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SY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SY018302020
(2020年确认)
砂岩油田CO驱油与埋存开发方案编制规范
油藏工程部分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compiling the development plan of CO, flooding
and storage in sandstone oilfield reservoir engineering
2020—11—26实施
2020一11一26发布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
Q/SY018302020
再版说明
本标准于2020年复审,复审结论为继续有效。 本标准在发布复审结论的同时,按照《关于调整集团公司企业标准编号规则的通知》(中油质
[2016】434号】的要求对标准编号进行了修改。
本次印刷与前一版相比,技术内容与前版完全一致。 本次仅对标准的封面进行了如下修改:
标准编号由Q/SY1830—2015修改为Q/SY01830—2020:一标准发布单位按照企业公章,修改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Q/SY 018302020
目 次
前言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方案编制技术内容及要求 4.1 油田概况 4.2 油藏描述和评价 4.3 CO.驱油与埋存室内实验评价 4.4 前期注水开发状况分析
1
CO.驱油试注分析
4.5
4.6 CO.驱油与理存开发 汕 程设计和方案优选 4.7 CO驱油与理存开发方案油 减动态监测要来 4.8 CO驱油与理存开发 方案经济效靠评价和分析 4.9 CO.驱油与理存开发方案实随马求报告的编写
.....
5
5.1开发方案报告内容
开发方案附图和附表
5.2
C088500180
附录A(规范性附录) CO驱油与埋存动态监测资料录取内容及要
13
T
Q/SY01830—2020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标准化委员会勘探与生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永乐,杨思玉,畅水智。阮宝清。陈国利。群雄杰,吕文峰,郑国臣,冯
蓉辉、王高峰、王洪全、史彦光、李金龙、周体光、开丽娜、张曙光,陈顶峰。
S I
ⅡI
Q/SY 018302020
砂岩油田CO驱油与埋存开发方案编制规范
油藏工程部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编制砂岩油田心O羽油与埋存油藏工程方案的技术内容及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砂岩油田及水驱开发砂岩油田(O驱油与理存开发方案中油藏工程部分的编制。
其他类似碎屑岩油田,可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文件。
SY/T6511油田开发方案及调整方案经济评价技术要求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文适用于本文们
3.1
CO驱油与埋存CO flooding and storage 在油藏温度和压力条件下 ,向油层中注人心0 其能够与原油形成非混相或混相的驱油状态,
达到补充油层能量和改善驱油效果的自的,在提高石油采收幸的同时, 实现CO的安全埋存 3. 2
混相驱油 miscible flooding 在一定的油藏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注人的CO与原油接
两相接触带的组成并混合为
单相流体,两种流体间的界面张力消失,从而显著提高骗教车的验油方 式 3.3
最小混相压力 minimum miseibility pressure 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给定组成的油截流体与注 体之间能够实现混相的最低压力。
3.4
水气交替驱油water alternating gasflading(WAG) 将水与CO(或其他气体)以段塞的形式交替注人油藏用以提高波及体积的驱油方式。
3.5
cO与地层油体系动态接触相态实验 CO and formation of oil system contact phase behavior experiments 实验模拟CO与地层油体系多次接触动态混相过程,测定相图,通常在可视的高压PVT容器中
进行。
1
Q/SY01830—2020
4方案编制技术内容及要求
4.1 油田概况
4.1.1 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简况
油田地理位置。气候、水文地质条件,交通,通信及经济状况等。 4.1.2 油田勘探开发历程 4. 1.2.1 勘探历程包括:
a) 说明发现油井过程 b) 二维或三维地震的范围及工作量,地震资料处理及解释成果 c) 探井、评价井井数吸密度。 d) 取心及分析化验资 e) 概述油田开发层组、油藏类型及各级储量提交情况。 f) 测井及地层测试情况。
试油、试气、试水工作量及成果
g)
4.1.2.2 开发历程包括:
a) 新开发油田试采成果或开发试验简况 b) 已开发油田概述开发简况。
4.1.3 CO,气源简况
概述注人CO气的来源, 现模及采用的输运方式。若气源为CO气藏,需简要描述气藏类型,含气面积、各级储量规模、主要开发方式和开发指标 4. 2 油藏描述和评价 4. 2. 1 区域地质
区域构造位置、地质背景、 地层层序及沉积环境简要分析 4.2.2 构造、断层 4.2.2.1 构造形态
分析构造类型。形态,地层慎角,闭合面积,州合高度。含油气高度及构造继承性,稳定性等。 4.2.2.2 圈闭类型及条件
分析盖层,褶皱,断层,岩性尖灭和地层超覆等圈闭类型,形成条件及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分析注人CO后流体留存与运移趋势。 4.2.2.3 断裂系统
描述断层性质、条数、密度、产状,断距、密封性及断层复杂程度,分析断裂系统性质及潜在活动性。
2
Q/SY 018302020
4.2.3储集层 4.2.3.1 层组划分
进行含油层组和小层的划分与对比。
4.2.3.2沉积相
描述沉积环境和类型,进行微相划分。 4.2.3.3砂体厚度及分布
分层组描述储集层埋藏深度:储层息厚度,砂岩厚度。有效厚度:单层层数,单层砂岩厚度,有效厚度:描述砂体的形态和大小,连续性、稳定性。平面分布,纵向分布状况。 4.2.3.4隔层和夹层
根据隔层和夹层的岩性广状、厚度,稳定性,渗透性,评价隔夹层对CO驱油的作用及埋存安全性的影响。 4.2.3.5 裂缝描述
描述天然裂缝发育程度,性质及渗流特征,确定地应力分布特征,分析人工压裂裂缝的形态,大小和方向;分析水驱开发已形成的动态裂缝和富流通道;整体综合分析以上诸种裂缝对CO驱注采井网布设的影响。 4.2.3.6含油产状
根据岩心的含油面积和含油状况确定含油产状的级别。 4.2.3.7 储集性质
储集性质包括:
确定岩石名称,矿物组成, 胶结物成分与含量,胶结类型、胶结程度,确定粒度、磨圆度。 分选等参数,描述岩性分布状况及变化规律
a
b) 描述孔、洞、缝的分布状况及成因。分析孔隙连通性和天然微裂缝的发育程度、部位、形
态和方向,确定储集空间类型。 c) 确定总孔隙度、有效孔度, 分析空气渗透率,有效透率。水平透率,垂直渗透率。
4.2.3.8 储层非均质性
描述层内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 4.2.3.9 微观孔喉
描述孔隙结构,包括孔隙半径,孔喉形态。孔隙大小分布。孔喉比等特征。 4.2.3.10黏土矿物
分析类型、成分。含量及分布。 4.2.3.11 储集层的评价和分类
依据储集层厚度、孔既度、渗透率。砂体连续性、平均孔隙半径、泥质含量,胶结物含量等主要
3
Q/SY01830—2020
评价参数确定分类指标,并参考辅助指标对储集层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类。 4.2.4流体分布
描述分区块,分层组的油气水饱和度及分布特点:确定油气界面,油水界面和油气柱高度:确定油水过渡带的产状及厚度:分析控制油气水分布的构造,断层等地质因素。 4.2.5流体性质 4.2.5.1原油物性
地面原油物性分析包括组分。密度。黏度,固点。析蜡温度、蜡熔点。含蜡量。胶质,沥青质、含硫量等:地层原油的高压物性分析包括原始气油比,溶解系数。他和压力、压缩系数、体积系数、原油密度和黏度等。 4.2.5.2天然气性质
分析包括相对密度,组份,凝析油含量,重烃含量,稀有气体含量等及其在平面上的变化。 4.2.5.3地层水性质
分析包括水型,离子含量,矿化度,气体金量。微量元素,细菌浓度等及其在平面上的变化。 4.2.6渗流物理特性
测定岩石的表面润湿性测定毛管压力曲线,分析曲线的变化特征测定油水,油气,油气水相对港透率曲线,分析曲线的变化规律。 分析水敏性,酸敏性, 、速敏性。盐敏性和碱敏性的实验结果。 评价CO.与地层流体的配伍性
4.2.7压力和温度系统
4.2.7.1压力系统
描述地层压力。压力系数,! 正力度等参数,分新异高正低压系 统的原因。 4.2.7. 2 温度系统
描述油藏温度。地温梯更等参数, 分析异常高祖式低温系统的原国 4.2.7.3 标准温度和标准压力
标准温度为293.15K,标准压力为0.101MPa 4.2.8天然驱动能量与驱动类型
确定边水,底水,气顶能量,评价边水,底水,气顶的活跌程度确定油藏溶解气,弹性,重力等驱动能量,对油藏天然驱动能量进行评价和分类,判断注CO
后的主要驱动方式。 4.2.9油藏类型
通过油藏构造,储层及储层流体分布特征分析,结合驱动类型分类,确定油藏类型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