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Q/SY 02001-2016 可控震源地震数据高效采集技术规程

Q/SY 02001-2016 可控震源地震数据高效采集技术规程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5.4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3-10-31 16:08:41



推荐标签: 规程 技术 高效 震源 地震数据 02001

内容简介

Q/SY 02001-2016 可控震源地震数据高效采集技术规程 Q/SY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企业标准
Q/SY 02001—2016
可控震源地震数据高效采集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high productivity vibroseis acquisition
2016-12-26 发布
2017—04一01实施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发布 Q/SY 02001—2016
目 次
前言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
1
3
4 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技术设计 4.1 高效采集的部署考虑的因素 4.2 观测系统设计原则 4.3 高效作业方式的选择 4.4 采集参数设计及要求 4.5 技术、经济性评估 5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施工 5.1 健康、安全、环保要求 5.2 测量工作 5.3 试验工作 5.4 激发 5.5 接收 5.6 地震数据传输、处理和存储原始资料质量控制与评价
6
6.1 仪器系统检验 6.2 可控震源检验 6.3 测量基础资料检查内容与要求 6.4 表层调查质量检查 6.5 记录质量现场控制 6.6 室内质量检查 6.7 原始记录质量评价 6.8 空炮率限定 7 资料整理、保管、运输与交付 7.1 生产资料整理 7.2 资料交付内容及要求 7.3 资料保管与运输8其他要求附录A(资料性附录) 可控震源施工效率理论估算方法附录B(资料性附录)仪器返回数据参考事例附录C(资料性附录)可控震源高效采集现场处理参考流程
6
10
11 Q/SY 02001—2016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
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标准化委员会石油工程技术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采集技术支持部。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井富、秦天才、张慕刚、何人方、罗秋菊、刘金中。
II Q/SY 02001—2016 3.5
距离分隔同步激发distance separated simultaneous sweep(DSSS) 每组震源包含同步激发的两套或多套震源,多组震源之间采用滑动或交替方式,组内的每套震源
间满足一定距离的同步振动方法。数据分离可采用扫描信号与原始接收数据做相关运算,相同记录时间可同时获得两个或多个单炮记录。 3.6
道炮比 receivers to sources ratio 在给定工区、施工方式和观测系统条件下,地震数据采集动态作业中收放接收点数量与此对应关
系的激发点数量的比值。 3.7
拉链作业方法 zipper operation 在给定工区和观测系统条件下,考虑设备投人和炮道比等因素,在确保观测系统属性不变的情况
下,把工区分成几个子区块进行采集的施工方式,子区块衔接的方式可以满覆盖相接、重道或重炮。 3.8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 可为全球(包括地球表面和近地空间)任何地点的拥有特定装备的用户提供连续导航定位服
务的一个或多个卫星导航系统及其增强系统的统称。目前,经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ICG)认定的卫星导航系统供应商主要包括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和欧盟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Galoleo)。
4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技术设计 4.1高效采集的部署考虑的因素
可控震源高效采集部署通常考虑以下因素: a)部署面积有利于高效采集。 b)三维工区边界宜规则。 c)地表条件适合高效采集。
4.2观测系统设计原则
在保证观测系统属性能满足论证要求的基础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a)炮道密度(单位面积内炮检对的数量)的选择应满足高效采集资料信噪比的要求。 b)不同的高效采集方式应设计合理的道炮比。 c)有利于高效采集施工。
4.3高效作业方式的选择
可控震源高效施工方式的选择应评估以下内容: a)依据部署面积、形状、地表条件及观测系统,选择交替扫描、滑动扫描、DSSS 或 ISS 等高效
方法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 b)资料的能量、信噪比满足地质任务的要求。 c)仪器、震源箱体功能和现场质量控制软硬件应符合所选施工方法的技术要求。 d)资源投入应满足施工效率的要求。
2 Q/SY 02001—2016
4.4采集参数设计及要求 4.4.1采集施工参数设计:
a)扫描参数:扫描长度、扫描频率、出力大小、斜坡设置、震源台数和振次等。 b)其他参数:滑动时间、震源组数、震源组间距离、震源扫描信号顺序编排等。
4.4.2激发要求:
a)激发频宽和激发能量应满足地质任务的需求 b)可控震源高效采集宜采用弱化组合方式,如单台、单次。 c)震源台数应保证野外连续施工。 d)可控震源控制系统应具有管理项目生产震源组数的能力。 e)现场质量监控体系,保证实时监控震源的工作状态。 f)振次间扫描时间有重叠的激发方式,宜记录每台震源起振时间和力信号。 g)震源性能稳定,指标达到技术标准规定。
4.4.3接收要求:
a)根据道炮比估算,采集设备的配备数量与施工效率匹配。 b)可控震源高效采集宜采用弱化组合方式,如单串或单点接收。
4.4.4仪器要求:
a)应有连续采集功能和完备的高效采集模块。 b)应配备适应高效采集的实时质量控制软件。 c)实时带道能力应适应高效采集要求。 d)数据存储能力满足高效采集要求。
4.4.5现场数据转储及检查的要求:
a)应在现场实现地震数据转储和质量检查。 b)现场数据处理系统满足选择的高效作业方式对数据处理的要求,如去噪方法、运算速度等 c)存储介质容量应满足资料上交周期的需求。
4.5技术、经济性评估
可控震源高效采集宜进行技术、经济性评估,主要内容包括 : a)自然条件(地表、交通、气候、最佳施工时窗)、人文环境、地震部署。 b)高效实施的可行性分析、高效采集方式的选择。 c)施工组织方式、预期生产效率(生产效率估算参见附录A)与优化资源配置。 d)多方案对比分析,优选采集方案。
5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施工 5.1健康、安全、环保要求
野外施工作业的健康、安全和环保工作应符合 SY/T 6276 的规定。 5.2测量工作 5.2.1 基本要求
测量施工应按照设计要求,符合 SY/T 5171的规定执行。
3 Q/SY 02001—2016
5.2.2自动导航定位
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施工时宜采用自动导航定位系统,包括: a)可选择地面测量参考站或星站差分方法。 b)利用卫片和踏勘结果提前室内设计震源行走路径。 c)特殊施工区域可人工辅助带点。
5.2.3可控震源激发点位的控制
可控震源激发点位控制遵循以下原则: a)采用 GNSS 实时定位每台震源的位置。 b)每天采集前对 GNSS 设置参数检查,对每台震源的 GNSS 准确度进行比对检查,平面坐标误
差不大于 1m,高程误差不大于 1m。 c)实时监控震源组合中心的点位,与设计平面误差控制在标准规定的范围之内,震源无法到达
点位致误差超限应注明原因。 d)卫星原因致震源GNSS系统无法正常工作,可由人工带点进行施工,并利用现场质量监控系
统事后对每个震点位置进行检查。
5.3试验工作 5.3.1试验方案实施
高效采集宜进行针对性参数试验。除了扫描方式、扫描频率、扫描长度、震源台数、出力等常规参数试验外,应对影响施工效率、资源投人和资料品质的因素进行试验,包括:
a)滑动时间对比试验。 b)震源组间距离对比试验。
5.3.2试验资料的分析与评价
应对试验资料进行如下的分析与评价: a)资料处理时应做到因素单一,能进行有效对比,并及时对试验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记录品质
对比,必要时,进行二次方法论证。 b)分析高效采集方法对地震资料品质的影响,对完成地质任务能力评估。
5.3.3野外采集方法试验总结报告
试验总结报告内容主要包括:试验目的、试验内容(参数)、工作量、试验点(段)位置、最佳野
外采集方法、高效采集方法采集参数分析及选择依据、试验效果和结论、主要参数分析数据及图件等。 5.4激发 5.4.1基本要求:
a)可控震源检测合格,质量监控指标符合设计和标准规定。 b)激发参数应符合设计规定或试验后确定的参数 c)震源工作状态稳定,扫描信号合格。 d)未经许可,不应改变震源类型及参数。 e)选用有线仪器时,宜选择震源少穿越排列的施工方式。 f)可控震源激发点位的控制见5.2.3
4
上一章:Q/SY 02002-2016 远程录井技术规范 下一章:Q/SY 01123-2017 常规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范

相关文章

Q/SY 02148-2021 可控震源地震勘探作业的质量控制 SY/T 5507-2021 可控震源地震勘探劳动定额 Q/SY 02116-2019 山区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技术规程 Q/SY 02030-2022 陆上节点地震数据采集系统通用技术规范 SY/T 6246-2022 可控震源使用技术规范 Q/SY 1293-2010 428XL地震数据采集系统检验项目及技术指标 Q/SY 201.4-2015 油气管道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通用技术规范 第4部分:数据需求与管理 Q/SY 05201.6-2016 油气管道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 通用技术规范 第6部分:人机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