逐站进行,停炉时间以热处理油头到达下站为准。 7.2.4由热处理转换成加热输送时,点炉顺序应由下游向上游逐站进行。上站点炉时间从本站加热油头到达下站,且下站进站温度升至要求温度时开始。 7.2.5工艺转换期间,管道不应进行停输、清管作业。 7.2.6热处理输送中间不宜掺和未热处理原油输送。需要掺合输送时,根据试验结果进行水力、热力计算,确定安全允许掺和比例及条件,依此运行。 7.2.7热处理输送不应进行反输。 7.2.8管道允许停输时间应重新校核确定。 7.2.9管道停输再启动时,首站加热温度应达到工艺方案规定的温度后出站。
8运行期间原油物性监测
8.1取样点、测试周期及测试项目
管道热处理输送工艺正常运行时,物性参数的取样点、测试周期及测试项目应执行表1规定。凝点测定按SY/T0541的规定执行;黏度测定按SY/T0520的规定执行。 8.2工况变化时的监测
当管道来油性质变化,或有工艺转换时,应根据需要增加中间站化验监测点,并适当缩短各站取样测试周期。
5
上一章:SY/T 0422-2010 油气田集输管道施工技术规范 下一章:SH/T 3169-2012 长输油气管道站场布置规范

相关文章

SY/T 5767-2016 原油管道添加降凝剂输送技术规范 SY/T 6066-2012 原油输送管道系统能耗测试和计算方法 SY/T 6066-2021 原油输送管道系统能耗测试和计算方法 SY/T 4083-2012 电热法消除管道焊接残余应力热处理工艺规范 SY/T 5536-2016 原油管道运行规范 高凝原油输送管道流动安全保障设计探讨 SY/T 7403-2018 油气输送管道应变设计规范 SY/T 6853-2012 油气输送管道隧道设计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