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83.120 Q 23
GP
E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7797.3—2011/IS01268-3:2000(E)
纤维增强塑料 试验板制备方法
第3部分:湿法模塑
Fibre-reinforced plastics-Methods of producing test plates-
Part 3 : Wet compression moulding
(ISO 1268-3:2000,IDT)
2012-08-01实施
2011-12-30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27797.3-2011/IS01268-3:2000(E)
前言
GB/T27797《纤维增强塑料 4试验板制备方法》分为11个部分:
第1部分:通则; -第2部分:接触和喷射模塑;第3部分:湿法模塑;第4部分:预浸料模塑;第5部分:缠绕成型;第6部分:拉挤模塑;一第7部分:树脂传递模塑;
-
第8部分:SMC及BMC模塑;第9部分:GMT/STC模塑;第10部分:BMC和其他长纤维模塑料注射模塑 一般原理和通用试样模塑;第11部分:BMC和其他长纤维模塑料注射模塑 小方片。
本部分为GB/T27797的第3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使用翻译法等同采用ISO1268-3:2000(E)《纤维增强塑料试验板制备方法第3部分:
湿法模塑》。
与本部分中规范性引用的国际文件有一致性对应关系的我国文件如下:
GB/T1033(所有部分)塑料非泡沫塑料密度的测定[ISO1183(所有部分)]; GB/T25772005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树脂含量试验方法(ISO1172:1996,MOD); -GB/T27797.1纤维增强塑料试验板制备方法第1部分:通则(ISO1268-1:2001,IDT)。
-
本部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一将一些适用于国际标准的表述改为适用于我国标准的表述;一在5.1、5.2、8.2中加条号。 本部分由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纤维增强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9)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北京玻钢院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五三研究所、常州天马集团有
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宁珍连、郑会保、宣维栋、马玉敬、张力平。
1
GB/T27797.3—2011/IS01268-3:2000(E)
纤维增强塑料试验板制备方法
第3部分:湿法模塑
1范围
GB/T27797的本部分规定了湿法模塑制备试验板的方法。用本方法制备试验板可实现再现性,
使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制备的试验板的性能比较成为可能。
从湿法模塑制备的试验板上切割的试样,可用于测定所用增强材料的性能。增强材料可以使用毡或者织物,需关注以下性能:
吸水性(ISO62);
一
一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ISO178);冲击性能(简支梁)(ISO179);一拉伸强度、拉伸模量及断裂延伸率(ISO527-4)。 GB/T27797的本部分和GB/T27797.1一并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且期的乳角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ISO1172:1996纺织玻璃纤维增强塑料预浸料、模塑料和层压板玻璃纤维和无机矿物填料含量的测定灼烧法(Textile-glass-reinforcedplastics一Prepregs,mouldingcompoundsandlaminates- Determination of the textile-glass and mineral filler contentCalcination methods)
ISO1183(所有部分)塑料非泡沫塑料密度的测定方法(PlasticsMethodsfordetermining the density of non-cellular plastics)
ISO1268-1纤维增强塑料试验板制备方法第1部分:通则(Fibre-reinforcedplastics Methods of producing testplates--Part1:General conditions)
ISO2555塑料液态、乳液或分散状树脂用布鲁克菲尔德试验方法测定表观黏度(Plastics Resins in the liquid state or as emulsions or dispersionDetermination of apparentviscosity by the blookfield test method)
3健康和安全
见ISO1268-1。
4原理
在两平板模具上施加压力,湿法模塑制备试验板。将下模具板固定,上模具板能施压到下模具板。将毡或者织物等增强材料铺放在下模具板上,在增强材料上边倒人适量树脂,然后通过上模具板对下模具板施压,在压力作用下,树脂体系在增强材料中流动。两块模板之间的间隙能够调节,因此能够调节增强材料和树脂的含量。试验板可以室温固化或高温固化,固化温度和固化时间取决于所用的树脂体系。
1
GB/T27797.3—2011/ISO1268-3:2000(E)
5材料
5.1增强材料 5.1.1增强材料应为平整的片状,以利于裁剪至要求的尺寸,湿法模塑采用的增强材料通常为玻璃纤维织物。 5.1.2非常重要的是,增强材料层应具有足够的强度以承受成型过程中树脂的流动,这意味着增强材料不能溶于树脂体系。 5.2树脂 5.2.1通常使用不饱和聚酯(UP)树脂,对于压力模塑,树脂应有较高的黏度值。通常,黏度值高于 1000mPa·s在23℃按ISO2555中阐述的布鲁菲尔德法测定)是合适的。为获得高黏度值可以在 UP树脂中添加填料,每100份树脂中至少加入50份填料,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加人色浆。此外,应在树脂体系中加人适当的脱模成分,或者在模具上涂刷脱模剂。 5.2.2在树脂和填料的混合物中先加入促进剂,之后再加人引发剂。由引发剂和促进剂组成的固化体系应保证树脂体系保持较长时间的适用期。在环境温度下,树脂体系的适用期应足够长以满足在增强材料上注人树脂及树脂在增强材料中流动。制备几块试验板后,由于反应发热,模具的温度将稳定在一个较高的值(一般情况下为30℃~60℃),由于在较高温度下凝胶时间缩短,因此更需要树脂有足够长的适用期。
6试验板尺寸
模塑试验板既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方形,推荐圆形试验板的直径为300mm,方形试验板的尺寸为 300mm×300mm。这两种情况下,试验板的厚度均为4mm,此规格的试样可以进行一个方向的拉伸性能、弯曲性能、冲击强度和吸水性试验。
也可选其他尺寸的试验板,但是增强材料层决定试验板的最小厚度,试验板应包含数个增强层以弥补单个增强层的缺陷。
7增强材料含量
增强材料含量取决于增强材料的类型(毡或纤维),增强材料含量以质量分数表示,另外,增强材料含量还取决于树脂中填料的添加量(增加填料能使树脂密度增加)。
以毡为增强材料时,增强材料质量含量应在20%~40%之间,若增强材料为织物或者其他多轴向织物时,含量在40%60%之间。对其他类型的增强材料,其含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增强材料的结构。
8设备
8.1模具
使用一对相互平行的平板模具,这种成型工艺不需要很高的压力,因此模具可以采用相对轻便的结构,一般情况下,压力为0.1MPa~1MPa。为使试验板达到规定厚度,模具间配置间隔装置,平板模具应有足够的刚度,以保证试验板表面的平行度偏差不超过土0.3mm。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