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SY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SY 021162019
(2019年确认)
山区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seismic exploration data
acquisition for mountainous area
2019—12—05发布
2019—12—05实施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
Q/SY021162019
再版说明
本标准于2019年复审,复审结论为修订。 本标准在发市复审结论的同时,按照《关于调整集团公司企业标准编号规则的通知》(中油质
[2016】434号】的要求对标准编号进行了修改。
本次印刷与前一版相比,技术内容与前版完全一致。 本次仅对标准的封面进行了如下修改:
标准编号由Q/SY1116—2010修改为Q/SY02116—2019 一标准发布单位按照企业公章,修改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Q/SY02116—2019
目 次
前言
T
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地霞资料采集设计野外施工监规记录评价资料整理
-
2
4 T o
8 工作量统计 9 资料采集总结报告 10 资料采集验收 11 资料交付附录A(资料性附录) 三维观测系统带用的观测方式图示附录B(资料性附录) 观测系统图图头格式及图例附录C(资料性附录) 二维。三维仪器班报格式附录D(资料性附录) 仪器生产班报封面、监规记录头部项目表、监视记录封面格式附录E(资料性附录) 地震记录质量分析评价登记表格式附件修改单·
10 11 12 14 18 20 21 22
Q/SY02116—2019
前 言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和附录E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提出。 本标准由石油物探专业标准化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石油管理局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蔡元贵、李正佳、刘志敏、王博涛。
0
I
Q/SY02116—2019
山区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山区二维和三维地震助探资科采集设计,施工,质量控制、资料整理及质量检验等
工序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山区二维和三维地震勘探资料采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送成协议的客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SY/T5171、石油物探测量规范 SY/T5314地店资料采集技术规程 SY5857地震勘探爆炸物品安全管理规定 SY/T6280石油地震队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山区mountainous area 地形起伏相对高差大于5m:车辆通行困难的地区,包括大山区,低山、丘陵等地貌区。
3. 2
主测线 inline 垂直构造轴线方向布设的测线。
3.3
联络测线 crossline 平行构造轴线方向布设的测线。
4地庭资料采集设计 4.1设计部署 4.1.1项目方在勘探程度图的地质目标区块上布设地震测线范围。 4.1.2项目方向承担采集设计单位提供委托书,内容包括地质任务。地理位置,勘探区域坐标,面积,工作量,施工期限,相关资料包,采集和处理及解释技术要求等。 4.2地度测线设计 4.2.1二维测线布设
a)在项目方提供的地质目标区块上按区域地质单元或构造单元进行整体地震测线设计。 b)主测线应垂直构造走向,或沿地层产状变化较大的地质剖面方向进行布设。 测线尽可能连上已有的探井和开发井, d)测线端点位置应保证勘探区域地质目标层的有效覆盖次数和偏移归位后的有效成像。
1
Q/SY02116—2019
e)新测线应与最近一轮已作的老测线满程盖相接或相交。 )测线按照“直线,水平等道距”方式布设。 9)测线命名为“施工年份(4位数)构造名(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测线序号”或“构
造名(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施工年份(4位数)测线序号”。如2005GSM001,表示 2005年在公山庙构造上布设的第一条测线。
h)测线号,激发点和接收点编号按序由西向东,由南向北从小到大递增。 4.2.2三维束线布设:
a)与二维测线布设4.2.1a)相同。 b)测网应规则布设,以方形测网为主要方式。 e)一般接收线应垂直构造走向。 测网边框位置应保证程妇位肩的尚范益致据体面供满足地质任务要求)接收线,激发线,接收点,澈发点编号按序由西向东,由南向北从小到大逆增。
4.3资料准备 4.3.1收集测区地形图。地质图、卫星遥感数据和图片、交通图,测量控制点成果、水文资料、工区气象资料,有条件应建立每条测线(束)的地理信息库。 4.3.2收集测区以往地球物理资料:资料采集及处理和成果报告。典型的水平叠加和偏移剖面、带有测线位置的主要自的层构造图,表层结构图,工区主要自的层深度及反射时间,客自的层倾角与倾向反射波频率及最近一轮地震动探施工参数和波场调查资料。 4.3.3收集测区或邻区钻井地质成果资料:主要探井分布情况,探井综合完井图、油气水资料、地质分层数据等。 4.3.4收集钻井测井资料。了解分析勘探目的层钻井测井成果(深度。厚度、平均速度)。 4.4工区路勘 4.4.1对二维,三维地震勘探资料采集部署区域的地形、地表条件,测量控制点分布情况进行踏勘。 4.4.2对工区内不可穿越的河流,水库,工矿,城镇,军事设施,主要陆崖,深谷等的边界进行实测 4.4.3详细了解工区交通、农作物分布、地下管线、铁路、隧道、高压输电线、森林覆盖区等情况。 4.4.4了解工区内地表出露地层分布。出露地层岩性及含水性等情况。 4.4.5了解人文环境、民族习俗和地理气候。 4.4.6编写踏出报告:踏助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工区概况,地表地质条件,障碍物分布,重难点分析。 存在问题及建议。踏勘责任人等。 4.5采集参数选择
采集参数的确定应在充分消化老资料和深人细政的踏谢基础上利用参数设计等方法分析软件论证和试验结果为依据:有条件时,可通过模型正,反演计算加以验证。 4.5.1需要保护的最高频率(F):利用地震勘择成果,基于地质目标垂向厚度和横向宽度进行论证地震勘探最高保护频率,当地质任务涉及多个目的层时,应分别计算各目的层需要保护的最高频率,选取其中最大值作为项目勤操设计中应保护的量高频率心 4.5.2观测系统参数。 4.5.2.1面元边长,偏移孔径:
a)面元边长选取下列1)和2)两个条件中计算结果的最小值。
1)满足无混频叠加时的面元长度:
bSUn/(4Fm:sing)
(1)
I-
2)满足横向分辨率需要时的面元长度:
** (2)
bUm/(2/am)
2
Q/SY02116—2019
b)偏移孔径接式(3)计算:
M,=H.tgy
(3)
式中: b—面元边长,m: Fmux 勘探需要保护的最高频率,Hz: Un" 一月的层层速度,m/si 6一目的层真倾角,()【9取目的层真倾角的最大倾角,当倾角小于30°时,式(3)9取30门 J 目的层底界面地震反射波主赖,Hz: M.偏移孔径,m: H-一目的层深度,m。
4.5.2.2道间距(Ar):对于复杂构造地区,来自同一反射层的有效反射波到达相邻检波器有一定的时差,为了能够连统追踪对比同一反射层,防止产生空间假频,道间距应满足式(4):
A≤(U-T/2
(4)
式中: Ar 道问距,m u一一浅层目的层反射波规速度,m/s: T一浅层目的层反射波视频额率,Hz
4.5.2.3最大炮检距(X):最大炮检距的确定,要以保证目的层有效覆盖次数、提高速度分析精度和尽量减小动校拉伸畸变作为分析的重点,利用模型正演和射线追踪软件综合分析计算最大炮检距值的选择范围 4.5.2.4最小炮检距(X):最小炮检距的选择应考虑最浅目的层的有效覆盖次数,尽量避开由震源产生的强相干噪音的干扰。 4.5.2.5覆盖次数(n):根据地质任务要求,以往地震勘探资料品质。地震老资料单炮记录的信噪比及技术装备能力和经济效益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对有储层和裂缝预测要求的特殊勘操项目,应有较高的数盖次数。 4.5.2.6采样率和记录长度:
a)采样率按式(5)计算:选择时不能大于式(5)计算的值。
Ar=1/(4F)
(5)
式中: Ar 采样率,ms。 b)记录长度一般依据地质任务要求的勘探深度确定。
4.5.2.7检波器组合高差:检波器埋置组合高差按式(6)计算:选择时不能大于式(6)计算的值。
Ah=/(4F)
(6)
式中: Ah一一同一道内检波器组合高差·m:
近地表地层速度,m/s
i
4.5.3现测系统设计 4.5.3.1观测系统设计要根据地质目标构造主体、翼部资料获得的难易程度综合考虑观现测方式,力求使共中心点线元或面元内道集的炮检距分布均匀:三维观测应尽可能采用宽方位设计。 4.5.3.2设计现测系统应具有较强的跨越地面障碍的能力,在勘探目的层限制的最大炮检距内,可进行变观设计,变观后的覆盖次数不得低于设计要求的2/3,构造主体线元。面元覆盖次数及道距可以与构选翼部有所不同。 4.5.3.3二维测线遇大障碍时,可设拐点按三角形或梯形路线进行偏离,其转折角度不大于8,转
3
Q/SY02116—2019 折段长度应大于1km:转折线偏离测线的距离不超过400m:转折点应是激发点或接收点:转折线必须回到原测线方向上。 4.5.3.4二维观测系统常用的两种观测方式:
a)中点激发对称接收观测方式:Xmx—Xmm—At—Xm—Xm b)端点激发观测方式:XmxXmin—Ar或4t—Xmin—Xmxa 其中:X表示最小炮检距,X表示最大炮检距。
4.5.3.5三维观测系统常用的四种观测方式(参见附录A):
a)直线法观测系统一一震源线和接收线互相垂直的观测方式 b)砖墙式观测系统一一相邻接收线之间的震源点群移1/2震源线距的观测方式。 c)非正交观测系统一一震源线和接收线相互斜交的观测方式。 d)奇偶法观测系统 相邻震源线上的震点错开1/2个炮间距的观测方式,三维观测系统应反映出激发点数(S.),接收线数(L),单线接收道数(NV)和滚动接收线条数
(R),现在一般表示为:L·S.·N·R类型。 4.6施工设计书编写
根据采集项目合同,招投标书或项目委托书要求和老资料消化及踏勘情况编写施工设计书。主要内容包括:
a)项目来源。 b)地质任务及要求。 c)工区概况一一自然地理条件,障碍物分布,地震地质条件,勘探简史等。 d)参数论证与选择。 e)测线设计及工作量)主要采集方法。 g)试验方案。 h)重难点分析及针对性技术措施。 i)质量指标及质量管理措施。 )HSE管理措施。 k)主要技术装备。 D施工计划。 m)存在问题。
4.7设计施工图件 4.7.1测线设计图。 4.7.1.1比例尺:
a)三维勘探测网设计图视工区大小而定,一般为1:10000或1:25000。 b)二维地震精查测线设计图为1:25000或1:10000。 e)二维地震详查测线设计图一般为1:50000或1:25000。 d)概在及项目部署图比例尺视工区大小而定,一般为1:100000。
4.7.1.2底图:
a)以最新一轮地震勘探作出的主要目的层的构造图作为测线设计图的底图。 6)设计图上应标识地面地质界线,新老地震测线(不同覆盖次数的测线段应用色标加以区分),
钻探并位位置。 e)设计图应反映出交通,水系,场镇,厂矿,建筑,林区等障碍 d新区动操测线设计图以地形图或地面地质图作为底图。 e)三维设计图应明确标出施工面积,一次覆盖控制面积,满覆盖控制面积。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