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国家标准>GB/T 26106-2010 机械镀锌层 技术规范和试验方法

GB/T 26106-2010 机械镀锌层 技术规范和试验方法

资料类别:国家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0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4-03-22 09:10:00



相关搜索: 机械 方法 镀锌 试验 技术规范 26106

内容简介

GB/T 26106-2010 机械镀锌层 技术规范和试验方法 GB/T26106—2010/ISO12683:2004
前 言
本标准等同采用ISO12683:2004《机械镀锌层技术规范和试验方法》(英文版)。 本标准根据ISO12683:2004翻译起草。 为了便于使用,本标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将附录A的标题“附加信息”改为“机械镀锌工艺过程及镀层特性”;删除国际标准的前言,增加了我国标准前言; “本国际标准”一词改为“本标准”;引用了与国际标准相对应的国家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附录 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金属与非金属覆盖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7)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北京永泰和金属防腐技术有限公司、马鞍山鼎泰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康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杭州天堂伞业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贾建新、张德忠、吉静、张宏伟、史志民、刘冀鲁、喻晖、何杰、陈晓雷、龚大舒。
1 GB/T 26106—2010/ISO 12683:2004
机械镀锌层技术规范和试验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金属工件上保护性机械镀锌层的要求。本标准还描述了机械镀锌层相关的试验方法。
注:附录A描述了一种机械镀锌的金属覆盖层加工工艺。本标准中适合机械镀的金属是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2828.1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GB/T 2828.1--2003,ISO 2859-1:1999,IDT)
GB/T3138金属镀覆和化学处理与有关过程术语(GB/T3138—1995,neqISO2079:1981) GB/T 49553 金属覆盖层覆盖层厚度测量阳极溶解库仑法(GB/T4955—2005,ISO2177:
2003,IDT)
GB/T 4956 磁性基体上非磁性覆盖层 覆盖层厚度测量 量磁性法(GB/T4956—2003, ISO 2178:1982,IDT)
GB/T 6462 金属和氧化物覆盖层厚度测量显微镜法(GB/T6462—2005,ISO1463:2003, IDT)
GB/T 10125 人造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GB/T10125—1997,eqvISO9227:1990) GB/T12334金属和其他非有机覆盖层关于厚度测量的定义和一般规则(GB/T12334—2001,
ISO 2064:1993,IDT)
GB/T 16921 金属覆盖层 覆盖层厚度测量X射线法(GB/T16921—2005,ISO3479:2000, IDT)
GB/T18253 钢及钢产品检验文件的类型(GB/T18253—2000,eqvISO10474:1991) GB/T19349金属和其他无机覆盖层为减少氢脆危险的钢铁预处理(GB/T19349—2003,
ISO 9587:1999,IDT)
GB/T20017金属和其他无机覆盖层单位面积质量的测定重量法和化学分析法评述 (GB/T20017--2005,ISO10111:2000,IDT)
GB/T26107金属与其他无机覆盖层镀覆和未镀覆金属的外螺纹和螺杆的残余氢脆试验斜楔法(GB/T26107—2010,ISO10587:2000,IDT)
ISO9220:1988金属覆盖层厚度测量扫描电镜法 3术语和定义
GB/T3138、GB/T12334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1
机械镀层mechanically deposited coating 在一旋转滚桶内,存在冲击介质(通常为玻璃珠)及适当化学介质的条件下,不需电流或加热,将金
1 GB/T26106—2010/ISO12683:2004
属粉末紧密地涂敷到适当处理的金属基体上获得的覆盖层。 3.2
镀层表观密度apparent coating density 根据GB/T6462测定的镀层厚度与GB/T20017测定的单位面积质量计算获得。
4需方认可并以文件形式确立的资料和要求 4.1通则
由合同各方认可的下列相关条文规定的条款,应以文件形式确立。订立并核实合同前,应使其条款符合本标准明确规定的要求和以文件形式确立的4.2 和4.3所列的条款。 4.2必要资料
应提供以下资料: a) 本标准的标准号 b) 基体金属特性、基体表面状况和粗糙度; c) 工件的抗拉强度以及镀前降低应力的要求(见7.1和7.2); d) 使用条 号( L6.1)或镀层分类号(见6.2):
e) 附加后处理的要求(见 6.2 和 A.3), f)非主要表面上缺陷可 I接受的程度和位置( g) 测量镀层 厚度的位置 ,可接受的最大厚 和采 的测试方法(见8.3) h) 采用的抽样程序(见第9章) i)结合强度 美试验方法 j)合格证明的要求(见第11 章 k) 外观的特殊要求(见8 4.3 附加资料
8
84

可要求提供下列附加资料 。 如果需要提供这些资料,则其要求应由需方规定
特殊的镀后处理(见 A.3); b) 已镀工件的特殊包装要求; c) 规定以外的试验报告的其他要求。
a)
5基体
本标准没有规定工件机械镀锌前金属基镀层表面的粗糙度取决于金属基体的原始粗糙度,因此,由基体引起的镀层粗糙度不应作为机械镀锌拒收的理由。 6镀层分类和标识 6.1使用条件号
币条件或表面粗糙度。但是,应该认识到
使用条件号表示使用环境的严酷性(见EN12500:2000,附录E)。 6.2锌镀层厚度和后处理类型
锌镀层应按表1和表2要求的厚度和附加后处理进行分类。
2 GB/T 26106—2010/ISO12683:2004
表1机械镀锌的最小厚度
类型 Zn107M(Fe) Zn81M(Fe) Zn66M(Fe) Zn53M(Fe) Zn40M(Fe) Zn25M(Fe) Zn12M(Fe) Zn8M(Fe) Zn6M(Fe)
最小厚度/μm
107 81 66 53 40 25 12 8 6
表2附加后处理
类型 1 2 3
说明机械镀,不带后处理
黄色、暗绿或黑色铬酸盐转化处理
需方规定的后处理
预处理要求 7.1镀前降低应力的处理
7
当需方有规定时,抗拉强度等于或大于 1 000 MPa(31 HRC)和经过机加工、磨削、矫直或冷成型的钢铁工件,在清洗和机械镀前应进行降低应力处理。降低应力的热处理的程序和方法应由需方规定,或需方根据GB/T19349确定合适的程序和方法。降低应力的热处理应在电解处理前完成。 7.2清洗
在氢存在下易产生脆性的高强度钢,机械镀前应通过碱性溶液非电解清洗或碱性溶液阳极电解清洗。
产生了重氧化或有刻痕的高强度钢应采用含有缓蚀剂的酸进一步清洗以避免氢脆的产生。 8检验 8.1外观
肉眼或校正视力下目测已镀工件主要表面,不应有明显可见的凸瘤、麻坑、粗糙、裂纹或未镀区域,也不应有褪色和脱色。非主要表面上缺陷的可接受的程度和位置应由需方规定。镀层应具有均匀的银色外观,其光泽为无光至中等亮度的光泽。
注:当基材光滑、没有碎金属、夹杂物、空隙及其他缺陷时,往往能在其表面获得较好的加工(精饰)效果。金属精饰
者常常可以采用特殊的处理方法(如研磨、抛光、磨料喷射、化学处理和电抛光等方法)去除缺陷。但是,这不是精饰加工的正常步骤。必要时这些处理方法应由需方规定。
8.2表面缺陷
由基材表面条件和精加工引起的镀层外观缺陷和变异(如刮伤、针孔、滚印、夹杂物等)不应成为拒收的理由。
镀层外观应是均匀的,不应有影响镀层功能的缺陷,例如凸瘤、麻坑、结节、剥落等。镀层应镀覆所有表面,包括螺纹根部、螺纹顶部、拐角处和边缘处。镀层在一定程度上不应脱色,否则会影响镀层外观,而这种外观被视为功能要求。但是,由漂洗引起表面污迹及颜色或出光的变化不应成为拒收的理由。
注:通常情况下机械镀的镀层不如电镀层光滑或光亮。
& GB/T26106—2010/ISO12683:2004
8.3厚度
整个主要表面上镀层厚度的测量应符合GB/T12334的规定。 镀层厚度可用以下方式测定:GB/T4955(库仑法),GB/T4956(磁性方法),GB/T6462(显微镜
法),GB/T16921(X射线光谱法)。其他方法如能验证与GB/T4955、GB/T4956、GB/T6462和 GB/T16921厚度测量值的不确定度小于10%,则这些方法也可以用于厚度测量。
镀层厚度的测量应在产品的主要表面或规定的部位进行。 经过后处理(见表2)的镀层,其厚度测量应在补镀或后处理之前进行。对于2类铬酸盐转化膜,镀
层厚度测量之前用手指蘸上柔性的研磨剂(例如浮型氧化铝或氧化镁)轻轻将其从测试区擦除。
注1:2类镀层在铬酸盐转化过程中会溶解少量的锌。因此,应在铬酸盐转化后进行厚度测量以满足厚度要求。最
小厚度应符合表1。 注2:机械镀层通常在暴露的边缘和尖锐部位会比较薄,在平面和凹处镀层会比较厚。 注3:本标准所要求的镀层厚度是指最小厚度,即主要表面上任一点的镀层厚度应该等于或者大于规定厚度。表
.
面每点的镀层厚度值各不相同是机械镀的特性。因此,某些点镀层厚度应该超过规格值,才能保证所有点厚度等于或者大于规定值。在多数情况下,工件上的平均厚度应大于规定值;厚度应大于规定值多少依工件形状和沉积过程特性而定。
8.4结合强度
检测锌镀层与基材的结合强度时,试验方法应与镀件的使用要求一致。 用剥离法将镀层与基材分离与由镀层或基材断裂引起的剥落明显不同,因而剥离的难易程度可作为结合强度好坏的判据。结合强度可以由以下方法之一进行测定
弯曲试验使部件从塑性变形 直至破 果有规定 按照规定进行划痕试验:被镀物件表面用尖锐物 、刀片划穿至基材,并且用4倍放大镜检查划痕和切痕
注:还没有很好的方法评估机械镀层的结 合强度。 以 上是经常使用的 但是,在特殊情况下用其他的方法可
法。
能更适合。 CB/T 5270 描述了结合强度试验的各种方法。
8.5耐蚀性
根据GB/T10125进行中性盐雾试验(NSS)时,每个等级的镀层应持续表3规定的最短暴露时间 (以h计)才开始出现明显腐蚀。
注:如果附加2类铬酸盐转化膜(见表3)的工件既要检查白锈也要检查红锈,则可用替代试样来确定白锈与红锈
的终点。这就允许试验可不间断地持续所要求的两个实验周期多的时间且不须根据 GB/T 10125在检验时先清洗试样。
附加 2 类铬酸盐转化膜的工件在盐雾试验之前应在空温下放置 24 h. 附加3类处理(上蜡,染色等)的工件不应用作耐蚀试验的试样,以考察是否满足要求。
表3加速盐雾试验的最小暴露时间(GB/T10125)
开始出现腐蚀的时间/h 白锈无要求 72 无要求 72 无要求 72
等级
后处理类型
红锈 500 500 400 400 350 350
1 2
Zn 110 M(Fe)
Zn 80 M(Fe)
2 1 2
Zn 65 M(Fe) GB/T 26106—2010/ISO 12683:2004
表3 (续)
开始出现腐蚀的时间/h 白锈无要求
等级
后处理类型
红锈 300 300 250 250 192 192 72 144 48 96 24 48
1 2 1 2
Zn 50 M(Fe)

72 无要求 72 无要求 72 无要求
Zn 40 M(Fe)
Zn 25 M(Fe)
2
Zn 12 M(Fe)
2
4.8
无要求无要求 24
Zn 8 M(Fe)
2 1 2
Zn 6 M(Fe)
在表3规定的试验周期结束时,用目视或矫正视力在通常的阅读距离内观测,白色(锌)或者红色 (亚铁或三价铁)腐) 浊物厂 出现表明其耐蚀性不合格,若这些腐蚀物只在 工件的边缘出现则除外。相对于明显的腐
,轻微的白色腐蚀是可以接受的
附加 2 类转化膜的工件 牛,需要更长的时间才会出现白色或红色腐蚀物 例如,对于 Zn 8 M(Fe)类型2,如果 48 h 后没有白色腐蚀物出 现,则试 需要 96 h. 同样,对于 Zn 25 M(F) 类型 2,如果 72 h后没有白色腐蚀物出现,则试验总共需要 192 h。

注1: 机械镀只是一种漆筒加工工 艺。工件经过机械镀所产生 的镀层与通过挂镀所产生的表面具有不同的性质。
同样,工件的腐蚀试验结果与试样的试验结果也可能不同。 盐雾试验要求可适当地验证加工工 艺的技术质量,但是 ,这些要求对于实际工件的验收可能不切实
际。在这种情况下 ,需方应 发在订货单上注明要求
注2:在许多情沉下,加速腐蚀试验的结果与在其他介质中的抗腐蚀能力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因为影响腐蚀过程的
某些因素,例如保护膜的形成,受外界的影响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试验的结果不能作为材料在使用中的耐蚀性的直接依据。
8.6无氢脆试验
弹簧和其他承受弯曲的高强度工件在镀覆后需要在室温下至少放置 48h,之后再载荷、弯曲或者使用。这种高强度钢件不会有氢脆。需方订单有规定时,应按照 GB/T26107进行无氢脆的检测。
注:机械镀的主要优势是在镀覆过程中不会使硬化钢产生氢脆。然而,某些清洗过程中会产生明显的氢脆。合适
的后续工序和7.2规定的清洗方法可能会产生轻微程度的氢脆,这种氢脆通常只需在室温下自我释放24 h。
9抽样
应根据GB/T2828.1从检验批中随机抽取样本。应检查样本中的工件是否符合本标准的要求,并且根据抽样程序的标准,将检验批分为合格批或不合格。
检验批应定义为同类型工件的集合,它们是按同一规范,由同一供方在同一时间段或大致相同的时间里,在完全一致的条件下镀覆的,并且它们作为一组进行接收或拒收检验。绝不能将超过一周时间生产的产品作为一个检验批。
如果试验中用独立试样代替镀覆工件,则替代试样应具有相同的性质、尺寸和数量,并按8.4的要求进行试验。
注:如果工件的尺寸、形状或者材料不适合试验,或者不适合破坏性试验,例如工件很昂贵或者有数量限制等因素,
那么试验可用替代试样替代镀覆的工件。
5 GB/T26106—2010/ISO12683:2004
如果需要使用替代试样,那么替代试样的数量、组成材料、形状和尺寸应符合需方的规定。 试样应具有和工件一样的影响试验特性的那些特点,并且与工件一起通过那些影响性质的加工
步骤。
代替工件进行结合强度、耐蚀性或外观试验的试样,其构成材料、冶金条件应与替代的工件一样,并且与替代工件属于同一产品批,还一起进行相同的工艺操作。
代替工件进行厚度试验的试样,应被引人到进行单层或多层覆盖层的加工工序中,并且应通过影响镀层厚度的所有步骤。
当用试样代替镀件进行厚度试验时,不需要试样与镀件具有相同的厚度分布,除非试样与镀件形状和尺寸一样。因此,根据试样厚度试验的结果对镀件进行验收之前,应确定试样的厚度与镀件的厚度之间的关系。接受的原则应为试样厚度符合镀件厚度的要求。 10 返镀
拒收工件可进行返镀时,在返镀前应使用不产生氢脆的工艺除去金属镀层。 11合格证明 11.1通则
若订单有要求,供方或生产方应提供符合本标准和合同要求的合格证明和/或关于检验结果的试验报告。 11.2常规情况
供方应根据GB/T18253中2.1的规定提供符合订货单要求的合格证书。 11.3特殊情况
若订单有要求,则应根据GB/T 18253提供其他类型的试验报告。试验报告的类型应在订货单中明确规定。 GB/T26106—2010/ISO12683:2004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机械镀锌工艺过程及镀层特性
A.1镀层加工过程
机械镀锌通常包含a)到g)步骤(其顺序如下): a)表面预处理:用化学方法(见7.2)对待镀工件的表面进行预处理,以便进行b)步骤,并且将工
件表面清洗干净及充分除去氧化皮。 b) 薄铜层的沉积:在 一个适宜的化学溶液中,不用电流,采用浸渍法沉积薄铜层。
促进处理:促进金属粉末均匀沉积。
c
d) 镀覆:将工件放人存在下列物质的滚筒中(见3.1)进行处理:
冲击介质,例如,玻璃珠或其他在沉积过程中呈现化学惰性的物质,注:冲击介质借助机械力驱使金属粉末冲向工件表面。
液体介质,通常包含水和特殊有机酸材料,以避免氧化的生成,同时保持有效的活性直到沉积过程结束
进剂”或“ 加速剂”,促 足进金属粉末均句沉积粉末状态的金属锌(见附录 B
e) 分离:将工件从固体和液体介质中 离出来。 f) 漂洗。 g) 干燥。
A.2 镀层户外耐蚀性
机械镀很大程度减少防腐蚀。锌镀层的耐蚀性主要取决于镀层重量、后处理(如果有)及工件暴露的环境类型。所有厚度的
1适合处理不便于电镀的深孔和凹槽工件。今 锌层通常用于
百X
锌镀层可替代其他有效的覆盖层工艺。表A.1给出的数据是通过广泛的试验得到的,并且可以用于比较各种大气环境中锌层的行为。其数值仅仅具有指示性,因为在全世界不同地区的独立研究得到的结果,其数值与这些平均值相差很大。
表 A. 1 镀层户外耐蚀性
大气环境工业和沿海
机械镀锌平均腐蚀速率/(μm/年)
6.5 1.7 1. 5 0. 9
城市非工业或沿海
城郊农村室内干燥
大大低于0.6
A.3特殊后处理类型 A.3.11类镀层
1类镀层(单纯锌层)通常用于低价值的防护,其初期形成的白色腐蚀产物对使用无害;也常常用于高温至120℃的防护,这时铬酸盐的功效大部分被破坏了。
7
上一章:GB/T 18400.7-2010 加工中心检验条件 第7部分:精加工试件精度检验 下一章:GB/T 25470-2010 制造业信息化共性技术资源服务平台功能规范

相关文章

GB/T 13912-2020 金属覆盖层钢铁制件热浸镀锌层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 GB/T 13912-2020 金属覆盖层 钢铁制件热浸镀锌层 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 GB/T 39130-2020 镀锌产品锌层附着性试验方法 GB/T 39130-2020 镀锌产品锌层附着性试验方法 GB/T 2972-2016 镀锌钢丝锌层硫酸铜试验方法 GB/T 7990-2013 搪玻璃层耐机械冲击试验方法 GB/T 19355.2-2016 锌覆盖层 钢铁结构防腐蚀的指南和建议 第2部分:热浸镀锌 GB/T 34625-2017 金属及其他无机覆盖层电气、电子和工程用金和金合金电镀层技术规范和试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