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SH/T 3126-2013 石油化工仪表及管道伴热和绝热设计规范

SH/T 3126-2013 石油化工仪表及管道伴热和绝热设计规范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0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3-12-15 14:39:45



推荐标签: 仪表 规范 管道 设计 石油化工 sh 3126 3126

内容简介

SH/T 3126-2013 石油化工仪表及管道伴热和绝热设计规范 SH/T3126—2013
目 次
前言
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仪表伴热类型及方式·
1
4.1 伴热原则 4.2 伴热类型. 4.3伴热方式 5仪表伴热系统设计. 5. 1 一般规定 5.2 热水伴热系统设计 5.3蒸汽伴热系统设计 5.4电伴热系统设计: 6仪表绝热方式·
仪表绝热系统设计. 7.1绝热结构 7.2绝热层厚度设计: 7.3绝热材料选用· 附录A(资料性附录)伴热结构示意图· 附录B(资料性附录)热水伴热集中分配系统示意图. 附录C(资料性附录)蒸汽伴热分散布置系统示意图:附录D(资料性附录)蒸汽伴热集中分配系统示意图附录E(资料性附录)蒸汽伴热管回升高度的限制. 附录F(资料性附录)仪表管道保温绝热结构.... 附录G(资料性附录)电伴热类型示意图:附录H(资料性附录)电伴热带安装示意图附录J (资料性附录)常用绝热材料及其制品的主要性能附录K(资料性附录)常用保护层材料主要性能参考文南本规范用调说明附:条文说明
7
8
10
12
13
1
15
.16
17
18 .-20 .21
22
23 SH/T3126—2013
Contents
Foreword
Scope 2 Normative references 3..Termsanddefinitions 4..Techniqueoftracing 4.1.Roles of tracing 4.2.Typesoftracing 4.3.Mannersof tracing 5Design of instrument tracing system.. 5.1General requirement 5.2Design of water-tracing system...... 5.3Designof steam-tracing system.. 5.4 Design of electrical-tracing system* 6Manners of instrument insulation' 7 Design of instrument insulation system 7.1 Structure of insulation
..3
.8
8
7.2Calculationof thickness_of insulationlayer: 7.3 Selection of insulation material- AnnexA(Informative)sketch oftracing structure AnnexB(Informative)sketch ofwater-tracing) AnnexC(Informative)sketchof steam-tracing' AnnexD(Informative)sketch of steam-tracing' Annex E(Informative)limitof steam-tracing AnnexF(Informative)structureofinsulation AnnexG(Informative)typediagram of electrical heat-tracing AnnexH(Informative)sketchof electricalheat-tracing AnnexJ(Informative)performance of insulation material. AnnexK(Informative)performanceofprotectionmaterial.. Bibliography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pecification Add:Explanation of articles:
10
.12
15
16
17 -18 ·20
21
·22 -23 -25
II SH/T3126—2013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11年第二批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工信厅科[2011] 134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本规范。
本规范共分7章和10个附录。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仪表及测量管道的伴热和绝热设计。 本规范是在SH3126一2001《石油化工仪表及管道伴热和隔热设计规范》的基础上修订而成,
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
增加了热水伴热、蒸汽伴热分配器及其相关内容: -增加电伴热监控系统的部分内容:重新定义了绝热的概念,取消了保温、保冷的定义:在绝热结构中增加了防水层的要求:更新了常用绝热材料主要性能指标。
本规范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负责管理,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自动控制设计技术中心站负责日常管理,由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日常管理单位和主编单位。
本规范日常管理单位: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自动控制设计技术中心站
通讯地址:上海市徐汇区中山南二路1089号徐汇苑大厦12楼邮政编码:200030 电 话:021-64578936 传 真:021-64578936
本规范主编单位: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
通讯地址:河南省洛阳市中州西路27号邮政编码:471003
本规范参编单位:大庆石化工程有限公司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郭维真 裴炳安 史继森 宋志远本规范主要审查人员:丁兰蓉 叶向东 林 融 郭建勋 徐伟清 高 欣 王 颖 严春明
宋燕 林洪俊 孙 旭 陈学敏 郭章顺 周一鸣 李 江 江秋林杨金城 张同科 徐玉娟 周江萍
本规范1990年首次发布(SHJ21一90),2002年第1次修订(SH3126一2001),本次为第2次修订。
III SH/T3126-—2013
石油化工仪表及管道伴热和绝热设计规范
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石油化工自动控制工程仪表及测量管道的伴热和绝热设计的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及以煤为原料制取燃料和化工产品工厂的新建、扩建和改建
工程的自动控制仪表及测量管道的伴热和绝热设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规范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范。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规范。
GB/T8175设备及管道绝热设计导则 GB/T4272设备及管道绝热技术通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
伴热tracing 采用热媒介质使仪表及测量管道介质提高温度的方式。
3.2
绝热insulation 为减少设备、管道及其附件与周围环境换热,在其外表面采取的增设绝热层的措施。按热流方
向分为保温绝热、保冷绝热。 3. 3
保温绝热heatinsulation 为减少设备、管道及其附件向周围环境散热,在其外表面采取的包覆措施
3. 4
保冷绝热coldinsulation 为减少周围环境中的热量传入低温设备和管道内部,防止低温设备和管道外壁表面凝露或结霜,
在其外表面采取的包覆措施。 3. 5
防烫绝热scaldinsulation 对表面温度超过60℃的不保温绝热仪表设备利测量管道,为防止人员烫伤而采取的绝热措施。
3. 6
绝热层insulationlayer 对维持介质温度稳定起主要作用的绝热材料及其制品。
3. 7
绝热结构thermalinsulationconstruction 山绝热层、防潮层、保护层等组成的结构综合体。
半财刻
3. 8
电伴热electrical heat-tracing
1 SH/T3126—2013
利用电伴热带或其他电加热设施来补充被伴热物体在使用过程中所散失的热量,以维持介质温度在某一范围内。
邮日
CHINA V
3.9
维持温度maintaintemperatare 设计伴热系统使被伴热物体在设计条件下保持一定温度
3.10
最高维持温度 nraximummaintaintemperature 电伴热系统能够连续保持被伴热物体的最高温度。
3.11
终端连接 endtermination connection 相对于电源端的电伴热带的终端连接。
1 m
3.12
温度控制器 thermostatcontrollel 能检测和控制 电伴热系统温度或电伴热系统所处的环境温度的一种现场仪表。 用于接 制电伴热
TROCHEMICAL
带的通电 利断电 伴热点设个蒸汽分配器。 4 仪表伴热类型及方式 4. 1 伴热原则
采用伴热:温度下有冻结、冷凝、结晶、析出等现象产生的物料的测量管道、取样
列情
热:
bl 不能清足最低环境温度要求的检测仪表,应伴热 4. 2 伴热类型
4. 2.1 仪表常用 用伴热类型有热水伴热、蒸汽伴热、电伴热和自伴热。 4.2.2
热宜应用在如下场合:
当被件热介质为水和水蒸汽、轻质油品、等凝点较低的介质时;
a b)
寒地区。
4.2.3 汽伴热宜应用在如下场合:
当被伴热介质为原油、渣油、蜡油、沥青、燃料油和急冷油等时: b) 在非高寒地区。
a)
4.2.4 电件热可应用在如下场合:
对被伴热对象实现精确温度控制和遥控的场合
a)
b)没 春源和热水源的场合。 4.2.5仪表测量管道随工艺管道或工艺设备一并保温,不需另外采用热源就能满足测 量要求时,可采用自伴热。

4.3伴热方式 4.3.1热水伴热和蒸 半热宜分为重伴热和轻伴热。 4.3.2在被测介质易录A,伴热管道应紧密接触仪表测量管道 4.3.3当重伴热可能引起被测介质汽化、自聚或分解时,应采用轻伴热或绝热。
重伴热的结构参见附
轻伴热的结构如附录A所示 半热管道不接触仪表测量管道或在它们之间加隔离层。 5 仪表伴热系统设计 5. 1 一般规定
Buse
2 SH/T3126—2013
5.1.1 伴热系统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a) 在环境温度下有冻结、冷凝、结晶、析出等现象产生的物料的测量管道、取样管道,应设
置伴热系统; b) 不能满足最低环境温度要求的检测仪表,应设置伴热系统;
当伴热点位置相对分散时,可采用分散供热:当伴热点位置相对集中时,宜采用集中分配器供热。
c)
5.1.2 伴热系统设计应 虑被伴热设备或管线的可独立维护特性。 5.1.3 当热水蒸汽伴热采用集中分配器和收集器时,其设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a)在3ml半径相邻范围内有5个及以上需要伴热的仪表,宜设置分配器 b) 分配器应布置在不妨碍通行、便于操作和维护的地方:
分配器应预留1个~2个备用口,备用口宜设置阀门并用管帽或法当盖密封
5.1.4 蒸汽伴管的集液处应有排液装置。 5.1.5 热水伴管的集气处应有排气装置。 5.2~ 热水伴热系统设计 5.2.1 热水用量应根据伴热系统的热损失计算:
T
贝 0
伴热 系统总热量损失9s为每个伴热管道的热量损失之和,其值应按公式5.2
M T
Qs=ErL,+eb
.2.1-1)
CHEMI
半热系统总热量损失,kJ/h;热管道的允许热损失,kJ/m·h: i个伴热管道的保温长度,m;个保温箱的热损失,kJ/h;热系统的数量,=1、2、3n 用量应按公式5.2.1-2计算


R
Vw= K2- Qs
12)
C(t1-t2)p
O Z
4
一仪表伴热用热水用量,m/h: Qs 伴热系统总热量损失,kJ/h:
热水管道进水温度,℃:水管道回水温度,℃;热水的密度,kg/m;
1 t2 p
C 水的比热,取4.1868kJ/kg·℃; K2 热水余量系数(包括热损失及漏损),一般取K2-1.05。 热水伴热系统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O
d
5.2.2
a) 仪表伴热用热水宣置独立的供水系统,对于少数分散的仪表伴热对象, 可视具体情况供水; b) 热水伴热系统宜采用集中供水和集中回水的方式:集中供水系统应包括热水总管、热水支管、热水分配器、热水伴热管和排凝等部分,参见
c)
附录B图B.1;集中回水系统应包括热水回水管、回水分配器、回水支管、回水总管和排凝等部分,参见附录B图B.2:每个需伴热的仪表为一个伴热回路,每个伴热回路应为独立系统:
dD
e) 每个伴热回路热水入口、回水入口应分别设置切断阀,切断阀应采用截止阀:
3 SH/T3126—2013
f)热水压力应满足热水能返回到回水总管。 5.2.3热水伴热系统的管道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

a) 热水伴热管的材质和管径可按表5.2.3-1选取:
武翻尔
表5.2.3-1 常用热水伴热管的材质和管径
热水伴热管外径×壁厚
热水伴热管材质不锈钢管不锈钢管、碳钢管不锈钢管、碳钢管不锈钢管、碳钢管
mm
$10×1.5,=12×1.5
$14×2 $18×3 $22×3
b)热水伴热总管和支管应采用无缝钢管,相应的管径可按公式5.2.3-1计算:
da =18.8. w
(5.2.3-1)
w
S.0
式中: dn 一热水总管、支管内径,mm;
1-Vw 仪表伴热用热水用量,m/h:
热水流速,m/s,一般取1.5m/s~3.5m/s:
o
c) 热水支管和热水分配器及回水支管和回水分配器的管径可按表5.2.3-2选取(当S12时
应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热水分配器或回水分配器):
欢印政事进
表5.2.3-2热水支管和热水分配器管径选择
集中供水系统
集中回水系统
s值 4~8 9~12 表中S值按公式5.2.3-2计算取得:
热水支管 DN40(48X3) DN50(60X3)
热水分配器 DN50($60X3) DN80(89X3.5) DN50(Φ60X3)
回水支管 DN40(Φ48X3)
回水分配器 DN50($60X3) DN80(Φ89X3.5)
S-A+2B+3C
:(5.2.3-2)
式中: S—热水伴热管的总根数:
DN15及以下伴热管的总根数: B- -DN20伴热管的根数:
A
DN25伴热管的根数: d) 热水伴热管的最大允许有效长度(从热水分配器到回水分配器的伴热管总长度)可按表
C
5.2.3-3确定:
表5.2.3-3 热水伴热管的最大允许有效长度选择
伴热热水压力p(MPa(A))对应的最大允许有效长度
伴热管管径 mm 中10、$12
m
0.3≤P≤0.5
0.5 0.7 40 60
50 70
60 80
DN15(Φ22X2.5)
4
上一章:GB/T 26955-2011 金属材料焊缝破坏性试验 焊缝宏观和微观检验 下一章:GB/T 25774.1-2010 焊接材料的检验 第1部分:钢、镍及镍合金熔敷金属力学性能试样的制备及检验

相关文章

Q/SY 06505.14-2016 炼油化工工程仪表自动化设计规范 第14部分:仪表及测量管线伴热和绝热 HG/T 20514-2014 仪表及管线伴热和绝热保温设计规范 SH/T 3021-2013 石油化工仪表及管道隔离和吹洗设计规范 SH/T 3010-2013 石油化工设备和管道绝热工程设计规范 SH/T 3019-2016 石油化工仪表管道线路设计规范 SH/T 3212-2020 石油化工电阻式伴热系统设计规范 SH/T 3181-2016 石油化工仪表远程监控及数据采集系统设计规范 Q/SY 06509.5-2016 炼油化工工程管道设计规范 第5部分:管道伴热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