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03.100.30 CCS E 02
SY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55072021 代替SY/T5507—2012
可控震源地震勘探劳动定额
Labor quota for seismic prospecting with vibrator
2022一02一16实施
2021一11一16发布
国家能源局 发布
SY/T 5507-2021
目 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地震队队日劳动定额
4.1地震队队日劳动定额计算 4.2基本队日劳动定额计算公式 5地震队劳动定员 6其他有关说明情况附录A(规范性)劳动定额地区类别划分附录B(资料性) 常用施工方法基本队日劳动定额举例附录C(规范性) 可控震源地震勘探劳动定员附录D(资料性) 常用队型劳动定员举例
卫
1
4
.
中
0
18 21
SY/T 5507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代替SY/T55072012《可控震源地震勘探劳动定额》,与SY/T5507—2012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增加了1个地区类别、效率系数及代表地区(见4.1.2和附录A,2012年版的2.1.2和附录
A);按照现行行政区划规范了代表地区名称(见附录A,2012年版的附录A): b)更改了地震队队日劳动定额公式及有关参数(见第4章,2012年版的第2章): e)增加了三维可控震源滑动扫描地震勘探队日劳动定额的计算方法(见第4章): d)增加了海拔高度系数(见4.1.3): e)增加了二维宽线地震勘探劳动定员定额及二维宽线效率系数(见4.1.4和表C.3,2012年版的4.4); f)删除了二维240道及以下、三维960道及以下地震仪器可控震源地震勘探的劳动定员定额;
增加了二维960道以上、三维5760道以上地震仪器可控震源地震勘探的劳动定员定额;增加了三维可控震源滑动扫描地震勘探的劳动定员定额(见附录B和附录D,2012年版的附录B 和附录D:
g)增加了安全监控员和油料押运员岗位及定员(见附录C,2012年版的附录C)。 本文件由石油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工业劳动定额标准化技术委员会(CPSC/TC15)提出
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人事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石油工程地球物理有限公司人力资源处。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欧麦秋、尹浩然、晏泽源、柴国斌,朱健湖。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1992年首次发布为SY/T5507一1992,1997年第一次修订,2006年第二次修订,2012年第三次修订:一本次为第四次修订。
II
SY/T 55072021
可控震源地震勘探劳动定额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可控震源地震勘探队日劳动定额、劳动定额地区类别划分及效率系数。同时,给出了劳动定额所依据的相应劳动定员及设备配备。
本文件适用于在草原、戈壁、部分农田、山前带及沙漠地表条件下,使用可控震源进行二维或三维地震勘探施工作业的劳动定员定额。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0
4地震队队日劳动定额 4.1地震队队日劳动定额计算 4.1.1地震队队日劳动定额Q按公式(
Q = K-Ka-Ka-Qi
(1)
式中: Q 地震队队日劳动定额,单位为炮: K 劳动定额地区类别效率系数,取值见表1: Ki 海拔高度效率系数,取值见表2; Kak 二维宽线效率系数,取值见表3,当二维常规和三维时取值为1: Qhi 一一基本队日劳动定额,单位为炬,按公式(2)计算。
4.1.2劳动定额地区类别效率系数K取值见表1。劳动定额地区类别划分见附录A,表A.1中未列出的地区,按照表A.1所述的地表特征确定劳动定额地区类别。
表1劳动定额地区类别效率系数
地区类别效率系数K
IV 0.75
Ⅱ 0.85
I
1 1.00
1.15
4.1.3海拔高度效率系数K取值见表2。
1
SY/T 55072021
表2海拔高度效率系数
平均海拔高度
> 2000 ≤ 2500 ≤ 3000 ≤3500
> 2500
> 3000
> 3500 ≤ 4000 0.65
> 4000 ≤ 4500 0.55
≤2000
> 4500
m
0.90
0.80
效率系数 Ki 1.00
0.95
0.45
4.1.4 二维宽线效率系数Ka取值见表3。
表 3 二维宽线效率系数
中
2
接收线条数炮线数效率系数 Ka 0.941 1.007 1.056 1.096 0.920 0.984 1.033 1.072 0.898 0.961 1.008 1.046
3
4
X
1
3
2
4
1
2
3
2
3
4
1
4.2 基本队日劳动定额计算公式 4.2.1 基本队日劳动定额Qi按公式(2)计算
T-(T TTT)
Qi =
(2)
T
式中: T 日工地工作时间,单位为分钟(min),取值见表4; T 更换记录纸和数据拷贝时间, 单位为分钟(min),取值见表4; Tik 生理需要时间,单位为分钟 (min), 取值见表4; 7排列布、收及查处故障时间 单位为分钟(min),按公式(3)计算; T 震源绕路和排除故障时间,单位为分钟(min), 按公式(4)计算;
平均单炮作业时间,单位为分钟每炮(min/炮),按公式(5)计算。
7.
4.2.2 排列布、收及查处故障时间T按公式(3)计算
2Ax 11/8
30e 60
TaT! 2N
(3)
二
N360J Ax50
式中: T 排列布,收时间,单位为分钟(min),取值见表4
每道检波器个数: Tra 一非定额时间,单位为分钟(min),取值见表4; 7 查、处排列故障时间,单位为分钟(min),取值见表4;
仪器接收道数,当二维宽线生产时按单条排列仪器接收道数:
N Ax 道间距,单位为米(m)。
4.2.3震源绕路和排除故障时间T按公式(4)计算:
(4)
:
式中: T一震源绕路和排除故障基本时间,单位为分钟(min),取值见表4;
2
SY/T 5507-2021
Z—可控震源组数(套数); D 每组(套)可控震源组合台数。
4.2.4平均单炮作业时间T按公式(5)计算:
(T T T) D, Tk
T. :
(5)
60
式中: K
扫描时间长度,单位为秒(s),当滑动扫描时按滑动时间长度计算: -记录时间长度,单位为秒(s),当滑动扫描时取值为0;
Tk
T 扫描间隔、点火延迟时间,单位为秒(s),取值见表4; D -可控震源单台震次: Tek 每炮找点,作业宽放时间,单位为秒(s),按公式(6)计算,当滑动扫描时取值为0。
4.2.5每炮找点,作业宽放时间7按公式(6)计算:
T=L Di* D 4112
(6)
50 73/4
12
式中: D单炮作业基本宽放时间,单位为秒(s),取值见表4: D 可控震源组合台数;
平均炮间距,单位为米(m),按公式(7)计算。
S.
4.2.6平均炮间距S按公式(7)计算
dZy
(7)
P
式中:
纵向炮间距,单位为米(m),按公式(8)计算; Zy 横向最大炮间距,单位为米(m),当二 二维常规和二线宽线时取值为0: P 横向炮点数,当二维常规和二维宽线时取值为1。
4.2.7纵向炮间距d按公式(8)计算:
N.AX 2n
(8)
:
式中: N单条排列仪器接收道数:
纵向覆盖次数,当二维常规时为覆盖次数,当二线宽线时为纵向覆盖次数。
4.2.8各类时间及其他参数值取值见表4。
表4各类时间及其他参数时间参数 min
其他参数
s
T
Ti
D
T.
Ta
T 35
Tidk 常规 滑动 常规 滑动
Tj
7 10
扫描 扫描 扫描 扫描
480
85
30
30
150
31
3
0
3
SY/T 55072021
4.2.9常用施工方法基本队日劳动定额举例参见附录B。附录B中未列出施工方法的基本队日劳动定额按公式(2)~公式(8)及表4中所列参数和实际观测系统施工参数计算。
5地震队劳动定员
5.1本文件给出的劳动定额所依据的相应劳动定员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 5.2常用队型劳动定员举例参见附录D,附录D中未列出队型的劳动定员按表C.1~表C.4的规定,采用内插或类推的方法计算。
6其他有关说明情况
6.1地震队运作的同一地震勘探采集项目,因设备换装,或地区类别,或观测系统,或激发方式发生变化时,应按相应文件规定的劳动定额和劳动定员执行。 6.2外线排列组收、放、倒线及看护工按表C.3计算定员时,应包括备用道。 6.3试验攻关性质的地震勘探采集项目,地震队队日劳动定额可在本文件的基础上下降20%执行。 6.4仪器、测量,震源,运输等专业化服务单位的地震队队日劳动定额,按项目运作地震队确定的队日劳动定额执行:其劳动定员包含在地震队劳动定员中,可按本文件的规定分别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