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HG/T 4690-2014 苯类物质泄漏的处理处置方法

HG/T 4690-2014 苯类物质泄漏的处理处置方法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0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3-12-16 16:25:51



相关搜索: hg 方法 物质 处理 4690

内容简介

HG/T 4690-2014 苯类物质泄漏的处理处置方法 ICS13.030.20 Z 05 备案号:46152-2014
H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
HG/T 4690—2014
苯类物质泄漏的处理处置方法
Treatment and disposal method for benzene substances spill
2014-07-14发布
2014-1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HG/T 4690—2014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废弃化学品处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9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四川省危险化学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深圳市格林
美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凤鑫、李肖锋、汪文俊。
I HG/T4690—2014
苯类物质泄漏的处理处置方法
1范围
本标准告知了苯类物质的理化性质和危害性,规定了苯类物质泄漏时的紧急措施、泄漏现场环境监控、泄漏现场处理方法、泄漏物处置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GB12268--2012中包括的第3类、第6.1类和第8类苯类物质在生产、存、使用、经营和运输过程中发生泄漏时的处理、处置。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2268一2012危险货物品名表 GB/T18664--2002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和维护 GB/T 24536-2009 防护服装化学防护服的选择、使用和维护
3理化性质
苯类物质理化性质举例参见附录A。
4危害性
4.1危险性类别
按GB122682012第6章的规定,苯类物质的危险性类别参见附录B。 4.2健康危害
苯类物质的健康危害参见附录C。 4.3燃爆危害 4.3.1苯类物质易燃,蒸气与空气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4.3.2苯类物质蒸气密度比空气大,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和爆炸。 4.3.3液态苯类物质流速过快时容易产生和积聚静电。 4.3.4苯类物质的容器受热后有爆炸危险。 4.4环境危害 4.4.1苯类物质具有易燃易爆性和挥发性,其在空气中的扩散速度受天气情况、气温、风速等因素的影响。 4.4.2苯类物质的泄漏事故可造成蒸气散发于空气中,引起人员中毒或火灾爆炸事故。 4.4.3苯类物质可以通过干湿沉降、吸附溶解等途径在水环境系统中进行迁移转化,进而进入地下水系统,污染饮用水。 4.4.4苯类物质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大小与其分子结构有关,疏水性越大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越大。 4.4.5苯类物质在很低的浓度下就能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特别是能在鱼的肝脏和肌肉中富集。鱼一旦脱离污染水体,其体内的污染物质能很快地排泄掉。
1 HG/T 4690-2014 4.4.6苯类物质在土壤中具有很强的迁移性。 4.4.7苯类物质在无氧环境下很难被生物降解。 4.5腐蚀危害 4.5.1苯类物质对不锈钢设备基本没有腐蚀,只对塑料、橡胶等有腐蚀。 4.5.2粗苯的腐蚀性比精制苯高,尤其是煤化工生产的粗苯因含有一些酚类而造成腐蚀性加重。
5泄漏时的紧急措施 5.1报警及疏散 5.1.1发生苯类物质泄漏事故,应立即向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环境保护、公安、卫生主管部门报告;道路运输、水路运输过程中发生泄漏事故的,驾驶人员、船员或者押运人员还应当向事故发生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报告,同时向本单位的主管部门报告。发生人员中毒或伤亡时应拨打急救电话。 5.1.2报告内容应简明扼要、全面准确,内容包括事故泄漏物名称、地点、容器、数量、流尚扩散范围,人员伤亡情况、发生单位、事故发生时间、泄漏地点周边情况等。 5.1.3及时疏散无关人员撤离事故区域。 5.2防护距离的设立及一般要求 5.2.1在污染范围不明的情况下,苯类物质发生泄漏的初始隔离距离及下风向防护距离符合表1的规定。
表13 苯类物质泄漏的初始隔离距离及下风向防护距离
初始隔离距离/m
苯类物质名称
下风向防护距离/m
茶二甲举甲苯硝基苯氯苯
50 100 100 100 50
300 500 500 500 300
5.2.2火场内如有储罐、槽车或罐车,隔离距离应不小于800m。 5.2.3其后应对现场进行气体或水体中苯类物质浓度检测,根据有害蒸气以及水体污染物的实际浓度及周围区域的风力和风向调整防护距离。 5.2.4隔离区的边界应设立警示标志并有专人负责警戒,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5.2.5隔离区内禁止烟火、电源火花及机械火花。高热、高能设备应停止工作。如果泄漏区有非防爆电器开关存在,则不应改变其工作状态。 5.2.6进人隔离区的人员应穿戴防静电的服装和鞋帽,不应穿化纤类服装和带铁钉的鞋,不应携带移动电话和非防爆通信设备。 5.2.7进人隔离区的车辆应安装静电接地装置和阻火器,车速不超过5km/h。 5.2.8隔离区内应使用防爆照明设备及电器,不应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工具。 5.2.9隔离区内人员禁止饮水和进食。 5.3个体防护 5.3.1一般防护要求 5.3.1.1发生泄漏时,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任何人不应暴露在能够或可能危害健康的环境中。 2 HG/T4690—2014
5.3.1.2现场救险人员在进人泄漏现场时应穿戴好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防护用具,离开泄漏现场并经洗消后方可解除防护。 5.3.1.3使用防护用品时应参照产品使用说明书的有关规定,符合产品适用条件。 5.3.1.4迅速将中毒人员脱离现场,转移至空气新鲜处,对中毒人员采取的急救措施参见附录D。 5.3.2身体防护
化学防护服的选择应符合GB/T24536-2009第4章的规定。可能接触苯类物质蒸气或紧急事态抢救的人员宜穿全封闭式防化服、全棉防静电内外衣,其他现场作业人员可穿简易防化服或半封闭式防化服。 5.3.3呼吸系统和眼睛防护
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应符合GB/T18664·-2002第4章的规定。可能接触苯类物质蒸气或紧急事态抢救的人员宜佩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其他现场作业人员宜佩戴正压全防型滤毒罐。 5.4泄漏源的控制 5.4.1断源 5.4.1.1输送液态苯类物质的容器、槽车、储罐的管道发生泄漏,泄漏点处在阀门以后且阀门尚未损坏时,应关闭管道阀门,切断泄漏源、制止泄漏 5.4.1.2关阀止漏行为应在相关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并应使用雾状水喷淋保护。 5.4.1.3切断泄漏源的操作应站在上风方向。 5.4.2堵漏 5.4.2.1针对泄漏容器、储罐、管道、槽车及泄漏物的性质等情况,选用适合的堵漏器具,在充分考虑防护措施后迅速实施堵漏。 5.4.2.2根据泄漏物质的状况,可向容器内适量注水,抬高液位,形成水垫层,缓解险情配合堵漏。 5.4.2.3不宜选择塑料、橡胶材质的堵漏器具,堵漏时应防止产生火花,使用无火花堵漏工具实施堵漏。选用的堵漏方法如下:
a) 储罐、容器、管道壁发生微孔(或称为砂眼)状泄漏时,应用螺钉加黏合剂旋进泄漏孔的
方法堵漏。
b) 罐体发生缝隙状泄漏时,应使用外封式堵漏袋、电磁式堵漏工具组堵漏。 c) 管道发生缝隙状泄漏时,可使用外封式堵漏袋、金属封堵套管、电磁式堵漏工具组或堵漏
夹具堵漏。 d) 罐体发生孔洞状泄漏时,可使用各种木楔、堵漏夹具堵漏。 e) 管道发生孔洞状泄漏时,可使用各种木楔、堵漏夹具堵漏。
5.4.2.4 阀门发生泄漏时,应使用阀门堵漏工具组、堵漏夹具堵漏。 5.4.2.5法兰盘或法兰垫片损坏发生泄漏时,应使用专用法兰夹具堵漏。 5.4.3倒罐 5.4.3.1储罐、容器、槽车发生泄漏时,如果无法实施器具堵漏,可采取输转倒罐的方法进行处理。 5.4.3.2 应由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和救援人员配合实施倒罐,并做好个人安全防护。 5.4.3.3倒罐前应对所使用的管道、容器、储罐等设备的材质和状况进行检查,禁止使用塑料、橡胶材质的器具设备。 5.4.3.4倒罐所用的器具设备应进行可靠接地。 5.4.3.5倒罐时应使用防爆泵,控制流速不大于3m/s。 5.4.3.6倒罐结束后,应向储罐内充人情性气体(如氮气),置换残余气体。
3 HG/T4690—2014
6泄漏现场环境监控
环保部门应在泄漏事故发生后定期检测泄漏地点附近的空气、水体、地下水、土壤中苯类物质浓度。 7泄漏现场处理方法 7.1水体泄漏的应急处理方法 7.1.1通知相关部门实行水域交通管制,组织人员对沿河两岸或湖泊进行警戒,严禁取水、用水和捕捞等一切活动。如果污染严重,河流周用的地下井应禁止使用。 7.1.2根据事故现场实际情况,在事发地点周围使用围油栏等设备对泄漏物进行圈围、拦截,控制蔓延范用。必要时可在事发地点上游沿河筑建拦河坝或新开一条河道,让上游流来的清洁水绕过污染源。 7.1.3密度比水小的苯类物质发生泄漏,当泄漏量较小时使用吸附性材料收集泄漏物,当泄漏量较大时使用防爆收油机或防爆抽吸泵转移泄漏物。 7.1.4密度比水大的苯类物质发生泄漏,宜选用活性炭等具有吸附性的材料进行吸附处理。 7.2陆上泄漏的应急处理方法 7.2.1禁流失 7.2.1.1液态苯类物质泄漏时,用沙袋、内封式堵涌袋封闭下水道口或排洪沟口。禁止泄漏物流人水体、地下水管道或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7.2.1.2固态苯类物质泄漏时,应查明泄漏点,切断泄漏源,制止泄漏。操作人员应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防止粉尘飞扬。 7.2.2稀释、覆盖 7.2.2.1具有挥发性的苯类物质泄漏时,应喷淋雾状水稀释苯类物质蒸气,用开花水流驱散苯类物质蒸气云团 7.2.2.2具有挥发性的苯类物质泄漏时,应用泡沫、帆布或水泥等物质覆盖泄漏的苯类物质,降低蒸气危害。 7.2.3收容 7.2.3.1液态苯类物质发生少量泄漏时,操作人员在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的前提下使用干燥的不燃性材料(如泥土或沙子等)吸收或覆盖,也可用不产生静电火花的工具将泄漏的液体收集至洁净、有盖的容器中。 7.2.3.2液态苯类物质发生大量泄漏时,应借助现场环境,用沙袋或泥土筑堤拦截,或者通过挖坑、 挖沟、围堵或引流等方式使泄漏物汇聚到低洼处并收容,收容后应尽快转移。 7.2.3.3固态苯类物质泄漏时,应立即将泄漏物收集到合适的容器内,密闭并保持其干燥 7.2.3.4收集泄漏的苯类物质时,不应使用塑料、橡胶材质的设备和容器。 7.2.4转移 7.2.4.1用防爆泵将液态苯类物质转移到槽车或专用收集容器内进行回收。 7.2.4.2转移所用的设备不应使用塑料、橡胶材质。 7.2.4.3转移液态苯类物质时流速应控制在不大于3m/s。 7.2.5处理
将回收的苯类物质、被污染的器具和土壤收集于合适的容器内,统一交给具有资质的专业处理单位进行处置。 7.3消防
苯类物质泄漏事故建议采取的消防措施参见附录E。
4 HG/T4690—2014
7.4洗消
救援结束后应用肥皂水和清水对救援人员穿着的衣物和救援设施进行彻底洗消,洗消液统一交给具有资质的专业处理单位进行处置。
泄漏物处置方法具有资质的专业处理单位可采用焚烧法处置泄漏的苯类物质。楚烧炉排出的有毒有害气体应通过洗涤器除去。
8
5 HG/T4690-2014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苯类物质理化性质举例
举例的苯类物质理化性质列于表A.1~表A.7。
表A.1 苯的理化性质及毒理学资料
中文名称分了式相对分了质量危险性类别主要成分熔点/℃ 沸点/℃ 饱和蒸气压/kPa 临界温度/℃ 闪点/℃ 引燃温度/℃ 溶解性主要用途禁配物
苯 Cs H; 78.11(按2010年国际相对原了质量)第3类粗苯中苯约占70%、甲苯占8%~25%、二甲苯占2%~5% 5. 5
英文名称外观与性状 CAS号 UN号
Benzene 无色透明液体,有强烈芳香味 71-43-2 1114
相对密度(水=1) 蒸气相对密度(空气=1) 燃烧热/(kJ/mol) 临界压力/MPa 爆炸1:限(体积分数)/% 爆炸下限(体积分数)/%
0. 88 2. 77 3264.4 4. 92 8. 0 1. 2
80. 1 13.33(26.1℃) 289.5 -11 560 不溶丁水,溶丁醇、醚、丙酮等多数有机溶剂用作溶剂及合成苯的衍生物、香料、染料、塑料、医药、炸药、橡胶等强氧化剂 L.Csg:31900mg/m,7h(大鼠吸入)家免经眼:2mg/24h,重度刺激家免经皮:500mg/24h,中度刺激
毒理学 急性毒性 LDg:3306mg/kg(大鼠经口);48mg/kg(小鼠经皮)资料
刺激性
6 ICS13.030.20 Z 05 备案号:46152-2014
H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
HG/T 4690—2014
苯类物质泄漏的处理处置方法
Treatment and disposal method for benzene substances spill
2014-07-14发布
2014-1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HG/T 4690—2014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废弃化学品处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9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四川省危险化学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深圳市格林
美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凤鑫、李肖锋、汪文俊。
I HG/T4690—2014
苯类物质泄漏的处理处置方法
1范围
本标准告知了苯类物质的理化性质和危害性,规定了苯类物质泄漏时的紧急措施、泄漏现场环境监控、泄漏现场处理方法、泄漏物处置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GB12268--2012中包括的第3类、第6.1类和第8类苯类物质在生产、存、使用、经营和运输过程中发生泄漏时的处理、处置。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2268一2012危险货物品名表 GB/T18664--2002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和维护 GB/T 24536-2009 防护服装化学防护服的选择、使用和维护
3理化性质
苯类物质理化性质举例参见附录A。
4危害性
4.1危险性类别
按GB122682012第6章的规定,苯类物质的危险性类别参见附录B。 4.2健康危害
苯类物质的健康危害参见附录C。 4.3燃爆危害 4.3.1苯类物质易燃,蒸气与空气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4.3.2苯类物质蒸气密度比空气大,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和爆炸。 4.3.3液态苯类物质流速过快时容易产生和积聚静电。 4.3.4苯类物质的容器受热后有爆炸危险。 4.4环境危害 4.4.1苯类物质具有易燃易爆性和挥发性,其在空气中的扩散速度受天气情况、气温、风速等因素的影响。 4.4.2苯类物质的泄漏事故可造成蒸气散发于空气中,引起人员中毒或火灾爆炸事故。 4.4.3苯类物质可以通过干湿沉降、吸附溶解等途径在水环境系统中进行迁移转化,进而进入地下水系统,污染饮用水。 4.4.4苯类物质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大小与其分子结构有关,疏水性越大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越大。 4.4.5苯类物质在很低的浓度下就能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特别是能在鱼的肝脏和肌肉中富集。鱼一旦脱离污染水体,其体内的污染物质能很快地排泄掉。
1 HG/T 4690-2014 4.4.6苯类物质在土壤中具有很强的迁移性。 4.4.7苯类物质在无氧环境下很难被生物降解。 4.5腐蚀危害 4.5.1苯类物质对不锈钢设备基本没有腐蚀,只对塑料、橡胶等有腐蚀。 4.5.2粗苯的腐蚀性比精制苯高,尤其是煤化工生产的粗苯因含有一些酚类而造成腐蚀性加重。
5泄漏时的紧急措施 5.1报警及疏散 5.1.1发生苯类物质泄漏事故,应立即向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环境保护、公安、卫生主管部门报告;道路运输、水路运输过程中发生泄漏事故的,驾驶人员、船员或者押运人员还应当向事故发生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报告,同时向本单位的主管部门报告。发生人员中毒或伤亡时应拨打急救电话。 5.1.2报告内容应简明扼要、全面准确,内容包括事故泄漏物名称、地点、容器、数量、流尚扩散范围,人员伤亡情况、发生单位、事故发生时间、泄漏地点周边情况等。 5.1.3及时疏散无关人员撤离事故区域。 5.2防护距离的设立及一般要求 5.2.1在污染范围不明的情况下,苯类物质发生泄漏的初始隔离距离及下风向防护距离符合表1的规定。
表13 苯类物质泄漏的初始隔离距离及下风向防护距离
初始隔离距离/m
苯类物质名称
下风向防护距离/m
茶二甲举甲苯硝基苯氯苯
50 100 100 100 50
300 500 500 500 300
5.2.2火场内如有储罐、槽车或罐车,隔离距离应不小于800m。 5.2.3其后应对现场进行气体或水体中苯类物质浓度检测,根据有害蒸气以及水体污染物的实际浓度及周围区域的风力和风向调整防护距离。 5.2.4隔离区的边界应设立警示标志并有专人负责警戒,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5.2.5隔离区内禁止烟火、电源火花及机械火花。高热、高能设备应停止工作。如果泄漏区有非防爆电器开关存在,则不应改变其工作状态。 5.2.6进人隔离区的人员应穿戴防静电的服装和鞋帽,不应穿化纤类服装和带铁钉的鞋,不应携带移动电话和非防爆通信设备。 5.2.7进人隔离区的车辆应安装静电接地装置和阻火器,车速不超过5km/h。 5.2.8隔离区内应使用防爆照明设备及电器,不应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工具。 5.2.9隔离区内人员禁止饮水和进食。 5.3个体防护 5.3.1一般防护要求 5.3.1.1发生泄漏时,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任何人不应暴露在能够或可能危害健康的环境中。 2 HG/T4690—2014
5.3.1.2现场救险人员在进人泄漏现场时应穿戴好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防护用具,离开泄漏现场并经洗消后方可解除防护。 5.3.1.3使用防护用品时应参照产品使用说明书的有关规定,符合产品适用条件。 5.3.1.4迅速将中毒人员脱离现场,转移至空气新鲜处,对中毒人员采取的急救措施参见附录D。 5.3.2身体防护
化学防护服的选择应符合GB/T24536-2009第4章的规定。可能接触苯类物质蒸气或紧急事态抢救的人员宜穿全封闭式防化服、全棉防静电内外衣,其他现场作业人员可穿简易防化服或半封闭式防化服。 5.3.3呼吸系统和眼睛防护
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应符合GB/T18664·-2002第4章的规定。可能接触苯类物质蒸气或紧急事态抢救的人员宜佩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其他现场作业人员宜佩戴正压全防型滤毒罐。 5.4泄漏源的控制 5.4.1断源 5.4.1.1输送液态苯类物质的容器、槽车、储罐的管道发生泄漏,泄漏点处在阀门以后且阀门尚未损坏时,应关闭管道阀门,切断泄漏源、制止泄漏 5.4.1.2关阀止漏行为应在相关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并应使用雾状水喷淋保护。 5.4.1.3切断泄漏源的操作应站在上风方向。 5.4.2堵漏 5.4.2.1针对泄漏容器、储罐、管道、槽车及泄漏物的性质等情况,选用适合的堵漏器具,在充分考虑防护措施后迅速实施堵漏。 5.4.2.2根据泄漏物质的状况,可向容器内适量注水,抬高液位,形成水垫层,缓解险情配合堵漏。 5.4.2.3不宜选择塑料、橡胶材质的堵漏器具,堵漏时应防止产生火花,使用无火花堵漏工具实施堵漏。选用的堵漏方法如下:
a) 储罐、容器、管道壁发生微孔(或称为砂眼)状泄漏时,应用螺钉加黏合剂旋进泄漏孔的
方法堵漏。
b) 罐体发生缝隙状泄漏时,应使用外封式堵漏袋、电磁式堵漏工具组堵漏。 c) 管道发生缝隙状泄漏时,可使用外封式堵漏袋、金属封堵套管、电磁式堵漏工具组或堵漏
夹具堵漏。 d) 罐体发生孔洞状泄漏时,可使用各种木楔、堵漏夹具堵漏。 e) 管道发生孔洞状泄漏时,可使用各种木楔、堵漏夹具堵漏。
5.4.2.4 阀门发生泄漏时,应使用阀门堵漏工具组、堵漏夹具堵漏。 5.4.2.5法兰盘或法兰垫片损坏发生泄漏时,应使用专用法兰夹具堵漏。 5.4.3倒罐 5.4.3.1储罐、容器、槽车发生泄漏时,如果无法实施器具堵漏,可采取输转倒罐的方法进行处理。 5.4.3.2 应由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和救援人员配合实施倒罐,并做好个人安全防护。 5.4.3.3倒罐前应对所使用的管道、容器、储罐等设备的材质和状况进行检查,禁止使用塑料、橡胶材质的器具设备。 5.4.3.4倒罐所用的器具设备应进行可靠接地。 5.4.3.5倒罐时应使用防爆泵,控制流速不大于3m/s。 5.4.3.6倒罐结束后,应向储罐内充人情性气体(如氮气),置换残余气体。
3 HG/T4690—2014
6泄漏现场环境监控
环保部门应在泄漏事故发生后定期检测泄漏地点附近的空气、水体、地下水、土壤中苯类物质浓度。 7泄漏现场处理方法 7.1水体泄漏的应急处理方法 7.1.1通知相关部门实行水域交通管制,组织人员对沿河两岸或湖泊进行警戒,严禁取水、用水和捕捞等一切活动。如果污染严重,河流周用的地下井应禁止使用。 7.1.2根据事故现场实际情况,在事发地点周围使用围油栏等设备对泄漏物进行圈围、拦截,控制蔓延范用。必要时可在事发地点上游沿河筑建拦河坝或新开一条河道,让上游流来的清洁水绕过污染源。 7.1.3密度比水小的苯类物质发生泄漏,当泄漏量较小时使用吸附性材料收集泄漏物,当泄漏量较大时使用防爆收油机或防爆抽吸泵转移泄漏物。 7.1.4密度比水大的苯类物质发生泄漏,宜选用活性炭等具有吸附性的材料进行吸附处理。 7.2陆上泄漏的应急处理方法 7.2.1禁流失 7.2.1.1液态苯类物质泄漏时,用沙袋、内封式堵涌袋封闭下水道口或排洪沟口。禁止泄漏物流人水体、地下水管道或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7.2.1.2固态苯类物质泄漏时,应查明泄漏点,切断泄漏源,制止泄漏。操作人员应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防止粉尘飞扬。 7.2.2稀释、覆盖 7.2.2.1具有挥发性的苯类物质泄漏时,应喷淋雾状水稀释苯类物质蒸气,用开花水流驱散苯类物质蒸气云团 7.2.2.2具有挥发性的苯类物质泄漏时,应用泡沫、帆布或水泥等物质覆盖泄漏的苯类物质,降低蒸气危害。 7.2.3收容 7.2.3.1液态苯类物质发生少量泄漏时,操作人员在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的前提下使用干燥的不燃性材料(如泥土或沙子等)吸收或覆盖,也可用不产生静电火花的工具将泄漏的液体收集至洁净、有盖的容器中。 7.2.3.2液态苯类物质发生大量泄漏时,应借助现场环境,用沙袋或泥土筑堤拦截,或者通过挖坑、 挖沟、围堵或引流等方式使泄漏物汇聚到低洼处并收容,收容后应尽快转移。 7.2.3.3固态苯类物质泄漏时,应立即将泄漏物收集到合适的容器内,密闭并保持其干燥 7.2.3.4收集泄漏的苯类物质时,不应使用塑料、橡胶材质的设备和容器。 7.2.4转移 7.2.4.1用防爆泵将液态苯类物质转移到槽车或专用收集容器内进行回收。 7.2.4.2转移所用的设备不应使用塑料、橡胶材质。 7.2.4.3转移液态苯类物质时流速应控制在不大于3m/s。 7.2.5处理
将回收的苯类物质、被污染的器具和土壤收集于合适的容器内,统一交给具有资质的专业处理单位进行处置。 7.3消防
苯类物质泄漏事故建议采取的消防措施参见附录E。
4 HG/T4690—2014
7.4洗消
救援结束后应用肥皂水和清水对救援人员穿着的衣物和救援设施进行彻底洗消,洗消液统一交给具有资质的专业处理单位进行处置。
泄漏物处置方法具有资质的专业处理单位可采用焚烧法处置泄漏的苯类物质。楚烧炉排出的有毒有害气体应通过洗涤器除去。
8
5 HG/T4690-2014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苯类物质理化性质举例
举例的苯类物质理化性质列于表A.1~表A.7。
表A.1 苯的理化性质及毒理学资料
中文名称分了式相对分了质量危险性类别主要成分熔点/℃ 沸点/℃ 饱和蒸气压/kPa 临界温度/℃ 闪点/℃ 引燃温度/℃ 溶解性主要用途禁配物
苯 Cs H; 78.11(按2010年国际相对原了质量)第3类粗苯中苯约占70%、甲苯占8%~25%、二甲苯占2%~5% 5. 5
英文名称外观与性状 CAS号 UN号
Benzene 无色透明液体,有强烈芳香味 71-43-2 1114
相对密度(水=1) 蒸气相对密度(空气=1) 燃烧热/(kJ/mol) 临界压力/MPa 爆炸1:限(体积分数)/% 爆炸下限(体积分数)/%
0. 88 2. 77 3264.4 4. 92 8. 0 1. 2
80. 1 13.33(26.1℃) 289.5 -11 560 不溶丁水,溶丁醇、醚、丙酮等多数有机溶剂用作溶剂及合成苯的衍生物、香料、染料、塑料、医药、炸药、橡胶等强氧化剂 L.Csg:31900mg/m,7h(大鼠吸入)家免经眼:2mg/24h,重度刺激家免经皮:500mg/24h,中度刺激
毒理学 急性毒性 LDg:3306mg/kg(大鼠经口);48mg/kg(小鼠经皮)资料
刺激性
6
上一章:SH/T 3534-2012 石油化工筑炉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下一章:GB/T 30704-2014 表面化学分析 X射线光电子能谱 分析指南

相关文章

HG/T 4689-2014 醛类物质泄漏的处理处置方法 HG/T 4688-2014 醇类物质泄漏的处理处置方法 HG/T 4840-2015 酮类物质泄漏的处理处置方法 HG/T 4839-2015 醚类物质泄漏的处理处置方法 HG/T 4838-2015 酯类物质泄漏的处理处置方法 HG/T 4335.1-2012 酸类物质泄漏的处理处置方法 第1部分:盐酸 HG/T 4335.2-2012 酸类物质泄漏的处理处置方法 第2部分:硫酸 HG/T 4335.3-2012 酸类物质泄漏的处理处置方法 第3部分:硝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