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SY/T 7003-2014 海底电缆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程

SY/T 7003-2014 海底电缆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程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675.44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3-11-03 09:15:36



相关搜索: 地震 电缆 规程 技术 海底 数据处理 勘探 7003

内容简介

SY/T 7003-2014 海底电缆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程 ICS 75.180.10 E 11 备案号:48254—2015
SY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7003—2014
海底电缆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ocean bottom cable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2014一10一15发布
2015一03一01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SY/T7003—2014
目 次
前言
I
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处理准备工作纵波处理技术要求
2
4
5
6转换波处理技术要求 7试验和质量控制
处理成果及质量评价成果归档
门 SY/T7003—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石油物探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物探事业部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勘探部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征、周滨、王炜、杨凯、庄祖垠、褚荣英
Ⅱ SY/T7003—2014
海底电缆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海底电缆单分量纵波、两分量纵波、四分量(纵波和转换波)地震数据的处理技术、质量控制、成果归档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海底电缆地震勘探数据处理,质量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SY/T5453地震数据交换记录格式 SY/T6290地震勘探辅助数据SPS格式 SY/T 10017 海底电缆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 SY/T 10020 海上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海底电缆 ocean bottom cable 放置于海底用于地震勘探数据接收的电缆,简称OBC。
3. 2
压力检波器 hydrophone 将水压变化转换为电压信号的检波器。
3.3
速度型检波器 geophone 将质点运动的速度或加速度转换为电压信号的检波器。
3. 4
方位旋转 azimuth rotation 将位于某 一方向的速度型检波器分量旋转到指定的方向上。
3.5
伽马 gamma 岩石的纵横波速度比。
1 SY/T 7003—2014
4处理准备工作
4.1地震数据检查
按线(束)检查地震数据。数据存储介质应完整无损,记录格式应符合SEG标准格式要求,每个存储介质标签内容应与仪器班报相吻合。 4.2辅助数据检查
辅助数据应符合下列要求: a)仪器班报和导航班报应符合SY/T10017的要求: b)定位成果数据应符合SY/T6290的要求
4.3资料收集
处理开始前还应进行以下准备工作: a) 根据地震勘探设计,明确地质任务和处理要求; b)了解地震资料采集施工因素、海底特征和原始资料品质;
根据以往成果数据及处理解释报告,了解工区资料特点、地质特征和处理难点。
5纵波处理技术要求
5.1格式转换
将输人数据格式转换为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系统接受的数据格式,转换过程中不应降低输人数据精度。 5.2处理极性规定
数据处理中应采用SEG正常极性。 5.3高程静校正
地震数据处理中宜选取平均海平面为基准面,激发点和接收点应校正到基准面。 5.4观测系统定义
根据野外施工参数和处理要求,定义处理原点坐标和面元网格大小,将接收点的二次定位资料与地震资料进行合并,定位信息置人地震道头。 5.5三分量坐标旋转 5.5.1三分量检波器坐标旋转应使Z分量垂直向下,X分量平行于inline方向。 5.5.2坐标旋转后应使Z分量单炮反射同相轴的连续性增强。 5.6子波处理 5.6.1震源子波可通过以下等方法获得:
a) 实测震源远场子波; b) 根据震源配置,通过软件模拟震源子波;
2 SY/T 7003—2014
c)从地震数据中提取震源子波 5.6.2对震源子波做压制气泡处理。 5.6.3求取使子波达到最小相位化或零相位化的算子,并将算子应用于地震数据。 5.7叠前噪音衰减 5.7.1剔除坏炮坏道,衰减或剔除野值干扰。 5.7.2同一位置上的压力检波器和速度型检波器地震道应同时编辑。 5.7.3衰减相干干扰,应保持振幅能量的相对关系。 5.8压力检波器分量和速度型检波器乙分量合并 5.8.1单分量处理时不做压力检波器和速度型检波器数据合并处理。 5.8.2压力检波器数据和速度型检波器乙分量应使用具有较高信噪比的保幅去噪后的数据 5.8.3压力检波器和速度型检波器数据匹配的相关系数宜在0.6以上。 5.8.4选用合理匹配方法进行压力检波器和速度型检波器数据合并相加压制检波点虚反射。 5.8.5低信噪比资料,宜采用共检波点叠加求取匹配算子的方式。 5.8.6信噪比较高的资料,可采用单道求取匹配算子的方式。 5.8.7根据资料特点和处理目的,选择压力检波器数据向速度型检波器数据匹配或反之 5.8.8合并后数据的振幅谱陷波段较合并前应得到明显补偿。 5.9振幅补偿处理 5.9.1 利用振幅统计的方法消除相邻炮或相邻道间的振幅能量异常。 5.9.2使用球面扩散补偿消除地震波球面扩散对振幅造成的影响。 5.9.3使用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消除由于海底地质因素造成的工区内资料振幅不均匀现象 5.10 剩余静校正 5.10.1 剩余静校正的计算时窗应选在反射品质较好、构造相对简单、层位相对较浅的地震反射层段。 5.10.2 剩余静校正后的部面质量应不低于剩余静校正前的剖面。 5.11反褶积 5.11.1 利用反褶积技术消除鸣震干扰,压制多次波,提高分辨率。 5.11.2使用反褶积前后的自相关、频谱、炮集、叠加剖面等方法进行质量控制。 5.12数据规则化 5.12.1对窄方位地震资料,显示原始资料的面元覆盖图,了解近、中、远炮检距道的分布情况。对宽方位资料可采取分方位近,中、远炮检距道缺失调查。宽方位或多方位数据按划定的方位扇区分别处理。 5.12.2对窄方位地震资料,可进行地震道规则化处理,包括去除元余地震道和插值缺失地震道,在保真的条件下,使面元内地震道在偏移距方向分布均匀,规则化处理后反射点位于面元中心。宽方位或多方位数据按划定的方位扇区分别进行保持方位角的数据规则化处理。 5.12.3显示数据规则化前后的覆盖次数图、反射点位置图、反射方位分布等,规则化处理后的覆盖次数应均匀,各种炮检距地震道齐全。
3 SY/T 7003—2014
5.13多次波衰减 5.13.1根据多次波与一次波(速度和频率等)特性差异,通过试验。选择有效的多次波衰减方法进行处理。 5.13.2多次波和海上鸣震衰减处理中应尽量不损失有效反射波。 5.14分方位数据体划分 5.14.1方位角的划分应有利于区分方位各向异性的发育方向。考虑扇区内覆盖次数、炮检距分布相对均匀。 5.14.2在方位各向异性影响资料叠加品质的情况下,应进行方位各向异性校正。 5.14.3方位各向异性校正后的叠加剖面同相轴连续性应优于校正前叠加部面。 5.15速度分析 5.15.1二维数据速度分析点间隔应不大于500m*三维数据速度分析点网格应不大于500m×500m 并应根据地质构造特征和地质任务合理调整速度分析点的密度,构造越复杂,速度分析点越密。 5.15.2形成速度谱的共中心点道集求和个数应合理,并应尽量包含各种不同炮检距的数据。一般倾角越大,选用道集个数越少,地震信号信噪比越低,道集个数越多。 5.15.3形成速度谱的速度函数扫描范围应大于实际资料存在的速度范围。 5.15.4速度解释要参考叠加剖面,考虑地质构造的变化。 5.15.5当速度谱质量较差难以确定准确速度时。应做速度扫描分析。 5.15.6显示等速度面图和速度分析点上动校正后的共中心点道集和叠加剖面,检查速度拾取及速度场的合理性。 5.16偏移成像
偏移成像应符合SY/T10020的要求。
5.17偏移后处理 5.17.1 宜在道集上进行相对振幅保持的噪声压制或多次波衰减处理, 5.17.2 合理选择切除参数,消除拉伸畸变的影响 5.17.3 宜在叠加剖面或叠加数据体上进行提高分辨率或压制随机干扰工作。 5.17.4合理选择滤波方式和参数,尽可能保留地震数据的有效频宽,对数据集进行滤波处理。 5.17.5合理选择增益方式和参数,增益处理后的最终成果,有效反射波组特征清楚,有利于地震资料解释。
6转换波处理技术要求
6.1RT矢量旋转 6.1.1海底电缆转换波处理时需要进行矢量旋转,将速度型检波器坐标旋转后的X,Y水平分量坐标旋转得到炮检连线方向的R分量和垂直于炮检连线方向的工分量 6.1.2RT矢量旋转后,转换波能量集中于R分量数据上 6.2转换波静校正 6.2.1PS转换波的炮点静校正采用纵波的校正量。检波点静校正采用横波的校正量 4 SY/T 7003—2014
6.2.2应用野外静校正量前,应检查和核对激发点、接收点的平面位置、高程或水深等数据,并编辑异常值,滤除高频成分后方可进行静校正处理。 6.2.3可采用与初至波或折射波有关的方法计算接收点静校正量,或利用基于反射波的共检波点道集叠加方法计算接收点静校正量,可利用纵波和转换波数据联合求取转换波接收点静校正量。 6.2.4剩余静校正的计算时窗应选择反射品质较好、相对较浅的地震层段。剩余静校正后的剖面质量不低于剩余静校正前的剖面。最后一次求取的炮点、检波点剩余静校正值,不应大于一个处理采样间隔。 6.3方位各向异性校正 6.3.1分扇区检查方位各向异性情况 6.3.2转换波存在较明显的方位各向异性时,需要进行方位各向异性校正。 6.3.3方位各向异性校正后的叠加剖面同相轴连续性应优于校正前叠加剖面。 6.4共转换点道集抽取 6.4.1转换波资料处理应按共转换点抽取道集, 6.4.2应利用伽马值确定共转换点位置,抽取共转换点道集。伽马值改变时,应重新抽取共转换点道集。 6.5转换波速度分析 6.5.1二维数据速度分析点不大于500m一个,三维速度分析点网格不大于500m×500m,并根据地质构造情况合理增加速度分析点的密度。 6.5.2在确定纵波速度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动校正公式进行转换波速度扫描分析。 6.5.3转换波速度分析应利用速度剖面、叠加剖面、共转换点道集等进行检查,保证速度拾取可靠,空间变化合理。 6.5.4当转换波速度谱质量差,难以确定准确的速度时,应做速度扫描。 6.6伽马谱分析 6.6.1伽马谱拾取时应主要根据纵波与转换波层位的对应关系确定。 6.6.2当伽马谱质量差,难以确定准确的伽马场时,应做伽马扫描。 6.6.3使用新伽马值的共转换点叠加剖面应优于原叠加剖面。 6.7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 6.7.1通过叠前时间偏移选代获得合理的纵波速度场、转换波速度场及伽马场 6.7.2进行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前,应通过试验确定合理的偏移孔径、偏移角度、防假频等参数。 6.7.3叠前时间偏移后的成果剖面,同相轴归位合理、断点清晰、无空间假频及影响地震解释的画弧现象。可利用纵波和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部面对比分析、双反演等进一步检查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效果。 6.8转换波叠前偏移后处理
转换波叠前偏移后处理见5.17。
5
上一章:SY/T 7004-2014 石油数据映射应用指南 下一章:SY/T 6997-2014 油气井测试地面计量技术规范

相关文章

SY/T 7003-2022 海底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程 SY/T 10017-2017 海底电缆地震资料采集技术规程 SY/T 10020-2013 海上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程 SY/T 10020-2018 海上拖缆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程 SY/T 7615-2021 陆上纵波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技术规程 SY/T 10020-2018 英文版海上拖缆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程 SY/T 10020-2018 英文版 海上拖缆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程 SY/T 5585-2014 地震勘探专用电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