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77.140.85 J32 备案号:44444—20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11760——2013
直齿锥齿轮精密冷锻件 技术条件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n precision cold forging of straight bevel gear
2013-12-31发布
2014-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JB/T11760—2013
目 次
前言 1
1
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
2 3 术语和定义 4 要求
4.1 般规定 4.2 极限与跳动要求 4.3 质量要求, 4.4 冷锻件精度, 4.5 热处理 4.6 冷锻件的力学性能 5 试验方法 6 检验规则, 7 包装、撤运、存和标志表1冷锻件模锻斜度表2 纵向毛刺极限值.. 表3外圆相对齿轮分度圆的跳动表4内锥面相对齿轮分度圆的跳动表5端面相对齿轮分度圆的跳动,表6有效齿面缺极限值表7 双啮综合偏差F
5
-
JB/T11760—201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锻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74)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江苏太平洋精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理工大学、北京机电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夏汉关、黄泽培、华林、陶立平、董义、谢谈、韩星会、魏巍。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I
JB/T11760-2013
直齿锥齿轮精密冷锻件技术条件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齿部为冷精密锻造成形的直齿锥齿轮锻件(以下简称“冷锻件”)的要求、试验方法、 检验规则,以及包装、搬运、贮存和标志等方面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在压力机上,齿部最终采用精密冷锻工艺成形的直齿锥齿轮锻件,其端面模数 ≤10mm,齿部直径≤180mm的锻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予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 226 钢的低倍组织及缺陷酸蚀检验法 GB/T 228.1 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 GB/T 231.1 金属材料布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 GB/T 1979 结构钢低倍组织缺陷评级图 GB/T2828.1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GB/T 3077 合金结构钢 GB/T 5216 保证淬透性结构钢 GB/T 6394 金属平均品粒度测定法 GB/T10561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测定标准评级图显微检验法 GB/T 11365 —1989 锥齿轮和准双曲面齿轮精度 GB/T123622003 钢质模锻件公差及机械加工余量 GB/T 13320-2007 钢质模锻件金相组织评级图及评定方法 JB/T4201—1999 直齿锥齿轮精密热锻件技术条件 JB/T5074—2007 低、中碳钢球化体评级 QC/T262 汽车渗碳齿轮金相检验 QC/T270 汽车钢模锻造零件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 QC/T29018 8汽车碳氮共渗齿轮金相检验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直齿锥齿轮精密冷锻件 precisioncoldforging ofstraightbevelgear 在室溢环境下,齿部采用精密冷锻工艺成形得到的真齿锥齿轮冷锻件。其轮齿表面不再进行切削加
工,精度不低于GB/T11365-1989中所规定的8级。
1
JB/T11760—2013
4要求
4.1一般规定
4.1.1冷锻件图样取得用户认可后,按规定程序批准的工艺文件制造。 4.1.2冷锻件使用的原材料应为含碳量≤0.30%的碳素结构钢材或合金元素总含量≤5.0%的合金结构钢材,应符合GB/T3077或GB/T5216的规定,也可使用由供、需双方商定的其他材料。 4.1.3冷锻件的原材料应附有出厂产品质量证明书,冷锻件生产企业可按技术要求进行复检,其内容包括:化学成分,尺寸、外形及表面质量,低倍组织,非金属夹杂物,品粒度,末端淬透性和无损检测等。 4.1.4 锻件坏料可采用车削、磨削、冷拉或其他相应方法剥皮制坏,剥皮制坏的尺寸应保证去除原材料表面缺陷;毛坏切断可采用剪切或锯切,坏料端面不得有撕裂及毛刺。 4.1.5 冷锻件坏料锻前应进行表面润滑处理。 4.1.6 闭式锻造坏料锻造前宜进行称重分档。 4.1.7 首件锻造成形后,按照工艺文件对锻件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批量生产。 4.2 极限与跳动要求 4.2.1 冷锻件直径、高度和厚度的公差,以其相应的最大尺寸按QC270的规定确定。 4.2.2 顶料杆顶入锻件的直径、深度、模锻斜度尺寸及公差应保证必要的后续机加工余量。 4.2.3 横向残余毛边、错差极限值的应用与任何其他公差无关。在确定机械加工余量时应加上这些项目的实际偏差值。 4.2.4圆角半径及其公差按JB/T4201一1999的规定。 4.2.5 模锻斜度按表1的规定。模锻斜度的公差按GB/T12362--2003中表10的精密级确定。
表1冷锻件模锻斜度
轴端外模锻斜度
斜度对应最大直径
齿部外模锻斜度
内模锻斜度
mm ≤30 >30~80 >80~120 >120~180
B 15° 00° 20° 00 25° 00
a 1° 00 2° 00' 2° 30' 3° 00'
? 0° 30' 1° 00' 1° 30°
-
4.2.6 5顶料杆与型腔模孔间的配合间隙产生的纵向毛刺,其极限值应符合表2的规定。纵向毛刺应在 2
JB/T 117602013
机加工过程中去除。
表2 纵向毛刺极限值
极限值 mm
冷锻件质量
kg
高度 a 0.4
宽度 b 0.3
≤1
>1~5
0.8
0.4
4.2.7外圆、内锥面及端面相对齿轮分度圆的跳动要求按表3~表5,图形按JB/T4201-1999中图3;球面相对齿轮分度圆的跳动≤0.5,如图1所示。
表3 外圆相对齿轮分度圆的跳动
单位为毫米
外圆 ≤30 >30~80 >80~120 >120~180
外圆相对齿轮分度圆的跳动
0.50 0.70 0.90 1.10
表4 内锥面相对齿轮分度圆的跳动
单位为毫米
内维面最大直经
内孔相对齿轮分度圆的跳动
≤30 >30~80
0.50 0.70
表5端面相对齿轮分度圆的跳动
单位为毫米
编面直径 ≤30 >30~80 >80~120 >[20~180
端面相对齿轮分度圆的跳动
0.15 0.30 0.40 0.50
图 1
3
JB/T117602013
4.3 质量要求 4.3.1 表面质量 4.3.1.1有效齿面可产生不影响齿轮精度的碰伤,微小凹坑等缺陷,但缺陷处不应有影响齿轮啮合的凸起,有效齿面缺陷极限值见表6。非啮合区域可产生磕碰,但不可产生延伸到啮合区域的重叠磕碰及引起齿面塑性变形的磕碰。
表6 6有效齿面缺陷极限值
单位为毫米
大端分度圆直径
极限值
≤80 - 3 1.0 0.15
>80~180
2 4 1.2 0.15
单一齿面缺陷处数全部齿面缺陷处数每一缺陷最人长度每一缺陷深度
4.3.1.2机械加.工表面的缺陷及非机械加工表面的缺陷按GB/T12362一2003中3.2.14的规定,加工表面的缺陷深度应小丁加工余量的1/2。 4.3.2 内在质量 4.3.2.1 表面硬度及其测量位置等由供需双方商定,并在技术文件上注明。 4.3.2.2 品粒度应达到5级以上。 4.4 冷锻件精度 4.4.1 直齿锥齿轮径向跳动、单个齿距偏差、齿距累积偏差等单项检测精度按GB/T11365-1989的规定。 4.4.2 齿轮副双面啮合综合检验时双啮综合偏差要求见表7。
表7 双啮综合偏差F"
单位为毫米
双啮综合偏差F"
大端分度圆直径
端面模数 ≤3.5 >3.5~6.3 >6.3~10 ≤3.5 >3.5~6.3 >6.3~10
5 0.09 0.10 0.11 0.10 0.11 0.12
7 0.17 0.19 0.21 0.20 0.23 0.24
6 0.12 0.14 0.15 0.14 0.16 0.17
8 0.24 0.27 0.30 0.28 0.32 0.34
≤80
>80~180
4.4.3直齿锥齿轮分别与配偶齿轮成品样件在理论安装距下啮合,采用齿面修形的方法,轮齿接触斑点按GB/T11365—1989中表B4的规定。 4.4.4未注公差尺寸极限偏差按QC/T270的规定。 4.4.5 齿面粗糙度Ra要求≤3.2um,其余表面粗糙度Ra要求≤12.5μm。
4
JB/T11760—2013
4.5热处理 4.5.1冷锻前坏料的预备热处理
坏料在冷锻前可进行球化迟火处理或等温正火处理。球化迟火硬度-般为120HBW~160HBW,球化体级别应符合JB/T5074-2007中表1规定的4级~6级:等温正火硬度一般为150HBW~ 180HBW,正火金相组织应符合GB/T13320—2007中的1级3级, 4.5.2冷锻件的最终热处理
冷锻件成形并机加.T.后,最终热处理一般为渗碳淬火处理或碳氮共渗火热处理,渗碳淬火按QC/T 262的规定,碳氮共渗泽火热处理按QC/T29018的规定。 4.6冷锻件的力学性能
如对金属流线方向、纤维组织及力学性能等有特殊要求,可由供需双方在有关技术条件中作出规定。
5试验方法
5.1冷锻件原材料的检验部位.及试验方法应符合GB/T3077或GB/T5216的规定。原材料拉伸试验方法按GB/T228.1的规定,原材料低倍组织试验按GB/T226及GB/T1979的规定,原材料表面布氏硬度试验按GB/T231.1的规定。金相组织试验按GB/T6394及GB/T10561的规定。 5.2冷锻件布氏硬度检验按GB/T231.1的规定。 5.3直齿锥齿轮单个齿距偏差、齿距累积总偏差检测:待机加工出基准面后,在齿轮测量中心上以检验芯轴定位检测,或在三坐标测量机上检测。 5.4径向跳动检测:以加工出的外圆或内孔为基准,用锥度芯轴或外圆跳动检具在齿轮跳动检查仪上检测。 5.5齿轮副按触斑点检验:按GB/T11365--1989中表1的规定。 5.6齿轮副双面啮合综合误差及安装距极限偏差的检验:在双面齿轮啮合综合检查仪或齿轮啮合测量机上,使被测齿轮与配偶齿轮成品样件或精确测量齿轮作无侧隙双面啮合传动,被测齿轮的双啮误差转化为双啮半轴安装距的轴向位移量。 5.7外圆、内锥面、球面及端面相对齿轮节圆的跳动通过齿形定位检具定位,用百分表检测。 5.8偶数齿大外径可用游标卡尺检测,奇数齿大外径可在齿形定位检具上与外径样件对比测最。 5.9 圆角半径可用R规或轮廊仅检测。 5.10 模锻斜度可用三坐标检测。 5.11 1纵向毛刺极限值可用游标卡尺检测。 5.12 2精加工表面粗糙度采用粗糙度仪检测,齿面粗糙度及其他表面粗糙度可用粗糙度对照样块目测或粗糙度标准样块比较检测。 5.13 3外观可用目测法或极限样件对比法检查。
6检验规则
6.1冷锻件应由质量检验部门按冷锻件图样和技术文件检验入库。出厂时应附有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书。 6.2制造企业应提交钢厂的产品质量证明书,并出具本厂原材料复检报告。 6.3冷锻件检验组批应由同一零件号、同一炉号、同一预备热处理工艺、同一生产批次、同一副模具的锻件组成。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