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Q/SY 06307.2-2016 油气储运工程总图设计规范 第2部分:地下储气库

Q/SY 06307.2-2016 油气储运工程总图设计规范 第2部分:地下储气库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3.58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3-10-28 14:15:54



相关搜索: 地下 规范 设计 总图 工程 油气储运 部分 06307

内容简介

Q/SY 06307.2-2016 油气储运工程总图设计规范 第2部分:地下储气库 Q/SY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企业标准
Q/SY 06307.2—2016
油气储运工程总图设计规范
第2部分:地下储气库
Specification for general layout design
of oil and gas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project-
Part 2 : Underground gas storage
2017-04-01实施
2016-12一26 发布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发布 Q/SY 06307.2—2016
目 次
前言

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
2
3 术语和定义
基本规定站场选址总平面布置 6.1 般规定 6.2 井场 6.3 集注站 6.4 综合管理站 6.5 配套中心库附录A(规范性附录) 绿化用地面积及绿地率的计算参考文献
4
5
6 Q/SY 06307.2—2016
前言
Q/SY 06307《油气储运工程总图设计规范》是油气储运工程建设系列标准之一。该标准分为以下 2个部分:
一第1部分:油气管道;一第2部分:地下储气库。 本部分为Q/SY06307的第2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 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
起草。
本部分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天然气与管道分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工程建设分公司提出。
本部分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标准化委员会石油石化工程建设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天津滨海分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
公司天然气与管道分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气东输管道分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孟凡彬、刘科慧、王东军、卫晓、李彦、张福星、靳亚芹、杨国辉、刘士艳、 胡颖、李婉婷、李雨佳、于跃洋。
II Q/SY 06307.2—2016
油气储运工程总图设计规范
第2部分:地下储气库
1范围
Q/SY06307的本部分规定了地下储气库地面工程总图设计的一般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新建及改扩建地下储气库工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2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2348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29 压缩空气站设计规范 GB 50053 20kV 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GB 50058 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GB 50059 35kV~110kV变电站设计规范 GB/T 50087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 GB 50183 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SY/T 0048 石油天然气工程总图设计规范
,术语和定义
3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地下储气库underground gas storage 利用地下的某种密闭空间储存天然气的地质构造、气井及地面设施。地质构造类型包括盐穴型
枯竭油气藏型、含水层型等。 3.2
站场 station 储气库集注站、造腔采卤站及井场的总称。
3.3
集注站 gas gathering & injection station 对地下储气库采出的天然气进行收集、调压、分离、计量、净化处理并可对外部管道来气进行压
缩回注地下储气库储存的站场,注气站与采气站或集气站合一建设时的简称。
1 Q/SY 06307.2—2016
3.4
注采井场initial station 布置注采井井口的站场,包括单井井场和丛式井场。
3.5
造腔采卤站solution mining station 用于盐穴储气库注水造腔及卤水处理的站场。
3.6
地下储气库分输站underground gas storage distributing station 将输气干线的天然气分输至各个地下储气库或汇集输送各个地下储气库采出气的站场。
3.7
综合管理站 integrated management station 用于生产人员办公、休息及集中管理储气库群的站场。
3.8
配套中心库 center warehouse 用于储存、转运储气库建设及运行物资的站场。
3.9
总平面布置 general layout 根据站场生产流程、运输、环境保护及防火安全等要求对装置、建(构)筑物及系统工程平面相
对关系的协调定位。
3.10
选址 site selection 在项目前期阶段,储气库工程根据库址、工艺系统方案、市场需求等因素确定的站场位置,需在
库址区域对其具体地点进行选择、比较和确定。 3.11
管廊pipe lane 多条管线平行敷设在一起的地带。
4基本规定
4.1贯彻“安全第一、环保优先、以人为本、经济适用”的理念。 4.2满足与周边居民、企业等外部设施的防火、防爆、卫生、环境保护等要求 4.3综合考虑自然地形、周围环境和建筑环境等因素,站场布局紧凑、合理用地、节地节能,适应建设发展的需要 4.4井场雨水应结合地形和地质条件,宜采用自然排放形式。 4.5总图设计除应符合本部分外,尚应符合 GB 50183,SY/T 0048 的规定。
5站场选址
5.1地下储气库地面设施建设应满足地下构造部位及钻采的要求。 5.2调峰型地下储气库地面工程建设应合理选择调峰半径,宜靠近负荷中心,调峰半径不宜大于 150km。战略储备型储气库地面建设宜靠近地质构造建设。 5.3储气库及储气库群站场选址,应考虑交通运输、水源、电源、公用设施和生活基地等依托条件。
2 Q/SY 06307.2—2016
集注站建设宜充分依托周边已建油气田公用设施,如供电、通信、道路、油水处理系统、盐厂等。综合管理站宜靠近生活基地或城镇,站场区与综合管理站之间应有方便的交通条件。配套中心库宜设置在便于地下储气库群设备材料运输,交通便利的位置。综合管理站及配套中心库宜位于有害气体站场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5.4地面建设总体布置应根据储气库地面工艺要求,统筹考虑联络线、集注站、注气系统、采气系统、井场、综合管理站、配套中心库、分输站及所依托的已建设施等进行总体布局优化。 5.5集群建设的地下储气库,宜统一设置综合管理站、配套中心库及地下储气库分输站。地下储气库分输站宜与集注站毗邻建设。 5.6站场、火炬与周围居住区、相邻厂矿企业、交通线等的防火间距应符合GB 50183的有关规定。 5.7各类站场站址宜远离江、河、湖泊。当确需相邻建设时,应采取相应措施,防止事故状态下对水体的污染。 5.8站场防洪排涝应与所在区域的防洪排涝统筹考虑。当区域无防洪排涝设施时,站场的场区地面设计标高应比按防洪设计重现期计算的设计水位(包括雍水和风浪袭击高度)高0.5m。在技术经济合理的条件下,也可采用提高主要设备和建筑物标高的方法。并场防洪设计重现期按照25年设计,其余站场防洪设计重现期按照 50 年设计。 5.9站址选择应符合现行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充分考虑储气库放空、含油污水、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产生噪声的站场应满足GB 12348。 5.10站场宜布置在城镇和居住区的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在山区、丘陵地区建设站场,宜避开窝风地段。 5.11站址应具有满足建设需要的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5.12根据站场的发展要求宜具有发展空间。 5.13地下储气库站场选址参照Q/SY 06307.1。
6总平面布置 6.1一般规定 6.1.1各类站场总平面布置应紧凑合理,节约用地。在满足生产、施工、检修及防火要求的条件下, 应尽量缩小工艺设施之间的距离和道路宽度,多套装置宜联合布置。 6.1.2注气站和集气站宜合建为集注站。集注站宜靠近井场布置,在区域条件及地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考虑集注站与井场毗邻建设 6.1.3与储气库配套建设的变配电所宜设置在集注站内,靠近负荷中心。应根据储气库用电负荷需求,结合周边电源现状和发展规划设计。 6.1.4盐穴储气库造腔采卤站可与集注站联合布置,也可独立布置。 6.1.5总平面布置应与工艺流程相适应,宜根据不同生产功能和特点集中布置,功能分区明确。 6.1.6站场总平面布置中,宜布置在场区边缘或考虑风向因素的主要包括:
a)集注站放空设施宜位于集注站生产区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并宜布置在地势较高处。 b)可能散发可燃气体的场所和设施,宜布置在人员集中场所及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的全年最小
频率风向的上风侧。 c)加热炉宜布置在场区边缘,并宜位于散发油气生产场所的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6.1.7产生噪声的生产设施,宜相对集中布置,应远离人员集中和要求安静的场所。 6.1.8在山区或山前建站时,可根据地形情况设置截洪沟、拦洪坝,截洪沟不宜穿过场区。 6.1.9 站场绿地率不宜小于 12%。站场绿地率计算见附录 A。
3 Q/SY 06307.2—2016
6.1.10站场出入口及围墙应满足以下要求:
a)根据GB50183规定的站场等级设置集注站出入口,一、二、三级油气站场至少应有两个通向
外部道路的出入口。 b)站场围墙或围栏,宜设置不低于2.5m 的非燃烧材料围墙。 c)道路与围墙(栏)的间距不应小于1.5m;集注站等级为一、二、三级站场内甲、乙类设备、
容器及生产建(构)筑物至围墙(栏)的间距不应小于5m。
6.1.11 各类油气站场总平面布置的防火间距应符合GB 50183的规定。 6.1.12站场内部道路、道路与站内设施间距要求设置执行 GB 50183 及 SY/T 0048。 6.2 井场 6.2.1结合钻采部门地面井位布置情况,地下储气库宜采用丛式井布置方式,成排布置。 6.2.2对于布置分散的零散注采井,宜集中设置一座注采阀组站,单井井场只设置采气树,井口设施集中布置在注采阀组站。注采阀组站与单井间距不宜超过0.5km。 6.2.3当井场与集注站距离较近时,井场与集注站宜合一建设。 6.2.4注采井宜布置在井场中部,井场内注采阀组、清管设施,加热设施及注醇设施宜布置在井场边缘。丛式注采井井口阀组宜集中布置。 6.2.5井场设备间与工艺设施宜就近同侧布置。 6.3集注站 6.3.1集注站宜按功能分区布置,划分为生产区及辅助生产区两大部分。 6.3.2集注站生产区一般包括注气装置区、采气装置区、进出站区、放空区,盐穴储气库还包括注水及输卤装置区。辅助生产区一般包括生产操作管理区、变配电区。 6.3.3集注站注气装置区布置应满足以下要求:
a)注气装置区宜独立布置,注气过滤分离设施宜与注气装置区就近布置。 b)压缩机组及空冷器与站内外噪声敏感点控制指标应满足GB/T50087及GB 12348的要求。
6.3.4 集注站采气装置区布置应满足以下要求:
a)应独立露天集中布置,满足安装及检修需要,宜靠近厂区边缘, b)根据现场特点,工艺设施可布置在管廊一侧或以管廊为轴两侧布置。 c)多套装置宜分区集中布置。 d)靠近海洋、河流及湖泊建设的储气库采气装置区宜设置围堰及排水沟。
6.3.5天然气管道及集输管道收发球筒、天然气双向调压阀组宜布置在场区边缘,方便管道进出站场 6.3.6生产操作管理区通常包含综合值班室及生产操作管理用房。综合值班室包括办公室、会议室材料间,宜布置在一个建筑单体内,生产操作管理用房包括控制室(含机柜间)、阴保间、备品备件间、消防泵房、空压机房、库房、高低压配电室、发电机房、变压器室、软启动室,宜布置在一个建筑单体内。综合值班室、生产操作管理用房宜独立设置。 6.3.7变配电区布置应满足以下要求:
a)35kV及以上的变电所应独立分区,宜靠近负荷中心,位于场区边缘,与站场围墙形式一致。 b)35kV及以上的变电所布置应符合 GB 50059 的有关规定;应布置在有利于高压架空线、电缆
线进出的场区边部;应布置在散发油气生产设施的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 c)10kV 及以下的变电所和配电室的布置,应符合 GB 50053及GB 50183 的有关规定。当与有
爆炸或火灾危险环境的建筑物毗邻时,应符合GB50058的有关规定。 d)设置户外变压器的变电站(大于或等于35kV)应设不低于1.5m 的围栏。
4
上一章:Q/SY 06310-2016 油气储运工程消防设计规范 下一章:Q/SY 06308.2-2016 油气储运工程建筑结构设计规范 第2部分:液化天然气预应力混凝土外罐

相关文章

Q/SY 06306-2022 油气储运工程地下储气库自控仪表设计规范 Q/SY 06306-2016 油气储运工程地下储气库自控仪表设计规范 Q/SY 01012-2017 油气藏型地下储气库注采完井设计规范 Q/SY 01183.2-2020 油气藏型储气库运行管理规范 第2部分:井运行管理 Q/SY 01270-2019 油气藏型地下储气库废弃井封堵技术规范 Q/SY 1270-2010 油气藏型地下储气库废弃井封堵技术规范 Q/SY 06011.2-2016 油气田地面工程总图设计规范 第2部分:总平面布置 Q/SY 01183.1-2020 油气藏型储气库运行管理规范 第1部分:储气库气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