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SY/T 5851-2016 油田开发调整方案编制技术要求

SY/T 5851-2016 油田开发调整方案编制技术要求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3.41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3-11-01 15:06:00



推荐标签: 技术 方案 开发 油田 编制 调整 5851

内容简介

SY/T 5851-2016 油田开发调整方案编制技术要求 ICS 75.020 E 20 备案号:57643—2017
SY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5851--2016 代替SY/T5851—2005
油田开发调整方案编制技术要求
Technical reguirements for compilation of adjusting development design for oilfield
2017-05-01实施
2016—12-05发布
国家能源局 发布 SY/T 5851—2016
目 次
IT
前言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开发调整方案的主要内容 3.1 调整区概况 3.2 地质特征再认识 3.3 开发效果评价 3.4 剩余油分布研究 3.5 调整必要性及原则 3.6 调整方案部署 3.7 调整方案实施要求 4调整方案报告的编写要求 4.1 主要内容 4.2 附图及附表 4.3 封面及靡页 SY/T 5851—2016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SY/T5851—2005《油田开发调整方案编制技术要求》。与SY/T5851--2005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调整区概况(见3.1);一修改了地质特征再认识内容(见3.2);修改了开发效果评价内容(见3.3):
修改了调整必要性及原则内容(见3.5);修改了调整方案部署内容(见3.6):修改了调整方案报告的编写要求内容(见4.1)。
本标准由油气田开发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化胜利
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起草人:左松林、王中元、王传飞、路品鑫、赵春梅。 本标准代替了SY/T58512005。 SY/T5851-2005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SY/T58511993。
II SY/T5851—2016
油田开发调整方案编制技术要求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砂岩油藏的开发调整方案编制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砂岩油藏开发调整方案的编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DZ/T0217石油天然气储量计算规范 SY/T5367石油可采储量计算方法 SY/T5579.2油藏描述方法第2部分:碎屑岩油藏 SY/T5615石油天然气地质编图规范及图式 SY/T5829 油气田开发井井号命名规则 SY/T6102 油由开发监测及取资料要求 SY/T6276 石油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
3开发调整方案的主要内容 3.1调整区概况 3.1.1地质概况
包括调整区块地理位置、面积、地质储量、构造特征、沉积环境、主要含油层系、油层发育及分布状况、驱动能量、油藏类型、埋藏深度、油水分布、压力和温度系统、渗流特性、流体性质等。 3.1.2开发简况 3.1.2.1 开发历程
在开发阶段划分的基础上,叙述每个阶段时间、方案要点、开发层系、开发方式、井网类型、主要开发生产指标。简述每个阶段主要开发措施及效果,以及每个阶段生产特点和影响因素。 3.1.2.2开发现状
主要包括调整区分层系或分类井的井数、井网密度、油水井数比、井况、单井平均日产油量、含水、年产油量、累积产油量、采油速度、采出程度、自然递减率、综合递减率、注人压力、单井注人量、年注人量、累积注人量、注采比、地层压力、流压、总压差及热采稠油油藏的平均蒸汽吞吐轮次、油汽比、采注比、回采水率等。
1 SY/T5851—2016
3.2地质特征再认识
在以往地质认识的基础上,利用新增加的各种动静态资料,针对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开展油藏精细描述,进行地质特征再认识。 3.2.1地层划分与对比
描述地层划分与对比结果的变化情况,该内容参照SY/T5579.2的规定执行。明确油层组、砂岩组和小层厚度在平面上的变化规律。 3.2.2构造特征 3.2.2.1构造形态
对构造类型、方向、倾角、闭合高度、闭合面积及微幅度构造等认识的变化进行描述。 3.2.2.2断层特征
对断层的类型、分布、密封程度、延伸距离及断层要素等认识的变化进行描述。 3.2.3储层特征 3.2.3.1岩石学特征
对储层岩石类型、泥质含量、矿物成分、粒度中值、胶结物及含量、胶结类型、成分和结构成熟度进行再认识。 3.2.3.2沉积特征
描述沉积业相和微相变化情况,确定分层的沉积微相展布特征,重新绘制微相平面图。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微相在开发过程中对油水分布的影响。 3.2.3.3裂缝特征
对于裂缝发育的储层,对裂缝性质、产状及其空间分布、密度、开度以及地应力等认识的变化情况进行描述,并分析裂缝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3.2.3.4储层分布特征
研究各小层的空间发育和展布情况,对砂体的形态、大小、连续性、平面和纵向分布特征等认识的变化情况进行描述。 3.2.3.5储层微观孔隙结构 3.2.3.5.1孔隙类型
对孔隙组合类型、孔隙及裂缝填充物的成分、填充物性质及填充程度认识的变化情况进行描述,确定对储层储集和渗流起主导作用的孔隙类型。 3.2.3.5.2孔喉分布特征
利用毛管压力曲线和铸体图像资料,对排驱压力、中值压力、最大孔喉半径、孔喉半径中值、吼
2 SY/T5851—2016
道直径中值、相对分选系数、孔喉体积比、各级喉道所占百分数等孔隙结构特征参数认识的变化情况进行描述。 3.2.3.6储层物性及渗流特征
对有效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等储层物性特征认识的变化情况进行描述。 通过相对渗透率实验,对储层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油饱和度、驱油效率、油水油气共渗区等认识
的变化情况及特点进行描述。 3.2.3.7储层非均质性 3.2.3.7.1层内非均质性
根据夹层的岩性、物性、发育程度和沉积微相,对层内夹层的成因和分布特征认识的变化情况进行描述,确定夹层对储层分割和连通性的作用及串流的影响。
对储层纵向上夹层分布频率和渗透率变异系数、渗透率级差、突进系数等非均质特征参数认识的变化情况进行描述。 3.2.3.7.2层间非均质性
对储层隔层分布和非均质特征参数认识的变化情况进行描述。分析不同隔层状况在措施前后对层间或开发层系之间申流的影响。并根据层间非均质性的认识结果,分析开采过程中存在的层间差异。 3.2.3.7.3平面非均质性
对砂体几何形态、各向连续性、平面连通性以及孔隙度、渗透率的平面分布特征等认识的变化情况进行描述。 3.2.3.8储层敏感性
对储层的水敏、酸敏、碱敏、盐敏、速敏、压敏等特性认识的变化情况进行描述,确定这些敏感性对油田开发的影响。 3.2.4流体分布及性质 3.2.4.1油、气、水分布特征
对油、气、水界面进行再认识,描述储层油、气、水的分布特征,并确定油、气、水分布的控制因素。 3.2.4.2流体性质
对油、气、水的化学组成、物理性质以及原油黏温特征和油气相态特征认识的变化情况进行描
述。 3.2.5油藏的温度与压力 3.2.5.1温度系统
对油藏的温度系统认识的变化情况进行描述。 SY/T 5851-2016
3.2.5.2压力系统
对油藏的压力系统认识的变化情况进行描述。
3.2.6驱动能量和驱动类型
对油藏的驱动类型、弹性能量、溶解气能量、气顶能量以及边底水能量大小等认识的变化情况进行描述。 3.2.7地质储量
根据油藏描述结果确定含油面积、有效厚度、含油饱和度等储量计算参数,以小层为单元重新计算油藏地质储量,该内容按DZ/T0217的规定执行。并分析本次储量计算结果与原计算结果的差异及变化原因。 3.2.8三维地质建模
综合地质研究及油藏再认识,建立三维地质模型。 3.3开发效果评价 3.3.1生产动态及开发指标评价
对产液量、产油量、综合合水、动液面、注人量、注人压力、油层压力、流动压力、生产压差、 蒸汽干度、油汽比、回采水率、注采比、采油速度、含水上升率、递减率等指标进行分析评价。 3.3.2储量动用状况评价
分析油层的储层动用状况和储量动用程度。 3.3.3储量控制状况评价
分析现井网的注采对应关系和完善程度,评价油层水驱或汽驱控制程度,分析影响水驱或汽驱控制程度的原因。 3.3.4能量保持与利用状况评价
根据油田稳产期限、采油速度、预期采收率及不同开采条件和不同开采阶段的要求,确定油层压力保持的合理界限,分析地层能量利用是否合理。 3.3.5采收率评价
评价油田采收率,可采储量标定方法按SY/T5367的规定执行,并与以往方案对比,分析变化的原因。 3.3.6层系井网适应性评价
对井网方式、层系划分、增产措施、工艺技术、地面系统、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层系井网适应性。 3.4剩余油分布研究 3.4.1应用下列方法确定剩余油分布: 4 SY/T5851-2016
a)应用动态监测资料、密闭取心井岩心分析资料,结合油层沉积特征,研究调整区平面、层间
和层内的水淹状况和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状况。 b)应用测井资料,建立岩性、物性、含油性以及电性的“四性”关系图版和公式,解释新钻井的水
层情况,确定出油层原始、剩余、残余油饱和度的数值,从而确定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状况。 c)应用数值模拟和油藏工程方法确定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状况。
3.4.2总结各油层平面、纵向剩余油类型及分布情况,绘制剩余油分布图。 3.4.3对于稠油油藏,应分析评价油藏的温度场和压力场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3.5 调整必要性及原则 3.5.1调整必要性
通过开发效果评价及剩余油研究,分析调整区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方案调整的必要性。 3.5.2调整原则 3.5.2.1 应符合国家的能源政策、法规和企业的发展战略。 3.5.2.2 应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增加可采储量。提高最终采收率。 3.5.2.3J 应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确保经济效益最大化。 3.5.2.4应能够缓解开发矛盾,保证调整区的可持续开发。 3.6调整方案部署 3.6.1开发调整技术经济政策 3.6.1.1开发方式
对目前开发方式效果和适应性进行评价。针对日前需要进行转换开发方式的油藏,应进行新的开发方式及转换时机论证。 3.6.1.2层系的划分和组合
综合应用油藏工程、数值模拟和经济评价等多种方法研究不同层系划分和组合方案,优选最佳的层系划分和组合方式,并遵循以下原则:
a)各开发层系应具有一定的可采储量。 b)各开发层系应具有一一定的产能。 c)应适应目前的工艺技术水平。 d)满足各套层系具有-定经济效益。
3.6.1.3井网方式及井距 3.6.1.3.1井网方式
根据油藏地质特征、剩余油分布状况、水驱油规律等,结合现井网状况部署几种可能的井网方式,进行优选确定最佳的井网方式。 3.6.1.3.2井距
综合应用油藏工程、数值模拟和经济评价等多种方法确定合理的井距,并遵循以下原则: a)确保具有经济效益的单并控制可采储量。
5
上一章:SY/T 5867-2012 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分类编码 下一章:SY/T 5819-2016 陆上重力磁力勘探技术规程

相关文章

SY/T 611-2018 气田开发调整方案编制技术要求 SY/T 6111-2018 气田开发调整方案编制技术要求 SY/T 5970-2012 复杂断块油田开发方案编制技术要求 开发地质与油藏工程部分 SY/T 6511-2022 油田开发方案及调整方案经济评价技术规范 SY/T 6177-2020 气田开发方案及调整方案经济评价技术要求 SY/T 6510-2014 稠油油田注蒸汽开发方案设计技术要求 SY/T 6106-2020 气田开发方案编制技术要求 SY/T 6106-2014 气田开发方案编制技术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