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JB/T 13025-2017 热处理用聚烷撑二醇(PAG)水溶性淬火介质

JB/T 13025-2017 热处理用聚烷撑二醇(PAG)水溶性淬火介质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2.8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3-12-08 16:30:43



相关搜索: jb 淬火 介质 水溶性 13025 13025 pag

内容简介

JB/T 13025-2017 热处理用聚烷撑二醇(PAG)水溶性淬火介质 ICS 25.200 J36 备案号:57805—2017
JB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13025—2017
热处理用聚烷撑二醇 (PAG)
水溶性淬火介质
Polyalkylene glycol (PAG) polymer quenchants for heat treatment
2017-07-01实施
2017-01-09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JB/T130252017
目 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技术要求,
1I
试验方法...
5 6 检验和评定 7包装、标志、贮存、运输和保存期
7.1包装、标志, 7.2贮存和运输 7.3保存期.. 8使用维护、更换和排放要求, 8.1淬火介质的使用维护, 8.2淬火介质的更换和排放要求附录A(资料性附录)淬火介质使用说明 A.1淬火介质的冷却性能... A.2淬火介质的适用范围, A.3淬火介质工作液的配制. A.4 火介质浓度的控制, A.5 淬火介质温度的控制, A.6 淬火介质的消泡、防腐和防锈性 A.7 淬火介质的再生, A.8 更换及排放要求,图A.1 典型淬火介质不同质量分数水溶液在30℃静止状态下的冷却曲线对比(参考曲线)表1淬火介质的技术要求表A.1典型淬火介质的冷却性能. 表A.2淬火介质适用的材料及零件,
4
2 JB/T13025—2017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热处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75)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南京科润工业介质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机电研究所、好富顿(上海)高级工业介
质有限公司、北京华立精细化工公司、西安福莱特热处理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聂晓霖、彭彬、姚继洪、王水、王锡樵、左永平、杨鸿飞、李俏。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I JB/T13025—2017
热处理用聚烷撑二醇(PAG)水溶性淬火介质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以聚烷撑二醇为主要成分的聚合物水溶性淬火介质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评定、包装、标志、贮存、运输、保存期、使用维护、更换和排放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钢件、铝合金及铸铁件淬火冷却用的以聚烷撑二醇为主要成分的水溶性淬火介质(以下简称淬火介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65石油产品运动粘度测定法和动力粘度计算法 GB/T1884原油和液体石油产品密度实验室测定法(密度计法) GB/T3535—2006石油产品倾点测定法 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T6680液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 GB/T6986 石油产品浊点测定法 GB/T8121 热处理工艺材料术语 GB/T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T9724化学试剂pH值测定通则 GB/T 30823 测定工业泽火油冷却性能的镍合金探头试验方法 GB/T32541 热处理质量控制体系 JB/T9189水基材料防锈试验方法铸铁屑试验
3术语和定义
GB/T812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聚烷撑二醇 享polyalkyleneglycol,PAG HO[(CH2)_O],H,简称PAG聚合物。该物质是由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通过阴离子开环聚合而成,
为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嵌段共聚物。 3.2
浊点cloudpoint 聚烷撑二醇在水溶液中升至一定温度时开始析出,且溶液出现浑浊的温度点。
4技术要求
淬火介质的各项性能应符合表1的技术要求。
1 JB/T13025—2017
期时应重新检验是否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使用维护、更换和排放要求
8
8.1淬火介质的使用维护 8.1.1淬火介质的使用维护应符合GB/T32541的规定。 8.1.2 2正常使用条件下,应定期(三个月或半年)测量淬火介质的运动黏度和冷却性能,用于校正折光仪在计算浓度时的折光系数。 8.1.3在浓度控制过程中,应将火介质的浓度波动范围控制在1%~2%之内(质量分数≥3%时),生产现场的淬火介质应加以防护,避免带入油类、盐和碱等污染物。 8.1.4淬火介质的其他使用维护方法参见附录A。 8.2火介质的更换和排放要求
淬火介质的更换和排放要求参见附录A。
3 JB/T13025—2017
附录A (资料性附录)淬火介质使用说明
A.1淬火介质的冷却性能
典型淬火介质的冷却性能见表A.1,其不同质量分数水溶液在30℃静止状态下的冷却曲线对比(参考曲线)如图A.1所示。
表A.1典型淬火介质的冷却性能
数值 170~200 ≥600 60~85 150~180 ≥650 50~70 130~170 ≥650 25~60 110~150 ≥650 20~45 80~110 ≥550 10~30
浓度
冷却性能最大冷速℃/s
参照试验方法
5%(质量分数)水溶液
最大冷速对应的温度 ℃
30℃,无搅拌
v300C/s 最大冷速℃/s
10%(质量分数)水溶液
最大冷速对应的温度 ℃
30℃,无搅拌
V300rC/s 最大冷速℃/s
15%(质量分数)水溶液
最大冷速对应的温度 ℃
GB/T30823
30℃,无搅拌
Vo00rC/s 最大冷速C/s
20%(质量分数)水溶液
最大冷速对应的温度 ℃
30℃,无搅拌
V300rC/s 最大冷速℃/s
30%(质量分数)水溶液
最大冷速对应的温度 ℃
30℃,无搅拌
V300C/s
[c]
1 000r
30%
20% 15%
-10%
800
5%
600
400
200
15 150
20 [3] 200[C/s]
10 100
5 50
0
图A.1 典型淬火介质不同质量分数水溶液在30℃静止状态下的冷却曲线对比(参考曲线)
4 JB/T13025—2017
A.2淬火介质的适用范围
A.2.1淬火介质主要适用于钢件(或铝合金)表面淬火的喷射冷却或浸入冷却,避免用于盐浴炉加热的淬火冷却(由于淬火工件带入大量无机盐,会影响淬火介质的冷却性能)。 A.2.2在选择淬火介质类型和浓度时,可根据工件的几何形状、尺寸大小、技术要求及设备工况等,并结合淬火介质在不同浓度和温度下的冷却性能综合考虑,或根据试验来确定。表A.2中推荐了部分适合采用淬火介质进行淬火的材料及零件。
表A.2火介质适用的材料及零件
淬火介质质量分数 推荐使用温度
部分适用材料及零件(典型) 15、20、35、45、40Cr、35CrMo、 40MnB钢等(大中尺寸,中低淬透性;紧固件、轴件、锻件、齿轮等产品) 42CrMo、50CrV、60Si2Mn、65Mn、 整体淬火,渗碳、 GCr15、20CrMnTi.20CrMo,40CrMnMo 碳氮共渗淬火,感应钢等(中小尺寸,中高淬透性)
热处理方法
适用炉型网带炉、铸链炉、推杆炉、滚筒炉、 井式炉、转底
%

整体火、感应加热火、渗碳淬火等
3~10
10~45
8~20
10~45 炉、感应加热
加热淬火等固溶时效处理
炉铝合金固溶炉
能够固溶时效强化的铝合金,如2 ×××、6×××、7×××等
10~35
10~55
A.3火介质工作液的配制
A.3.1淬火介质供应状态为浓缩液,使用时要加水稀释成不同浓度的水溶液。淬火介质水溶液一般按质量分数配制。将-定量的淬火介质原液缓慢倒入一定量的水中,搅拌使其充分溶解于水中。 A.3.2配制淬火介质水溶液的所用水,不应含有显著影响淬火介质冷却特性的物质,且需满足GB 3838一2002规定的I~IV类地表水环境质量基本标准。
A.4淬火介质浓度的控制
A.4.1由于炽热的工件不断与淬火介质接触,淬火介质中聚烷撑二醇的含量也随着发生变化,一般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淬火介质的有效浓度逐渐改变,冷却性能也随之改变。 A.4.2生产现场可以使用便携式手持折光仪及黏度仪来测定淬火介质的浓度。 A.4.3在连续生产时至少每天取样测定一次,根据测定结果及时调整淬火介质溶液的浓度,以保持浓度的稳定。
A.5淬火介质温度的控制
A.5.1淬火介质温度变化时其冷却性能有明显的改变,当液温增高时,冷却速率减慢。当液温高于 55℃时,冷却速率大幅度降低,工件往往会出现不完全淬火及硬度偏低的现象。因此一般情况下,淬火介质的使用温度不应超过55℃。 A.5.2为了控制淬火介质的温度,应在淬火槽外设置冷却器、加热器以及循环装置,也可在淬火槽中放置蛇形管供加热或冷却用。避免采用表面接触电加热器或烧红的铁块等进行加热,以防止槽中聚烷撑二醇大量烧损和分解。
5 ICS 25.200 J36 备案号:57805—2017
JB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13025—2017
热处理用聚烷撑二醇 (PAG)
水溶性淬火介质
Polyalkylene glycol (PAG) polymer quenchants for heat treatment
2017-07-01实施
2017-01-09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JB/T130252017
目 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技术要求,
1I
试验方法...
5 6 检验和评定 7包装、标志、贮存、运输和保存期
7.1包装、标志, 7.2贮存和运输 7.3保存期.. 8使用维护、更换和排放要求, 8.1淬火介质的使用维护, 8.2淬火介质的更换和排放要求附录A(资料性附录)淬火介质使用说明 A.1淬火介质的冷却性能... A.2淬火介质的适用范围, A.3淬火介质工作液的配制. A.4 火介质浓度的控制, A.5 淬火介质温度的控制, A.6 淬火介质的消泡、防腐和防锈性 A.7 淬火介质的再生, A.8 更换及排放要求,图A.1 典型淬火介质不同质量分数水溶液在30℃静止状态下的冷却曲线对比(参考曲线)表1淬火介质的技术要求表A.1典型淬火介质的冷却性能. 表A.2淬火介质适用的材料及零件,
4
2 JB/T13025—2017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热处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75)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南京科润工业介质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机电研究所、好富顿(上海)高级工业介
质有限公司、北京华立精细化工公司、西安福莱特热处理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聂晓霖、彭彬、姚继洪、王水、王锡樵、左永平、杨鸿飞、李俏。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I JB/T13025—2017
热处理用聚烷撑二醇(PAG)水溶性淬火介质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以聚烷撑二醇为主要成分的聚合物水溶性淬火介质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评定、包装、标志、贮存、运输、保存期、使用维护、更换和排放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钢件、铝合金及铸铁件淬火冷却用的以聚烷撑二醇为主要成分的水溶性淬火介质(以下简称淬火介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65石油产品运动粘度测定法和动力粘度计算法 GB/T1884原油和液体石油产品密度实验室测定法(密度计法) GB/T3535—2006石油产品倾点测定法 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T6680液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 GB/T6986 石油产品浊点测定法 GB/T8121 热处理工艺材料术语 GB/T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T9724化学试剂pH值测定通则 GB/T 30823 测定工业泽火油冷却性能的镍合金探头试验方法 GB/T32541 热处理质量控制体系 JB/T9189水基材料防锈试验方法铸铁屑试验
3术语和定义
GB/T812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聚烷撑二醇 享polyalkyleneglycol,PAG HO[(CH2)_O],H,简称PAG聚合物。该物质是由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通过阴离子开环聚合而成,
为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嵌段共聚物。 3.2
浊点cloudpoint 聚烷撑二醇在水溶液中升至一定温度时开始析出,且溶液出现浑浊的温度点。
4技术要求
淬火介质的各项性能应符合表1的技术要求。
1 JB/T13025—2017
期时应重新检验是否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使用维护、更换和排放要求
8
8.1淬火介质的使用维护 8.1.1淬火介质的使用维护应符合GB/T32541的规定。 8.1.2 2正常使用条件下,应定期(三个月或半年)测量淬火介质的运动黏度和冷却性能,用于校正折光仪在计算浓度时的折光系数。 8.1.3在浓度控制过程中,应将火介质的浓度波动范围控制在1%~2%之内(质量分数≥3%时),生产现场的淬火介质应加以防护,避免带入油类、盐和碱等污染物。 8.1.4淬火介质的其他使用维护方法参见附录A。 8.2火介质的更换和排放要求
淬火介质的更换和排放要求参见附录A。
3 JB/T13025—2017
附录A (资料性附录)淬火介质使用说明
A.1淬火介质的冷却性能
典型淬火介质的冷却性能见表A.1,其不同质量分数水溶液在30℃静止状态下的冷却曲线对比(参考曲线)如图A.1所示。
表A.1典型淬火介质的冷却性能
数值 170~200 ≥600 60~85 150~180 ≥650 50~70 130~170 ≥650 25~60 110~150 ≥650 20~45 80~110 ≥550 10~30
浓度
冷却性能最大冷速℃/s
参照试验方法
5%(质量分数)水溶液
最大冷速对应的温度 ℃
30℃,无搅拌
v300C/s 最大冷速℃/s
10%(质量分数)水溶液
最大冷速对应的温度 ℃
30℃,无搅拌
V300rC/s 最大冷速℃/s
15%(质量分数)水溶液
最大冷速对应的温度 ℃
GB/T30823
30℃,无搅拌
Vo00rC/s 最大冷速C/s
20%(质量分数)水溶液
最大冷速对应的温度 ℃
30℃,无搅拌
V300rC/s 最大冷速℃/s
30%(质量分数)水溶液
最大冷速对应的温度 ℃
30℃,无搅拌
V300C/s
[c]
1 000r
30%
20% 15%
-10%
800
5%
600
400
200
15 150
20 [3] 200[C/s]
10 100
5 50
0
图A.1 典型淬火介质不同质量分数水溶液在30℃静止状态下的冷却曲线对比(参考曲线)
4 JB/T13025—2017
A.2淬火介质的适用范围
A.2.1淬火介质主要适用于钢件(或铝合金)表面淬火的喷射冷却或浸入冷却,避免用于盐浴炉加热的淬火冷却(由于淬火工件带入大量无机盐,会影响淬火介质的冷却性能)。 A.2.2在选择淬火介质类型和浓度时,可根据工件的几何形状、尺寸大小、技术要求及设备工况等,并结合淬火介质在不同浓度和温度下的冷却性能综合考虑,或根据试验来确定。表A.2中推荐了部分适合采用淬火介质进行淬火的材料及零件。
表A.2火介质适用的材料及零件
淬火介质质量分数 推荐使用温度
部分适用材料及零件(典型) 15、20、35、45、40Cr、35CrMo、 40MnB钢等(大中尺寸,中低淬透性;紧固件、轴件、锻件、齿轮等产品) 42CrMo、50CrV、60Si2Mn、65Mn、 整体淬火,渗碳、 GCr15、20CrMnTi.20CrMo,40CrMnMo 碳氮共渗淬火,感应钢等(中小尺寸,中高淬透性)
热处理方法
适用炉型网带炉、铸链炉、推杆炉、滚筒炉、 井式炉、转底
%

整体火、感应加热火、渗碳淬火等
3~10
10~45
8~20
10~45 炉、感应加热
加热淬火等固溶时效处理
炉铝合金固溶炉
能够固溶时效强化的铝合金,如2 ×××、6×××、7×××等
10~35
10~55
A.3火介质工作液的配制
A.3.1淬火介质供应状态为浓缩液,使用时要加水稀释成不同浓度的水溶液。淬火介质水溶液一般按质量分数配制。将-定量的淬火介质原液缓慢倒入一定量的水中,搅拌使其充分溶解于水中。 A.3.2配制淬火介质水溶液的所用水,不应含有显著影响淬火介质冷却特性的物质,且需满足GB 3838一2002规定的I~IV类地表水环境质量基本标准。
A.4淬火介质浓度的控制
A.4.1由于炽热的工件不断与淬火介质接触,淬火介质中聚烷撑二醇的含量也随着发生变化,一般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淬火介质的有效浓度逐渐改变,冷却性能也随之改变。 A.4.2生产现场可以使用便携式手持折光仪及黏度仪来测定淬火介质的浓度。 A.4.3在连续生产时至少每天取样测定一次,根据测定结果及时调整淬火介质溶液的浓度,以保持浓度的稳定。
A.5淬火介质温度的控制
A.5.1淬火介质温度变化时其冷却性能有明显的改变,当液温增高时,冷却速率减慢。当液温高于 55℃时,冷却速率大幅度降低,工件往往会出现不完全淬火及硬度偏低的现象。因此一般情况下,淬火介质的使用温度不应超过55℃。 A.5.2为了控制淬火介质的温度,应在淬火槽外设置冷却器、加热器以及循环装置,也可在淬火槽中放置蛇形管供加热或冷却用。避免采用表面接触电加热器或烧红的铁块等进行加热,以防止槽中聚烷撑二醇大量烧损和分解。
5
上一章:GB/T 7232-2023 金属热处理 术语 下一章:JB/T 13024-2017 热处理件清洗技术要求

相关文章

JB/T 4392-2011 聚合物水溶性淬火介质测定方法 JB/T 13026-2017 热处理用油基淬火介质 JB/T 13347-2017 滚动轴承高碳铬轴承钢零件热处理淬火介质技术条件 JB/T 13347-2017 滚动轴承 高碳铬轴承钢零件热处理淬火介质技术条件 水溶性淬火介质JX-1118型在H13等热作模具钢淬火中的应用 热处理实用淬火介质精选 淬火冷却技术及淬火介质 JB/T 13497-2018 冷轧带钢处理线用大直径淬火辊 通用技术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