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SY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SY020352022
页岩油录井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hale oil logging
2022—11—24发布
2023—02-01实施
发布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Q/SY 020352022
目 次
前言范围
A
1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岩性识别
2
4
4.1 岩屑录井 4.2 岩心录井 5含油性评价 5.1 含油性评价项目 5.2 含油性评价参数 6物性评价 61 地质录井物性评价 6.2 工程录井物性评价脆性评价 7.1 脆性评价项目 7.2 脆性指数储层录井评价要素附录A(资料性) 页岩油储层 井评价要素
7
8
Q/SY02035—2022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标准化委员会石油工程技术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井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大庆油田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 (中油技服)、西部钻探工程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杨晓玲、王俊、杨世亮、闫伟贺、间荣辉、康保东、赵洪权、孙宝刚、李秀彬、赵彦清、张丽艳、李兆龙、刘治恒、李水胜、满百胜。
S
II
Q/SY 020352022
页岩油录井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页岩油井录井作业过程中岩性识别,含油性评价,物性评价,脆性评价的方法和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页岩油井录井作业。
规范性引用文件
卫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Q/SY01128 录井资料采集处理解释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断裂韧度 fracture toughness 在弹塑性条件下。使裂纹失稳扩展、岩石断裂时的临界应力场强度因子。
岩性识别
4
4.1 岩屑录井 4.1.1 常规方法不能准确识别岩性时, 采用但不限于以下项目:
a)X射线荧光元素录井或X射线衍射矿物录井: b)自然伽马能谱录井,
4.1.2 岩屑描述时,挑选代表性强,受污染程度低的样品。 4.1.3 页岩采用“颜色含油级别岩性”的定名方法 4.1.4 按照表1的指标划分页岩岩屑的含油级别。
表1页岩岩屑合油级别
含油岩屑占定名
含油级别 岩屑百分含量
合油产状
油脂感
味
% > 40
合油较饱满、较均匀,有不含油的斑块、条带 油脂感较强,染手 原油味较浓
富含油油斑
油脂感较弱,可染手 原油味较淡
>0~≤40 含油不饱满。多呈斑块状,条带状含油
1
Q/SY020352022
表1(续)
含油岩屑占定名
含油产状
油脂感
味
合含油级别 岩屑百分合量
% 0
一般闻不到原油味
一
荧光
肉眼看不见含油,荧光滴照见显示
无油脂感,不架手
4.2 岩心录井 4.2.1 岩心录井项目
岩心录井包括钻井取心和井壁取心。
4.2.2分层原则
颜色、岩性、结构、构造、含有物、 含油气性等有变化 日厚度不小于0.01m的层,应进行分层定名。 4.2.3定名原则
按照“颜色含油级别含有物 岩性 的复合式方法定名 4.2.4含油级别
含油级别划分见表2。
表2页岩岩心含油级别
含油面积
含油 占岩石总面积 含油饱满程度
油脂感 气味 滴水试验
颜色
级别
%
含油饱满、均匀,局
饱含油 > 95 部见不含油的斑块。 棕、棕褐、深棕、深褐、黑 油脂感强, 原油味浓 呈圆珠状,不
渗人
褐色,看不到岩石本色 染
条带含油较饱清。 较均
棕、浅棕、黄棕、棕黄色, 油脂感较食油部分见岩石丰包
富含油 >70≤95 匀。合有不合油的斑
原油味较浓 安呈珠状,不渗
强,染手
块、条带含油不饱满。 合油呈勾分布含油不饱满、不均
含油部分滴水
浅棕,黄灰、棕灰色,含油 油脂感弱,
油浸 >40≤70 条带状。斑块状不均 部分看不见岩石本色 可染手
原油味较淡 呈半珠状,不
渗一缓渗含油部分滴水
油脂感很
油斑 >5 ~ <40 匀,多呈斑块状。主 条 多呈岩石本色
弱,可染手 原油味很淡 呈半珠状,缓
诊
带状分布合油极不均勾,合油
无油脂感, 能闻到原油不染手 味无油脂感, 一般闻不到
油迹 >0-<5 部分呈星点状或线状 为岩石本色
缓渗一速渗
分布肉眼看不见含油 为岩石本色或微黄色
荧光 2
0
不染手 原油味 缓渗一速渗
Q/SY020352022
4.2.5其他
其他内容按Q/SY01128的规定执行
5含油性评价 5.1 含油性评价项目
含油性评价采用但不限于以下项目: a)岩石热解地球化学录井: b)气体录井, c)核磁共振录井。
5.2 合油性评价参数 5.2.1 有机质评价 5.2.1.1 有机质评价内容
有机质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有机质类型,有机质丰度和有机质成熟度评价。 5.2.1.2 有机质类型评价
有机质类型包括腐泥型(I型)、腐殖腐泥型(,型、腐泥腐殖型(Ⅱ型)、 腐殖型(Ⅱ型)可利用岩石热解氢指数(HI) 氧指数(OI),类型指数(S/S》划分有机质类型, 如仪器不含S参数,可用氢指数结合降解潜率D判别,评价指标见表3。
表3有机质类型评价指标
O.mg/g 250 50100 100-150
有机质类型
S/Ss > 20 5 ~ 20 3一
D, % > 50 20 ~ 50 10 ~ 20 <10
Hl, mglg > 600 600400 400- 150
I型 Ⅱ型 Ⅱ.型日型岩石热解裂解烃含量,mg/g:一岩石热解有机二氧化碳含量,m:
150
注S
S3-
D=PC/TOC×100%,用百分数表示。
5.2.1.3 有机质丰度评价
有机质丰度依据有机碳分析数据TOC进行评价,评价指标见表4。
表4有机质丰度评价指标
极低 <0.6
中等 1.0≤TOC<2.0
评价参数 TOC 注TOC=0.083 ×(SSS)0.1 × S4
低
高 > 2.0
0.6≤TOC<1.0
3
Q/SY020352022
5.2.1.4有机质成熟度评价
有机质成熟度依据岩石热解分析数据进行评价,评价指标见表5。
表5有机质成熟度评价指标低成熟
成熟阶段 未成熟 I型 T<437C 437C≤T<443C 443C≤T<460℃ 460℃≤T490℃ T≥490℃
成熟
高成熟
过成熟
Tm<435c 4350 T440℃ 440℃≤T<455℃ 455C≤490℃ T≥490C T<432℃ 432C
口型工型
5.2.2 原油品质评价 5.2.2.1 原油密度
综合岩石热解油气总产率指数(TPI)、轻重比指数(PS)、油产率指数(OPI)及重质及胶质、 沥青质含量(HPI)等参数建立原油密度求取公式
原油密度可采用公式(1)或公式(2) 计笔
Po-arbxtc Po-dx
(1) (2)
188888888E
式中: Po -原油密度,g/cm
岩石热解TPI或PS或OPI或HPI等参数: abcd 经验常数系数:
幕指数。 其中TPI、PS、OPI、HPI分别采用公式(3)、公式(4)、公式(5) 公式(6)计算:
TPI=(SS)/(SSS)
.* (3) ... (4)
PS=S/S OPI=S/(SSS) HPI=S/(SSS)
18E88R888EREE
(5) (6)
....
--.
式中: S- 君石热解气态烃含量,mg/g: S 岩石热解固态烃含量,mg/g S岩石热解裂解烃含量,mg/g。
5.2.2.2轻重比
轻重比计算见公式(7):
LHI= (SS) /S
(7)
式中: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