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59.080.40 CCS G 42
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1937—2022
橡胶或塑料涂覆织物 物理机械性能试验
度仪法测定耐曲挠性
Rubber-orplastics-coated fabrics-Physical and mechanical tests-
Determinationofflexresistancebytheflexometermethod
(ISO32100:2018,MOD)
2022-12-30发布
2023-04-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41937—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修改采用ISO32100:2018《橡胶或塑料涂覆织物物理机械性能试验挠度仪法测定耐曲挠性》。
本文件与ISO32100:2018的技术差异及其原因如下:
用规范性引用的GB/T24133替换了ISO2231(见6.3和7.1),以适应我国的技术条件,增加可操作性;增加了图1中H处夹具孔径的尺寸和公差“6.5+°5或$8.5+。.5”,以满足螺栓和光孔的配合,增加可操作性。
本文件做了下列编辑性改动:
更改了图1中上夹具F处孔径标注,将“$6.0-%2或8.0-,”更正为“M6或M8”(见5.3);将图1和图2中右上角的“一般公差依据GB/T1804的规定确定,公差等级为m级。”以注的形式移至图脚注之上,图1中G的说明中括号内容移出以图中的段的形式表示(见5.3、6.1);用资料性引用的GB/T1804替换了ISO2768-1(见5.3、6.1);将图3中a)~d)的说明移为a)~d)的分图题(见7.7)。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涂覆制品分技术委员会(SAC/TC35/SC10)
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沈阳橡胶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苏州汪永亨丝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烟台桑尼橡胶有限公司、东莞市彩隆塑胶科技有限公司、浙江亿化橡胶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孔波、张振鹏、吴海生、高为民、常浩、刘洪伟、胡晓东、戴文旭、韩璐、程林、 张均杰。
GB/T41937—2022
橡胶或塑料涂覆织物物理机械性能试验
烧度仪法测定耐曲挠性
1范围
本文件描述了在折叠条件下测定橡胶或塑料涂覆织物耐曲挠性的试验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可夹持在试验装置中,并在试验过程中翻折后的褶皱可沿试样往复运动的,在完成曲
挠次数(见3.2)或在指定的曲挠循环次数后,以试样的外观变化作为折叠条件下耐曲挠性衡量标准的橡胶或塑料涂覆织物。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4133 橡胶或塑料涂覆织物 调节和试验的标准环境(GB/T24133-2009,ISO2231: 1989,IDT)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曲挠循环flexcycle 由试验装置中可活动夹具一次往前和一次往后(即一个完整的往复)运动构成的循环。
3.2
曲挠次数flexnumber 用6倍放大镜检查到试样损坏或有其他可视变化时试样所承受的曲挠循环(3.1)的次数(由相关方
约定)。
4原理
将试样的一端折叠使测试面朝内,夹在上(可活动)夹具上,将试样的另一端折叠使测试面朝外,夹在下(固定)夹具上。上夹具摆动产生的褶皱沿着试样活动。定期检查试样是否损坏或有其他可视变化。
5仪器
5.1试验机,包括一个可摆动的上夹具,一个固定的下夹具和一个计数器,见5.1.1~5.1.3的描述以及图1的示例。 5.1.1上夹具,由一对4mm厚的可旋转平板组成,如图1所示。小夹板(H)为梯形状,且在锐角处有 2mm的倒圆角。小夹板有一个托台(G)用于托住折叠的试样。大夹板(I)形状如图1所示。夹紧螺栓 (F)可将夹板固定在一起,同时可起到挡块的作用,防止试样被错误放置。夹具的设计宜确保夹具的两
1
GB/T41937—2022
个面在夹紧试样时保持平行。上夹具由电机驱动绕一个水平轴往复摆动,通过角度(A)使下摆角度为 22.5°±0.5°,摆动频率为100次/min±5次/min。 5.1.2下夹具,固定在上夹具的正下方(成同一平面),由一对可夹持试样的扁平夹板(B和C)组成。下夹具的位置为:当上夹具处于水平位置时,上夹具凸沿(G)的上缘和下夹具的上缘之间的垂直距离(D) 是25.0mm±0.5mm。 5.1.3计数器,用于显示周期数。 5.2放大镜,放大倍数为6倍。 5.3芯轴,直径10mm,最小长度70mm。
单位为毫米
90+9*8:8+9°9m
4.0±0.2
上夹具
4.0±0.2
10.0±2.0
23.2±0.2
E
或 24.2±0.2*
-
1
*0千0
5
2
R2.0
8.0
30
L5
O
0- 2
min 5. 0
3
下夹具
标引符号说明:
曲挑角度,为22.5°±0.5;固定下夹具的固定夹板;固定下夹具的可动夹板;可活动上夹具的固定夹板与固定下夹具的固定夹板的垂直定位;水平轴(旋转轴心);夹紧螺栓;凸沿;
A B C D E F G H 上夹具带凸沿(G)的小夹板;
上夹具的大夹板。
T
对厚试样进行试验时,凸沿可增加至8mm以上。 注:一般公差依据GB/T1804的规定确定,公差等级为m级。 ,设备采用8mm螺栓。
图1上夹具(可活动)和下夹具(固定)示例
2
GB/T41937—2022
6试样 6.1取样
从样品上裁取试样,尺寸为70mmX45mm,公差士1mm,或者,在7.9描述的某些情况下,按图2 裁取。
单位为毫米
N0
33
21.5
10
8
8
2
5
13
41 55
注:一般公差依据GB/T1804的规定确定,公差等级为m级。
图2特殊情况下的试样(见7.9)
6.2试样数量
至少裁取3个平行于制造方向的试样和3个垂直于制造方向的试样。 6.3试样的调节
试验前,在GB/T24133规定的环境B(23℃和相对湿度50%)下调节试样,调节时间应符合 GB/T24133的规定。
3
GB/T 41937—2022
7程序
7.1在GB/T24133规定的环境B中进行测试,除非另有规定。 7.2打开上夹具(5.1.1)和下夹具(5.1.2),使夹具间隙至少为试样厚度的两倍。 7.3启动电机,直到上夹具(5.1.1)的下侧与固定下夹具(5.1.2)的上边缘平行,如图1所示(水平轴改变旋转方向的位置点)。 7.4将试样沿纵向折起,使两条长边精确地重合在一起,使待测表面面对面。如图3a)所示,折叠边平行且抵靠在凸沿上,并使试样的端部抵靠在夹紧螺栓上,将折叠的试件夹紧。确保试样的角牢固夹紧在上夹具内,在试验过程中不能滑动。 7.5如图3b)所示,将试样的自由角沿着夹具向外和向下拉,将内表面贴在一起,并将自由端放置在打开的下夹具中。 7.6如图3c)所示,将试样压在上夹具的外表面上,确保试样与夹具45°倾斜面贴合。使试样的下部垂直于下夹具,将试样保持该状态,并固定在下夹具中,见图3d)。
注1:该步骤保证试样不被夹具拉伸。 注2:弹性(软)材料的背面与上夹具的外表面将直接接触。较硬材料将不可避免的在此部位发生鼓胀。 注3:本试验的补充说明见附录A。
7.7检查试样后边缘是否垂直。若后边缘不垂直于下夹具,重复7.5和7.6的步骤。
+
6
b)翻折试样
a)试样夹在上夹具中
c)用两根手指将样品固定 d)样品被完全夹紧
在上夹具中
图3试样的安装示意图
7.8设定试验装置,使其按照规定的曲挠次数(见3.2)或有关方约定的间隔时间进行试验。启动上夹具。在摆动过程中,褶皱应沿着试样进行上下运动。在完成相关的曲挠循环次数后,在放大镜(5.2)下检查试样是否损坏或有其他可视变化。
根据表1的规定对观察到的损坏或其他可视变化进行分级。为便于观察,可手动缓慢旋转可活动夹具,以达到检查的目的,或者可将试样从试验装置上取出。在后一种情况下,应像之前一样,将试样重新准确定位在试验装置上(见7.9)。
继续试验,直到所有的试样都经过测试。
4
GB/T 41937—2022
表1损坏/其他可视变化的等级
等级 : 0 1
涂覆织物变化程度
无变化仅在放大镜下才可检查到的裂纹由于发灰色(应力白化)和/或折皱造成的表面微小变化仅在放大镜下才可以检查到上层涂覆织物裂纹和/或非常小的撕裂对于微孔材料,即使在放大镜下检查,微孔层也无裂纹表面裂纹和/或小的应力白化;对于微孔材料,在保护层中出现裂纹仅在放大镜下才可以检查到底层或微孔层的裂纹顶层或保护层出现裂纹较多的应力白化;形成气泡;分层基层与其他层的色调不同在顶层或表层出现较多的裂纹,和/或在基层或微孔层出现裂纹涂覆层完全破损;底层清晰可见和/或形成孔洞
2
3
N
5
7.9在试验过程中,可能会在某些试样上产生夹具的压痕。一些试样在试验过程中长度也会增加,若出现此情况,在重新安装的过程中不应将试样拉紧。为确保准确复位,宜使用图2所示的试样,在此情况下,为上下夹具配备销栓。 7.10如试验装置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关闭,例如过夜,当测试样品仍夹在装置中时,应将夹具定位,使试样不被拉紧。 7.11检查湿试样时,试验装置停止的时间宜尽可能缩短。 7.12对于最终检查,从装置上拆下试样,绕着芯轴(5.3)沿纵向轴线弯曲,并在放大镜(5.2)下检查其是否有破损或其他可视变化。
8结果表示
对于每一个试样,结果用曲挠次数(见3.2)表示,或者用有关方约定的每个时间段内指定的曲挠循环次数表示,并且用在试验结束后或在每个时间段后,试样可视外观所对应的等级表示(见表1)。
9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 a)本文件编号。 b) 被试验产品的类型及其名称。 c):试样数量。 d)试样裁取方向的详细说明。 e)湿试样的试验条件。 f) 试验结果:
如按约定的曲挠次数(3.2)进行试验,则给出所用的曲挠次数,报告根据表1得出的每个试样变化程度的等级;如有要求,则需描述破损或其他可视变化;如按时间段进行试验,则报告曲挠次数、每个时间段内所使用的曲挠循环次数,以及根据
5
GB/T 41937—2022
表1得出的每个试样变化程度的等级;如有要求,则需描述破损或其他可视变化。
g) 与本文件规定程序有偏差的详细说明。 h) 可能对结果产生影响情况的详细说明。 i) 试验日期。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