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75. 060 E 24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27893—2011
天然气中颗粒物含量的测定 称量法
Natural gas-Determination of particles content-
Gravimetric method
2011-12-30 发布
2012-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27893—2011
前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天然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4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天然气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唐蒙、迟永杰,涂振权、罗勤、黄黎明、常宏岗、何斌。
GB/T 27893--2011
天然气中颗粒物含量的测定称量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用滤膜称量法测定天然气中颗粒物含量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天然气中颗粒物含量的测定,测定压力为 0.1 MPa~6 MPa,测量范围:0.1 mg/m"~
100mg/m。如果滤膜捕集器及整个取样捕集系统可承受更高的压力,则测定压力也可相应的提高到与其相应的压力。
本标准不涉及与其应用有关的所有安全问题。在使用本标准前,使用者有责任制定相应的安全和保护措施,并明确其限定的适用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3609天然气取样导则(GB/T13609--1999,eqvISO10715:1997)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颗粒物 particles 去掉了附着水的大于0.5μm的固体粒子,其中包括颗粒物吸附的经过干燥没有挥发掉的微量成
分都视为颗粒物。
4 试验原理
一定体积的天然气通过恒重的滤膜,颗粒物被阻留在滤膜上,经于燥后称重,根据颗粒物质量和通过的天然气体积计算出颗粒物含量,单位为mg/m
5仪器和材料
5.」取样探头:见图1,用外径为6 mm~10 mm 的不锈钢管制作,其外边缘加工成斜坡形。 5.2取样导管:不锈钢管,外径不小于6mm,从取样探头到捕集器的取样导管越短越好,一般不应超过3 m 5.3颗粒物捕集器:抗硫,工作压力6 MPa 或更高,用于在管线压力下捕集颗粒物。滤膜:孔径小于0.5 μm. 5.4干式气体流量计:分度值2L,示值误差士3%。 5.5分析天平:最大称量值 200 名,感量 0.1 mg。 5. 6 温度计:测量范围 0 ℃~50 ℃,分度值 0. 5 ℃。 5.7大气压力计:測量范围 80 kPa~106 kPa,分度值 0.1 kPa。
1
GB/T 27893—2011
5.8玻璃干燥器:直径不小于 180 mm,内装变色硅胶。 5.9称量瓶:规格为 40 mm×25 mm,或其他适用型号。
单位为毫米
NNNN
@6
图1取样探头剖面图
6取样和测定
6.1取样口和取样探头的设计和安装
取样口应选择在输气管路的直管段,宜选择垂直的直管段。取样口上、下游所需的最短直管段长度宜不小于3D(D为管内径)。
取样探头应插入管道内,宜插人到管内径的1/3~1/6处,并正对着来气的方向。 6. 2滤膜恒盂
在一组有编号的称量瓶(5.9)中,各放一张滤膜,然后连同盖子(不要盖上)放在玻璃干燥器(5.8)中干燥,于燥20 min后,用分析天平(5.5)称量,再干燥20 min后进行称量,若两次称量之差<0.2 mg,则认为已恒重,记录待用,否则继续干燥和称量直到恒重。 6. 3 取样步骤
颗粒物含量测定流程图见图2。用取样导管(5.2)按图2连接各装置。 关闭阀5,打开阀7和阀8,然后缓慢打开阀3。观察干式气体流量计显示是否正常,吹扫5min后,
缓慢开启阀5,再关闭阀7,使气流吹扫捕集器,此时捕集器没有装滤膜,吹扫5min后停止,关闭阀5和阀8。记录干式气体流量计的读数。
用镊子把滤膜从称量瓶中取出,安放在捕集器内,注意正反面不要放反,并防比捕集器漏气。 打开阀7,缓慢开启阀5,平衡 5min后,缓慢关闭阀7,再开启阀8进行取样。调节取样流速,使取
样流速尽可能接近管道流速。取样过程中分几次记录气体的温度。取样量要根据颗粒物浓度高低来确定,滤膜增重不宜小于1mg。取样完毕后,关闭阀5,再次记录干式气体流量计读数。记录气体平均温度和大气压力。 6.4 测定
开启捕集器,用镊子小心地把取样后的滤膜敢出,放在原来的称量瓶中,称量瓶连同盖子一起放到
干燥器中干燥,然后进行恒重操作(按6.2),由差减得出颗粒物质量。
2
GB/T 27893--2011
参考文献
[1] rOCT 22387.4-—77 公用及日常生活用途的天然气胶质和粉尘测定方法 [23GB/T 6921—1986 大气漂尘浓度测定方法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