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SY/T 7454-2019 砂岩油田二氧化碳驱油藏工程方案编制技术规范

SY/T 7454-2019 砂岩油田二氧化碳驱油藏工程方案编制技术规范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5.87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3-11-01 11:04:32



相关搜索: 二氧化碳 方案 工程 油藏 油田 编制 砂岩 技术规范 7454

内容简介

SY/T 7454-2019 砂岩油田二氧化碳驱油藏工程方案编制技术规范 ICS 75.020 E 12
SY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74542019
砂岩油田二氧化碳驱油藏工程方案
编制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of compiling the development plan
of sandstone oilfield CO, flooding
2019-11-04发布
2020-05-01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SY/T 74542019
目 次
I
前言范围
1
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COz驱油藏工程方案编制的技术内容及要求
2
4.1 气源分析 4.2 油田概况 4.3 油藏地质特征 4.4 前期开发状况评价 4.5CO2驱室内实验评价与基础参数确定 4.6 CO驱油藏工程设计与方案比选 4.7 经济效益分析 4.8 推荐方案 4.9方案实施要求 4.10 动态监测及资料录取要求 5报告编写 5.1 报告基本内容 5.2开发方案附图与附表附录A(规范性附录)CO驱油动态监测内容及资料录取要求

10 10 10 10
11
11 :11
.14 SY/T 7454—2019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油气田开发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
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油田分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计秉玉、胡永乐、何应付、赵淑霞、廖海婴、吕成远、边晨旭、吕广忠、 周银邦、李明义、周元龙、杨永智、王锐、王海涛、吕文峰、张东、李金龙、孙颖、刘玄、崔茂磊。
III SY/T 7454—2019
砂岩油田二氧化碳驱油藏工程方案编制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砂岩油田CO驱油藏工程方案编制的内容和技术规范。 本标准适用于砂岩油田直接注COz驱、衰竭开采后或水驱开采后转CO2驱的油藏工程方案编制。
其他类似碎屑岩油田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弓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Z/T0217石油天然气储量计算规范 SY/T5367—2010石油可采储量计算方法 SY/T6102—2006油田开发监测及取资料要求 SY/T6511—2008油田开发方案及调整方案经济评价技术要求 SY/T7378油气藏三维定量地质模型建立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CO,驱油COzflooding 向油层中注人CO2,通过降低原油黏度、膨胀原油体积、降低界面张力等机理改善驱油效果,并
达到补充地层能量的目的,提高原油采收率。 3.2
混相 miscible phase 在油藏温度和一定压力条件下,注入流体与地层原油接触后,相互溶解、界面消失,以单相状
态存在。 3.3
最小混相压力minimummisciblepressure 在一定的温度下,注人流体与地层原油之间能够实现混相的最低压力,单位为兆帕(MPa)。
3.4
混相驱miscibleflooding 为了提高洗油效率,使驱动介质和被驱动介质之间互相溶解、界面消失,达到混相,从而表面张
力和毛细管力减少到零的驱油方法。 3.5
近混相驱near miscible flooding
1 SY/T 7454—2019
地层压力介于最小混相压力的0.8~1.0倍之间,注入气体与原油接近混相状态,可以大幅度降低原油密度、黏度和油气界面张力的驱油方法。 3.6
CO 换油率 CO2 utilization efficiency COz驱项目评价期内,累计增油量与累计注入CO2量的比值,单位为吨/吨(t/t)。根据评价阶
段的不同,分为阶段换油率和最终换油率。 3.7
CO,埋存率 COz storage efficiency CO2驱项目评价期内,累计注入CO2量与累计产出CO2量的差值占累积注人CO2量的百分数。
根据评价阶段的不同,分为阶段埋存率和最终埋存率。 3.8
注入烃类孔隙体积倍数hydrocarbonporevolume(HCPV)油藏条件下注人的CO2体积占工区原始烃类孔隙体积的倍数。
4CO2驱油藏工程方案编制的技术内容及要求 4.1气源分析
概述CO2的来源、纯度、组分、供应规模及输送距离等。若气源为CO2气藏,需简要描述气藏类型、储量规模。 4.2油田概况 4.2.1区域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简况
概述油田的地理位置、气候、水文地质条件、交通通信、油田环境状况等。 4.2.2区域地质概况
概述构造位置及构造发育史、地层层序、区域沉积背景、埋藏深度等。 4.2.3勘探开发历程 4.2.3.1勘探历程
阐述油田发现过程,三维地震范围及地震资料处理解释成果,探井、评价井井数及密度,取心及分析化验资料,油藏类型及各级储量提交情况,测井及地层测试情况,试油、试水、试气工作量及成果。 4.2.3.2开发历程
开发历程简要阐述如下内容: a)新开发油田阐述试采成果及开发试验情况。 b)已开发油田阐述油田开发简况,包括开发阶段划分、各阶段的开发层系、井网井距、开发方
式及开发效果等。
4.2.4开发现状
对于已开发油田,阐述目前开采情况,包括注采井数、产液量、产油量、含水率、采油速度、采
2 SY/T74542019
出程度、注入压力、注入量、注采比、压力保持水平、递减率等。
4.3油藏地质特征 4.3.1构造及断裂特征 4.3.1.1构造类型与形态
分析闭合面积、闭合高度、地层倾角、含油气高度及构造上下变化情况。 描述微幅度构造类型及分布情况。
4.3.1.2圈闭特征
分析盖层、断层、岩性尖灭和地层超覆等圈闭类型、圈闭形成的条件及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4.3.1.3断裂系统
描述断层性质、条数、密度、产状、断距、延伸长度、封堵性等,分析断裂系统性质及潜在活动性,分析断裂系统对CO2的封堵性。 4.3.2储层特征 4.3.2.1层组划分
进行砂岩组、油层组划分;进行小层对比与划分,描述到单砂体级别。 4.3.2.2岩性及岩石结构
岩性及岩石结构分析与描述包括以下内容: a)确定岩石名称、矿物组成、胶结物成分与含量、胶结类型、胶结程度,确定岩石粒度、磨圆
度、分选等参数,描述岩性分布状况及变化规律。 b)描述孔隙结构,包括孔隙半径、孔喉形态、孔隙大小分布、孔喉比等特征。 C)描述黏土矿物类型。成分、含量及分布。
4.3.2.3沉积微相
沉积微相描述包括以下内容: a)描述区域沉积环境、沉积体系,物源。 b)描述不同沉积微相在空间的分布规律,建立研究区沉积微相模式,划分沉积微相。
4.3.2.4油砂体发育及分布特征
油砂体发育及分布特征描述包括以下内容: a)描述砂岩总厚度、总钻遇率,单层砂岩厚度,单层钻遇率;描述单砂体的形态和大小、连续
性、平面和纵向分布状况。 b)描述油层总厚度、总有效厚度,单层厚度、单层有效厚度;描述油层的产状。
4.3.2.5隔夹层特征
描述隔夹层的岩性、产状、厚度、稳定性等,分析隔层和夹层对开发的作用。
3 SY/T74542019
4.3.2.6储层物性
描述储层孔隙度分布范围及平均孔隙度,储层渗透率分布范围及平均渗透率。 4.3.2.7储层非均质性
描述层间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 4.3.2.8天然裂缝发育特征
确定地应力分布特征,对于有发育天然裂缝油藏,描述天然裂缝的方向、发育程度、性质及渗流特征。 4.3.2.9储层敏感性
分析储层水敏性、酸敏性、碱敏性、速敏性、盐敏性,评价敏感性对储层渗流的影响。 4.3.3流体分布与流体性质 4.3.3.1流体分布特征
流体分布特征主要描述和确定以下内容: a)描述分区块、分层组的油气水分布,分析油、气、水饱和度及分布特点。 b)确定油水、油气界面和油气柱高度。 c)确定油水过渡带的产状及厚度,分析控制油、气、水分布的地质因素。
4.3.3.2流体性质
流体性质包括原油、地层水、天然气的物性,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分析原油黏度、原油密度、凝固点、含蜡量、含硫量、胶质、沥青质等地面原油物性;分析
原始气油比、溶解系数、饱和压力、压缩系数、体积系数、原油组分、原油黏度、原油密度等地层原油高压物性。
b)分析地层水的水型、离子含量、矿化度、pH值等及其在平面的变化。 c)分析天然气的密度、组分、凝析油含量、重烃含量等。
4.3.4油藏渗流物理特征 4.3.4.1 测定岩石表面润湿性。 4.3.4.2测定油水、油气、气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分析曲线的变化特征。 4.3.4.3测定毛管压力曲线,分析毛管压力曲线变化特征。 4.3.5 油藏压力和温度系统 4.3.5.1压力系统
描述油藏原始地层压力、饱和压力、压力系数、压力梯度、地层破裂压力、裂缝闭合压力等参数,分析异常高压或低压系统情况。 4.3.5.2温度系统
描述地层温度、地温梯度等参数,分析异常高温或低温情况。
4 SY/T7454-2019
4.3.6天然驱动能量和驱动类型
4.3.6.1 分析边水、底水、气顶能量,评价边水、底水、气顶的活跃程度。 4.3.6.2分析溶解气、弹性能量、重力等驱动能量,评价油藏天然驱动能量及其对实施CO2驱油的影响。
4.3.7油藏类型
综合分析油藏构造、储层及流体分布特征,结合驱动类型,确定油藏类型。 4.3.8地质储量及可采储量 4.3.8.1地质储量计算
按DZ/T0217的规定,计算实施CO2驱油方案覆盖区地质储量。
4.3.8.2可采储量计算
按SY/T5367一2010中第5章的规定,计算实施COz驱油方案覆盖区在目前开发方式下的技术可采储量。 4.3.9地质建模
按SY/T7378的规定,建立油藏三维地质模型。三维地质模型需反映出裂缝、沉积微相和隔夹层的发育特征。 4.4前期开发状况评价 4.4.1新区试油试采分析
新开发油田分析试油试采特征,评价天然能量,分析产能变化特征。 4.4.2衰竭开发油藏开发效果分析 4.4.2.1衰竭开发能量供给状况
分析地层压力、动液面保持状况及其变化规律:分析衰竭开发地层能量供给状况及其对注CO2 开发的影响。 4.4.2.2油井产能变化及递减状况
油井产能变化及递减状况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分析区块及单井的日产液量、日产油量、累积产液量、累积产油量变化及变化原因。 b)分析区块产量递减率、综合含水率变化及变化原因。 c)分析衰竭开发采收率状况。 d)分析衰竭开发时间、采出程度、压力变化对CO驱油方式及注采参数的影响。
4.4.2.3储量控制程度及动用状况
应用动态监测、试油试采等资料,分析衰竭开发方式、目前生产井网对储量的控制及动用状况,分析CO2驱提高储量控制及动用程度的可行性,明确井网调整的方向。
5
上一章:SY/T 6264-2019 油气水井大修作业施工设计编写规范 下一章:SY/T 7455-2019 稠油井井筒降粘工艺规程

相关文章

Q/SY 01830-2020 砂岩油田CO2驱油与埋存开发方案编制规范 油藏工程部分 Q/SY 1830-2015 砂岩油田CO2驱油与埋存开发方案编制规范油藏工程部分 SY/T 7609-2020 砂岩油藏化学复合驱开发方案设计技术规范 SY/T 5970-2012 复杂断块油田开发方案编制技术要求 开发地质与油藏工程部分 SY/T 6512-2018 三次采油可行性方案编制技术规范化学驱部分 SY/T 5851-2016 油田开发调整方案编制技术要求 SY/T 7621-2021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开发方案编制技术规范 火烧山油田复杂裂缝性砂岩油藏采油工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