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SY/T 7003-2022 海底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程

SY/T 7003-2022 海底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程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3.9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3-10-26 10:24:33



推荐标签: 地震 规程 技术 海底 数据处理 勘探 7003

内容简介

SY/T 7003-2022 海底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程 ICS 75.180.10 CCS E 11
SY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70032022 代替SY/T7003—2014
海底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ocean bottom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2023—05—04实施
202211-04发布
国家能源局 发布 SY/T 7003—2022
目 次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 处理准备工作 4.1 资料收集 4.2采集数据检查 5纵波处理技术要求 5.1 格式转换 5.2 观测系统定义 5.3 处理极性规定 5.4 高程静校正 5.5 仪器响应校正 5.6 检波点二次定位 5.7 剩余时钟漂移校正 5.8 陆检三分量旋转 5.9 子波处理 5.10 叠前噪声衰减 5.11 水检P和陆检Z分量标定及波场分离 5.12 振幅补偿处理 5.13 剩余静校正 5.14 自由表面多次波衰减 5.15 反褶积 5.16 上下行波联合反褶积 5.17 数据规则化 5.18 拉东变换多次波衰减 5.19 叠加速度分析 5.20 偏移成像 5.21 偏移后处理转换波处理技术要求
1
-
6
5
6.1转换波前置处理 6.2径向分量R和切向分量T矢量旋转 6.3转换波静校正 6.4反褶积
5 SY/T 7003-2022 6.5 共转换点道集抽取 6.6转换波速度分析 6.7 伽马谱分析 6.8 转换波叠前偏移
5
6
6
6.9 方位各向异性校正 6.10 转换波偏移后处理 7 试验 7.1 通用要求 7.2 纵波处理 7.3 转换波处理处理成果及质量评价
6
6
6
8
8.1 处理成果 8.2 质量控制 8.3 质量评价成果归档 9.1 存档的处理成果 9.2 存档数据格式 9.3 存档存储介质要求 9.4存档存储介质检查
9
II SY/T 7003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代替SY/T7003—2014《海底电缆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程》,与SY/T7003—2014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删除了“海底电缆”“方位旋转”的术语和定义(见2014年版的3.1、3.4); b)增加了“水检”“陆检”“上行波”“下行波”和“转换波”的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 c)增加了资料收集相关内容(见4.1): d)增加了海底节点数据检查内容(见4.2.4): e)更改了处理极性规定相关内容(见5.3,2014年版的5.2) f)更改了高程静校正相关内容(见5.4,2014年版的5.3); g)增加了仪器响应校正内容(见5.5): h)增加了检波点二次定位处理及质控相关内容(见5.6): i)增加了海底节点时钟漂移校正相关内容(见5.7): j)增加了震源子波的获得方法及处理质控方法(见5.9.1、5.9.4): k)增加了陆检噪声压制方法及水陆检压制原则相关内容(见5.10.4,5.10.5): 1)更改了水检P分量和陆检Z分量合并质控方法(见5.11,2014年版的5.8); m)更改了振幅补偿部分内容(见5.12,2014年版的5.9); n)增加了自由表面多次波压制相关内容(见5.14): o)增加了针对海底节点资料的上下行波联合反褶积内容(见5.16): P)更改了宽方位数据规则化方法(见5.17,2014年版的5.12); q)更改了多次波衰减相关内容(见5.18,2014年版的5.13) r)更改了速度分析相关内容(见5.19,2014年版的5.15): s)增加了镜像偏移处理内容(见5.20.2) t)更改了偏移后处理相关内容(见5.21,2014年版的5.17) u)增加了矢量旋转质控内容(见6.2) v)增加了转换波反褶积处理内容(见6.4): W)更改了转换波共转换点道集抽取相关内容(见6.5,2014年版的6.4); x)更改了转换波叠前偏移方法(见6.8,2014年版的6.7); y)增加了转换波方位各向异性校正内容(见6.9)。 本文件由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物探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物探事业部、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
司勘探部、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征、张建峰、王炜、徐强、周滨、张金淼、王志亮、董水利、王永明、王海昆、谢涛、焦叙明、曹峰。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SY/T 7003-2014。
III SY/T 7003—2022
海底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海底两分量纵波(水检P和陆检乙分量)、四分量(纵波水检P和陆检Z,转换波 X,Y分量)地震勘探数据的处理技术、试验、质量控制及评价、成果归档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海底地震勘探数据处理、质量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SY/T5453地震勘探数据SEG-Y格式 SY/T6290地震勘探辅助数据SPS格式 SY/T10017海底电缆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 SY/T10020海上拖缆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水检hydrophone 将水压变化转换为电压变化的检波器。
3.2
陆检geophone 将质点运动的速度或加速度变化转换为电压变化的检波器。
3.3
上行波upgoingwave 由下向上传播到海底的地震信号。
3.4
下行波downgoingwave 由海平面反射向下传播到海底的地震信号。
3.5
转换波 converted-wave 由人射纵波转换为反射横波的地震信号。
3.6
伽马值 I gamma value
1 SY/T 7003—2022
纵波速度与横波速度的比值。
4处理准备工作 4.1资料收集
处理开始前进行以下准备工作: a)明确地质任务和处理要求; b)收集地震数据、导航数据、仪器班报、导航班报等: c)收集辅助数据:远场子波、近场记录、检波器响应、潮汐记录、实测水速数据等; d)了解工区地震资料采集情况、海底特征和原始资料品质; e)根据以往成果资料及处理解释报告,了解工区资料特点、地质特征和处理难点。
4.2采集数据检查 4.2.1按线(束)检查地震数据。数据存储介质应完整无损。 4.2.2宜利用各分量均方根振幅图检查检波器是否异常。 4.2.3海底电缆数据每个存储介质标签内容应与仪器班报相吻合。仪器班报应符合SY/T10017的要求。 4.2.4海底节点数据进行以下方面检查:
a)检查海底节点姿态角信息是否记录齐全: b)对海底节点剩余时钟漂移量进行检查,剩余漂移量宜不超过半个时间采样间隔。
4.2.5导航班报应符合SY/T10017的要求。定位成果数据应符合SY/T6290的要求。
5纵波处理技术要求 5.1格式转换 5.1.1应将输人数据格式转换为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系统接受的数据格式,转换过程中不应降低输入数据精度。 5.1.2格式转换过程中应保证关键道头字齐全。 5.2观测系统定义
根据野外施工参数和处理要求定义处理原点坐标和面元网格大小,将定位资料与地震资料进行合并,定位信息置人地震道头。 5.3处理极性规定
对所有原始数据进行极性检查。原始记录极性应与采集班报标注一致。处理过程中,如用户无明确要求,应使用SEG正常极性。 5.4高程静校正
浅水资料应进行高程静校正处理,炮点和检波点应校正到海平面。 5.5仪器响应校正
消除水检和陆检仪器响应特征差异。仪器响应校正后水陆检对应单炮响应特征应一致。
2 SY/T 7003—2022
5.6检波点二次定位 5.6.1 海底地震数据处理宜进行检波点初至波二次定位校正。 5.6.2宜利用线性校正等方法进行初至波二次定位质控检查。 5.7剩余时钟漂移校正 5.7.1海底节点地震勘探数据应对海底节点时钟记录时间误差进行时钟漂移校正处理。 5.7.2宜采用线性校正或叠加等方法对不同时刻近偏移距数据剩余时钟漂移校正进行质控。 5.8陆检三分量旋转
三分量旋转应使陆检Z分量垂直向下,X分量平行于inline方向。
5.9子波处理 5.9.1震源子波可通过以下方法获得:
a)采集实测震源远场子波; b)通过采集实测近场子波计算远场子波: c)根据震源配置参数,模拟震源远场子波; d)从地震数据中提取震源远场子波。
5.9.2利用反褶积等方法对子波做去气泡处理。 5.9.3求取使子波达到最小相位化或零相位化的算子,并将算子应用于地震数据。 5.9.4算子应用于远场子波后,应对气泡效应产生明显压制效果。 5.10叠前噪声衰减 5.10.1 剔除坏炮坏道,衰减或剔除野值干扰。 5.10.2同一位置上的水检和陆检地震道应同时编辑。 5.10.3衰减相干干扰和随机噪声,应保持振幅能量的相对关系。 5.10.4水检和陆检噪声应分别进行压制处理。 5.10.5陆检Z分量噪声应进行横波泄漏噪声压制。 5.10.6噪声衰减后道集和叠加信噪比应优于原数据,且前后的差值宜不包含明显有效波。 5.11水检P和陆检Z分量标定及波场分离 5.11.1水检P和陆检Z分量标定应使用具有较高信噪比的保幅去噪后的数据进行标定。 5.11.2选用合理匹配方法将水检和陆检进行一致性匹配标定。 5.11.3将水检和陆检进行合并处理,分离成上下行波场数据。 5.11.4双检合并后上行波场数据的检波点鬼波应得到明显压制。 5.11.5双检合并后数据的振幅谱陷波较水检、陆检单分量振幅谱应得到明显补偿。 5.12振幅补偿处理 5.12.1 使用球面扩散补偿消除地震波球面扩散对振幅造成的影响。 5.12.2使用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消除由于激发接收或海底地质因素引起的工区内资料振幅不均现象。
3 SY/T 7003—2022
5.13剩余静校正 5.13.1 剩余静校正的计算时窗应选在反射品质较好、构造相对简单、连续性较好的地震反射层位上。 5.13.2 剩余静校正后的面质量应不低于剩余静校正前的面。 5.14 自由表面多次波衰减 5.14.1应进行自由表面多次波衰减处理,利用地震数据驱动求取自由表面多次波模型。宜采用自适应减法从地震数据中减去自由表面多次波。 5.14.2针对浅水海域的海底相关短周期多次波,应利用地震数据或模型驱动求取浅水多次波模型。 宜采用自适应减法从地震数据中减去浅水多次波。 5.14.3显示多次波衰减前后的单炮、叠加、自相关、振幅谱及多次波预测模型,分析多次波压制前后效果。 5.14.4多次波应得到有效衰减,同时不应损失有效反射波。 5.15反褶积 5.15.1 利用预测反褶积技术消除鸣震干扰,压缩地震子波。 5.15.2可使用反褶积前后的自相关、频谱、道集、叠加剖面等方法进行质控。 5.16上下行波联合反褶积 5.16.1水深大于100m时宜进行上下行波联合反褶积处理。 5.16.2可使用联合反褶积前后的自相关、频谱、道集、叠加面等方法进行质控。 5.17数据规则化 5.17.1对窄方位资料,显示原始资料的面元覆盖图,了解近、中、远炮检距道的分布情况。对宽方位或全方位资料,应采用分方位对近、中、远炮检距道的分布情况进行调查。 5.17.2宽方位资料面元规则化宜采用共偏移距失量片处理方法。 5.17.33 数据插值方法可采用三维、四维或五维方法。 5.17.4在保真的条件下,使面元内地震道在共偏移距失量体内分布均匀,规则化处理后反射点位于面元中心。 5.17.5显示面元规则化前后的覆盖次数图、反射点位置图、反射方位分布等,规则化处理后的覆盖次数应均匀,各炮检距地震数据齐全。 5.18拉东变换多次波衰减 5.18.14 针对长周期剩余多次波,宜利用一次波与多次波在速度上的差异通过拉东变换进行压制。 5.18.2显示多次波衰减前后的共中心点道集、速度谱、叠加结果,分析多次波压制前后效果。 5.18.3多次波应得到有效衰减,同时不应损失有效反射波。 5.19 叠加速度分析 5.19.1 叠加速度分析应符合SY/T10020的要求。 5.19.2深水区,海底节点叠加速度分析宜采用双平方根速度分析或速度扫描方法。
4
上一章:SY/T 6676-2022 钻井液密度计校准方法 下一章:SY/T 6985-2022 海上石油设施助航标志

相关文章

SY/T 7003-2014 海底电缆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程 SY/T 10020-2013 海上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程 SY/T 10020-2018 海上拖缆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程 SY/T 7615-2021 陆上纵波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技术规程 SY/T 10020-2018 英文版海上拖缆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程 SY/T 10020-2018 英文版 海上拖缆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程 SY/T 10017-2017 海底电缆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 SY/T 7614-2021 海底节点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