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83.120 923
备案号:30070-2011
JC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材行业标准
JC/T 287---2010 代替JC/T287—81(1996)
纤维增强塑料空隙含量试验方法
Test method for void content of fibre reinforced plastics
2011-03-01实施
2010-11~22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JC/T 287-2010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对应于ASTMD2734:2003《增强塑料空隙含量测试方法》,与ASTMID2734:2003的一致性
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代替JC/T287一81(1996)《玻璃钢空隙含量试验方法》。 本标准与JC/T287一81(1996)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一标题由《玻璃钢空隙含量试验方法》改为《纤维增强塑料空隙含量试验方法》;增加了“前言”一章;增加了“原理”章(见第3章);一增加了碳纤维增强塑料空隙含量的试验方法;
修改了结果计算方法(1981年版的第5章,本版的第6章)。 本标准由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纤维增强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9)归口。 本标准由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淑齐、李晓丹、孙远君。 本标准于1981年首次发布,1996年确认,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JC/T287—2010
纤维增强塑料空隙含量试验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纤维增强塑料空隙含量试验的原理、试样、试验步骤、结果计算和试验报告。 本标准适用于玻璃纤维和碳纤维增强塑料空隙含量的测定,芳纶纤维增强材料可参照采用。但不
适用于有填料的纤维增强塑料空隙含量的测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463纤维增强塑料密度和相对密度试验方法 GB/T2577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树脂含量试验方法 GB/T3855碳纤维增强塑料树脂含量试验方法
3原理
分别测定树脂、纤维和纤维增强塑料的密度。然后,测定树脂含量,计算纤维增强塑料的理论密度,其结果与所测得的纤维增强塑料密度相比较。 4试样 4.1试样质量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试样质量2g~5g,其最大尺寸为25mm×25mm×5mm。 碳纤维试样质量约0.5g,试样厚度小于3mm。
4.2试样数量
每组试样至少3个。 4.3试样状态调节 4.3.1试验前,试样在试验标准环境条件下至少放置24h。 4.3.2若不具备试验标准环境条件,试验前,试样可在干燥器内至少放置24h。 4.3.3特殊状态调节条件按需要而定。 5试验步骤 5.1称取约50克树脂,制备树脂浇铸体。按GB/T1463测定树脂浇铸体的密度。
注:树脂浇铸体制备时,固化温度、时间、压力等参数要尽可能与纤维增强塑料的一致。 5.2纤维增强塑料密度测定:按GB/T1463的规定。 5.3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树脂含量测定:按GB/T2577的规定。 5.4碳纤维增强塑料树脂含量测定:按GB/T3855的规定。 5.5增强材料密度测定:取约1g的增强材料按附录A测定密度。增强材料的密度可采用制造商提供的密度数据,但必须是同一批次产品。 6结果
7
JC/T287---2010
附录A (规范性附录)增强材料密度测定
A.1方法
增强材料密度的测定采用液体置换法。 A.2试样 A.2.1选择适当溶剂洗去增强材料表面处理剂。碳纤维建议选用丙酮,玻璃纤维建议选用石油醚 A.2.2截取一段连续完整的纱线,重约1g,卷绕成合适的形状。 A.2.3每组试样为5个。 A.3试验步骤 A.3. 1 称重试样,精确到0.1mg。 A.3.2将试样浸入装有浸润液的烧杯中,加热烧杯至浸润液沸腾。 A.3.3·冷却试样和浸润液至测量温度。 A.3.4 称量试样在没润液中的重量,精确到0.1mg。 A.3.5 在放置试样的温度下测量漫润液的密度,采用比重计或温度换算法。 A.4结果计算 A.4.1 在测量温度下的增强材料密度按公式(A.1)计算:
pp w-W2 wt
(A. 1)
X PL
式中: Pre---温度e下增强材料的密度,单位为克每立方厘米(g/cm); wi试样在大气中的质量,单位为克(g)); W2~ -试样在浸润液中的质量,单位为克(g); pu—浸润液密度,单位为克每立方厘米(g/cm)。
A.4.2计算每组试样的算术平均值,取三位有效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