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75-010 E 10 备案号:53386—2016
SY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5536—2016
代替SY/T5536—2004,SY/T5737—2004
原油管道运行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operation of crude oil pipelines
2016-06-01实施
2016-01-07发布
国家能源局 发布
SY/T5536—2016
目 次
前言
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总则 5 工艺参数
1
2 3
4
管道投产运行与控制
6
7
8 站场管理 9 站外管道 10 应急预案· 附录A(资料性附录) 原油管道流动安全性评价流程附录B(资料性附录) 投产方案的内容及要求. 附录C(资料性附录)投产条件确认检查项目表.. 附录D(资料性附录) 清管方案的内容及要求·
10 13 15 19
SY/T 5536—2016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SY/T5536—2004《原油管道运行规程》、SY/T5737—2004《原油管道输送安全规程》。本标准以SY/T5536—2004为主,整合了SY/T5737—2004。与SY/T5536—2004相比,主要技术差异如下: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 -增加了一般要求(见第4章); -增加了原油管道流动安全性评价内容(见第4章至第10章); -增加了风险管理的要求(见第4章至第10章);增加了投产的一般要求,补充了投产技术要求的具体内容(见第6章); -增加了控制、经济运行等内容,将清管部分合并至相关章节(见第7章);增加了站场管理,对现场安全管理及设备运行进行了规范(见第8章);增加了站外管道(见第9章);修改了应急预案编制注意事项(见第10章,2004年版的第9章);增加了对输油管道保护的相关内容(见9.1.5,10.2等);增加了原油管道流动安全性评价流程(见附录A);增加了投产条件确认检查项目表(见附录C);删除了基础工作部分的内容(见2004年版的第10章)。
本标准由石油工业油气储运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管道分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管道储
运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油气调控中心、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管道分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城、邓彦、宋进舟、宋飞、闫、苗青、陶江华、叶芳、殷炳纲、郁振华、姜勇。
本标准替代了SY/T5536—2004,SY/T5737—2004。 SY/T5536一2004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SY/T5536—1995,SY/T5536—2000,SY/T5536—2002,SY/T5536-2004。 SY/T5737—2004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SY/T5737—1995,SY/T5737—2004。
Ⅱ
SY/T5536-2016
原油管道运行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原油管道投产、运行的技术与管理以及安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原油输送管道。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J 140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T 21448 埋地钢质管道阴极保护技术规范 GB/T 29639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GB 50183 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GB 50253 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 GB 50369 油气长输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AQ2012 石油天然气安全规程 SY 0031 石油工业用加热炉安全规程 SY/T5767 管输原油降凝剂技术条件及输送工艺规范 SY/T5920 原油及轻烃站(库)运行管理规范 SY/T 5921 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油罐操作维护修理规程 SY/T6069 油气管道仪表及自动化系统运行技术规范 SY/T6325 输油气管道电气设备管理规范 SY/T6382 输油管道加热设备技术管理规定 SY/T6470 油气管道通用阀门操作维护检修规程 SY 6503 石油天然气工程可燃气体检测报警系统安全技术规范 SY/T 6529 原油库固定式消防系统运行规范 SY/T 6648 危险液体管道的完整性管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管道 pipeline 输油站站场、站外管道及设施的统称。
3. 2
清管pigging
SY/T5536—2016
使用清管器清除管内杂物及沉积物的作业。
3. 3
投产commissioning 管道最初充装管输原油及系统调试运行的一系列作业的统称。
4总则 4.1设计要求 4.1.1原油管道设计应符合GB50253和GB50183的规定。 4.1.2原油管道应采用密闭输送方式。 4.1.3输送高黏、高凝原油宜采用加热、改性或掺混输送。 4.1.4原油管道的控制方式宜采用中控(调度中心控制)、站控和就地控制。 4.1.5站场工艺流程在满足不同工况运行及维抢修要求情况下应尽可能简化。 4.1.6输送高含蜡原油的管道,应在对原油物性及结蜡特性分析的基础上(其流程参见附录A),对清管站设置和清管站间距进行专题论证。 4.1.7采用保温输送的管道应对管道输送温度的安全经济性进行专题论证。 4.1.8管道的设计应进行危险性和可操作性(HAZOP)分析。 4.1.9当管道站场站址、管输原油性质等发生变化对管道的安全、经济运行造成影响时,应对管道运行安全性进行评价。 4.2运行要求 4.2.1为保障管道全生命周期的安全运行,使管道对社会公众和环境安全可靠,应进行风险管理。 4.2.2应对管道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和分析,采取相应措施确保管道运行安全和高效。 4.2.3为保证管道系统的工作可靠性和经济性,应定期对管道进行检测和维修。
应定期对管输原油进行物性测试和流变性分析。物性测试项目至少应包括密度、凝点、黏度
4.2.4
(包括输送黏温曲线)、析蜡点、初馏点等。同时宜结合运行数据进行流动安全性分析和评价(评价流程参见附录A),并根据评价结果制定安全与经济运行措施。 4.2.5应制定和推行减少原油损失,节约电能、燃油、材料和其他资源的措施。 4.2.6 应定期对管道运行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并采取相应对策,使管道系统高效运行。 4.2.7对添加降凝剂改性处理的原油应执行SY/T5767的规定。 4.3安全要求 4.3.1 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责任范围和考核标准。 4.3.2应建立并不断完善安全检查制度、隐患排查与治理制度及事故应急预案;制定隐患和问题整改方案,落实整改责任人并明确整改期限。 4.3.3应为员工提供具备安全条件的工作场所,建立保障员工健康、安全的规章制度,并对员工进行相应的培训与考核。 4.3.4应根据管道运行和维抢修特点对动火、动土、进人受限空间、高空、吊装、临时用电、管线打开等作业建立安全作业许可制度。 4.3.5应定期对危险源进行识别评价、警示与提醒,并对重大危险源建档。 4.3.6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等建设项目的安全环保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和使用。 4.3.7应按国家对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要求定期检测特种设备。 2
SY/T5536—2016
4.4风险管理 4.4.1 应对管道设计、改造方案进行风险分析与评估。 4.4.2 应定期对管道完整性进行风险分析与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有效措施。 4.4.3 每年应对管道运行情况进行风险分析,评估内容至少应包括:
a) 管道的设计、建设、改造及维护。 b) 管道现状、近期检测结果、管道运行所出现的事故、类型及概率。 c) 管道运行负荷及运行操作状况。 d) 社会、自然环境的风险及对应措施。
4.4.4 管道的完整性评价应执行SY/T6648的规定
5工艺参数
5.1一般要求 5.1.1 管道投产工艺参数应根据管道的设计参数并结合管道的投产方式确定,并在管道投产过程中进行实时监视和严格控制。 5.1.2管道运行的工艺参数应根据管道的设计或风险评价结果确定,并在管道运行过程中进行实时监视和严格控制。 5.2运行压力 5.2.1运行管道每一点的最高工作压力不应超过最高设计压力。 5.2.2对于进出站压力等级不同的输油站,还应确定管道运行最高出站压力和最高进站压力。 5.2.3各输油站的最低进站压力应能满足输油工况要求。 5.2.4出站报警压力设定值应低于管道最高工作压力。 5.2.5 5泄压压力值应根据瞬态分析确定。 5.2.6进站报警压力设定值应高于最低进站压力,低于最高进站压力。 5.2.7输油站压力调节系统的设定值应根据管道输油方案和安全要求来确定。 5.2.8根据管道状况的变化,应及时调整管道最高工作压力值。 5.3i 运行温度 5.3.1 管道运行的最高出站温度不应超过最高设计温度。 5.3.2热油管道的原油最低进站温度应根据管道状况以安全经济为原则确定,宜高于所输原油凝点 3℃或根据流动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 5.3.3改性处理的原油或混合原油输送时,原油的最低进站温度应根据流动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 5.4热油管道安全最低输量 5.4.1热油管道最低输量应按不同季节(管道所处环境温度)确定。最低输量应能保证下一加热站进站温度不低于最低进站温度,同时还应满足输油设备的运行要求。 5.4.2输送含蜡原油时,最低输量在符合5.4.1要求的同时还应考虑管道结蜡速度和凝油层增长速率的风险及应对措施的有效性。 5.4.3热油管道反输时的最低输量应高于热油管道最低输量,且反输总量应大于最长加热站间距管道容量的1.5倍。
3
SY/T 5536—2016
5.5热油管道允许停输时间 5.5.1对管道所处的不同季节(环境温度)及不同稳态运行工况,应确定相应的允许停输时间。 5.5.2宜根据流动安全性评价结果,结合实际运行确定热油管道不同季节和不同工况下的允许停输时间。 5.5.3 混合原油常温输送时,管道的允许停输时间应考虑混合原油分层对再启动的影响。
6 管道投产
6. 1 一般要求 6.1.1 管道试运投产应成立投产指挥机构,对建设、运行及上下游等部门统一领导和协调。 6.1.2 投产前应通过相关验收并取得许可。 6.1.3 制定投产方案并经审核批准。投产方案的内容及要求参见附录B。 6.1.4 应根据流动安全性评价结果并结合管道状况和投产安排确定管道的投产方式。 6.1.5 管道的投产安排宜与管道工程调试、干线试压合理衔接。 6.2·投产准备 6.2.1 生产管理组织机构应健全,岗位人员培训合格,配备到位;特殊工种操作人员应取得相关部门颁发的操作证书。 6.2.2应按设计图纸和有关施工及验收规范组织对所有施工项目进行投产前检查(检查项目表参见附录C)。 6.2.3 管道设计和施工单位应向运营单位移交与投产有关的图纸及设备说明书等相关资料。 6.2.4 应制定各岗位生产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编制生产报表。 6.2.5 应与上下游及电、讯、水等部门签署相关协议。 6.2.6 对重新启用的管道,应进行管道腐蚀状况调查和剩余强度评价。 6.2.7 预验收及分系统试运发现的问题应处理完毕。 6.2.8 应对全线进行线路巡查,检查管道沿线标志桩、测试桩及伴行公路情况。 6.3 管道试压、清扫 6.3.1 应执行GB50369的规定,在管线投油前完成全线的试压和清扫。 6.3.2对于已建好而未及时投用的管道,投产时应结合投产安排进行管道压力检漏,并在投产方案中明确压力检漏方式和压力值。 6.3.3清扫应采用机械式清管器,清扫介质可采用空气或清水。 6.3.4站间清扫的清管次数不应少于3次。 6.3.5投产前清扫的污物不应进入站内,进站前应有临时排污管线排出站外,污物排放处理应符合环保要求。 6.4投产技术要求 6.4.1、为避免管道内产生油气混合空间,应在油头前加情性气体隔离段或清水隔离段。采用预热或水联运的可在预热水联运后直接投油。 6.4.2宜在油头前加带跟踪器的隔离清管器、 6.4.3应按投产方案中计算的油头到达各站的时间对各站进行预报,提前作好准备,及时调节运行参数。 4
SY/T5536—2016
6.4.4投产过程中产生的油水混合物应立即切换进混油罐,当原油含水率低于规定含水值时可改进原油罐。 6.4.5对油水混合物应采取措施分离油和水。分离出的污水应进行处理,达到GB8978中规定的排放标准方可向外排放。 6.4.6应考虑特殊管段(大型穿跨越、水下敷设段、岩石敷设段和较长架空段)温降的影响。 6.4.7投油后应按规定进行巡回检查,测取各种参数。 6.4.8热水预热方式输水的运行参数也应控制在工艺参数规定的允许范围内。 6.5加热输送管道投产 6.5.1投产方式确定 6.5.1.1加热输送管道投产前应确定管道沿线温度场是否满足投产原油到达下一个加热站的进站温度高于所输原油凝点。投产方式应根据管道状况、原油物性和投产季节,按流动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 6.5.1.2 投产可采用三种方式:
a)提前预热建立管道沿线稳定温度场的方式 b)对所输原油加剂改性以降低凝点和黏度的方式。 c) 提前预热与所输原油加剂改性结合的方式。
6.5.2 管道沿线温度场建立 6.5.2.1:一般采用预热方式建立管道沿线温度场,预热介质一般有水、低凝原油和成品油。采用低凝原油或成品油预热,预热前应加情性气体隔离段或清水隔离段。 6.5.2.2预热前应按照预热介质的性质进行水力、.热力校核计算,预热时的运行参数应控制在工艺参数规定的允许范围内。 6.5.2.3当全线各站预热介质的进站温度均达到试运投产方案确定的预热温度后,方可投油。 6.5.3原油加降凝剂改性 6.5.3.1应对原油加降凝剂效果进行室内试验评价,必要时可作环道试验进一步验证;评价项目和评价方法应执行SY/T5767的规定。 6.5.3.2对原油加降凝剂改性处理后凝点低于投产期间管道沿线最低地温5℃的管道,可直接投油。 6.5.3.3原油加剂改性方式投产时,应在各站检测原油凝点和黏度,每天不应少于两次。
7 运行与控制 7.1一般要求 7.1.1应编制运行及维护作业的程序,并应及时对程序审查修改,保证其有效性。 7.1.2应对涉及管道的动火、吹扫、试压、干燥、置换、投产、清管、管道干线内(外)壁检测等生产活动在作业前编制相应的作业方案,并通过一定范围的审查。方案内容至少应包含
a) 生产活动组织机构、职责等。 b) 管道状况和作业准备。 c) 管道运行安排。 d) 详细操作(运行)程序和步骤。 e) 风险分析及相应的安全、环保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