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SY/T 7455-2019 稠油井井筒降粘工艺规程

SY/T 7455-2019 稠油井井筒降粘工艺规程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6.11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3-11-01 11:05:41



相关搜索: 规程 工艺 井筒 稠油 井筒 7455 稠油

内容简介

SY/T 7455-2019 稠油井井筒降粘工艺规程 ICS 75.020 E 14
SY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7455-2019
稠油井井筒降黏工艺规程
Rules of viscosity reduction technology in well bore
2019一11-04发布
2020-05—01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SY/T7455—2019
目 次
前言
TT
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相关指标测试方法
U
4
4.1 转相点 4.2 敏感含水点 4.3 粘壁温度 4.4 流型转变温度降黏工艺及要求
5
5.1 降黏工艺分类 5.2 掺入降黏工艺 5.3 加热降黏工艺 6降黏工艺优选 6.1 降黏工艺优选原则 6.2 降黏工艺日折算费用计算 7HSE及井控要求附录A(资料性附录) 降黏工艺参数计算推荐方法附录B(资料性附录)密闭式热流体循环降黏工艺参数计算实例附录C(资料性附录)不同降黏工艺日折算费用计算方法
16
?20 SY/T7455—2019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采油采气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辽
河油田钻采工艺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新疆油田分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孤岛采油厂、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工程技术管理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淑兰、谢志勤、张岩、刘家意、潘竟军、赵晓红、梁兴、梁伟、刘冬青、 马爱青、栾海军、曲晓峰、邓伟兵、高兰、王文钢、郭秀媛、罗鹏飞、吴建华。
II SY/T7455—2019
稠油井井筒降黏工艺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稠油井井筒降黏工艺的相关指标测试方法、降黏工艺及要求、降黏工艺优选、HSE 及井控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稠油油田井筒有杆泵举升降黏工艺作业施工和工艺优选。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8929 原油水含量的测定蒸馏法 GB/T13869 用电安全导则 GB/T33840 水套加热炉通用技术要求 JB/T12234 铠装加热电缆 SY/T 0520 原油黏度测定旋转黏度计平衡法 SY/T 5225 石油天然气钻井、开发、储运防火防爆安全生产技术规程 SY/T5550 空心抽油杆 SY/T 5587.5 常规修井作业规程第5部分:井下作业井筒准备 SY/T 5727 井下作业安全规程 SY/T5873 有杆泵抽油系统设计、施工作法 SY/T 6520 原油脱水试验方法压力釜法 SY/T6524 石油天然气作业场所劳动防护用品配备规范 SY/T6610 硫化氢环境井下作业场所作业安全规范 SY/T6690 井下作业井控技术规程 SY/T6698 油气井用连续管作业推荐作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转相点phaseinversionpoint 随着含水率的增加,油水混合液由W/O型转变成O/W型对应的含水率。
3.2
敏感含水点 sensitive water cut point 含水率达到转相点后,随着含水的上升,混合液的黏度下降。含水率达到一定值后,含水继续上
升,降黏幅度≤10%,该含水率即为敏感含水点。
1 SY/T7455-2019
3.3
粘壁温度wall-adhesiontemperature 油水混合液管输过程中,当温度低于某一值时,原油出现粘附管壁现象时的温度为粘壁温度。
3.4
流型转变温度flowpatterntransitiontemperature 稠油黏度随温度上升而降低,当温度上升到某一温度时,稠油由非牛顿流体转变为牛顿流体,此
温度为稠油流型转变温度。
4相关指标测试方法 4.1转相点 4.1.1取生产井油样脱水,脱水试验方法按SY/T6520的规定执行。 4.1.2将脱水油样100mL转移至500mL乳化机的样品池中,放置水浴锅50℃条件下恒温1h,加人 10mL蒸馏水,用高速乳化机剪切30min,转速500r/min。立即取10mL样品进行50℃黏度测试,测试按SY/T0520的规定执行。 4.1.3依次向样品池中加人10mL蒸馏水,按4.1.2步骤操作测试样品黏度。直至当黏度开始下降时取对应的上部乳液,按GB/T8929测含水率,该含水率为转相点。 4.2敏感含水点
推荐采取经验法。敏感含水点=转相点k。转相点含水<70%时,k取20%;转相点含水≥70% 时,k取15%。
4.3粘壁温度
4.3.1继续4.1.3操作,依次加蒸馏水10mL至敏感含水点,取10mL样品,测试不同温度下的黏度,实验温度从50℃降低至25℃,每次降低5℃。 4.3.2将脱水油样100mL转移至500mL样品池中,按4.1.2、4.1.3、4.2掺水至敏感含水点,用高速乳化机剪切30min,转速500r/min。取10mL样品,测试不同温度下的黏度,实验温度从50℃降低至 25℃,每次降低5℃,黏度测试按SY/T0520的规定执行。 4.3.3绘制黏度与测试温度的关系曲线,曲线拐点对应的温度,即为粘壁温度。
4.4流型转变温度 4.4.1取生产井油样脱水,脱水试验方法按SY/T6520的规定执行。 4.4.2取10mL样品,从30℃开始测量原油流变曲线,原油的黏度测试按SY/T0520的规定执行。 4.4.3依次升高5℃测量样品流变性,直至屈服值为零,对应的温度为流型转变温度。 5降黏工艺及要求 5.1降黏工艺分类
依据降黏原理,降黏工艺分掺人降黏、加热降黏、复合降黏。掺人降黏包括掺水降黏、掺化学剂降黏、掺稀油降黏,加热降黏包括空心抽油杆电加热降黏、密闭式热流体循环降黏。本标准暂不考虑复合降黏。 2 SY/T7455—2019
5.2掺入降黏工艺 5.2.1掺水降黏工艺 5.2.1.1工艺原理
通过油套环空或空心抽油杆将掺人的热水与产液混合,达到混合液转相,实现井筒降黏。 5.2.1.2掺入方式
包括套管注人、空心抽油杆注人两种方式。 5.2.1.3系统组成
根据掺人方式,系统包括: a)套管掺人工艺主要由地面掺水管线、单流阀等组成。 b)空心抽油杆掺入工艺主要由地面掺水管线、高压软管、掺水三通、空心抽油杆、掺水泵、单
流阀等组成。
5.2.1.4适用条件
掺水降黏工艺一般适用于: a)原油黏度低于30000mPa·s(地面50℃脱气原油)。 b)掺水系统完善,供水量充足。
5.2.1.5方案设计 5.2.1.5.1 资料收集
包括转相点、粘壁温度、油井动液面、液量、含水、油套管规格、油层深度、油层温度、地温梯度、燃料热值、加热炉热效率、加热炉入口及出口流体温度等资料。 5.2.1.5.2工艺参数设计
掺水降黏工艺参数包括掺水深度、掺水温度和日掺水量。根据原油敏感含水点、粘壁温度优化工艺参数,工艺参数计算方法参见A.1。 5.2.1.5.3空心抽油杆的选择及设计
空心抽油杆的选择及设计应符合SY/T5550和SY/T5873的要求。 5.2.1.6现场实施 5.2.1.6.1井筒准备,执行SY/T5587.5。 5.2.1.6.2下入泵、油管、抽油杆等完井。 5.2.1.6.3按设计的掺水参数试抽,正常后交井。 5.2.1.6.4跟踪生产动态,及时调整工艺参数。
3 SY/T 7455—2019
5.2.2 掺化学剂降黏工艺 5.2.2.1工艺原理
向生产井注人化学剂,利用化学剂与原油的乳化或分散作用,实现井筒降黏。 5.2.2.2掺入方式
包括套管注人、空心抽油杆注入两种方式。 5.2.2.3系统组成
根据化学剂的掺人方式,系统包括: a)套管掺人工艺主要由地面注人系统、单流阀等组成。 b)空心抽油杆掺人工艺主要由地面注人系统、空心抽油杆组成。
5.2.2.4适用条件
掺化学剂降黏工艺一般适用于: a)原油黏度低于30000mPa-s(地面50℃脱气原油)。 b)含水不低于30.0%。 c)具备连续加药条件。
5.2.2.5方案设计 5.2.2.5.1 资料收集
包括人工井底、井斜数据、射孔数据、原油黏度、动液面、液量、含水、油套管规格、化学剂性能参数、泵挂深度等资料。 5.2.2.5.2工艺参数设计
掺化学剂降黏工艺参数设计包括: a)确定井筒沿程产液温度,计算方法参见A.1.2,实验测试温度取沿程平均温度。 b)取生产井油样脱水,脱水试验方法按SY/T6520的规定执行。 c)测试脱水油样的原油黏度,原油的黏度测试按SY/T0520的规定执行。 d)测试掺人化学剂后的原油黏度,原油的黏度测试按SY/T0520的规定执行。 e)筛选化学剂、优选化学剂浓度、化学剂用量、化学剂掺人方式。
5.2.2.5.3空心抽油杆的选择及设计
空心抽油杆的选择及设计应符合SY/T5550和SY/T5873的要求。
5.2.2.6现场实施 5.2.2.6.1井筒准备,执行SY/T5587.5。 5.2.2.6.2下人泵、油管、抽油杆等完井。 5.2.2.6.3按设计的工艺参数掺入化学剂试抽,正常后交井。 5.2.2.6.4跟踪生产动态,及时调整工艺参数。
4 SY/T7455—2019
5.2.3掺稀油降黏工艺 5.2.3.1工艺原理
向生产井注入稀油,利用稀油的溶解、稀释作用,实现井筒降黏。 5.2.3.2掺入方式
包括套管掺人、油管掺人、空心抽油杆掺人三种方式。 5.2.3.3系统组成
根据稀油的掺人方式,系统包括: a)套管掺人工艺、油管掺人工艺主要由地面注入系统、单流阀等组成。 b)空心抽油杆注人方式主要由地面注人系统、空心抽油杆、单流阀等组成。
5.2.3.4适用条件
掺稀油降黏工艺适用于: a)原油黏度不受限制,更适用于超稠油。 b)具备稀油资源。
5.2.3.5方案设计 5.2.3.5.1资料收集
包括人工井底、井斜数据、射孔数据、原油黏度、动液面、液量、含水、油套管规格、稀油黏度、泵挂深度等资料。 5.2.3.5.2工艺参数设计
掺稀油降黏工艺参数设计包括: a)确定井筒沿程产液温度,计算方法参见A.1.2,实验测试温度取井口产液温度。 b)取生产井油样脱水,脱水试验方法按SY/T6520的规定执行。 c)测试掺人稀油后的原油黏度,原油的黏度测试按SY/T0520的规定执行。 d)筛选稀油、优选稀油的掺人比例、日掺稀量、稀油掺人方式、掺稀油深度。
5.2.3.5.3空心抽油杆的选择及设计
空心抽油杆的选择及设计应符合SY/T5550和SY/T5873的要求。 5.2.3.6现场实施 5.2.3.6.1井筒准备,执行SY/T5587.5。 5.2.3.6.2下入泵、油管、抽油杆等完井。 5.2.3.6.3按设计的工艺参数掺入稀油试抽,正常后交井。 5.2.3.6.4跟踪生产动态,及时调整工艺参数。
上一章:SY/T 7454-2019 砂岩油田二氧化碳驱油藏工程方案编制技术规范 下一章:SY/T 7517-2010 原油比热容的测定方法

相关文章

SY/T 5729-2012 稠油热采井固井作业规程 一种复合稠油降粘剂的研制 Q/SHCG 65-2013 稠油降粘剂技术要求 聚氨酯型化合物用作稠油降粘剂的尝试 Q/SY 118-2013 水包油型稠油降粘剂技术规范 SY/T 5587.5-2018 常规修井作业规程 第5部分∶井下作业井筒准备 SY/T 5587.5-2018 常规修井作业规程第5部分∶井下作业井筒准备 SY/T 5587.5-2018 常规修井作业规程 第5部分:井下作业井筒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