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GB/T 27797.7-2011 纤维增强塑料 试验板制备方法 第7部分:树脂传递模塑

GB/T 27797.7-2011 纤维增强塑料 试验板制备方法 第7部分:树脂传递模塑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0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4-01-12 11:59:58



推荐标签: 塑料 树脂 方法 纤维 试验 部分 模塑 模塑 27797

内容简介

GB/T 27797.7-2011 纤维增强塑料 试验板制备方法 第7部分:树脂传递模塑 ICS 83. 120 Q 23
GP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7797.7--2011/IS01268-7:2001(E)
纤维增强塑料 试验板制备方法
第7部分:树脂传递模塑
Fibre-reinforced plastics-Methods of producing test plates-
Part 7 : Resin transfer moulding
(ISO 1268-7:2001,IDT)
2012-08-01实施
2011-12-30 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27797.7—2011/ISO1268-7:2001(E)
前 #創言
GB/T27797《纤维增强塑料 试验板制备方法》分为11个部分:
第1部分:通则;第2部分:接触和喷射模塑;第3部分:湿法模塑;一第4部分:预浸料模塑;
-第5部分:缠绕成型;一第6部分:拉挤模塑;第7部分:树脂传递模塑;第8部分:SMC及BMC模塑;第9部分:GMT/STC模塑;第10部分:BMC和其他长纤维模塑料注射模塑 里一般原理和通用试样模塑;第11部分:BMC和其他长纤维模塑料注射模塑小方片。 本部分为GB/T27797的第7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使用翻译法等同采用ISO1268-7:2001(E)《纤维增强塑料试验板制备方法第7部分:
树脂传递模塑》。
与本部分中规范性引用的国际文件有一致性对应关系的我国文件如下:
GB/T1033(所有部分)塑料非泡沫塑料密度的测定[ISO1183(所有部分)]; GB/T2577-2005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树脂含量试验方法(ISO1172:1996,MOD): -GB/T19466.2一2004塑料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第2部分: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测定 (ISO11357-2:1999,IDT); -GB/T27797.1纤维增强塑料试验板制备方法第1部分:通则(ISO1268-1:2001,IDT)。
本部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一一将一些适用于国际标准的表述改为适用于我国标准的表述;
在5.1和第7章中加条号。 本部分由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纤维增强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9)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北京玻钢院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五三研究所、常州天马集团有
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宁珍连、陈海玲、宣维栋、马玉敬、张力平。
I GB/T27797.7—2011/ISO1268-7:2001(E)
纤维增强塑料试验板制备方法
第7部分:树脂传递模塑
1范围
GB/T27797的本部分规定了用树脂传递模塑(RTM)制备增强塑料试验板的方法。 GB/T27797的本部分和GB/T27797.1一并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466.2--2004塑料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第2部分: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测定 (ISO11357-2:1999,IDT)
ISO1172:1996纺织玻璃纤维增强塑料预浸料、模塑料和层压板玻璃纤维和无机矿物填料含量的测定灼烧法(Textile-glass-reinforcedplasticsPrepregs,mouldingcompoundsandlaminates- Determination of the textile-glass and mineral filler content---Calcination methods)
ISO1183(所有部分)塑料非泡沫塑料密度的测定方法(Plastics—Methodsfordetermining the density of non-cellular plastics)
ISO1268-1纤维增强塑料试验板制备方法第1部分:通则(Fibre-reinforcedplastics- Methods of producing test plates-Part 1:General conditions)
ISO7822:1990纺织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孔隙含量的测定灼烧损失、机械破碎和统计计算方法 (Textile glass reinforced plastics--Determination of void contentLoss on ignition,mechanical disin tegration and statistical counting methods)
ISO11357-5:1999塑料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第5部分:反应特性的测定温度时间曲线、 反应焰和转化度(Plastics—Differentialscanningcalorimetry(DSC)-Part5:Determinationof characteristic reaction-curve temperature and times,enthalpy of reaction and degree of conversion)
3健康和安全
见ISO1268-1。
4原理
树脂传递模塑(RTM)是在密闭容器中低压成型的一种方法。纤维增强材料可以预成型,增强材料铺放在模腔内,合模。将树脂注射到模腔中浸渍增强材料,树脂固化形成复合材料板。生产工艺可调整,如注射树脂前抽真空排出空气、加热树脂以降低粘度和缩短固化时间。采用高活性树脂时,用两个泵分别抽取树脂和固化剂进人一个容器,混合后再注人模具。
1 GB/T27797.7--2011/IS01268-7:2001(E)
5材料
5.1增强材料 5.1.1增强纤维可为玻璃纤维、碳纤维、芳纶等,其形式为毡(短切毡或连续毡)、短切纤维、机织物、针织物、编织物、单向增强材料及它们的组合。 5.1.2增强材料可以预先铺放在预成型坏模中保持其形状,预成型坏可以通过在装配好的增强材料上喷射粘合剂制备,然后热定型。另一种方法,可以通过用辅助丝束将增强材料缝合、绑结或编织在一起制备成预成型坏。 5.1.3增强材料应容易往模腔内铺放且有良好的树脂浸溃性能。注射树脂时应避免引起增强材料的移动。 5.2树脂
树脂的粘度和固化特征应保证树脂能充满模腔,在固化前浸透增强材料。
6试验板尺寸
制备的板材的长度和宽度应足够大以便加工符合要求的试样,试样的尺寸应符合相关的标准。推荐板的长度和宽度均为300mm,厚度应为1mm~4mm,超过4mm的试验板通常不适于测定机械性能。
7: 增强材料含量
7.1纤维无定向分布板材,推荐纤维体积含量为15%~30%。 7.2织物板材,推荐纤维体积含量为35%~55%。 7.3单向板,推荐纤维体积含量为40%~60%。
8设备
8.1模具:钢、铝合金或纤维增强塑料制成,由阴、阳模组成,中间为模腔,带有个进树脂孔和-个出气孔。模具用螺栓或其他可靠的紧固装置扣紧以保证完全闭合,模板间安装橡胶条密封,测温装置可插在模具板中,模具表面须涂刷脱模剂。 8.2带加热板的压机:控温精度在士5℃内,压力为规定值的士20kPa。 8.3空气循环箱:控温精度在士5℃内。 8.4 树脂罐:温度可调。 8.5 泵:以最高800kPa的压力传递树脂。 8.6 真空泵或真空发生器。 8.7 软管:连接模具和树脂泵或真空发生器。 8.8温度、压力的控制和记录设备。
9步骤 9.1制备预成型体 9.1.1按以下方法制备预成型体:
2 GB/T27797.7—2011/ISO1268-7:2001(E)
a)按说明剪裁毡并叠放,用少量聚合物粘接剂粘接,在定型模中将叠放的毡加热、压缩; b)将增强纤维短切并喷洒在一个旋转面上,由空气负压定位,在短切纤维中添加少量(2%~5%)
的聚合物粘接剂。然后加热。若需铺放连续纤维或者织物,可在加热前将连续纤维或者织物铺放在短切纤维上;
c) 裁剪织物并按特定方向铺放,织物用辅助纱线(例如聚酰胺、聚酯、芳纶、玻璃或碳纤维)经缝
合、绑结或编织成整体,单向织物用于制作高纤维含量试验板的预成型体; d)具有特定形状的三维织物采用缝合、针织或编织方法。
9.1.2预成型体单位面积的质量应能满足试验板所要求的纤维体积含量要求。 9.1.3预成型体的设计应与模具相匹配,并能保持纤维的排列顺序。 9.2树脂的注射和固化 9.2.1由于树脂和增强材料的特性不尽相同,故采用不同的步骤,见9.2.2~9.2.4给出的示例。 9.2.2将增强材料铺放在模腔中,合模并用螺栓或其他紧固装置扣紧,用软管将模具连接到树脂泵和树脂罐上,用泵往模腔中注入树脂,充满后,将模具放置在压机加热板之间或者固化炉中固化。 9.2.3将增强材料铺放在模腔中,合模并扣紧。用软管将模具连接到真空泵、树脂泵、树脂罐上,用真空泵抽出模腔内的空气,借助树脂泵,在大气压力下或稍高于大气压力下将树脂从树脂罐经过软管注人到模腔。 9.2.4注射模塑工艺也可以采用高活性树脂,将预成型体放人模腔,合模并扣紧,用两个泵分别抽取树脂和固化剂到一个容器中,混合后再注入模具。用这种方法,树脂的流速快,有可能导致模腔中的增强材料移动,为保证增强材料不移动,建议在注射期间对其进行检查。 9.2.5对所有方法均应记录时间、压力、保压时间和固化时间。 9.3稳定化
固化后,打开模具取出试验板,若材料规范或制备方法中有要求,应对试验板进行稳定化。除非另有要求,建议在切割取样前应在实验室环境下状态调节48h,同时建议试验板至少切除15mm的毛边,因为该区域(毛边)纤维含量和纤维排列不具有代表性。
10 试验板的性能测定
10.1通则
加工试样前应先检查试验板,根据材料规范或有关方的协议判定试验板是否满足要求。有关参数的测定见10.2~10.7。 10.2纤维含量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纤维含量的测定按ISO1172执行,碳纤维增强塑料纤维含量的测定方法由双方协商。
注:通过试验板的质盘和预成型体的质量可大体知道试验板中的纤维含量是否合格。 10.3孔隙含量
试验板的孔隙含量可用显微镜(见ISO7822)观察抛光切面获得,也可用超声扫描或采用其他方法。
上一章:JC/T 491-2010 增强塑料拉挤型材按组分分类方法 下一章:JG/T 427-2014 住宅卫浴五金配件通用技术要求

相关文章

GB/T 27797.3-2011 纤维增强塑料 试验板制备方法 第3部分:湿法模塑 GB/T 27797.6-2011 纤维增强塑料 试验板制备方法 第6部分:拉挤模塑 GB/T 27797.4-2013 纤维增强塑料 试验板制备方法 第4部分:预浸料模塑 GB/T 27797.8-2011 纤维增强塑料 试验板制备方法 第8部分:SMC及BMC模塑 GB/T 27797.1-2011 纤维增强塑料 试验板制备方法 第1部分:通则 GB/T 21239-2022 纤维增强塑料层合板冲击后压缩性能试验方法 GB/T 41762.2-2022 纤维增强塑料复合材料 层合板厚度方向性能的测定 第2部分:弯曲试验测定碳纤维单向层合板的弹性模量、强度和威布尔尺寸效应 GB/T 36532-2018 纤维增强塑料 热固性模塑料和预浸料 固化特性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