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75.020 E12 备案号:37519—2012
SY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5970---2012 代替SY/T5970--1995
复杂断块油田开发方案编制技术要求
开发地质与油藏工程部分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development plan drawing up on complex
faulted oil field development geology and reservoir engineering
2012-08-23发布
2012-一12-01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SY/T 5970-2012
次
目
前言
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
2
-
-
-
3 术语和定义 4
F-
-
1
断层分级方案设计技术内容开发方案报告的编写
*e
1.......0............. :
O
................
.....-.....
2
7
-
..
8
T
SY/T5970—2012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SY/T5970--1995《复杂断块油田开发总体方案设计技术要求》。与SY/T5970- 199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将标准名称由《复杂断块油田开发总体方案设计技术要求》改为《复杂断块油田开发方案编制技术要求开发地质与油藏工程部分》,由于本标准并不涉及钻采方案、地面工程方案等,因此修改为目前名称; “引用标准”改为“规范性引用文件”; -删除了“方案目标确定”、“断块油藏分级界限表”、“滚动勘探开发总体方案设计基础”、“开发对象与开发基本策略”、“开发中定向井的应用”等内容;一将“定义与分级”分开单列;修改了“断块圈闭”、“断块油藏”、“断块油田”、“复杂断块油田”的定义,使之与相关标准相符; “断层分级”中增加了“五级及以下级别的断层”; -将“滚动勘探开发总体方案设计”修改为“方案设计技术内容”;技术内容中增加了“概况”、“油藏地质特征”、“试油试采特征”、“渗流物理特征”等内容;修改了“开发原则”,使之既符合复杂断块油田的特点,又与有关标准相符; 1995年版中对开发方式、层系、井网等关键的开发技术政策论证偏少,本版进行了适当地扩充;增加了“井型优化”、“方案设计、优化及评价”、“方案风险分析”等内容。
本标准由油气田开发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武刚。
Ⅱ
SY/T5970-2012
4 断层分级
4.1一级断层
控制沉积盆地发生和发育的大断层,为凹陷的边界断层。 4.2二级断层
含油气盆地内控制构造带的形成和发展的主干断层,多为洼陷的边界断层。 4.3三级断层
发育于构造带内的主要断层,它与二级断层一起是划分断块区的依据,对油气富集有重要控制作用。 4.4四级断层
断块区内的小断层,一般为断块的边界 4.5五级及以下级别的断层
发育于断块内部的“微断层”,一般对油气分布、聚集不起控制作用,但影响开发部署及剩余油的分布。
其中,四级及以下级别的断层统称为低序级断层。
5 方案设计技术内容
5.1概况
按SY/T10011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5.2油藏地质特征 5.2.1地层 5.2.1.1 含油层系
编制开发方案的目的层系。 5.2.1.2地层对比划分
地层对比划分方法,标志层及辅助标志层的研究,断点对比识别,划分到小层 5.2.1.3地层分布规律
各砂层组地层厚度变化趋势分析。 5.2.2构造 5.2.2.1 层位标定
利用VSP资料结合地震合成记录分析时深关系并进行层位标定。
2
SY/T 5970-2012
5.2.2.2三维地震资料解释
层位追踪解释、断层解释、断裂系统组合。 5.2.2.3构造成图
编制主力砂层组顶(底)面构造等深图。 5.2.2.4构造形态描述
阐述层系内主力砂层组顶(底)面构造类型、构造方向、地层倾角、构造高点、闭合高度、闭合面积等特征。 5.2.2.5断裂系统描述
阐述断层发育规律(包括二、三级断层分布特点及对低序级断层发育的控制作用等)、各层系断裂系统演化规律、各级别断层的要素等。 5.2.3储层 5.2.3.11 储层岩石学特征
描述储层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粒度中值、胶结物及含量、胶结类型、成分和结构成熟度等。
5.2.3.2沉积相研究
在区域沉积背景研究基础上,应用岩心、测井、地震、分析化验等资料,确定相标志,开展岩相、测井相、地震相等研究,确定目的层段的沉积类型,按照单井相、面相、平面相的研究顺序划分沉积亚相和微相,并对主力含油小层沉积微相展布特征进行研究。 5.2.3.3储层分布研究
充分利用井资料与沉积相研究成果,一般采用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如测井约束反演、地震多属性分析技术等)开展“相控储层预测研究”,对主力小层的空间发育和展布情况进行研究,描述砂体形态、大小、连续性、稳定性、平面分布、纵向分布状况。 5.2.3.4储层参数解释
以岩心分析化验资料为基础,岩心标定测并对储层进行测并二次解释研究,描述储层物性特征,包括有效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含油饱和度等。 5.2.3.5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宏观非均质性描述包括:层间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通过分层系数、隔层分布、层间渗透率差异反映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分析砂体平面连通性、渗透率在平面的变化反映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分析层内夹层分布、层内纵向渗透率差异反映储层层内非均质性。
微观非均质性描述包括:储集层的微观孔隙结构一孔隙类型、孔喉形态、最大喉道半径、平均喉道半径、孔喉分布及配置关系。 5.2.3.6储层敏感性分析
通过室内五敏试验(水敏、速敏、酸敏、碱敏、盐敏),分析储层的敏感性特征。
3
SY/T 5970-2012
5.2.3.7储层综合评价
平面上以断块、纵向上以小层为单位,依据储集层厚度、孔隙度、渗透率、砂体连续性等主要评价参数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类。 5.2.4油藏 5.2.4.1油水界面
结合储层参数测井二次解释研究成果,利用动态资料标定测井资料,正确识别油、水层,分断块、分小层描述油水界面分布特点。 5.2.4.2油层分布
根据测井解释结果,统计油层厚度特征参数:平均单井钻遇层数、厚度,单层厚度分布范围,最大、最小单层厚度,平均单层厚度等,分析油层分布特点及控制因素。 5.2.4.3流体性质
油、气、水的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包括原油的高压物性)、流变性质。
5.2.4.4温度压力系统
统计压力系数、地温梯度,分析异常高(低)压、异常高(低)温系统的情况。 5.2.4.5油藏类型
综合上述地质特征,对目标区主要的油藏类型进行开发地质命名。 5.2.5地质储量 5.2.5.1计算单元
平面上分断块、纵向上分小层,以“层块”一单自然断块的某一小层为基本计算单元。 5.2.5.2储量计算及综合评价
按SY/T10011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5.2.6小层综合评价
确定评价参数(静、动态结合),主要包括含油小层有效厚度、分布范围、储层物性、平均孔喉半径、储量等地质参数及产能等动态参数,依据评价参数综合划分I类、Ⅱ类、Ⅲ类小层。 5.2.7三维地质建模
综合以上研究,利用通用的建模软件,建立三维地质模型,主要包括构造模型、相模型、属性模型等,并对模型进行可靠性评估。 5.3试油试采特征
根据试油、试采资料分析油藏的天然能量状况、油井产能变化规律、含水变化规律、油井自喷能力等,为油藏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