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21.100.20 J11
JB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88812020 代替JB/T8881—2011
滚动轴承 渗碳轴承钢零件
热处理技术条件
Rolling bearingsParts made from carburizing bearing steels-
Specifications for heat treatment
2020-08-31发布
2021-04-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
机械行业标准滚动轴承渗碳轴承钢零件
热处理技术条件 JB/T 88812020
*
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市百万庄大街22号
邮政编码:100037
*
210mm×297mm·1.25印张·40千字
2021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定价:21.00元
*
书号:15111·15958 网址:http://www.cmpbook.com 编辑部电话:(010)88379399 直销中心电话:(010)88379399
封面无防伪标均为盗版
版权专有侵权必究
JB/T8881—2020
目 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技术要求 4.1渗碳前预备热处理技术要求 4.2渗碳热处理技术要求. 5检验方法附录A(规范性附录) 淬硬层深度的测量方法 A.1硬度法. A.2宏观断口法.. A.3显微组织分析法附录B(规范性附录)着色渗透检测规程, B.1范围. B.2缺陷显示及判定.. B.3检测用材料及灵敏度校验
II
n
11 13 13 .13 13 14 14
1
14 15 15 15 16
B.4轴承零件检测表面要求. B.5操作方法 B.6检验.. 参考文献,
图1渗碳表层粗大碳化物深度测量图图2第一级别图(渗碳表层粗大碳化物)图3第二级别图(渗碳层网状碳化物)图4第三级别图(渗碳一次淬火+高温回火后的渗碳层显微组织)图5第四级别图(渗碳一次淬回火后的渗碳表层显微组织)图6第五级别图(渗碳二次淬回火后的渗碳表层显微组织)图7 第六级别图(心部显微组织)
*:
2
表1淬硬层深度表2表面硬度和表层显微组织表3心部硬度和心部显微组织,表4轴承套圈渗碳热处理后允许的变形量表5检验方法.
1
.8 ..10 10 11
JB/T8881—202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JB/T8881一2011《滚动轴承零件渗碳热处理技术条件》,与JB/T8881一2011相
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一范围中增加了G15CrMo、G23Cr2Ni2Si1Mo两种渗碳轴承钢(见第1章);修改了表面硬度和渗碳表层显微组织的要求(见表2,2011年版的4.2.5.2和表2);增加了对G23Cr2Ni2Si1Mo等钢贝氏体等温萍火后表层显微组织的规定(见表2);修改了心部显微组织要求(见表3,2011年版的4.2.5.3和表2);修改了硬度法测量硬层深度的测量方法(见A.1,2011年版的A.1)。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滚动轴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8)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洛阳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成都天马铁路轴承有限公司、浙江五洲新春集团有限
公司、燕山大学、河南科技大学、联瑞机械(杭州)有限公司、常州龙邦润滑油有限公司、湖北新火炬科技有限公司、慈兴集团有限公司、苏州轴承厂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雷建中、邹勇、主明舟、唇林庄、张福成、文九巴、张振华、主姗娜、耿伟、
葛海岸、宋丽、熊林。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JB/T8881—1999、JB/T8881—2001、JB/T8881—2011; —JB/T8882—1999; —ZBJ36001—1986; -ZBJ36002—1986。
I
JB/T8881—2020
滚动轴承渗碳轴承钢零件 热处理技术条件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符合GB/T3203—2016和GB/T33161—2016规定的G15CrMo、G20CrMo、G20CrNiMo、 G20CrNi2Mo、G20C12Ni4、G10CrNi3Mo、G20Cr2Mn2Mo、G23Cr2Ni2Si1Mo等渗碳轴承钢制滚动轴承零件渗碳前预备热处理、渗碳一次淬回火和高温回火、二次淬回火、贝氏体等温淬火后的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上述渗碳轴承钢制滚动轴承零件(以下简称轴承零件)的渗碳热处理质量检验,也适用于低碳合金钢制滚动轴承零件的渗碳热处理质量检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30.1一2018金属材料洛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 GB/T231.1-—2018 3金属材料布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 GB/T4340.1-—2009 ,金属材料维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 GB/T6394一2017金属平均晶粒度测定方法 GB/T9450—2005 钢件渗碳淬火硬化层深度的测定和校核 GB/T24606—2009 滚动轴承无损检测磁粉检测 GB/T34891—2017 滚动轴承高碳铬轴承钢零件热处理技术条件 JB/T73612007 滚动轴承零件硬度试验方法
3术语和定义
3.1
(渗碳淬火硬化层)淬硬层深度 case-hardeneddepth(ofacarburizedandhardenedcase) 从零件表面到维氏硬度值为550HV1处的垂直距离。 [GB/T9450—2005,定义第3章]
4技术要求
4.1渗碳前预备热处理技术要求 4.1.1轴承零件渗碳前应预备热处理,经预备热处理后的硬度不应大于229HBW(压痕直径不应小于 4mm);G20Cr2Ni4钢制零件预备热处理后硬度不应大于241HBW(压痕直径不应小于3.9mm)。 4.1.2渗碳前轴承零件的平均晶粒度应符合GB/T6394一2017规定的5级或更细的晶粒度级别。
1
JB/T8881—2020
4.2渗碳热处理技术要求 4.2.1淬硬层深度
经渗碳热处理后的成品零件淬硬层深度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淬硬层深度
单位为毫米
轴承零件的有效壁厚或有效直径: >
淬硬层深度b 0.7~1.2 1.0~1.6 1.5~2.3
≤ 8 14 20 50 80
8 14 20 50 80
≥2.5 ≥3.0 ≥3.5
注:对于有特殊要求的轴承成品零件,其淬硬层深度可按照产品图样和有关技术文件执行。 轴承零件的有效壁厚或有效直径参见GB/T34891一2017中附录A的规定。 同型号轴承内、外圈的淬硬层深度要求应一致,且以外圈有效壁厚为准。
4.2.2 表面含碳量
经渗碳热处理后的成品零件淬硬层深度<2.5mm时,成品零件表面含碳量(质量分数)应为0.8%~ 1.05%;当淬硬层深度≥2.5mm时,成品零件表面含碳量(质量分数)不应低于0.8%;若有特殊要求,在表面硬度合格的情况下可另行规定。 4.2.3碳化物 4.2.3.1 经渗碳热处理后的轴承零件渗碳表层的粗大碳化物深度不能大于单边最小加工余量的2/3,其测量图如图1所示。
注:放大倍数为100倍。
图1渗碳表层粗大碳化物深度测量图
4.2.3.2经渗碳热处理后成品零件工作表面的粗大碳化物应符合第一级别图规定的第1级或第2级;当淬硬层深度≥2.5mm时,其工作表面的粗大碳化物应符合第一级别图规定的第1级第3级,如图 2所示。 2
JB/T8881—2020
第1级
第2级
第3级
注:放大倍数为500倍。
图2 第一级别图(渗碳表层粗大碳化物)
4.2.3.3轴承成品零件渗碳层的网状碳化物应符合第二级别图规定的第1级~第3级,如图3所示。
3
JB/T8881—2020
第1级
第2级
第3级
第4级
注:放大倍数为500倍。
图3第二级别图(渗碳层网状碳化物)
4.2.4 显微组织及硬度 4.2.4.1渗碳一次火+高温回火后的表层显微组织
轴承零件经渗碳一次淬火+高温回火后的渗碳层显微组织应为细小、均匀分布的珠光体类型组织,同时允许存在少量残留奥氏体和一定数量断续状细小针状碳化物,应符合第三级别图规定的第1级~第3级,如图4所示。渗碳淬火后不进行高温回火的零件,可不做此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