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B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9429—2021 代替JB/T9429—1999
单机宽银幕偏光立体电影放映偏转镜
技术条件
Polarizer for single projector wide screen polarized 3D motion picture
projection --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2022-04-01实施
2021-12-02发布
目 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组成及角度. 5技术要求..
5.1 透过率... 5.2 外观及结构. 5.3 偏振片组, 5.4 放映画面质量. 6试验方法, 6.1 偏振片角度.. 6.2 偏转镜透过率 6.3 偏转镜外观及结构. 6.4 偏振片组 6.5 放映画面质量 7检验规则 7.1出厂检验 7.2 型式检验 8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8.1 标志 8.2 包装. 8.3 运输和贮存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JB/T94291999《单机宽银幕偏光立体电影放映偏转镜技术条件》,与JB/T9429-
1999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一增加了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即增加了引导语及引用文件; -增加了2个术语及其定义:将原“技术要求”中第1条修改为第4章“组成及角度”;将偏转镜上下光路对自然光的透过率由“均应不小于35%”提高到“均应不小于40%” 在“放映画面质量”中,将用16mm立体电影画面检验片测试的放映画面清晰度,由“应不少于40线对/mm提高到应不少于48线对/mm;明确了型式检验的项目及合格依据:增加了偏转镜运输、贮存的基本环境条件及试验方法。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机械工业电影和电教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CMIF/TC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秦皇岛视听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安徽影星银幕有限责任公司、福建省锐驰智能
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秦皇岛美视达视听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邓荣武、高松柏、苏文露、孔建平、孔维成、王虹达。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ZBN44004-1987; JB/T9429—1999。
单机宽银幕偏光立体电影放映偏转镜技术条件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16mm35mm电影放映机用单机宽银幕偏光立体电影放映偏转镜的术语和定义,组成及角度、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16mm、35mm电影放映机用单机宽银幕偏光立体电影放映偏转镜(以下简称偏转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3384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T25480仪器仪表运输、贮存基本环境条件及试验方法 JB/T9427.3一2015电影检验片第3部分:35mm立体电影画面检验片技术条件 JB/T9427.4一2015电影检验片第4部分:16mm立体电影画面检验片技术条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偏振度degreeofpolarization 光束中偏振部分的光强度与整个光强度之比。 注:对于偏振片而言,偏振度是其两个光轴(互相垂直的透过轴和吸收轴)的透过光强度之差与透过光强度之和之比
3.2
退偏现象 depolarization phenomenon 消偏现象将偏振光变成非偏振光的一种偏振情况。
3.3
副象 paramorph 由同质多象变体间的转变而形成的假象。
4组成及角度
偏转镜是由上下两偏振片组组成,其偏振轴方向与水平面夹角为45°土1.5°,相互交角为90°土3°,并成正“V”形,如图1所示。
上偏振片组
45±1.5°X
放映物镜
90°±3
下偏振片组
图:1
5技术要求
5.1 透过率 5.1.1偏转镜上下光路对自然光的透过率t均应不小于40%。 5.1.2 偏转镜上下光路透过率之差△z应不大于2% 5.2外观及结构 5.2.1 光学零件的膜层应牢固、均匀、无明显擦伤。 5.2.2光学零件表面不允许有纤维、水渍、手印、油斑等。 5.2.3外表精饰层应牢固,无明显的颜色不匀、脱皮、划伤、锈蚀等现象。 5.2.4 偏转镜上的所有刻字应端正、清晰。 5.2.5偏振镜机械结构的调整和锁紧部位应转动灵活、牢固可靠。 5.3偏振片组 5.3.1 偏振片组的偏振度P应不小于99% 5.3.2 偏振片组中的偏振膜应清洁平整,无明显皱纹、白点、划痕、浸碘、拉膜不均匀等现象。 5.3.3偏振膜颜色应呈中性灰,在透光光谱400nm~760nm范围内,其透过率之差应不大于8%。 5.3.4偏振片组在-20℃~70℃温度下工作应无脱胶及退偏现象。 5.4放映画面质量 5.4.135mm偏转镜在15m~40m距离内放映,16mm偏转镜在5m~30m距离内放映,均能使左右眼立体偶正确合象,并应有一定的调节余量。 5.4.2用35mm立体电影画面检验片测试放映画面清晰度、佩戴偏光眼镜在银幕近旁观看时,幕面中心区应不少于48线对/mm,四角应不少于34线对/mm。 5.4.3用16mm立体电影画面检验片测试放映画面清晰度时,画面应不少于48线对/mmc 5.4.4放映影片时,画面应无明显色边。 5.4.5银幕上应无明显的副象出现。
6试验方法
6.1 偏振片角度 6.1.1 使用偏光应力仪对偏振片组的角度进行测量,测试系统如图2所示。
0 0 a 0
oo
0
说明: 1- 一面光源; 2- 一毛玻璃;
被测偏转镜;带刻度盘的检偏器。
3- 4
图2
6.1.2 将被测偏转镜放在偏光应力仪的工作台上,转动带刻度盘的检偏器,使被测偏转镜的上下偏振片组在视场内,先后使其处于全暗状态。两次转动分别读出刻度盘上的读数之差,即为偏振轴相互交角。 6.1.3将上下偏振片组分别放在偏光应力仪上测量,即可测得偏振轴的水平夹角。 6.2偏转镜透过率 6.2.1如图3所示,将平行光管与积分球之间的距离调整好后,放上被测偏转镜,分别测出上下光路的出射光束光通量,取下偏转镜测出入射光束光通量Φ,并按公式(1)分别计算。
注:在测”和时,使照射在积分球壁上的光斑大小尽量接近。
说明: 1 平行光管; 2——被测偏转镜; 3 一积分球; 4—光电接收器:
一检流计。
5-
图3
办
(1)
×100%
o
式中:
入射光束光通量,单位为流(1m)。
市
6.2.2 根据分别测得的上下光路透过率上及下按公式(2)计算上下光路的透光率之差△。
AT =|上 - T下|×100% ..
(2)
式中: △一一上下光路透光率之差; T上- -上光路透光率; T下 下光路透光率。
6.3偏转镜外观及结构
目视及操作检查。 6.4偏振片组 6.4.1使用透过率测定仪对偏振片组的偏振度P进行测量,测试系统如图4所示。平行光管发出的光通过起偏器,由自然光偏振变为偏振光。转动起偏器,当起偏器的偏振轴与被测偏振片组的偏振轴方向平行时,测得最大光强度Imax;当起偏器的偏振轴与被测偏振片组的偏振轴方向垂直时,测得最小光强度Imin并按公式(3)计算偏振片组的偏振度。
.
说明:
平行光管;一起偏器;
2-
3——被测偏转镜: 4—积分球; 5-光电接收器;
一检流计。
6-
图4 Imx - Imin ×100%
(3)
P
Imax + Imin
式中: P- 偏振片组的偏振度; Imax 最大光强度,单位为坎(cd); Imin 最小光强度,单位为坎(cd)。 当起偏器的偏振度不等于1,且与被测偏转镜的偏振度近似相等时,按公式(4)计算偏振片组的
偏振度。
- Iabmin ×100%
式中:
偏振片组的偏振度;
Iabmax 起偏器a和检偏器b偏振方向平行时的最大光强度,单位为坎(cd): Iabmin 起偏器a和检偏器b偏振方向垂直时的最小光强度,单位为坎(cd)。
6.4.2一在透射光下用目视方法检查偏振膜的外观。在两组偏振片组叠合、偏振轴互相垂直时观察。 6.4.3目视检查偏振膜的颜色;用分光光度计在透光光谱400nm~760nm范围内,测量并计算其透过率之差。 6.4.4偏振片组的高低温试验方法如下:
a)将偏转镜放入高低温试验箱中,由常温升至70℃,保持2h后,取出即刻检查 b)将偏转镜放入高低温试验箱中,由常温降至-20℃,保持2h后,取出即刻检查。
6.5放映画面质量
分别将符合JB/T9427.3-2015及JB/T9427.4一2015的立体电影画面检验片装在放映机上放映,不戴偏光眼镜观察合象的正确性;戴上偏光眼镜观察评定放映画面质量。
7 检验规则
7.1出厂检验
对已定型生产的偏转镜,均应进行出厂检验,检验项目为5.2、5.3.2、5.4。 7.2型式检验 7.2.1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a)新产品的定型鉴定; b)企业定期周期性自我检查; c)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进行质量监督抽查检验; d)产品上等级。
7.2.2型式检验项目为第4章和第5章的全部要求。 7.2.3 每只偏转镜型式检验均符合要求为合格。
8标志、包装、运输和购存
8.1标志
每只偏转镜的标牌上应有下列标志: a)产品名称、产品型号及产品编号: b)配套使用的放映物镜焦距值(透射式偏转镜); c)生产单位名称及生产日期。
8.2包装
包装应符合GB/T13384的规定。 8.3运输和贮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