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27.200 CCS J 7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5857—2022 代替GB/T25857—2010
低环境温度空气源多联式热泵(空调)机组
Low ambient temperature air source multi-connected
heat pump(air-conditioning)unit
2023-07-01实施
2022-12-30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25857—2022
目 次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型式与基本参数技术要求
4
5 6 试验方法 7 8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检验规则·
1.2
14
附录A(规范性)制热季节性能系数的试验和计算方法附录B(规范性)待机功率的试验方法
16 21
.+.++
GB/T25857—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则起草。
本文件代替GB/T25857一2010《低环境温度空气源多联式热泵(空调)机组》,与GB/T25857— 2010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更改了标准的适用范围(见第1章,2010年版的第1章); b)更改了“低环境温度空气源多联式热泵(空调)机组”的定义,增加了“名义制热量”“名义制热性
能系数”*低温制热性能系数”和*配置率”的定义,删除广*制热综合性能系数”定义(见3.1一 3.5,2010年版的3.1、3.2;增加了“按室内机的结构形式”“按室内机的送风型式”“按机组名义制热量”和“按产品功能”的分类,删除了“按机组使用气候环境”的分类(见4.1,2010年版的4.1);
d 更改了型号的编制要求(见4.2,2010年版的4.2);
更改了机组正常工作的环境条件,调整了部分试验工况(见4.3.2、4.3.3,2010年版的4.3.2、
e)
4.3.3、4.3.4);
f)更改了机组的“一般要求”,删除了部分外观要求、涂层要求与材料要求,删除了机组分流不平
衡率要求,新增了机组的保温要求、化霜水要求和测试要求,将电磁兼容要求移至安全要求(见 5.1、5.3,2010年版的5.1);
g) 更改了名义制热(冷)量的允差要求,更改了“制热消耗功率”“低温制热消耗功率”“低温制热
量”“名义制冷消耗功率”的性能要求(见5.2.2010年版的5.2); h) 更改了“制冷系统密封性能”“最大运行制热”“制热融霜”“最小运行制冷”“凝露”和“凝结水排
除能力”的性能要求;增加了“低温运行制冷”的性能要求(见5.2,2010年版的5.2); i) 更改了“辅助电热装置制热消耗功率”要求,增加辅助电热装置制热运行温度的相关要求(见
5.2.7,2010年版的5.2.7) j) 删除了“制冷综合性能系数”和“制热综合性能系数”的性能要求,增加了“名义制热性能系数”
*低温制热性能系数**制热季节性能系数”和*名义制冷能效比”的性能要求(见5.2.10,2010年版的5.2.20):
k) 更改了噪声”的性能要求(见5.2.19,2010年版的5.2.19); 1) 增加了待机功率”的性能要求(见5.2.20); m)更改了试验用“仪器仪表的型式及准确度”要求(见6.1.6,2010年版的6.1.2); n) 更改了试验时机组连接方式的要求(见图1~图4,2010年版的图1和图2); o) 删除了有关机组“辅助元件”的试验要求(见2010年版的6.2.6); p) 更改了试验时机组额定电压和额定频率偏差的要求(见6.2.1,2010年版的6.2.2); q) 更改了试验时机组室内、外机连接的试验要求(见6.2.2,2010年版的6.2.3); r) 增加了机组制热时室内机风机转速的试验要求(见6.2.4): s) 更改了机组*连接管长度”的试验要求,增加了机组“配置率和*内机台数”的试验要求(见
6.2.5,2010年版的6.2.5); t) 增加了机组室内机“机外静压”和“安装高度”的试验要求(见6.2.6); ) 增加了机组室内机*名义制热量的试验要求(见6.2.7): V) 增加了机组室内机“单位制热量实测风量”的试验要求(见6.2.8);
1
GB/T25857—2022
W)删除了“室内机制冷量试验”“室内机消耗功率试验”“室内机制热量试验”“制冷综合性能系数
试验”“制热综合性能系数试验“机组的分流不平衡率试验”“电镀件盐雾试验”和“涂漆件的漆膜附着力试验的试验方法(见2010年版的6.3);
x) 更改了“运转试验”“名义制冷量试验”“名义制热量试验”“最小运行制冷试验”“最小运行制热
试验”低温运行制冷试验”*制热融霜试验”和*噪声试验的试验要求(见6.3,2010年版的 6.3);
y)增加了“待机功率试验”“低温制热量试验”“低温制热消耗功率试验”和“性能系数试验”的试验
方法(见6.3):
z)1 更改了辅助电热装置制热试验的方法(见6.3.7,2010年版的6.3.7); aa): 增加了机组待机功率试验的方法(见6.3.20); bb)更改了“型式检验”的检验规则(见7.3,2010年版的7.3); cc) 更改了标志**包装”的要求(见8.1.1,8.2.3,2010年版的8.1.1、8.2.3) dd) 删除产*低环境温度空气源多联式热泵(空调)机组制热综合性能系数的试验和计算(见
2010年版的附录A); ee) 删除了低环境温度空气源多联式热泵(空调)机组的型号编制”(见2010年版的附录B) ff) 增加了“制热季节性能系数的试验和计算方法”(见附录A); gg)增加了“待机功率的试验方法”(见附录B)。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冷冻空调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238)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合肥通用机电产品检测院有限公司,青岛海信日立
空调系统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大金(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广东海悟科技有限公司、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三菱重工空调系统(上海)有限公司、国际铜专业协会(美国)北京代表处、广东欧科空调制冷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合肥通用环境控制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进、余凯、王博、张文强、石文星、王命仁、毛守博、姚丹、黎顺全、倪赛龙、张挺、 戴梅、高屹峰、李世刚、刘金平、陈焕新、张秀平、马金平、王鲁平、杨子旭、李芳、柴增辉、包继虎、陈欣、 丁辉。
本文件于2010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GB/T25857—2022
低环境温度空气源多联式热泵(空调)机组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低环境温度空气源多联式热泵(空调)机组(以下简称“机组”)的术语和定义、型式与基本参数、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文件适用于在室外环境温度低至一25℃的条件下仍能热泵制热运行的多联式热泵(空调)机组。 按室外环境温度低于一25℃设计的机组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2828.1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GB2894—2008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 GB4343.1家用电器、电动工具和类似器具的电磁兼容要求第1部分:发射 GB/T6388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 GB/T 7778 制冷剂编号方法和安全性分类 GB/T9237制冷系统及热泵安全与环境要求 GB/T13306标牌 GB/T17758—2010 单元式空气调节机 GB/T18837—2015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 GB25130单元式空气调节机安全要求 GB/T35758—2017 家用电器待机功率测量方法 JB/T4330—1999制冷和空调设备噪声的测定
3术语和定义
GB/T18837一2015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低环境温度空气源多联式热泵(空调)机组 low ambient temperature air source multi-connected heat pump(air-conditioning) unit
采用由电动机驱动的蒸气压缩制冷循环,以不低于一25℃的空气为冷(热)源的多联式热泵(空调)机组。 3.2
名义制热量 量nominal heating capacity 在规定的制热名义工况下,机组单位时间内向封闭空间、房间或区域送人的热量总和。 注:单位为瓦(W)。
1
GB/T25857—2022
3.3
配置率 ordonnance rate 各室内机的名义制热量之和与室外机组名义制热量之和的比值。 注:单位为百分比(%)。
3.4
名义制热性能系数 nominal coefficient of heating performance COP-12 ℃ 在规定的制热名义工况下,机组进行制热运行时制热量与消耗功率之比。 注:单位为瓦每瓦(W/W)。
3.5
低温制热性能系数 coefficient of heating performance under low temperature condition COP-20 c 在规定的制热低温运行工况下,室内机全部开启时,机组进行制热运行时制热量与消耗功率之比。 注:单位为瓦每瓦(W/W)。
4型式与基本参数
4.1型式 4.1.1按室内机的结构形式分为:
落地式;壁挂式;吊顶式。
4.1.2按室内机送风形式分为:
直接吹出型;接风管型。
4.1.3按机组名义制热量大小分为:
户用型:≤18000W;工商业用型:>18000W。
4.1.4按产品功能分:
热冷型;单热型。
4.2型号
机组型号的编制可由制造商自行确定,但型号中应能体现名义工况下机组的制热量, 4.3基本参数 4.3.1机组的电源为额定电压220V单相或380V三相交流电,额定频率50Hz。 4.3.2机组的正常工作条件如下:
a)环境温度:-25℃~43℃; b)海拔高度:≤1000m。 注:海拔高于1000m时,相关要求可参照本文件由制造商与用户协商确定。
4.3.3机组的试验工况按表1的规定,各项试验选用相应的工况进行。
2
GB/T 25857—2022
表1试验工况
单位为摄氏度
室内侧回风状态干球温度
室外侧进风状态干球温度
工况条件
湿球温度
湿球温度
12 21 25 -20 2 35 43b 18 18° 27 -12
名义工况最大运行最小运行低温运行融霜名义工况最大运行最小运行低温运行
20 27 ≥16 20 20 27 32 21
13.5 15
制热
1
24 26
19 23
制冷
15
凝露、凝结水排除制热噪声
27 20
24
24 13.5
适用于湿球温度影响室外侧换热的装置。 b制造商明示的最高工作温度高于43℃时,按制造商明示的最高温度。 制造商明示的最低工作温度低于18℃时,按制造商明示的最低温度。
5技术要求
5.1 一般要求 5.1.1机组应符合本文件的要求,并按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和技术文件(或按用户和制造商的协议)制造。 5.1.2机组的结构、部件和材料宜采用可作为再生资源而利用的产品结构、部件和材料。 5.1.3机组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如:抑制、杀灭细菌功能、具有负离子清新空气功能等)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相关标准的要求。 5.1.4现场不接风管的机组,机外静压为0Pa;接风管的应标称机外静压。 5.1.5机组应在制造商标称的各种条件下安全可靠的工作,包括室内、室外机的最大高差,室内、室外机最大管长,室内机之间的高差,最大、最小配置率,制冷最高环境温度,制热最低环境温度。 5.1.6机组应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化霜水能够在化霜结束后顺利流出机组。 5.2 性能要求 5.2.1 制热系统密封性能
机组制冷系统各部分制冷剂的泄漏量不应大于14g/a。 5.2.2运转
机组在正常工作时,所测电流、电压、输人功率等参数应符合设计要求。
3
GB/T25857—2022
5.2.3名义制热量
机组的实测名义制热量不应小于明示值的95%。 5.2.4名义制热消耗功率
机组的实测名义制热消耗功率不应大于明示值的110%。 注:机组制热消耗功率包括所有室内机和室外机消耗功率
5.2.5低温制热量
户用型机组的实测低温制热量不应小于明示值的95%,且不低于名义制热量的80%。 工商业用型机组的实测低温制热量不应小于明示值的95%,且不低于名义制热量的70%。
5.2.6低温制热消耗功率
机组的实测低温制热消耗功率不应大于明示值的110%。 注:机组低温制热消耗功率包括所有室内机和室外机消耗功率。
5.2.7辅助电热装置制热 5.2.7.1消耗功率
机组辅助电热装置的实测制热消耗功率允差为电热装置名义消耗功率的一10%~+5%。 注:PTC电热元件制热消耗功率的下限不受此限。
5.2.7.2运行条件
机组在室外侧干球温度高于或等于一20℃的情况下电辅助加热不应自动开启;对于电辅助加热由用户选配,控制器预留接口,且辅助电加热系统的启、停受机组控制,应在说明书(或操作手册)中说明辅助电加热开、闭方法。 5.2.8名义制冷量
机组实测名义制冷量不应低于明示值的95%,且不低于机组的名义制热量。
5.2.9名义制冷消耗功率
机组的实测名义制冷消耗功率不应大于明示值的110%。 注:机组制冷消耗功率包括所有室内机和室外机消耗功率。
5.2.10性能系数 5.2.10.1名义制热性能系数COP-12c
机组名义制热性能系数实测值不应低于表2规定值,且不低于明示值的95%,为0.01的倍数。 5.2.10.2低温制热性能系数COP-20℃
机组的低温制热性能系数实测值不应低于表2规定值,且不低于明示值的95%,为0.01的倍数。 5.2.10.3制热季节性能系数HSPF
机组的制热季节性能系数不应低于表2规定值,且不低于明示值的95%,为0.01的倍数。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