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JB/T 7363-2011 滚动轴承 低碳钢轴承零件碳氮共渗热处理技术条件

JB/T 7363-2011 滚动轴承 低碳钢轴承零件碳氮共渗热处理技术条件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0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3-12-06 14:28:57



推荐标签: 轴承 jb 技术 滚动轴承 条件 低碳钢 7363 零件 零件

内容简介

JB/T 7363-2011 滚动轴承 低碳钢轴承零件碳氮共渗热处理技术条件 ICS 21.100.20 J11 备案号:33609—2011
JB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7363—2011 代替JB/T7363—2002
滚动轴承 低碳钢轴承零件碳氮共渗热处理技术条件
Rolling bearingsBearing parts made from low-carbon steel
Specifications for carbonitriding heat-treatment
2011-08-15发布
2011-1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JB/T7363—2011
目 次
前言, 1 范围.
H1I
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技术要求.. 4.1 硬化层深度 4.2硬度 4.3 显微组织 4.4其他 5检验方法, 5.1 检验试样 5.2 硬化层深度测定 5.3 硬度试验 5.4显微组织检查附录A(规范性附录)碳氮共渗层显微组织级别图说明表1有效或总硬化层深度,表2表面硬度和心部硬度表A.1碳氮共渗层显微组织级别图说明
2 JB/T7363—2011
前言
本标准代替JB/T7363一2002《滚动轴承零件碳氮共渗热处理 技术条件》。 本标准与JB/T7363一200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名称(2002年版和本版的封面及首页);将碳氮共渗硬化层深度的要求列入正文(本版的表1,2002年版的附录B);修改了冲压外圈有效硬化层深度范围值(本版的表1,2002年版的表B.1);修改了保持架回火后部分表面和心部硬度范围值(本版的表2,2002年版的表1);删除了国外碳素结构钢牌号表(2002年版的附录A);增加了显微组织级别图的说明(本版的附录A)。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滚动轴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8)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洛阳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江苏南方轴承股份有限公司、邸州市助力轴承有限公
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雷建中、周雪刚、叶健熠、徐中福、梅亚莉、高立军、林庄。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历次版本发布情况:
JB/T7363—1994、JB/T7363—2002。
III JB/T7363—2011
滚动轴承低碳钢轴承零件碳氮共渗热处理技术条件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采用符合GB/T699一1999规定的(08、10、15、20)优质碳素结构钢和符合GB/T3077 一1999规定的15CrMo、20CrMo合金结构钢制滚针轴承冲压外圈、保持架(以下简称轴承零件)碳氮共渗热处理后的硬化层深度、硬度、显微组织等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上述钢种或性能与之相当的优质碳素结构钢和合金结构钢制轴承零件碳氮共渗热处理(有效硬化层深度≤0.30mm)质量检验。总硬化层深度≤0.30mm钢制轴承零件渗碳热处理质量检查可参考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699—1999优质碳素结构钢 GB/T3077—1999合金结构钢 GB/T4340.1一2009金属材料维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ISO6507-1:1997,MOD) GB/T9451一2005钢件薄表面总硬化层深度或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测定 JB/T7361一2007滚动轴承零件硬度试验方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总硬化层深度 gross hardening depth 从零件表面垂直测量到与基体金属间的显微硬度或显微组织没有明显变化的距离。
3.2
有效硬化层深度effectivehardeningdepth 从零件表面垂直测量到规定的某种显微组织边界或规定的显微硬度的硬化层距离。
4技术要求 4.1 硬化层深度
经碳氮共渗热处理的轴承零件的有效或总硬化层深度按表1的规定。
单位:mm
表1有效或总硬化层深度
壁厚
有效或总硬化层深度a、b
产品类型
到 0.5 1.0
碳素结构钢
合金结构钢
超过一 0.5
0.07~0.18 0.08~0.25
冲压外圈
1 JB/T73632011
表1(续)
壁厚
有效或总硬化层深度b
产品类型冲压外圈
超过 1.0
碳素结构钢
合金结构钢

0.15~0.30
0.5 1.0
0.02~0.07 0.02~0.15 0.02~0.15
0.05~0.12 0.07~0.15 0.08~0.20
保持架
0.5 1.0
有效硬化层深度以从表面硬度至550HV处为准。 冲压外圈的硬化层深度以有效硬化层深度为准,保持架的硬化层深度以总硬化层深度为准。
4.2硬度
经碳氮共渗热处理的轴承零件淬回火后的表面硬度和心部硬度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表面硬度和心部硬度
硬度HV
产品类型
钢种
淬火后表面硬度≥
回火后
表面硬度 664~856 664~856 380~620 420~650
心部硬度 140~450 270~450 140~350 270~380
碳素结构钢合金结构钢碳素结构钢合金结构钢
766 766 713 713
冲压外圈
保持架
注:如用户对心部硬度无要求,制造厂可不检验心部硬度。
4.3 显微组织
经碳氮共渗的轴承零件回火后表面层的显微组织应符合第一级别图的第1级和第2级,不允许有第 3级和第4级的黑色组织存在。碳氮共渗层显微组织级别图的说明见附录A。
第一级别图碳氨共渗层显微组织
放大倍数400×
第1级
第2级
2 JB/T7363—2011
第3级
第4级
4.4其他
用户有特殊要求时,可与制造厂协商确定。 5检验方法 5.1 检验试样
冲压外圈沿轴向或周向切取金相试样,保持架应在窗孔过梁处切取金相试样。试样的制备应符合 GB/T4340.1一2009的规定,可镶嵌或使用专用夹具保护周边,必要时,试样边缘用铜片或电镀金属加以保护。经磨制与抛光的试样边缘不应有倒角和卷边。 5.2硬化层深度测定
硬化层深度的测定按GB/T9451一2005的规定。有异议时,以显微硬度法为准。 5.3硬度试验 5.3.1试验方法
轴承零件表面硬度和心部硬度的试验方法按GB/T4340.1一2009和JB/T7361一2007的规定。 5.3.2测试部位 5.3.2.1表面硬度
端面平整的冲压外圈,可直接在端面测定;端面不平整的冲压外圈按GB/T4340.1一2009的规定进行测定。如有异议时,以距工作面0.02mm处的显微硬度值为其表面硬度值。
保持架的表面硬度在保持架过梁处的表面测定。 5.3.2.2心部硬度
冲压外圈的心部硬度在取样截面壁厚的1/2处测定。 保持架的心部硬度在保持架过梁截面的中心部位测定。
5.4显微组织检查
碳氮共渗层显微组织用显微镜在400倍下采用比较法按第一级别图检查。浸蚀剂采用2%~4%硝酸
酒精溶液。
3 JB/T7363—2011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碳氮共渗层显微组织级别图说明
碳氮共渗层显微组织级别图(第一级别图)的说明见表A.1。
表A.1碳氮共渗层显微组织级别图说明组织说明
级别第1级第2级 含氮马氏体十少量残留奥氏体
备 注
此图片是深腐蚀,主要显示表层碳氮化合物若最表层出现约10μm左右厚的ε相(白色富氮区)均为正常
少量碳氮化合物十含氮马氏体十少量残留奥氏体
黑色组织是内氧化产生的氧化物,或在氧化物周围的奥氏体中温分解产物,其构成多为网络状,经抛光浸蚀可显示此组织是由于碳氮浓度不合适,特别是氮含量过高所致,使零件表面致密度降低,韧性下降
第3级 黑色组织十含氮马氏体十少量残留奥氏体
第4级 较多黑色组织十含氮马氏体十少量残留奥氏体
4
上一章:JB/T 3162-2011 滚珠丝杠副 丝杠轴端型式尺寸 下一章:JB/T 8922-2011 滚动轴承 圆柱滚子轴承振动(速度)技术条件

相关文章

JB/T 7378-2010 烧结铁基制品 碳氮共渗层深度的金相法测定 GB/T 34889-2017 钢件的渗碳与碳氮共渗淬火回火 JB/T 8881-2020 滚动轴承 渗碳轴承钢零件 热处理技术条件 JB/T 1255-2014 滚动轴承 高碳铬轴承钢零件热处理技术条件 JB/T 8881-2011 滚动轴承 零件渗碳热处理 技术条件 JB/T 1460-2011 滚动轴承 高碳铬不锈钢轴承零件 热处理技术条件 JB/T 11087-2011 滚动轴承 钨系高温轴承钢零件 热处理技术条件 JB/T 13347-2017 滚动轴承高碳铬轴承钢零件热处理淬火介质技术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