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Q/SY 01001-2016 地震数据处理质量分析与评价规范

Q/SY 01001-2016 地震数据处理质量分析与评价规范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4.21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3-10-31 16:25:44



相关搜索: 地震 规范 质量 分析 01001 数据处理 评价

内容简介

Q/SY 01001-2016 地震数据处理质量分析与评价规范 Q/SY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企业标准
Q/SY 01001—2016
地震数据处理质量分析与评价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quality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2016-10-27发布
2017一01一01实施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发布 Q/SY 01001—2016
目 次
前言·
I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
1
质量控制点、线、面选择 5 质量控制规范 6 质量控制实施要求附录A(资料性附录) 地震数据处理质量分析与评价流程附录B(资料性附录)地震数据处理项目过程质控记录样式附录C(资料性附录)地震数据处理项目质控评价表样式
2
6
8 Q/SY 01001—2016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
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标准化委员会勘探与生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新疆油田分公司、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吕焕通、娄兵、范旭、罗勇、梁奇、王建民、肖敏、梁桂美、王孝等。
I Q/SY 01001—2016
地震数据处理质量分析与评价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二维、三维地震数据处理过程中质量监督开展的质控环节、内容、方式、质控流程及质控记录格式。
本标准适用于二维、三维地震数据处理质量分析、评价与监督。
规范性引用文件
2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SY/T 5332陆上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范 SY/T 10020海上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质量控制点quality control point 地震数据处理质量控制的空间位置点,简称质控点。
3.2
质量控制线quality control line 地震数据处理质量分析与评价的空间位置线,简称质控线。
3.3
质量控制面quality control plane 地震数据处理质量分析与评价的地质层面或时间面,简称质控面。
4质量控制点、线、面选择
4.1基本要求
地震资料处理项目应设置质量监控的点、线、面,要求包括: a)质控点、线、面的选择要具备代表性与控制性,应反映地表、地下地震地质特征的变化;地
震数据处理质控过程中各环节分析评价的质控点、线、面须保持一致。 b)质控点应按不同类型进行选择,不同类型范围内至少包含一个点,工区范围内质控点数不少
于 4个,地表(海底)、地下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地区相应增加质控点。 c)质控线应根据井的分布、地质目标选择,二维应为十字线或过井线;三维至少为“井”字形
线和过井线。
1 Q/SY 01001—2016
d)质控面选择至少包含工区内最浅、最深的标志层和主要目的层。 e)质控点、线、面的选择由项目提供方与项目处理方共同确认。 f)质控点、线、面的质量分析评价检查率要达到100%。 g)附录 A 流程中标注“*”号的环节需地质解释人员参与分析评价。
4.2选择依据
地震资料处理质量监控点、线、面的选择依据包括: a)地形(海底)、地表及表层(水体)结构变化特征。 b)激发、接收因素。 c)重点井位置或以往资料情况。 d)地质任务规定的最浅、最深的主要目的层或标志层。 e)原始资料品质空间变化特征。
5质量控制规范 5.1质控流程
参照附录 A 执行。 5.2原始资料质控分析 5.2.1观测系统质控
观测系统检查应进行炮检点位置定义及观测属性分析,内容包括: a)炮检点位置定义准确性检查:炮检点位置图、初至线性校正图检查,抽查率10%;辅助数据
校验,核实异常炮点的位置,统计异常炮数量及所占比例,检查率100%。 b)观测属性均匀性、合理性检查:覆盖次数、炮检距、方位角、面元、道距等相关观测系统属性。
5.2.2原始资料分析 5.2.2.1总体特征分析
原始资料总体特征分析应进行近地表及地震数据属性分析,内容包括: a)分析工区地表(海底)高程、地表地物、地表类型、表层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激发和接收
因素对资料的影响。 b)统计分析目的层信噪比、能量、频率等属性,根据平面属性的空间展布特征评价处理方质控
点、线、面选择的代表性、合理性及控制密度。
5.2.2.2质控点特征分析
检查质控点地震记录的噪声特征及子波特征,内容包括: a)噪声特征分析:通过单炮或道集(纯波和增益方式显示)、一维振幅谱(频谱)、二维振幅谱
等图件识别噪声类型及特征,评价分析噪声类型及特征的合理性。 b)子波特征分析:采用自相关等方法评价子波特征分析的合理性。
5.3基准面静校正 5.3.1初至拾取质量检查:初至拾取时间与单炮的叠合图、初至拾取时距图等,检查初至拾取质量, 2 Q/SY 01001—2016
抽查率10%以上。 5.3.2静校正量检查:基准面静校正量与表层调查点计算的校正量关联检查,抽查率30%以上。静校正量误差分析:静校正量曲线、平面分布图与地表高程(线/平面图)相关性检查;静校正量变化与实际的表层厚度、速度模型变化趋势的相关性检查;海洋数据重点检查水深、潮汐和水速校正分析结果,参照 SY/T 10020执行。 5.3.3静校正效果检查:采用质控点单炮、质控线面、共炮检距初至剖面等对比检查;评价单炮初至、反射同相轴、规则干扰的规律性、叠加剖面的信噪比及成像质量改善程度。 5.3.4闭合差检查:二维相交测线闭合差统计、分析与评价,误差应满足 SY/T 5332 的要求,检查率 100% 。 5.4叠前去噪 5.4.1质控点、线去噪试验检查:采用去噪前后不同数据域的自相关、一维振幅谱、二维振幅谱、数据差等,评价每个去噪步骤的噪声压制效果。 5.4.2总体去噪效果检查:在质控点、线、面上定量统计信噪比。采用单炮、道集、剖面、属性切片、数据差等图件,评价去噪效果。 5.5叠前补偿 5.5.1子波特征和能量检查:采用质控点自相关、能量曲线和质控面能量平面图等,评价补偿处理效果。处理后时间、空间能量均衡,空间上子波一致性变好,至少检查一个标志层。 5.5.2总体效果检查:在质控线、面上检查补偿效果。采用自相关、剖面、属性切片等图件,评价能量均匀性和子波一致性。 5.5.3保真度检查:分析实际数据与合成数据 AVO 特征的一致性,检查信号(振幅或波形)保真度 (可选)。 5.6 反褶积 5.6.1子波特征与频宽检查:采用质控点自相关、频率扫描、频谱分析、合成地震记录标定等方法,评价反褶积处理效果。 5.6.2总体效果检查:在质控线、面上检查反褶积处理效果,采用地震剖面、频率扫描、频谱分析、 标志层段自相关剖面和自相关零延迟振幅切片等数据显示图件,评价频宽、能量和子波一致性,定量统计主要目的层段主频、频宽的变化。处理后在属性切片上无明显地表因素影响,井旁地震道与合成记录在目的层段相关系数达到0.8 以上。平面属性至少检查一个标志层或目的层。海洋数据处理重点检查远场子波处理后与期望输出的一致性,参照 SY/T 10020 执行。 5.7速度分析及剩余静校正 5.7.1速度分析检查:利用速度谱、速度剖面、动校正前后道集、叠加剖面等图件,评价速度分析精度。二维项目速度分析点抽查率应达到20%以上,三维项目速度分析点抽查率应达到10%以上。处理后道集同相轴拉平,速度趋势合理。 5.7.2剩余静校正检查:利用质控点道集、质控线叠加剖面和炮、检点剩余静校正量平面图,评价剩余静校正的效果。处理后道集同相轴光滑,叠加剖面成像聚焦、剩余静校正量收敛且小于一个处理采样间隔 5.8叠后偏移 5.8.1偏移速度检查:利用叠加速度剖面、偏移速度扫描等图件,评价偏移速度分析精度。在质控线
3 Q/SY 01001—2016
偏移速度剖面上检查速度变化趋势与构造变化趋势的相关性。 5.8.2偏移效果检查:利用质控线偏移剖面和质控面切片图件,评价偏移成像效果。处理后绕射波收敛,反射波归位,成像聚焦,构造形态合理。 5.9数据规则化 5.9.1数据均匀性检查:利用不同炮检距、方位角的覆盖次数图,评价数据规则化前后效果。根据偏移算法对数据均匀性的要求,检查分炮检距段覆盖次数或分方位覆盖次数均匀性,抽查率达到20% 以上。 5.9.2规则化处理效果检查:利用质控点、线规则化前后道集、叠加剖面及属性切片、偏移剖面等图件,检查规则化效果。 5.10叠前时间偏移 5.10.1偏移速度检查:利用偏移道集、速度谱、速度剖面、速度扫描等图件,评价速度分析精度。 在质控线偏移速度剖面上检查速度变化趋势与构造变化趋势的相关性,且成像道集同相轴拉平。抽查率达到10%以上。 5.10.2偏移效果检查:利用质控线偏移剖面和质控面切片图件,评价偏移成像效果。处理后绕射波收敛,反射波归位,成像聚焦,构造形态合理。二维线检查率 100%。 5.10.3保真度检查:分析实际数据与重点井合成数据 AVO特征的一致性(可选),处理后井旁地震道与合成记录在目的层段相关系数达到0.8 以上。 5.11叠前深度偏移 5.11.1速度模型精度检查:利用偏移道集、剩余延迟、偏移速度剖面、各向异性参数场(可选)、测井或VSP速度等资料,评价速度模型精度。在质控线偏移速度剖面上检查速度变化趋势与构造变化趋势的相关性,且成像道集同相轴拉平,剩余延迟收敛。抽查率达到10%以上。 5.11.2偏移效果检查:利用质控线偏移剖面和质控面切片图件,评价偏移成像效果。处理后绕射波收敛,反射波归位,成像聚焦,构造形态合理,统计标志层和目的层井震深度误差,误差控制在2% 以内。 5.11.31 保真度检查:在时间域进行实际数据与重点井合成数据AVO/AVA特征的一致性分析(可选)。 5.12叠后处理及成果分析 5.12.1信噪比检查:在质控线、面上利用纯波剖面、切片等图件,进行信噪比检查。评价叠后去噪方法、参数时空变化的合理性,处理后无明显采集脚印、偏移画弧等。 5.12.2分辨率检查:在质控线、面上利用频谱、频率扫描、合成记录、切片等图件,进行分辨率检查。评价叠后提高分辨率方法、参数时空变化的合理性,处理后应无明显空间假频,反射能量聚焦,断裂清晰,目的层反射波主频和有效频宽满足处理设计要求。
6质量控制实施要求
下列条款适用于质控管理及实施: a)项目过程质控记录及图件准确、真实、可靠、齐全。 b)项目处理方应按本标准规定的质控内容、方式和要求,提交相应的质控数据文件。
4 Q/SY 01001—2016
c)如有以往处理成果资料,需开展对比、评价。 d)质控分析评价应在处理方完成相应环节 5个工作日内完成。 e)项目质控方在项目完成后15个工作日内提交质控记录及总结报告。 f)依据附录 B、附录 C 提交过程质控资料。
5
上一章:Q/SY 01003-2016 油气田地面工程一体化集成装置设计制造与运行维护规范 下一章:Q/SY 07394-2019 高抗挤套管

相关文章

Q/SY 01074-2024 陆上节点地震数据采集质量控制规范 Q/SY 01411-2022 地震储层预测技术与质量控制规范 Q/SY 01123-2017 常规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范 Q/SY 10114-2017 石油数据中心地震勘探数据归档规范 Q/SY 114-2012 石油数据中心地震勘探数据归档规范 Q/SY 02030-2022 陆上节点地震数据采集系统通用技术规范 Q/SY 1458-2012 地震勘探表层调查及数据库技术规范 Q/SY 1282-2010 石油地震勘探数据采集通道模拟指标测试算法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