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13. 100 E 09 备案号:33495-2011
SY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 6565—2011 代替SY/T6565--2003
油气田注二氧化碳安全规程 Safety code of practice for oil and gas field carbon dioxide injection
2011-07—28发布
2011-11-01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SY 6565—2011
目 次
前言引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 基本要求 5井口与井筒 6固定式注人站设计安全要求 6.1 区域位置 6.2 平面布置 6.3 储罐区 6.4 装卸区 6.5 泵房及值班室 6.6 放空设施 6.7 管道敷设 7移动式注人施工安全要求 7. 1 施工队伍 7.2 施工准备 7.3 施工作业 8操作安全要求 8.1储存 8.2卸车 8.3注人 8.4检、维修 9安全管理 9.1场(站)管理 9.2培训与防护参考文献
T
.
0
.
?
1
r
-
建筑321---标准查询网 www. jz321.net
SY 6565—2011
前言
本标准除6.4.6和6.6.2为推荐性条款外,其他均为强制性条款。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SY/T65652003《油水井注二氧化碳安全技术要求》,与SY/T6565—2003相比,
主要技术内容变化如下:
a 增加内容:
范围由移动式注人扩展到固定站式注入(见第1章);一规范性引用文件增加了地面工程、井口及井筒、安全管理等方面规范(见第2章);增加了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一增加了基本要求(见第4章);增加了井口与井筒的安全要求(见第5章):增加了固定式注人站的设计安全要求(见第6章);增加了安全管理(见第9章)。
b)修改内容:
修改并明确本规范的适用范围(见第1章,2003年版的第1章);将3.1修改为本版5.1(见5.1,2003年版的3.1);将3.2.1的内容列人本版的第4章(见第4章,2003年版的3.2.1);将原第4章和第5章内容调整,改为本版第7章“移动式注人施工安全要求”和第8章 “操作安全要求”,并在第8章中补充完善了移动式和固定式操作的安全要求(见第7 章、第8章,2003年版的第4章和第5章);将原第6章内容调整后列人本版的7.3中(见7.3,2003年版的第6章)。
c)删除内容:
作废的规范性引用文件SY5858(见2003年版的第2章);一原3.2.2(见2003年版的3.2.2)一原3.3(见2003年版的3.3)原5.13(见2003年版的5.13)。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石油工业安全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安全环保处、CO2驱项目经理部、采油工艺研究院、
勘察设计院、胜利油田采油工艺研究院。
本标准起草人:尹旭、杨洪方、李亚洲、王宪中、孙锐艳、张应安、王彦博、石少敏、徐英春、 林海波、王峰、张德平、李清、王守信、任德庆、李世国、宋丹。
Ⅱ
SY6565--2011
引 言
油气田二氧化碳注人是油气田开发、评价和增产的重要技术措施,SY/T6565--2003对移动式注入从设计、施工、注二氧化碳操作过程、施工动火、用电和防冻等方面提出了安全技术要求,内容详细。随着注人工艺的改变,二氧化碳注人在保留移动式注人的基础上,发展到固定站式注人方式。 为了进一步完善原规范的内容,补充了固定站式注人方式的安全要求,从工程设计、站场建设、注入施工、日常管理等方面提出安全要求,对SY/T6565--2003进行修订。
Ⅲ
建筑321---标准查询网 www.jz321.net
SY 6565—2011
油气田注二氧化碳安全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油气田液态二氧化碳注人(移动式注人与固定站式注人)过程中站场设计、施工、 操作、管理等方面的安全要求。
本标准适月于陆上油气田注人单一液态二氧化碳介质的工艺设计、施工与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50钢制压力容器 GB/T22513石油天然气工业钻井和采油设备井口装置和采油树 GB50183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GBZ2.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 SY/T004.3油气田地面管线和设备涂色规范 SY/T004B石油天然气工程总图设计规范 SY5727井下作业安全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移动式注入mobileinjection 利用移动设备向井下注人二氧化碳的工艺。
3.2
固定站式注入 fixed station type injection 采用固定建站通过管道向井下注人二氧化碳的工艺。
4基本要求
4.1油气田注人二氧化碳涉及地面工程设计、井筒设计、施工管理、安全防护、事故应急等环节。 应针对二氧化碳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和危害进行风险识别,制定并落实有效的消减措施:
a)设备设施低温高压运行: b)二氧化碳相态变化; c)多发人员冻伤、室息及其他人身伤害事故和冻堵、脆断、腐蚀、爆炸、泄漏等设施事故。
4.2注二氧化碳设计、施工单位应具备相应能力。
1
SY 6565--2011
5井口与井筒 5.1应满足SY5727和GB/T22513规定的要求。 5.2对注人井井史、钻完井数据、套管现状、固并质量等进行普查,不满足注人条件的井应采取补救措施。 5.3对注人井筒进行刮削、通井、探冲砂、洗井、验窜,使井简满足井下管柱下人要求。 5.4井口及井下管柱应满足耐压、耐低温、耐二氧化碳腐蚀和密封性要求。
6固定式注入站设计安全要求
6.1区域位置
注人站站址选择应满足SY/T0048的要求,并应远离人口聚集地,布置在人口居住地最小风频的上风侧。 6.2平面布置 6.2.1站场平面布置应按GB50183执行,竖向布置应满足SY/T0048的要求。 6.2.2生产区域应设置风向标,并保证人员在不同的位置都能看到。 6.3储罐区 6.3.1储罐设计应按GB150执行。 6.3.2储罐应设有双安全阀、爆破片等防爆措施。储罐应防腐绝热。 6.3.3储罐应设置稳压设施,并设压力温度、液位显示及超限报警,并远传至仪表值班室。 6.3.4储罐应设检修爬梯、罐顶检修平台,并设防护栏。 6.3.5真空绝热储罐应设真空表。 6.4装卸区 6.4.1 装卸车管应采取锚固措施。 6.4.2装卸车管接口与软管连接处应设置放空阀,接口应采用快速接头,并设压力表。 6.4.3装卸车阀门应采用易开关、耐磨损的二氧化碳专用阀。 6.4.4高压软管的材质应耐低温、耐腐蚀。压力等级应按设计压力选择。 6.4.5高压软管的接头应选择与槽车连接相适应的连接型式。 6.4.6装卸车场宜配置强力排风机。 6.5泵房及值班室 6.5.1泵房应设二氧化碳浓度检测报警系统并远传至值班室,浓度超限时应停运注人和输送设备。 检测报警系统宜与排风系统联锁。 6.5.2泵出人口应设压力超限报警、停泵控制、温度监测设施,远传至仪表值班室。 6.5.3值班室与泵房间应设固定式观察窗,并保证值班室与泵房间无孔洞。 6.5.4值班室应配备便携式二氧化碳浓度报警仪。 6.6放空设施 6.6.1应设置放空设施。放空管口应高出10m范围内的平台或建筑物顶2.0m以上。对位于10m 以外的平台或建筑物,应高出所在地面5m以上。 2
建筑321---标准查询网 www.jz321.net
SY6565—2011
6.6.2高压、低压放空管宜分别设置。 6.7管道敷设 6.7.11 输送二氧化碳介质的管道应埋地敷设,并应防腐绝热。二氧化碳注人干线应设置标志桩, 6.7.2管道设计时,应尽量减少封闭管段。若封闭管路不可避免,应在该管段上设放空阀或安全阀。 6.7.3二氧化碳注人干线应设置截断阀,并满足事故应急和检修的需要。 6.7.4 管道涂色应按SY/T0043的规定执行。
7移动式注入施工安全要求
7.1 1 施工队伍
应按设计施工,并做到: a)了解施工井情况,识别危险有害因素并制定削减措施; b)制定并演练应急预案,配备必需的应急物资和设备; c) 对所用设备、配件、工具、防护用品进行检查、维护,达到完整; d)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交底和安全教育。
7.2施工准备 7.2.1搬迁车辆应编队行驶,按照交通规则和有关规定行驶、停靠。 7.2.2进人施工现场前,应设立风向标;应在施工井井口上风侧或侧风方向布车,不得将车辆停放在低洼地带。 7.2.3进人施工现场应选择坚实地面依次进人,进人施工现场就位后锁紧停车制动。 7.2.4车辆距施工井井口距离应满足SY5727的要求 7.2.5施工现场应设置警戒线。 7.2.6井场车辆、注人设备间距应能保证作业人员正常操作、检查和通行,应留有安全通道。 7.3施工作业 7.3.1由现场指挥统一指挥、协调。现场采用无线对讲机(隔音耳机)和喇叭传递指令和信息。 7.3.2采用移动式注气方式的施工井套管按SY5727的规定加装放空管线。 7.3.3注气井高压危险区的设定执行SY5727。人员不应进人高压危险区。 7.3.4移动式注气井试压应待设备和管线通人二氧化碳循环冷却与液态二氧化碳温度一致后进行。 7.3.5注气现场动火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7.3.6注气施工用电按照SY5727执行。
8操作安全要求
8.1储存 8.1.1移动二氧化碳罐车
移动二氧化碳罐车应达到下列要求: a)无泄漏; b) 进出口阀门、接头、容量表、压力表、温度计、安全阀完好; c) 检蚀合格并在有效期内。
3
SY 6565—2011
8.1.2固定注入式二氧化碳储罐
固定注人式二氧化碳储罐应达到下列要求: a)配套的自动化仪表(液位、压力、温度)应好用,真空度应在要求范围内,增压器应在工作
状态; b) 罐内液位、压力、温度应在规定范围内; c)工艺流程应导通。
8.2卸车 8.2.1导通卸车流程,检查无误后,方可进行卸车作业,开关阀门时应侧身操作。 8.2.2应执行卸车泵安全操作规程。 8.2.3连接前,应检查高压软管,外观无破损,接头无裂痕,连接部位无变形,高压软管固定连接件无松动。 8.3注入 8.3.1喂液泵、注入泵 8.3.1.1.注人前应检查各阀门、进出口接头部位,确保连接完好有效。 8.3.1.2机械运转部位防护装置和其他防护设施应齐全。 8.3.1.3导通流程后,应进行检查,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启动作业。开关阀门时要侧身。 8.3.1.4检查注人泵压力,不应超压运行。 8.3.2注入管网 8.3.2.1调整注气量时,应缓慢打开调整阀门!开关阀门要侧身。 8.3.2.2应观察注气量、注入压力、注入温度的变化情况。 8.3.2.3阀组工艺流程无渗漏,发现渗漏,应采取有效措施处理。 8.3.2.4观察注入管网运行压力,发现异常,应立即停运并排查故障。 8.3.3注入井 8.3.3.1井口安装应按要求进行试压,保证不渗不漏、气密封合格。 8.3.3.2油管及工具下井前应通径,清洗螺纹,涂勾螺纹密封脂,丈量准确,上扣达到扭矩要求,应控制管柱下放速度。 8.3.3.3注入过程中应随时监测油套压变化情况,对环空带压井应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
8.3.3.42 在注人井口量取油套压、测试等作业,应采取防止冻伤、室息和冻堵等事故发生的防范措施。 8.3.3.5 井口压力表应检验有效,灵活好用,一严禁超压运行,井口连接件无渗漏。 8.3.3.6注气井注气出现二氧化碳冻堵、泄漏异常等情况应立即停止注气。 8.3.3.7注气结束后,排放残留二氧化碳时,应按照操作规程执行,不应在有人、畜活动或低洼地带排放二氧化碳。 8.3.3.8注二氧化碳后,注气井进行其他后续作业需要放喷时,应对井场周围进行勘察,按设计要求采取措施。防止冻伤、室息和冰堵。 8.4检、维修 8.4.1检修前应做好停工安排,制定检修方案和各环节的生产措施,并通知有关单位做好准备。
4
建筑321---标准查询网 www. jz321.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