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13. 030.20 Z 05 备案号:46150—2014
H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
HG/T 4688—2014
醇类物质泄漏的处理处置方法
Treatment and disposal method for alcohols spill
2014-11-01实施
2014-07-14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HG/T4688—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废弃化学品处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94)II。 本标准起草单位:肥城阿斯德化工有限公司、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中海油安全技术服务
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张炳胜、丁灵、陈衍军、武峰、刘键、孟庭宁、乃创周。
I
HG/T4688—2014
醇类物质泄漏的处理处置方法
1范围
本标准告知了醇类物质的理化性质和危害性,规定了发生醇类物质泄漏时的紧急措施、泄漏现场的处理方法和泄漏现场的处置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在GB12268-2012中列明的醇类物质在生产、些存、使用、经营和运输等过程中发生泄漏时的处理、处置。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仪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22682012危险货物品名表 GB/T186642002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扩 GB20266耐化学品的工业用橡胶靴 GB/T24536·2009防护服装化学防护服的选择、使用和维扩 AQ6101橡胶耐油于餐
3理化性质
危险性类别不同的代表性醇类物质的理化性质参见附录A。 4危害性 4.1危险性类别
按GB122682012第6章的规定,醇类物质危险性类别参见附录B。 4.2健康危害
醇类物质的健康危害参见附录C。 4.3环境危害
如果流散到河流、湖泊、水渠、水库等水域,则造成水污染,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4.4燃爆危害
属丁第3类的醇类物质具有挥发性,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4.5腐蚀危害
属于第8类的醇类物质具有腐蚀性,会对机器、管道、设备、设施等造成腐蚀。 5泄漏时的紧急措施 5.1报警
发生醇类物质泄漏,事故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向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环境保扩、公安、卫生主管部门报告;道路运输、水路运输过程中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的,驾驶人员、船员或者押运人员还应当向事故发生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报告。报警的内容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危险化学品的种类和数量,现场状况,已采取的措施,联络电话、联络人姓名等。如果有人员中毒或伤亡还应拨打120急救电话。
1
HG/T4688—2014 5.2隔离与疏散 5.2.1建立隔离区
根据醇类泄漏扩散的情况或火焰热辐射所涉及的范围设置隔离泄漏区。如果为大量泄漏,在初始隔离路离的基础止加大下风向的疏散踏离。易燃易爆的醇类应设置防火区。防火区内不能存在引火作业和设备。在污染范围不明的情况下,醇类物质发生泄漏的初始隔离距离及下风向疏散距离符合表1 的规定。
表1醇类物质泄漏的初始隔离距离及下风向疏散距离
初始隔离距离/m
下风向疏散距离/m
醇类物质名称
100 100 100 300
甲醇乙醇氯乙醇烯闪醇
500 500 500 1 000
5.2.2紧急疏散
迅速将隔离区及污染区内与事故抢险处理无关的人员撤离,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应向侧1 风方向转移,明确专人引导和扩送疏散人员到安全区,并在疏散或撤离的路线上设立哨位,指明间。 5.3个体防护 5.3.1一般防护要求 5.3.1.1发生泄漏时,在没有防扩的情况下,任何人不应暴露在能够或可能危害健康的环境中。 5.3.1.2应选择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的防扩用品 5.3.1.3 使用防扩用品时应参照产品使用说明书的有关规定,符合产品适用条件 5.3.1.4 急救措施参见附录求I)。 5.3.2人身防护 5.3.2.1 现场救险人员应按GB/T245362009第4章的要求选择防静电化学防扩服,宜穿气密型化学防扩服ET。应穿符合GB20266要求的橡胶靴、戴符合AQ6101要求的橡胶耐油于袭。 5.3.2.2如果在身体防扩时未做到呼吸系统的防护,应按GB/T186642002第4章规定的原则和方法选用呼吸防护用品。建议操作人员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白给式呼吸器。 5.3.2.3如果在身体防扩或呼吸系统防护时未做到眼晴的防护,则应戴防烟尘护目镜。 5.4泄漏源的控制 5.4.1断源 5.4.1.1关闭管道阀门时,应在开花水枪或喷雾水枪的保护下进行。操作时应做好个人安全防护,谨慎操作。 5.4.1.2输送醇类物质的容器、槽车、储罐或管道发生泄漏时,泄漏点处在阀门以后且阀门尚未损坏的,可采取关闭管道阀门切断泄漏源的措施制止泄漏。 5.4.2堵漏 5.4.2.1针对泄蒲容器、储罐、管道、槽车等情况,选用合适的堵漏器具。川于堵漏器具的材质应使用防静电的材质,建议使用木材、酚醛塑料、聚内烯、聚四氟乙烯、聚三氟氯乙烯等材质。选用的堵漏方法如下:
储罐、容器、管道壁发生微孔(或称为砂眼)状泄漏时,应用不锈钢材质的螺钉加黏合剂旋进泄漏孔的方法堵漏。 罐体发生缝隙状泄漏时,应使用外封式堵涌袋、电磁式堵涌工具组、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
2
HG/T4688—2014
用于高压)、潮绷带冷凝法、堵澜夹具或堵蒲锥堵蒲。 管道发生缝隙状泄蒲时,可使用外封式堵漏袋、封堵套管、电磁式堵漏工具组、潮混绷带冷凝法或堵浦火具堵澜。 罐体发生孔洞状泄渊时,可使用各种木梗、堵蒲夹具、粘贴式堵渊密封胶(适川于压)或堵漏锥堵涌。
管道发生孔洞状泄漏时,可使用各种木楔、堵漏夹具或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用于高压)
堵漏。
5.4.2.2阀门发生泄漏时,应使用阀门堵漏工具组、注人式堵漏胶或堵漏夹具堵漏。 5.4.2.3法兰盘或法兰垫片损坏发生泄漏时,应使用专用法兰夹具或注人式堵漏胶堵漏。 5.4.3倒罐 5.4.3.1在实施器具堵蒲时,可同时采取倒罐的方法进行处理;如果无法实施器具堵漏,应采取倒罐的方法进行处理。注意不能进行带压操作。 5.4.3.2倒罐前应对所使用的管道、容器、储罐等设备的材质和状况进行检查,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设备材质宜选用碳钢、镍铬不锈钢、高合金不锈钢、钛及钛合金、携瓷、木材、碳和石墨、酚醛塑料、聚丙烯、聚四氟乙烯、聚三氟氯乙烯等。 5.4.3.3应由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和现场救险人员配合实施倒罐,并应做好个人安全防护。 5.4.3.4倒罐结束后,应对泄漏设备、容器、车辆等进行及时处理。 6泄漏现场的处理方法 6.1水体泄漏的应急处理方法
应组织人员对沿河两岸或湖泊进行警戒,严禁取水、用水和捕捞等一切活动。如果污染严重,河流周围的地下水应禁止人员饮用。
根据事故现场实际情况,在事发地点下游沿河筑建拦河坝,防止受污染的河水下泄。如果可能。 应在事发地点1游沿河筑建拦河坝或新开一条河道,让上游流来的清洁水绕过污染源,减少污染物下排速度。对受污染的水体可用密封水栅来收容醇类物质。 6.2陆上泄漏的应急处理方法 6.2.1少量泄漏 6.2.1.1防流失
液体醇类物质泄漏物禁止流入水体、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气体醇类物质泄漏时,应用工业覆盖层或吸附/吸收剂盖住泄漏点附近的下水道等地方,防止气
体进人。 6.2.1.2吸附
液体醇类物质泄漏物使用干燥的砂土、水泥粉、煤灰或其他不燃材料吸收或覆盖,收集于容器中。
固体醇类物质泄漏物应小心扫起,收集于专用密封桶或干净、有盖的容器中;对与水反应或溶于水的物品可视情况直接使用大量水稀释,污水排入废水系统。 6.2.1.3处理
收集的液体或固体醇类物质泄蒲物可运回生产企业间收或交山专业危险废物处理机构进行处理。 对气体醇类物质泄蒲物,应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防爆排风机送至空旷地
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 6.2.2大量泄漏 6.2.2.1防流失
液体醇类物质泄漏物禁止流人水体、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3
HG/T4688—2014
气体醇类物质泄漏时,应用工业覆盖层或吸附/吸收剂盖住泄漏点附近的下水道等地方,防止气体进人。 6.2.2.2收容
根据情况利用砂石、泥土、水泥粉等材料筑堤,或挖坑围堵泄蒲的液体醇类物质固体醇类物质泄漏时,先用塑料布、帆布等覆盖,减少飞散,然后尽可能间收,恢复原状;若不
能完全回收,可收集后运至专业危险废物处理机构进行处理。 6.2.2.3回收
用防爆泵将液体醇类物质泄漏物转移至洁净的槽车或专用收集容器内进行回收。 6.2.2.4处理
收集的液体或固体醇类物质泄漏物可运川生产企业川收或交山专业危险废物处理机构进行处理。 对气体醇类物质泄漏物,应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防爆排风机送至空旷地
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 6.2.2.5消防
消防措施参见附录E。 7 泄漏现场的处置方法 7. 1 泄漏物的处置
对醇类物质泄漏事故的泄漏物进行清理。应急处理人员清理时,不要接接触泄漏物。用适当的工具收集于干燥、有盖的容器中。收集回收或运至专业危险废物处理机构处置。现场不应留下任何隐惠。 7.2覆盖物的处置
对处置醇类物质泄涌使用的所有覆盖物进行彻底清理,装人专用容器中,集中运至专业危险废物处理机构进行处理。 7.3污染物的处置
对被醇类物质泄漏物污染的机器、设备、设施、工具、器材、救援服等,山救险人员用大量水进行集中洗消,防止造成二次污染 7.4泄漏区的处置
对受污染的公路路而等也可用大量水进行冲洗,最大限度地减小泄漏的损害。冲洗的水统一收集,再进行处理。现场处理完毕后,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环境保护、公安、卫生、交通运输等有关部门进行检测和评估,不应留下任何隐惠
HG/T4688—2014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醇类物质的理化性质
A.1甲硫醇理化性质 A.1.1化学品名称 A.1.1.1中文名:甲硫醇,俗称硫氢甲烷;英文名:Methylmercaptan;Methanethiol。 A.1.1.2分子式和相对分子质量:CH4S,48.11(按2013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 A.1.2成分/组成信息 A.1.2.1成分:甲硫醇 A.1.2.2 CAS登记号:74-93-1。 A.1.3理化特性 A.1.3.1 外观与性状:无色气体,有不愉快的气味。 A.1.3.2 熔点:-123.1℃。 A. 1.3.3 沸点:7.6℃。 A.1.3.4 相对密度:0.87(水=1)。 A.1.3.5 饱和蒸气压:53.32kPa(-7.9℃)。 A. 1.3.6 燃烧热:1244.0kJ/mol。 A. 1.3.7 临界温度:197℃。 A.1.3.8 临界压力:7.23MPa。 A.1.3.9 闪点: -17.8℃ A.1.3.10 爆炸1限(体积分数):21.8%。 A.1.3.11 爆炸下限(体积分数):3.9%。 A.1.3.12 溶解性:不溶丁水,溶丁乙醇、乙醚等 A.1.3.13 主要用途:川于有机合成及喷气机添加剂、杀虫剂、催化剂等。 A.1.4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A.1.4.1 稳定性:接触氧化剂会剧烈反应。 A.1.4.2 禁配物:强氧化剂、卤素、酸类。 A.1.4.3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A. 1.5 5毒理学资料 A.1.5.1急性毒性
LC50:1325mg/m3(大鼠吸人)。 A.1.5.2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小鼠经口0.5g/kg5g/kg(35d),体重减轻。 A.1.6 生态学资料
该物质对环境有危害,应特别注意对水体的污染。 A.2甲醇理化性质 A.2.1化学品名称 A.2.1.1中文名:甲醇;英文名:Methylalcohol。 A.2.1.2分子式和相对分子质量:CH.O 32.04(按2013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 A.2.2成分/组成信息
5
HG/T4688—2014 A.2.2.1成分:甲醇。 A.2.2.2CAS记号:67-56-1。 A.2.3理化特性 A.2.3.1外观与性质:无色透明的易挥发液体,有刺激性气味。 A.2.3.2熔点:—97.5℃。 A.2.3.3 沸点:64.8℃。 A.2.3.4 相对密度(水1):0.79。 A.2.3.5 饱和蒸气压:13.33kPa(21.2℃)。 A.2.3.6 燃烧热:727.0kJ/mol。 A.2.3.7 临界温度:240℃。 A.2.3.8 临界压力:7.95MPa。 A.2.3.9 闪点:11℃。 A.2.3.10 白燃温度:385℃。 A.2.3.11 爆炸1限(体积分数):36.5%。 A.2.3.12 爆炸下限(体积分数):6.0%。 A.2.3.13 溶解性:溶丁水、乙醇、乙醚、内酮、苯、氯仿和多种无机盐溶液 A.2.3.14 主要用途:主要用丁制甲醛、香精、染料、医药、火药、防冻剂、溶剂等。 A.2.4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A.2.4.1 稳定性:稳定。 A.2.4.2 禁配物:酸类、酸酐、强氧化剂、碱金属。 A.2.4.3 聚合危害:不聚合。 A.2.4.4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氮化碳。 A.2.5毒理学资料 A.2.5.1急性毒性
LDsn:5628mg/kg(大鼠经ll);15800mg/kg(兔经皮)。 I.Csn:83776mg/m,4h(大鼠吸人)。
A.2.5.2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大鼠吸人50mg/m3,12h/d,3个月,在8周~10周内可见到气管、支气管黏膜损害,大脑皮质细胞障碍等。 A.2.5.3刺激性
人经5ml~10ml,潜伏期8h~36h,致昏迷;人经Ⅱ15mL,48h内产生视网膜炎,失明;人经I30mL~100mL,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损害,呼吸衰弱,死亡。 A.2.6生态学资料
该物质对环境有危害,应特别注意对水体的污染。 A.32-溴-2-硝基丙烷-1,3-二醇 A.3.1化学品名称 A.3.1.1中文名:2-溴-2-硝基内烷-1,3-二醇,简称溴硝醇;英文名:2-Bromo-2-nitro-1,3-propane diol。 A.3.1.2分子式和相对分子质量:C3HsBrNO4,199.97(按2013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 A.3.2成分/组成信息 A.3.2.1成分:2-溴-2-硝基内烷-1,3-二醇。 A.3.2.2CAS登券记号:52-51-7。 6
ICS 13. 030.20 Z 05 备案号:46150—2014
H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
HG/T 4688—2014
醇类物质泄漏的处理处置方法
Treatment and disposal method for alcohols spill
2014-11-01实施
2014-07-14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HG/T4688—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废弃化学品处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94)II。 本标准起草单位:肥城阿斯德化工有限公司、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中海油安全技术服务
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张炳胜、丁灵、陈衍军、武峰、刘键、孟庭宁、乃创周。
I
HG/T4688—2014
醇类物质泄漏的处理处置方法
1范围
本标准告知了醇类物质的理化性质和危害性,规定了发生醇类物质泄漏时的紧急措施、泄漏现场的处理方法和泄漏现场的处置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在GB12268-2012中列明的醇类物质在生产、些存、使用、经营和运输等过程中发生泄漏时的处理、处置。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仪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22682012危险货物品名表 GB/T186642002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扩 GB20266耐化学品的工业用橡胶靴 GB/T24536·2009防护服装化学防护服的选择、使用和维扩 AQ6101橡胶耐油于餐
3理化性质
危险性类别不同的代表性醇类物质的理化性质参见附录A。 4危害性 4.1危险性类别
按GB122682012第6章的规定,醇类物质危险性类别参见附录B。 4.2健康危害
醇类物质的健康危害参见附录C。 4.3环境危害
如果流散到河流、湖泊、水渠、水库等水域,则造成水污染,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4.4燃爆危害
属丁第3类的醇类物质具有挥发性,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4.5腐蚀危害
属于第8类的醇类物质具有腐蚀性,会对机器、管道、设备、设施等造成腐蚀。 5泄漏时的紧急措施 5.1报警
发生醇类物质泄漏,事故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向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环境保扩、公安、卫生主管部门报告;道路运输、水路运输过程中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的,驾驶人员、船员或者押运人员还应当向事故发生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报告。报警的内容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危险化学品的种类和数量,现场状况,已采取的措施,联络电话、联络人姓名等。如果有人员中毒或伤亡还应拨打120急救电话。
1
HG/T4688—2014 5.2隔离与疏散 5.2.1建立隔离区
根据醇类泄漏扩散的情况或火焰热辐射所涉及的范围设置隔离泄漏区。如果为大量泄漏,在初始隔离路离的基础止加大下风向的疏散踏离。易燃易爆的醇类应设置防火区。防火区内不能存在引火作业和设备。在污染范围不明的情况下,醇类物质发生泄漏的初始隔离距离及下风向疏散距离符合表1 的规定。
表1醇类物质泄漏的初始隔离距离及下风向疏散距离
初始隔离距离/m
下风向疏散距离/m
醇类物质名称
100 100 100 300
甲醇乙醇氯乙醇烯闪醇
500 500 500 1 000
5.2.2紧急疏散
迅速将隔离区及污染区内与事故抢险处理无关的人员撤离,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应向侧1 风方向转移,明确专人引导和扩送疏散人员到安全区,并在疏散或撤离的路线上设立哨位,指明间。 5.3个体防护 5.3.1一般防护要求 5.3.1.1发生泄漏时,在没有防扩的情况下,任何人不应暴露在能够或可能危害健康的环境中。 5.3.1.2应选择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的防扩用品 5.3.1.3 使用防扩用品时应参照产品使用说明书的有关规定,符合产品适用条件 5.3.1.4 急救措施参见附录求I)。 5.3.2人身防护 5.3.2.1 现场救险人员应按GB/T245362009第4章的要求选择防静电化学防扩服,宜穿气密型化学防扩服ET。应穿符合GB20266要求的橡胶靴、戴符合AQ6101要求的橡胶耐油于袭。 5.3.2.2如果在身体防扩时未做到呼吸系统的防护,应按GB/T186642002第4章规定的原则和方法选用呼吸防护用品。建议操作人员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白给式呼吸器。 5.3.2.3如果在身体防扩或呼吸系统防护时未做到眼晴的防护,则应戴防烟尘护目镜。 5.4泄漏源的控制 5.4.1断源 5.4.1.1关闭管道阀门时,应在开花水枪或喷雾水枪的保护下进行。操作时应做好个人安全防护,谨慎操作。 5.4.1.2输送醇类物质的容器、槽车、储罐或管道发生泄漏时,泄漏点处在阀门以后且阀门尚未损坏的,可采取关闭管道阀门切断泄漏源的措施制止泄漏。 5.4.2堵漏 5.4.2.1针对泄蒲容器、储罐、管道、槽车等情况,选用合适的堵漏器具。川于堵漏器具的材质应使用防静电的材质,建议使用木材、酚醛塑料、聚内烯、聚四氟乙烯、聚三氟氯乙烯等材质。选用的堵漏方法如下:
储罐、容器、管道壁发生微孔(或称为砂眼)状泄漏时,应用不锈钢材质的螺钉加黏合剂旋进泄漏孔的方法堵漏。 罐体发生缝隙状泄漏时,应使用外封式堵涌袋、电磁式堵涌工具组、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
2
HG/T4688—2014
用于高压)、潮绷带冷凝法、堵澜夹具或堵蒲锥堵蒲。 管道发生缝隙状泄蒲时,可使用外封式堵漏袋、封堵套管、电磁式堵漏工具组、潮混绷带冷凝法或堵浦火具堵澜。 罐体发生孔洞状泄渊时,可使用各种木梗、堵蒲夹具、粘贴式堵渊密封胶(适川于压)或堵漏锥堵涌。
管道发生孔洞状泄漏时,可使用各种木楔、堵漏夹具或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用于高压)
堵漏。
5.4.2.2阀门发生泄漏时,应使用阀门堵漏工具组、注人式堵漏胶或堵漏夹具堵漏。 5.4.2.3法兰盘或法兰垫片损坏发生泄漏时,应使用专用法兰夹具或注人式堵漏胶堵漏。 5.4.3倒罐 5.4.3.1在实施器具堵蒲时,可同时采取倒罐的方法进行处理;如果无法实施器具堵漏,应采取倒罐的方法进行处理。注意不能进行带压操作。 5.4.3.2倒罐前应对所使用的管道、容器、储罐等设备的材质和状况进行检查,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设备材质宜选用碳钢、镍铬不锈钢、高合金不锈钢、钛及钛合金、携瓷、木材、碳和石墨、酚醛塑料、聚丙烯、聚四氟乙烯、聚三氟氯乙烯等。 5.4.3.3应由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和现场救险人员配合实施倒罐,并应做好个人安全防护。 5.4.3.4倒罐结束后,应对泄漏设备、容器、车辆等进行及时处理。 6泄漏现场的处理方法 6.1水体泄漏的应急处理方法
应组织人员对沿河两岸或湖泊进行警戒,严禁取水、用水和捕捞等一切活动。如果污染严重,河流周围的地下水应禁止人员饮用。
根据事故现场实际情况,在事发地点下游沿河筑建拦河坝,防止受污染的河水下泄。如果可能。 应在事发地点1游沿河筑建拦河坝或新开一条河道,让上游流来的清洁水绕过污染源,减少污染物下排速度。对受污染的水体可用密封水栅来收容醇类物质。 6.2陆上泄漏的应急处理方法 6.2.1少量泄漏 6.2.1.1防流失
液体醇类物质泄漏物禁止流入水体、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气体醇类物质泄漏时,应用工业覆盖层或吸附/吸收剂盖住泄漏点附近的下水道等地方,防止气
体进人。 6.2.1.2吸附
液体醇类物质泄漏物使用干燥的砂土、水泥粉、煤灰或其他不燃材料吸收或覆盖,收集于容器中。
固体醇类物质泄漏物应小心扫起,收集于专用密封桶或干净、有盖的容器中;对与水反应或溶于水的物品可视情况直接使用大量水稀释,污水排入废水系统。 6.2.1.3处理
收集的液体或固体醇类物质泄蒲物可运回生产企业间收或交山专业危险废物处理机构进行处理。 对气体醇类物质泄蒲物,应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防爆排风机送至空旷地
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 6.2.2大量泄漏 6.2.2.1防流失
液体醇类物质泄漏物禁止流人水体、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3
HG/T4688—2014
气体醇类物质泄漏时,应用工业覆盖层或吸附/吸收剂盖住泄漏点附近的下水道等地方,防止气体进人。 6.2.2.2收容
根据情况利用砂石、泥土、水泥粉等材料筑堤,或挖坑围堵泄蒲的液体醇类物质固体醇类物质泄漏时,先用塑料布、帆布等覆盖,减少飞散,然后尽可能间收,恢复原状;若不
能完全回收,可收集后运至专业危险废物处理机构进行处理。 6.2.2.3回收
用防爆泵将液体醇类物质泄漏物转移至洁净的槽车或专用收集容器内进行回收。 6.2.2.4处理
收集的液体或固体醇类物质泄漏物可运川生产企业川收或交山专业危险废物处理机构进行处理。 对气体醇类物质泄漏物,应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防爆排风机送至空旷地
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 6.2.2.5消防
消防措施参见附录E。 7 泄漏现场的处置方法 7. 1 泄漏物的处置
对醇类物质泄漏事故的泄漏物进行清理。应急处理人员清理时,不要接接触泄漏物。用适当的工具收集于干燥、有盖的容器中。收集回收或运至专业危险废物处理机构处置。现场不应留下任何隐惠。 7.2覆盖物的处置
对处置醇类物质泄涌使用的所有覆盖物进行彻底清理,装人专用容器中,集中运至专业危险废物处理机构进行处理。 7.3污染物的处置
对被醇类物质泄漏物污染的机器、设备、设施、工具、器材、救援服等,山救险人员用大量水进行集中洗消,防止造成二次污染 7.4泄漏区的处置
对受污染的公路路而等也可用大量水进行冲洗,最大限度地减小泄漏的损害。冲洗的水统一收集,再进行处理。现场处理完毕后,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环境保护、公安、卫生、交通运输等有关部门进行检测和评估,不应留下任何隐惠
HG/T4688—2014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醇类物质的理化性质
A.1甲硫醇理化性质 A.1.1化学品名称 A.1.1.1中文名:甲硫醇,俗称硫氢甲烷;英文名:Methylmercaptan;Methanethiol。 A.1.1.2分子式和相对分子质量:CH4S,48.11(按2013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 A.1.2成分/组成信息 A.1.2.1成分:甲硫醇 A.1.2.2 CAS登记号:74-93-1。 A.1.3理化特性 A.1.3.1 外观与性状:无色气体,有不愉快的气味。 A.1.3.2 熔点:-123.1℃。 A. 1.3.3 沸点:7.6℃。 A.1.3.4 相对密度:0.87(水=1)。 A.1.3.5 饱和蒸气压:53.32kPa(-7.9℃)。 A. 1.3.6 燃烧热:1244.0kJ/mol。 A. 1.3.7 临界温度:197℃。 A.1.3.8 临界压力:7.23MPa。 A.1.3.9 闪点: -17.8℃ A.1.3.10 爆炸1限(体积分数):21.8%。 A.1.3.11 爆炸下限(体积分数):3.9%。 A.1.3.12 溶解性:不溶丁水,溶丁乙醇、乙醚等 A.1.3.13 主要用途:川于有机合成及喷气机添加剂、杀虫剂、催化剂等。 A.1.4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A.1.4.1 稳定性:接触氧化剂会剧烈反应。 A.1.4.2 禁配物:强氧化剂、卤素、酸类。 A.1.4.3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A. 1.5 5毒理学资料 A.1.5.1急性毒性
LC50:1325mg/m3(大鼠吸人)。 A.1.5.2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小鼠经口0.5g/kg5g/kg(35d),体重减轻。 A.1.6 生态学资料
该物质对环境有危害,应特别注意对水体的污染。 A.2甲醇理化性质 A.2.1化学品名称 A.2.1.1中文名:甲醇;英文名:Methylalcohol。 A.2.1.2分子式和相对分子质量:CH.O 32.04(按2013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 A.2.2成分/组成信息
5
HG/T4688—2014 A.2.2.1成分:甲醇。 A.2.2.2CAS记号:67-56-1。 A.2.3理化特性 A.2.3.1外观与性质:无色透明的易挥发液体,有刺激性气味。 A.2.3.2熔点:—97.5℃。 A.2.3.3 沸点:64.8℃。 A.2.3.4 相对密度(水1):0.79。 A.2.3.5 饱和蒸气压:13.33kPa(21.2℃)。 A.2.3.6 燃烧热:727.0kJ/mol。 A.2.3.7 临界温度:240℃。 A.2.3.8 临界压力:7.95MPa。 A.2.3.9 闪点:11℃。 A.2.3.10 白燃温度:385℃。 A.2.3.11 爆炸1限(体积分数):36.5%。 A.2.3.12 爆炸下限(体积分数):6.0%。 A.2.3.13 溶解性:溶丁水、乙醇、乙醚、内酮、苯、氯仿和多种无机盐溶液 A.2.3.14 主要用途:主要用丁制甲醛、香精、染料、医药、火药、防冻剂、溶剂等。 A.2.4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A.2.4.1 稳定性:稳定。 A.2.4.2 禁配物:酸类、酸酐、强氧化剂、碱金属。 A.2.4.3 聚合危害:不聚合。 A.2.4.4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氮化碳。 A.2.5毒理学资料 A.2.5.1急性毒性
LDsn:5628mg/kg(大鼠经ll);15800mg/kg(兔经皮)。 I.Csn:83776mg/m,4h(大鼠吸人)。
A.2.5.2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大鼠吸人50mg/m3,12h/d,3个月,在8周~10周内可见到气管、支气管黏膜损害,大脑皮质细胞障碍等。 A.2.5.3刺激性
人经5ml~10ml,潜伏期8h~36h,致昏迷;人经Ⅱ15mL,48h内产生视网膜炎,失明;人经I30mL~100mL,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损害,呼吸衰弱,死亡。 A.2.6生态学资料
该物质对环境有危害,应特别注意对水体的污染。 A.32-溴-2-硝基丙烷-1,3-二醇 A.3.1化学品名称 A.3.1.1中文名:2-溴-2-硝基内烷-1,3-二醇,简称溴硝醇;英文名:2-Bromo-2-nitro-1,3-propane diol。 A.3.1.2分子式和相对分子质量:C3HsBrNO4,199.97(按2013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 A.3.2成分/组成信息 A.3.2.1成分:2-溴-2-硝基内烷-1,3-二醇。 A.3.2.2CAS登券记号:52-51-7。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