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21.120 J19 备案号:67423—2019
JB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13605-2018
重载行星齿轮减速器通用技术要求
General specification for heavy-duty planetary gear reducer
2019-10-01实施
2018-12-21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JB/T13605-2018
目 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技术要求
3.1齿轮、齿轮轴、轴. 3.2机壳 3.3端盖... 3.4行星架. 3..5装配.. 3.6润滑与冷却 3.7整机性能及外观质量。 4检验与试验方法 4.1检验方法. 4.2试验方法, 5检验规则 5..1检验分类. 5..2装配检验. 5..3出厂检验. 5.4型式试验 6标志和包装. 6.1标志 6.2 包装.
10 10 10 10 10
1
图1 大小锥齿轮的轴承孔轴线的垂直度公差图2相邻轴孔在圆周上的弦长
表1齿轮基准孔、基准端面的几何公差及表面粗糙度表21 齿轮磨齿时基准校调的端面和径向跳动量表3基准轴颈、轴肩的加工尺寸公差带、几何公差及表面粗糙度表4轴和齿轮轴的轴伸直径、轴肩加工尺寸公差带、几何公差及表面粗糙度表5轴与齿轮配合的轴颈与轴肩的加工尺寸公差带、几何公差及表面粗糙度表6轴承孔中心距极限偏差土f. 表7轴承孔轴线平行度误差.. 表8行星架销轴孔(或轴承孔)在圆周上的弦长极限偏差表9螺栓的拧紧力矩. 表10圆柱齿轮副最小极限侧隙
JB/T13605-2018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减速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57)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苏泰隆减速机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华建天恒传动有限责任公司、江苏省减速机
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郑州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太原理工大学、宁波东力传动设备有限公司、江苏国茂减速机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钊刚、张绍明、孔霞、刘世军、王铁、蔡汉龙、丁军、赵颖、廖明建、顾永兴、殷平、蔡云龙、张玉圣、魏静。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II
JB/T13605--2018
重载行星齿轮减速器通用技术要求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重载行星齿轮减速器(以下简称减速器)的技术要求、检验与试验方法、检验规则、 标志和包装。
本标准适用于太阳轮最高转速不超过4500r/min、齿轮的节线速度不大于35m/s、太阳轮和行星轮采用渗碳淬火工艺的工业用各类通用和专用重载行星齿轮减速器和增速器。
特殊应用场合的重载行星齿轮减速器(含增速器)也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1184—1996形状和位置公差.未注公差值 GB/T1348-2009球墨铸铁件 GB/T3077合金结构钢 GB/T3480.5-2008:直齿轮和斜齿轮承载能力计算第5部分:材料的强度和质量 GB/T3785.1-2010电声学声级计第1部分:规范 GB/T3785.2一2010电声学声级计第2部分:型式评价试验 GB/T6388,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 GB/T6404.1齿轮装置的验收规范第1部分:空气传播噪声的试验规范 GB/T6404.2齿轮装置的验收规范第2部分:验收试验中齿轮装置机械振动的测定 GB/T6414—2017铸件尺寸公差、几何公差与机械加工余量 GB/T8542一1987透平齿轮传动装置技术条件 GB/T9239.1 机械振动恒态(刚性转子平衡品质要求第1部分:规范与平衡允差的检验 GB/T9439-2010灰铸铁件 GB/T10095.1-2008圆柱齿轮,精度制第1部分:轮齿同侧齿面偏差的定义和允许值 GB/T113452013焊缝无损检测超声检测技术、检测等级和评定 GB/T11365—1989 锥齿轮和准双曲面齿轮精度 GB/T13306 标牌 GB/T14408-2014 - 一般工程与结构用低合金钢铸件 GB/Z18620.1 圆柱齿轮 检验实施规范,第1部分:轮齿同侧齿面的检验 GB/Z18620.2 圆柱齿轮 检验实施规范第2部分:径向综合偏差、径向跳动、齿厚和侧隙的检验 GB/Z18620.3 圆柱齿轮 检验实施规范第3部分:齿轮坏、轴中心距和轴线平行度的检验 GB/Z18620.4 圆柱齿轮 检验实施规范·第4部分:表面结构和轮齿接触斑点的检验 GB/T30790.4-—2014 色漆和清漆防护涂料体系对钢结构的防腐蚀保护第4部分:表面类型和
表面处理
GB/T33923—2017 行星齿轮传动设计方法
JB/T13605—2018
JB/T5000.3 重型机械通用技术条件第3部分:焊接件 JB/T5000.4 重型机械通用技术条件第4部分:铸铁件 JB/T5000.12 重型机械通用技术条件第12部分:涂装 JB/T5000.13 重型机械通用技术条件 第13部分:包装 JB/T5000.14 重型机械通用技术条件 第14部分:铸钢件无损检测 JB/T5558 减(增)速器试验方法 JB/T6395 大型齿轮、齿圈锻件技术条件 JB/T7528- —1994 铸件质量评定方法 JB/T7929—1999 齿轮传动装置清洁度
3技术要求
3.1齿轮、齿轮轴、轴 3.1.1 太阳轮 行星轮及其他圆柱齿轮、齿轮轴和锥齿轮应采用优质渗碳钢锻件;常用材料有 20CrNi2MoA 17CrNiMo6(18CrNiMo7-6)、20CrMnMoA钢等,允许采用性能不低于上述材料的其他材料。
内齿圈、轴、行 行星轮销轴应采用优质合金钢锻件常用材料有42CrMoA、34CrNi3MoA、40CrNi2MoA
钢等, 文些材料可用于调质,感应深火或渗氮工艺, 充连采用性能不低手述材料的其他材料。
当内齿圈采用渗碳酒火主艺时同样应采用优质渗碳钢锻件以上材料的化学成分 多学 性能应待合 GB/T30 又或JB/T6395的规定。
3.1.2 齿轮材料及热处 量的控制应不低于GB/T 3480.5-20081 的MQ级要求。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 允许根据具体情况和使角经验对集些 项目的指 进行调整 应控制的项目有:
TLF
一化学成分;力学性能;锻造比晶粒度:超声检测:一磨齿后齿面磁粉检测;有效硬化层深度、 齿面硬度、心部硬度;渗碳层的组织: 碳化物、 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和心部铁素体级别或含量。
重要场合应增加以下检查:
化学成分中的O、N、H元素含量; -N/Al比; 纯度;磨齿后齿面烧伤检验;非磨削面晶界内氧化检查。
3.1.3行星轮装球面滚子轴承或圆柱滚子轴承用的内孔的尺寸公差带一般选用N6,当尺寸大、载荷重或冲击载荷大时应选用P6或R6。当选用P6或R6时,需要增大轴承游隙,可按GB/T33923一2017中的公式(F.1)校核为了避免轴承外圈打滑所需的过盈量,按GB/T33923一2017中附录E的方法计算轴承的装配游隙或工作游隙。
行星轮内孔的表面粗糙度Ra为0.8um,几何公差按本标准表1的规定。
2
JB/T13605--2018
表1齿轮基准孔基准端面的几何公差及表面粗糙度
单位为微米
圆柱度公差
名称齿轮基准孔 0.04(L/b)F与0.1F中的较小值齿轮基准端面注:L-轴承跨距,单位为毫米(mm):b-齿宽,单位为毫米(mm):Fa 螺旋线总偏差,单位为微米(um)
轴向圆跳动
表面粗糙度.Ra
1.6 1.6
0.2(Da/b)Fs
一齿距累积总偏差,单位为微米(um):D 一齿轮基准孔直径,单位为毫米(mm)。
F
其他齿轮基准孔的加工尺寸公差带为H7;基准端面、几何公差及表面粗糙度应符合本标准表1的规定。 3.1.4齿轮磨齿时基准校调的端面和径向跳动量应不低于表2的规定。
表2齿轮磨齿时基准校调的端面和径向跳动量
基准面直径mm 允许跳动量μm
≤120 5
>315~630
>630~1250 >1250~2000
>120~315
10
15
20
8
3.1.5齿轮轴(包括行星齿轮轴)、轴与轴承配合的基准轴颈、轴肩的加工尺寸公差带、几何公差及表面粗糙度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基准轴颈、轴肩的加工尺寸公差带、几何公差及表面粗糙度轴径d mm 尺寸公差带 圆柱度公差
轴向圆跳动.um 表面粗糙度Raμm
名称
μm
≤40 >40~140 >140~200 >200~500
k5 m5 n6 p6
0.04(L/b)F与0.1Fp
基准轴颈
0.8
中的较小值
0.15(L/b)F与0.3F
轴肩
1.6
中的较小值
3.1.6·行星轮销轴与轴承配合的基准轴颈表面应进行充分硬化,以减少磨损。加工尺寸公差带为j6,载荷重、冲击载荷大时应选用k6,也可按GB/T33923--2017中的公式(F.2)校核为了避免轴承内圈打滑所需的过盈量,按GB/T33923一2017中附录E的方法计算轴承的装配游隙或工作游隙。
行星轮销轴轴颈的几何公差及表面粗糙度应符合本标准表3的规定。 行星架上装行星轮销轴的孔与行星轮销轴的配合为H7/n6,也可以采用过盈量相当的其他配合。销
轴表面粗糙度Ra为0.8μm。 3.1.7轴和齿轮轴的轴伸直径、轴肩加工尺寸公差带、几何公差及表面粗糙度应符合表4的规定。
表4轴和齿轮轴的轴伸直径、轴肩加工尺寸公差带、几何公差及表面粗糙度
名称 轴径d mm 尺寸公差带 圆柱度μm 与基准轴颈同轴度 表面粗糙度Raum
LLm
≤25
k6 m6 n6
GB/T1184—1996 GB/T 1184-1996
轴伸直径 >25~100
0.8
中的6级
中的5级
>100
1.6
轴伸轴肩 3.1.8轴与齿轮配合的轴颈与轴肩的加工尺寸公差带、几何公差及表面粗糙度应符合表5的规定。
JB/T13605-2018
表5轴与齿轮配合的轴颈与轴肩的加工尺寸公差带、几何公差及表面粗糙度
名称 轴径d mm 尺寸公差带 相对于基准轴线 轴向圆跳动μum 表面粗糙度Ra
的径向跳动μm
um
≤80
p6
与齿轮配合
的轴颈 >80~120 r6 0.15(L/b)F与0.3Fp
0.8
中的较小值
>120
s6
与齿轮配合的轴肩 3.1.9内齿圈与连接壳体止口的公差配合采用H7/h6,内齿圈连接壳体的止口与内齿圈的基准轴线的同
0.15(L/b)F与0.3F
1.6
中的较小值
轴度应不低于GB/T1184-1996中的5级,止口端面的垂直度应不低于GB/T1184一1996中的5级。 3.1.10轴与唇形密封的接触部位的硬度应不低于50HRC,磨削轴颈时应径向进给,表面粗糙度Ra应
达到0.2um~0.4μm。轴颈的轴封的装入端应磨出导入角,以防止唇形密封装配时划伤唇口。 3.1.11太阳轮和高速级轴齿轮的精度按GB/T10095.12008中的5级精度,其余齿轮精度为6级。同
一级行星轮实际齿厚应尽可能接近一致,不同行星轮之间的公法线长度的最大差值按不大于中心距的 IT4控制。 太阳轮和高速级轴齿轮的齿面表面粗糙度
其余齿轮的齿面表面粗糙度Ra为
0.8 μm. 3.1.12 齿轮和齿轮轴在渗碳泽灭后应时,节圆的校 交正应在2个 截面王
节圆的径向跳动量为依据重新制作精加工基准。齿宽较宽
3.1.13 齿轮磨齿后生成的开 我起始圆 径def应 啮合起始圆 dNfo 3.1.14 齿轮 磨齿时齿根不应产 生磨削 3.1.15 渐开 线齿轮应接设计齿摩和设计螺旋线进行齿廊修形和螺旋线修形。 3.1.16 锥齿轮精度为GBT1136 -1989中的6级最小法向侧隙种类为b,法向侧隙公差种类为B,齿面表面粗糙度Ra为1.6m 3.1.17 锥齿轮检验项目为:第1公差组第Ⅱ公差组第ⅢI公差组接触班点, 3.1.18 所有齿轮的倒角 去毛刺应达到图样设计要求
国
AL
所有齿轮,轴类零件的最后加工面不应有碰伤、锈蚀。
3.1.19
3.2机壳 3.2.1承受倾翻力矩大的底座及受力大的机壳采用球墨铸铁件,力学性能应不低于GB/T1348一2009
中的QT400—18。受力较小的机壳采用灰铸铁件,力学性能应不低于GB/T9439—2010中的HT250。
对于单件小批量生产的重要应用场合,应在铸件本体上留出力学性能试样。 机壳也允许采用焊接件。机壳焊接应符合JB/T5000.3的要求。
3.2.2铸造机壳表面质量应符合JB/T5000.4的要求,内外表面应平整、光洁,不应有裂纹、冷隔、缩松、夹渣、气孔等铸造缺陷,不应出现条形打磨痕迹,不应打腻子。 3.2.3铸件的尺寸精度应不低于GB/T6414一2017中CT11级,最大错型值应不超过壁厚的10%,对
关键部位的壁厚应进行检测。 3.2.4机壳与内齿圈组装后环周的凸缘应平整。 3.2.5机壳铸造(或焊接)及粗加工后应人工时效消除应力。 3.2.6铸造或焊接机壳除应力后应采用钢丸抛丸的方法清理表面,清洁度应达到GB/T30790.42014
中的Sa2.5级要求,表面粗糙度Ra不低于50μum。喷砂后应在6h内对非加工内外表面涂大于或等于 20μm厚的环保型防锈底漆。当超过6h后再涂漆时,涂漆前应再一次对表面进行检查清理,且涂漆后
需进行煤油渗漏试验。 4
JB/T13605——2018
3.2.7加工后应保证轴承孔相对轴承座的居中性、结合面法兰宽度的对称性和结合面法兰的厚度。 3.2.8机壳上的螺纹孔应保证有效螺纹深度,结合面上相同螺纹孔的钻孔深度及有效螺纹深度的极限偏差为土1mm。 3.2.9机壳上螺栓孔的位置度误差应不大于0.2(D-d)。
注:D螺栓孔直径,d螺栓直径。 3.2.10机壳结合面的表面粗糙度Ra为1.6μm,装端盖的面的表面粗糙度Ra为1.6um。结合面的平面度应不低于GB/T1184一1996中的6级。 3.2.11机壳上的轴承孔尺寸公差带均为H7,表面粗糙度Ra为1.6um,圆柱度应不低于GB/T1184一 1996中的6级,同轴度应不低于GB/T1184—1996中的5级,与端面的垂直度应不低于GB/T1184—1996 中的5级。 3.2.12轴承孔中心距极限偏差土按表6的规定。轴承孔轴线平行度误差在轴承跨距上测量,且应不
大于表7的规定。
表6轴承孔中心距极限偏差土f
中心距a m >30 >50 >80 >120 >180 >250 >315 >400 500 >630 >800
50 ~80 ~120 ~180 ~250 ~315 400 ~500 -630 ~800 ~1000 12.5 15 175
±f um
28.5 31.5 35 40 45
山
26号
表7 承孔轴线 宁度误差
oslFe
垂直平面 上的平行度误差轴线平面 i内的平行度误差um
22
T
注:L- 一轴承跨距,单位为套来m):b-
单位为落米(mm)
用于计算轴承孔轴线平行度误差
中
时的螺旋线偏差,单位为微来斋机壳上连接内齿圈的正与主轴承孔的回轴度应不低手GB/T1184-1996中的5级,止口端面
F
3.2.13
的垂直度应不低于 GB/T184-1996中的5级 3.2.14大小锥齿轮的轴承孔轴线的轴间距极限偏差土厂按GB/T11365一1989中的6级要求,垂直度公差按图1和公式(1)计算。
EY
90°
图1大小锥齿轮的轴承孔轴线的垂直度公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