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GB/T 30792-2014 罐内水性涂料抗微生物侵染的试验方法

GB/T 30792-2014 罐内水性涂料抗微生物侵染的试验方法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246.19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3-12-25 09:51:53



相关搜索: 方法 水性涂料 微生物 试验 罐内 30792

内容简介

GB/T 30792-2014 罐内水性涂料抗微生物侵染的试验方法 ICS 87.040 G 50
GP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0792-—2014
罐内水性涂料抗微生物侵染的试验方法
Test method for resistance of water-borne coatings in the container
to attackbymicroorganisms
2014-12-01实施
2014-07-08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30792—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涂料和颜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中海油常州涂料化工研究院、广州秀珀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立邦涂料(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广田装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千色花化工有限公司、中科纳米涂料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谢小保、赵玲、欧阳友生、李国荣、唐磊、李少强、欧阳振图、李家夫。
I GB/T30792-2014
罐内水性涂料抗微生物侵染的试验方法
警告:使用本标准的人员应有正规实验室工作的实践经验,本标准并未指出所有可能的安全问题,使用者有责任采取适当的安全和健康措施,并保证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规定的条件。
1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罐内水性涂料抗微生物侵染试验方法及结果评定。 本方法适用于罐内水性涂料抗微生物侵染测试,其他涂料的抗微生物侵染测试可参考本标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186一2006色漆、清漆和色漆与清漆用原材料取样 GB/T6682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YY0569—2011生物安全柜
3试验原理
本测试方法模拟自然界微生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在水性涂料中加人一定数量的微生物,搅拌均匀。 再将样品置于30℃土2℃存放,并于不同的时间测定试样中微生物数量,根据试验中微生物数量动态变化来评价罐内水性涂料抗微生物侵染功效
4 试验条件
4.1设备和材料 4.1.1 生化培养箱
温度能保持在30℃±1℃、36℃±1℃、28℃±1℃。 4.1.2Ⅱ级生物安全柜
应为符合YY0569一2011规定的Ⅱ级生物安全柜。
4.1.3天平
感量0.01g。 4.1.4冰箱
温度可控制在4℃~8℃。
1 GB/T30792—2014
4.1.5 高压灭菌锅
压力可维持在0.10MPa~0.11MPa。 4.1.6 培养皿
皿底直径为9cm。 4.1.7 锥形瓶
容量为50mL、100mL、250mL和500mL。 4.1.8 刻度吸管
1mL(具0.01mL刻度)和10mL(具0.1mL刻度)。 pH计或精密pH试纸
4.1.9
精密度0.1。 4.1.10 无菌棉签 4.2 培养基和试剂 4.2.1 试剂纯度
除另有规定,所有试验均使用化学纯或化学纯级别以上的试剂。 4.2.2 水
所用的水应为符合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4.2.3 营养琼脂培养基(NA)
将表1中各成分加于1000mL蒸馏水中,煮沸溶解,调节pH值至7.2~7.4。 分装试管或锥形瓶, 121℃高压灭菌20min。
表1 营养琼脂培养基
成 分蛋白陈牛肉膏氯化钠琼脂蒸馏水
含 量 10.0 g 5.0 g 5.0 g 15.0 g 1 000 mL
4.2.4 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PDA)
将马铃薯去皮切块,加1000mL蒸馏水,煮沸10min~20min。用纱布过虑,补加蒸馏水至 1000mL。加人葡萄糖和琼脂,加热溶化,分装,121℃高压灭菌20min。成分见表2。
2 GB/T30792—2014
表2 2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
成分马铃薯(去皮切块)
含量 300.0 g 20.0 g 20.0 g 1 000 mL
葡萄糖琼脂蒸馏水
4.2.5 稀释液
将表3中各成分加于1000mL蒸馏水中,煮沸溶解,调节pH值至7.2~7.4。分装试管或锥形瓶, 121℃高压灭菌20min。
表3 3稀释液
成分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钾吐温80 卵磷脂蒸馏水
含量 2.83 g 1.36 g 5.0 g 1.0 g 1 000 mL
4.2.6 胰酪陈大豆琼脂(TSA)
将表4中各成分加于1000mL蒸馏水中,煮沸溶解,调节pH值至7.3士0.2。分装试管或锥形瓶, 121℃高压灭菌20min。
表4 胰酪陈大豆琼脂
含量 15.0 g 5.0 g 5.0 g 1.0 g 7.0 g 15.0 g 1 000 mL
成分胰酪蛋白陈大豆蛋白陈氯化钠卵磷脂吐温80
琼脂蒸馏水
4.2.7 0.5%氯化三苯四氮唑(TTC)
将TTC溶解于蒸馏水后过滤,121℃高压灭菌20min,装于棕色试剂瓶,置4℃冰箱备用。成分见表5。
3 GB/T 30792—2014
表5 50.5%氯化三苯四氮唑
成分 TTC 蒸馏水
含量 0.5 g 100 mL
4.3试验菌种 4.3.1细菌
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ATCC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ATCC6538,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mosa)ATCC10145,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aerogenes) ATCC 49701。
根据产品的用途,可增加其他细菌作为测试菌种。 4.3.2 醇酵母菌
白色假丝酵母(Candidaalbicans)ATCC10231,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tropicalis)ATCC750。 选择一种或两种菌进行试验,根据产品的用途,可增加其他酵母菌作为测试菌种。 试验使用的菌种应由国家级或省级菌种保藏机构提供。
4.3.3 菌种保存
菌种转种后放于4℃~8℃条件下保存。储存的菌种应每个月转种一次,须使用10代以内的菌种。 4.4 试验准备 4.4.1样品的准备
产品取样按GB/T3186一2006的规定进行。 酵母菌菌悬液的制备
4.4.2
将酵母菌接种于PDA斜面(见4.2.4),于28℃士1℃恒温培养48h~72h,然后加人5mL灭菌生理盐水将斜面上的酵母菌苔洗下来,充分摇荡均匀,加入适量的灭菌生理盐水稀释制成1.0×10°CFU/mL~ 9.0×10°CFU/mL菌悬液,备用。 4.4.3 3细菌菌悬液的制备
将四种细菌分别接种到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斜面(见4.2.3),36℃士1℃恒温培养24h~48h,然后用5mL灭菌生理盐水分别将斜面上的细菌洗出,充分摇荡均匀,加人适量的灭菌生理盐水稀释,制成1.0×10°CFU/mL~9.0×10°CFU/mL菌悬液,将不同细菌菌液等体积混合,备用。
5试验方法
5.1 涂布培养法 5.1.1试样接种
称取100g供测试的样品2份,分别接种1mL细菌菌悬液和1mL酵母菌悬液,充分混合均匀,将
4 GB/T 30792-2014
样品保存在30℃士2℃条件下,并于0时、第3天、第5天、第7天分别测定样品中的细菌和酵母菌含量。如果第7天没有检测到微生物,则重新接种。 5.1.2微生物数量检测
将2个无菌棉签分别浸人已接种的2个涂料试样中,通过在容器侧壁上轻轻挤压棉签去掉多余的涂料(大约有200mg的涂料会留在棉签上)。将接种细菌的棉签头上的涂料均匀地涂布在TSA (见4.2.6)平板表面上,将接种酵母菌的棉签头上的涂料均匀地涂布在PDA平板表面上(相对保持在棉签上的200mg涂料,约只有50mg的涂料会被涂在平板上),试验重复3次。TSA平板置于36℃土1℃ 恒温培养24h~48h,计数得到细菌菌落数,PDA培养基置于28℃土1℃培养48h~72h,计数得到醇母菌落数。
如果在培养结束时培养基表面有菌落生长,则测试完成并按照5.1.4.2进行等级评价。如果在培养结束时培养基表面没有菌落生长,则按5.1.1中规定的方法重新接种进行挑战实验,重复接种至少2次或供需双方协商重复接种次数。
注:为便于计数,可在每100mLTSA和PDA琼脂中分别加人1mL0.5%的TTC溶液。 5.1.3菌落计数
可用肉眼观察,必要时用放大镜,记录平板上菌落数量。菌落计数以菌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s,CFU)表示,细菌菌落数应采用3次重复TSA平板平均数,酵母菌落数采用3次重复PDA平板平均数。 5.1.4 结果计算和评价 5.1.4.1 结果计算
微生物菌落数按式(1)进行计算:
N=N+Ny
(1)
式中: N Ng 细菌菌落数; Ny 酵母菌落数。
微生物菌落数;
5.1.4.2 结果评价
水性涂料抗微生物侵染功效可根据实验结束后微生物菌落数量进行评价。按表6进行分级。
表6抗微生物侵染功效分级表
抗菌等级
微生物菌落数/cfu
污染情况描述
0 1 2 3
0 ≥1且≤9 ≥10且≤99
无污染痕量污染轻微污染污染
≥100
5 GB/T 30792—2014
5.2 2稀释培养法 5.2.1试样接种
将供测试的样品分成两份各100g,然后分别接种1mL混合细菌液和1mL酵母菌悬液,充分混合均匀,将样品保存在30℃±2℃条件下,并于0时、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和第28天分别测定样品中的细菌和酵母菌含量。 5.2.2微生物检测
取10g样品加人到含90mL稀释液的锥形瓶中,充分摇匀做成1:10的均匀稀释液;吸取1:10 稀释液1.0mL加到9.0mL稀释液中,混匀做成1:100稀释液,依此方法可做成10倍递增稀释液。在做10倍递增稀释的同时,即以吸取该稀释度的吸管移1mL稀释液于灭菌平皿内,每个稀释度做两个平皿。细菌培养基采用TSA培养基(见4.2.6),36℃±1℃恒温培养24h~48h,酵母菌培养基采用 PDA(见4.2.4),28℃±1℃培养48h~72h。 5.2.3菌落计数
可用肉眼观察,必要时用放大镜或菌落计数器,记录稀释倍数和相应的菌落数量,计算两个平板菌落数的平均值,再将平均值乘以相应稀释倍数,作为每克样品中菌落总数结果。 5.2.4结果计算和评价 5.2.4.1结果计算
微生物减少百分率按式(2)进行计算:
微生物减少百分率= N。-N.
X100%
....( 2 )
N。
式中: N。一一样品初始接种的微生物数量; N,- 样品接种后放置不同时间的微生物含量。
5.2.4.2结果评价
水性涂料的抗微生物侵染评价等级分为0级、1级、2级和3级四个级别,按表7进行分级。最后的防腐功效按细菌、酵母菌减少百分率检验结果最低一项评价等级。
表7抗微生物侵染功效分级表
第7天细菌减少百分率
第7天醇母菌减少百分率
等级 0 1 2 3
≥99.999%,至28天细菌数没有增长 ≥99.99%,至28天细菌数没有增长 ≥99.9%,至28天细菌数没有增长 <99.9%
≥99.99%,至28天酵母菌数没有增加 ≥99.9%,至28天酵母菌数没有增长 ≥99%,至28天酵母菌数没有增长 <99%
6 ICS 87.040 G 50
GP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0792-—2014
罐内水性涂料抗微生物侵染的试验方法
Test method for resistance of water-borne coatings in the container
to attackbymicroorganisms
2014-12-01实施
2014-07-08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30792—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涂料和颜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中海油常州涂料化工研究院、广州秀珀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立邦涂料(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广田装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千色花化工有限公司、中科纳米涂料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谢小保、赵玲、欧阳友生、李国荣、唐磊、李少强、欧阳振图、李家夫。
I GB/T30792-2014
罐内水性涂料抗微生物侵染的试验方法
警告:使用本标准的人员应有正规实验室工作的实践经验,本标准并未指出所有可能的安全问题,使用者有责任采取适当的安全和健康措施,并保证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规定的条件。
1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罐内水性涂料抗微生物侵染试验方法及结果评定。 本方法适用于罐内水性涂料抗微生物侵染测试,其他涂料的抗微生物侵染测试可参考本标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186一2006色漆、清漆和色漆与清漆用原材料取样 GB/T6682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YY0569—2011生物安全柜
3试验原理
本测试方法模拟自然界微生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在水性涂料中加人一定数量的微生物,搅拌均匀。 再将样品置于30℃土2℃存放,并于不同的时间测定试样中微生物数量,根据试验中微生物数量动态变化来评价罐内水性涂料抗微生物侵染功效
4 试验条件
4.1设备和材料 4.1.1 生化培养箱
温度能保持在30℃±1℃、36℃±1℃、28℃±1℃。 4.1.2Ⅱ级生物安全柜
应为符合YY0569一2011规定的Ⅱ级生物安全柜。
4.1.3天平
感量0.01g。 4.1.4冰箱
温度可控制在4℃~8℃。
1 GB/T30792—2014
4.1.5 高压灭菌锅
压力可维持在0.10MPa~0.11MPa。 4.1.6 培养皿
皿底直径为9cm。 4.1.7 锥形瓶
容量为50mL、100mL、250mL和500mL。 4.1.8 刻度吸管
1mL(具0.01mL刻度)和10mL(具0.1mL刻度)。 pH计或精密pH试纸
4.1.9
精密度0.1。 4.1.10 无菌棉签 4.2 培养基和试剂 4.2.1 试剂纯度
除另有规定,所有试验均使用化学纯或化学纯级别以上的试剂。 4.2.2 水
所用的水应为符合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4.2.3 营养琼脂培养基(NA)
将表1中各成分加于1000mL蒸馏水中,煮沸溶解,调节pH值至7.2~7.4。 分装试管或锥形瓶, 121℃高压灭菌20min。
表1 营养琼脂培养基
成 分蛋白陈牛肉膏氯化钠琼脂蒸馏水
含 量 10.0 g 5.0 g 5.0 g 15.0 g 1 000 mL
4.2.4 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PDA)
将马铃薯去皮切块,加1000mL蒸馏水,煮沸10min~20min。用纱布过虑,补加蒸馏水至 1000mL。加人葡萄糖和琼脂,加热溶化,分装,121℃高压灭菌20min。成分见表2。
2 GB/T30792—2014
表2 2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
成分马铃薯(去皮切块)
含量 300.0 g 20.0 g 20.0 g 1 000 mL
葡萄糖琼脂蒸馏水
4.2.5 稀释液
将表3中各成分加于1000mL蒸馏水中,煮沸溶解,调节pH值至7.2~7.4。分装试管或锥形瓶, 121℃高压灭菌20min。
表3 3稀释液
成分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钾吐温80 卵磷脂蒸馏水
含量 2.83 g 1.36 g 5.0 g 1.0 g 1 000 mL
4.2.6 胰酪陈大豆琼脂(TSA)
将表4中各成分加于1000mL蒸馏水中,煮沸溶解,调节pH值至7.3士0.2。分装试管或锥形瓶, 121℃高压灭菌20min。
表4 胰酪陈大豆琼脂
含量 15.0 g 5.0 g 5.0 g 1.0 g 7.0 g 15.0 g 1 000 mL
成分胰酪蛋白陈大豆蛋白陈氯化钠卵磷脂吐温80
琼脂蒸馏水
4.2.7 0.5%氯化三苯四氮唑(TTC)
将TTC溶解于蒸馏水后过滤,121℃高压灭菌20min,装于棕色试剂瓶,置4℃冰箱备用。成分见表5。
3 GB/T 30792—2014
表5 50.5%氯化三苯四氮唑
成分 TTC 蒸馏水
含量 0.5 g 100 mL
4.3试验菌种 4.3.1细菌
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ATCC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ATCC6538,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mosa)ATCC10145,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aerogenes) ATCC 49701。
根据产品的用途,可增加其他细菌作为测试菌种。 4.3.2 醇酵母菌
白色假丝酵母(Candidaalbicans)ATCC10231,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tropicalis)ATCC750。 选择一种或两种菌进行试验,根据产品的用途,可增加其他酵母菌作为测试菌种。 试验使用的菌种应由国家级或省级菌种保藏机构提供。
4.3.3 菌种保存
菌种转种后放于4℃~8℃条件下保存。储存的菌种应每个月转种一次,须使用10代以内的菌种。 4.4 试验准备 4.4.1样品的准备
产品取样按GB/T3186一2006的规定进行。 酵母菌菌悬液的制备
4.4.2
将酵母菌接种于PDA斜面(见4.2.4),于28℃士1℃恒温培养48h~72h,然后加人5mL灭菌生理盐水将斜面上的酵母菌苔洗下来,充分摇荡均匀,加入适量的灭菌生理盐水稀释制成1.0×10°CFU/mL~ 9.0×10°CFU/mL菌悬液,备用。 4.4.3 3细菌菌悬液的制备
将四种细菌分别接种到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斜面(见4.2.3),36℃士1℃恒温培养24h~48h,然后用5mL灭菌生理盐水分别将斜面上的细菌洗出,充分摇荡均匀,加人适量的灭菌生理盐水稀释,制成1.0×10°CFU/mL~9.0×10°CFU/mL菌悬液,将不同细菌菌液等体积混合,备用。
5试验方法
5.1 涂布培养法 5.1.1试样接种
称取100g供测试的样品2份,分别接种1mL细菌菌悬液和1mL酵母菌悬液,充分混合均匀,将
4 GB/T 30792-2014
样品保存在30℃士2℃条件下,并于0时、第3天、第5天、第7天分别测定样品中的细菌和酵母菌含量。如果第7天没有检测到微生物,则重新接种。 5.1.2微生物数量检测
将2个无菌棉签分别浸人已接种的2个涂料试样中,通过在容器侧壁上轻轻挤压棉签去掉多余的涂料(大约有200mg的涂料会留在棉签上)。将接种细菌的棉签头上的涂料均匀地涂布在TSA (见4.2.6)平板表面上,将接种酵母菌的棉签头上的涂料均匀地涂布在PDA平板表面上(相对保持在棉签上的200mg涂料,约只有50mg的涂料会被涂在平板上),试验重复3次。TSA平板置于36℃土1℃ 恒温培养24h~48h,计数得到细菌菌落数,PDA培养基置于28℃土1℃培养48h~72h,计数得到醇母菌落数。
如果在培养结束时培养基表面有菌落生长,则测试完成并按照5.1.4.2进行等级评价。如果在培养结束时培养基表面没有菌落生长,则按5.1.1中规定的方法重新接种进行挑战实验,重复接种至少2次或供需双方协商重复接种次数。
注:为便于计数,可在每100mLTSA和PDA琼脂中分别加人1mL0.5%的TTC溶液。 5.1.3菌落计数
可用肉眼观察,必要时用放大镜,记录平板上菌落数量。菌落计数以菌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s,CFU)表示,细菌菌落数应采用3次重复TSA平板平均数,酵母菌落数采用3次重复PDA平板平均数。 5.1.4 结果计算和评价 5.1.4.1 结果计算
微生物菌落数按式(1)进行计算:
N=N+Ny
(1)
式中: N Ng 细菌菌落数; Ny 酵母菌落数。
微生物菌落数;
5.1.4.2 结果评价
水性涂料抗微生物侵染功效可根据实验结束后微生物菌落数量进行评价。按表6进行分级。
表6抗微生物侵染功效分级表
抗菌等级
微生物菌落数/cfu
污染情况描述
0 1 2 3
0 ≥1且≤9 ≥10且≤99
无污染痕量污染轻微污染污染
≥100
5 GB/T 30792—2014
5.2 2稀释培养法 5.2.1试样接种
将供测试的样品分成两份各100g,然后分别接种1mL混合细菌液和1mL酵母菌悬液,充分混合均匀,将样品保存在30℃±2℃条件下,并于0时、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和第28天分别测定样品中的细菌和酵母菌含量。 5.2.2微生物检测
取10g样品加人到含90mL稀释液的锥形瓶中,充分摇匀做成1:10的均匀稀释液;吸取1:10 稀释液1.0mL加到9.0mL稀释液中,混匀做成1:100稀释液,依此方法可做成10倍递增稀释液。在做10倍递增稀释的同时,即以吸取该稀释度的吸管移1mL稀释液于灭菌平皿内,每个稀释度做两个平皿。细菌培养基采用TSA培养基(见4.2.6),36℃±1℃恒温培养24h~48h,酵母菌培养基采用 PDA(见4.2.4),28℃±1℃培养48h~72h。 5.2.3菌落计数
可用肉眼观察,必要时用放大镜或菌落计数器,记录稀释倍数和相应的菌落数量,计算两个平板菌落数的平均值,再将平均值乘以相应稀释倍数,作为每克样品中菌落总数结果。 5.2.4结果计算和评价 5.2.4.1结果计算
微生物减少百分率按式(2)进行计算:
微生物减少百分率= N。-N.
X100%
....( 2 )
N。
式中: N。一一样品初始接种的微生物数量; N,- 样品接种后放置不同时间的微生物含量。
5.2.4.2结果评价
水性涂料的抗微生物侵染评价等级分为0级、1级、2级和3级四个级别,按表7进行分级。最后的防腐功效按细菌、酵母菌减少百分率检验结果最低一项评价等级。
表7抗微生物侵染功效分级表
第7天细菌减少百分率
第7天醇母菌减少百分率
等级 0 1 2 3
≥99.999%,至28天细菌数没有增长 ≥99.99%,至28天细菌数没有增长 ≥99.9%,至28天细菌数没有增长 <99.9%
≥99.99%,至28天酵母菌数没有增加 ≥99.9%,至28天酵母菌数没有增长 ≥99%,至28天酵母菌数没有增长 <99%
6
上一章:JB/T 11845-2014 实型铸造用模样EPS板材 下一章:HG/T 4521-2013 工业硝酸钴

相关文章

YY/T 0688.1-2023 感染病原体敏感性试验与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设备的性能评价 第1部分:抗微生物药物对感染性疾病相关的快速生长需氧菌的体外活性检测的肉汤微量稀释参考方法 GB/T 32601.1-2016 纺织品 含纤维素纺织品抗微生物性的测定 土埋试验 第1部分:防腐性的评定 GB/T 32601.2-2016 纺织品 含纤维素纺织品抗微生物性的测定 土埋试验 第2部分:防腐长期性的评定 GB/T 32106-2015 塑料 在水性培养液中最终厌氧生物分解能力的测定 通过测量生物气体产物的方法 GB/T 35526-2017 化学品 (抗)雄性性征短期筛选试验 大鼠Hershberger 生物检测法 GB/T 35526-2017 化学品(抗)雄性性征短期筛选试验大鼠Hershberger生物检测法 GB/T 22638.9-2016 铝箔试验方法 第9部分:亲水性的检测 GB/T 38446-2020 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 带状薄膜抗拉性能的试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