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报告
中国酿造
幕萨莱思复配发酵剂的实验室研制
张佳斌王冠群陈彤国马泉朱丽露*(塔里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新疆阿拉尔843300)
2017年第36卷第3期
总第301期
-115
摘要针对传统幕萨菜思工艺发酵时间长、发酵过程不易控制,产品稳定性不足等缺陷,该研究对175株募萨菜思酵母进行单株培 9 菌株RV100所酿制的酒残糖3.43g/L、总酸1.97g/L、酒精度11.66%vol具有募萨菜思红棕色泽、典型香气和口感特征,可作为幕萨菜思规模化生产的潜在优良发酵剂。通过WL形态和5.8-ITS鉴定菌株N8为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cerevisiae),菌株F10为库德毕赤
酵母(Pichiakudriavzevi)。该研究为幕萨案思传统工艺改进及产品品质提高奠定了基础关键词幕萨莱思复配发酵剂同步接种香气口感
中图分类号TS262.7
文章编号:0254-5071(2017)03-0115-06
doi:10.11882/j.issn.02545071.2017.03.024
Laboratory-scaledevelopmentofcombined starterforMsalaisproduction
ZHANG Jiabin, WANG Guanqun, CHEN Tongguo, MA Quan, ZHU Lixia*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Tarim University, Alar 843300, 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Msalais fermentation has the defect of long period, hardly control and insufficient product stability. In the study, 175 Msalais yeast strains were cultured individually. Two Saccharomyces spp. strains and 20 suspected non-Saccharomyces spp. strains with better aroma charac teristics were firstly screened, and then through a serial of experiments for different strains, combined proportion, sequenced inoculation, and micro fementation verification optimization, a compound strain N8:F10 with inoculum ratio 2:1 was screened. The compound strain had a better perfor-mance than commereial yeast RV100 in sugar decrease (18 °Bx), CO: production (11.86 g/50 ml), aroma evaluation score (2.22) and mouthfeel score(1.65) during the Msalais fementation. The residue sugar content, the total acid content, the alcohol content of fermented Msalais was 3.43 g/L 1.97 g/L, and 11.66%vol, respectively. The Msalais wine had Msalais reddish brown color, typical aroma and taste characteristics. The compound strain was a potential starter for Msalais production. By WL morphology and 5.8-ITS sequence analysis, strains N8 and F10 were indentified as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nd Pichia kudriavzevi respectively. The study provided a foundatio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Msalais traditional fermenta tion process and product quality
Key words Msalais; compound starter; simultaneous inoculation; aroma; mouthfeel
慕萨莱思是新疆具有民族风味的传统饮品",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功能、降血脂、抗衰老等保健功能。慕萨思工艺独特将地方和由红箫萄经过压耀取汁、浓缩、自然发酵而形成传统酿造中表现出周期长、不易控制和产品品质不稳定等先天性不足。香气是评定葡萄酒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萄酒中已超过400种挥发性成分是酵母发酵产生不同酵母产生的香气成分不同4]。葡萄酒发酵方式有纯种发酵与混菌发酵纯种发酵菌株单一污染少,其香气成分较少而混复配菌发酵有多菌种共生酶系丰富会产生多种香气成分()。多菌种发酵是当前研究热点其中非酿酒酵母被广泛运用于葡萄酒、自酒等行业在酿造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非酿酒酵母与酿酒酵母相互作用可赋予葡萄酒独特的浓郁香味与发酵香味提高酒
收稿日期2016-10-15
体品质(9)。
该研究旨在从菌库中筛选得到酿酒酵母与非酿酒醇母并进行不同菌株、不同比例及不同时序的复配最终获得适合新疆特色慕萨菜思酿造用葡萄酒的复配发酵剂缩短传统工艺发酵时间、提高成品品质,为慕萨莱思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与试剂
和田红葡萄汁浓缩液(即慕萨莱思发酵液)取自刀郎嘉萨莱思有限公司优质募萨莱思(商品名为募萨莱思之乡)刀郎慕萨莱思有限公司赠分离于慕萨莱思酿造生境 9966 酒酵母(NSc编号为F1~F166)保藏于塔里木大学食品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1660460,31260393)塔里木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510757002)塔里木大学校级研究生
创新项目(TDGRI201606)
作者简介张佳斌1996-),男本科生,研究方向为幕萨莱思优良菌筛选与应用*通讯作者朱丽露(1975-)女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食品微生物与传统发酵食品
?1994-201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cnki.net
ICS 11.020.10
CCS C 05 2301
黑 龙 江 省 哈 尔 滨 市 地 方 标 准
DB2301/T 221—2024
学校肺结核密切接触者筛查规范
2024- 12 - 30 发布
2025- 02 - 05 实施
哈尔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2301/T 221—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哈尔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哈尔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哈尔滨市胸科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黑龙江省教育服务中心、哈尔滨市香坊区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哈尔滨市香坊区安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赵晔、孟庆丽、赵鸿鹏、何慧、张瀚文、张玲玲、苏国萍、张莉莉、解鸿蕾、
杨光锦、张洋、马玥、赵洪艳、谭景波、李莹莹、刘晋恒、高鹏、梁珊珊、蔡秀芝、邓美荣、吕喆、巩
雪、赵南、徐阳、张丹丹、滕建华、邹娣峰、周莹、李波、刘志军、王蕊、张颖、赵新宇。
I
DB2301/T 221—2024
学校肺结核密切接触者筛查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学校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筛查与随访处置的组织分工、密切接触者筛查、密切接触
者筛查后随访处置、学校肺结核密切接触者处置终止、学校肺结核疫情报告。
本文件适用于哈尔滨市辖区内各级各类学校肺结核密切接触者筛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28932 中小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管理规范
WS 196 结核病分类
WS 288 肺结核诊断
WS/T 642 普通高等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
WS/T 772 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技术指南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指示病例 index case
学校内最初报告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
肺结核可疑症状 suspicious symptoms of pulmonary tuberculosis
咳嗽、咳痰大于等于2周,或痰中带血或咯血。
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 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ed case
机体内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但没有发生临床结核病,没有临床细菌学或者影像学方面活动结核的
证据。
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 close contact of ac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case
与患者同教室学习的师生、同宿舍居住的同学及与患者诊断前 3 个月至开始治疗后 14d 内在同一
封闭空间直接连续接触 8 h 及以上或累计达到 40 h 的人员。
医学观察对象 subject of medical observation
未开展预防性治疗医学评价且排除活动性肺结核的密切接触者。
4 组织分工
2
DB2301/T 221—2024
学校
4.1.1 肺结核患者所在学校组织开展密切接触者筛查及随访处置、健康教育、症状监测和感染控制,
并对肺结核患者进行休/复学(课、工)管理,对预防性服药对象进行服药管理。
4.1.2 学校应明确肺结核疫情报告人,学校肺结核疫情报告人优先考虑专职或兼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以及保健教师,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中应包含学校肺结核密切接触者筛查及随访
处置。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学校所在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协同开展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
者筛查及随访处置,落实患者督导管理,并指导学校开展健康教育和感染控制。
医疗机构
4.3.1 学校所在地的县(区)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进行密切接触者首次及随访筛查,当
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应对筛查结果进行确认。
4.3.2 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应对疑似肺结核病例进行鉴别诊断,开展肺结核患者的诊断、报告、登记、
治疗、健康教育、休/复学(课、工)诊断证明开具和随访检查。协助密切接触者筛查及随访处置,开展
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的医学评价、预防性治疗及随访检查。
5 密切接触者筛查
筛查范围
5.1.1 首次筛查应覆盖指示病例的全部密切接触者,肺结核患者的家庭密切接触者也应进行肺结核筛
查。
5.1.2 在密切接触者筛查中发现新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应将筛查范围扩大至与病例同一个教学楼和
宿舍楼楼层的学生和教职员工。密切接触者筛查范围的扩大还应结合首次筛查结果综合考虑。
筛查时限
首次筛查应在完成指示病例个案调查后的 10 个工作日内完成。指示病例发现日期在寒暑假时,筛
查也应立即启动,开学后 10 个工作日内应全部完成。
筛查内容
5.3.1 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筛查内容为肺结核可疑症状筛查、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检测和胸部影
像学检查(症状筛查内容见附录 A),MTB 感染检测方法包括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重组结核杆菌融合
蛋白皮肤试验(EC)和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s)。胸部影像学检查应选择 X 线胸片,不采用 X 线胸透。
5.3.2 对肺结核可疑症状者、胸片异常者、TST 强阳性者或 EC 阳性者或 IGRAS 阳性者,进行病原学检
查。胸片异常且病原学检查结果阴性者,宜使用胸部 CT 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筛查流程
5.4.1 对 15 岁以下密切接触者首先进行症状筛查和 MTB 感染检测,无可疑症状且 MTB 感染检测阴性
则筛查结束,有可疑症状或 MTB 感染检测阳性则继续进行胸片检查。筛查流程应按图 B.1 执行。
5.4.2 对 15 岁及以上密切接触者首次同时进行症状筛查、MTB 感染检测和胸片检查,无可疑症状且
TST 非强阳(或 EC 阴性或 IGRAs 阴性)且胸片无异常则筛查结束。筛查流程应按图 B.2 执行。
3
DB2301/T 221—2024
5.4.3 对肺结核可疑症状者、胸片异常者、TST 强阳性者或 EC 阳性者或 IGRAs 阳性者进行病原学检
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应按 WS 196 和 WS 288 的规定对密切接触者筛查结果进
行综合评估。
6 密切接触者筛查后随访处置
疑似肺结核病例处置
6.1.1 学校应按 WS 288 的规定对疑似肺结核病例采取相对隔离措施,有固定住所的师生应离校居家
隔离;无固定住所的师生,学校应落实校内相对隔离措施,暂停上课及其他集体活动。
6.1.2 疑似肺结核病例由居住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按 WS 288 的规定进行肺结核鉴别诊断。
6.1.3 对明确诊断排除肺结核的疑似病例,学校应解除隔离。
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处置
6.2.1 在居住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接受全程规范抗结核治疗的患者,应接受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督导管理。在校治疗的学生患者,由学校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学校共同落实督导管理,学校应指
定专人督促患者按时服药并定期复查。
6.2.2 学校对学生肺结核患者进行休/复学管理,应按附录 C 的规定执行。学生肺结核患者的复学诊断
证明,应由学校所在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开具。特殊情况患者的休/复学,应组成专家组进行综合判
定。教职员工休/复课(或工)管理参照学生休/复学管理要求执行。
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处置
6.3.1 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应对 TST 检测强阳性者、或 2 年内 TST 检测硬结平均直径增加≥10mm、或
EC 阳性者、或 IGRAs 阳性者进行医学评价,排除活动性结核病和除外预防性治疗禁忌症后,在知情同
意基础上制定治疗方案进行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预防性治疗。
6.3.2 学校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导下,应指定专人(校医、辅导员或班主任)督促预防性服药对象按
时服药和定期随访复查,并作好记录。对于不规律服药或中断治疗的对象,应在首次筛查后的 3 个月
末、6 个月末和 12 个月末进行胸片复查。学校和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应进行预防性治疗药物不良反应
的监测和处理。
6.3.3 对需接受预防性治疗的密切接触者,若拒绝接受治疗,应在首次密切接触者筛查后 3 个月末、
6 个月末和 12 个月末各进行 1 次症状筛查和胸片检查。肺结核可疑症状者或胸片检查异常者应立即至
学校所在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就诊。
医学观察对象随访处置
6.4.1 15 岁以下医学观察对象在首次密切接触者筛查后 3 个月末、12 个月末应各进行 1 次症状筛查,
首次 MTB 感染检测阴性者 3 个月末应在不同手臂或部位再次 MTB 感染检测。有流行病学关联肺结核病
例达到 3 例及以上时,在 24 个月末增加 1 次症状筛查,3 个月末 TST 检测对象应扩大至 TST 非强阳者,
首次筛查 TST 阳性者 3 个月末应增加 1 次胸片检查。有可疑症状或 MTB 感染检测阳性应进行胸片检查。
随访处置流程按图 D.1 执行。
6.4.2 15 岁及以上医学观察对象在首次密切接触者筛查后 3 个月末、12 个月末应各进行 1 次症状筛
查和胸片检查,首次 MTB 感染检测阴性者 3 个月末应在不同手臂或部位再次 MTB 感染检测。有流行病学
关联肺结核病例达到 3 例及以上时,在 24 个月末增加 1 次症状筛查和胸片检查,3 个月末 TST 检测对
象应扩大至 TST 非强阳者。随访处置流程按图 D.2 执行。
4
DB2301/T 221—2024
6.4.3 学校应对医学观察对象开展肺结核可疑症状日常监测,并按照 GB 28932 的规定进行因病缺课
的登记、追踪,发现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应立即转至学校所在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就诊。
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
学校应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对密切接触者强化开展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并协助医疗机
构开展密切接触者心理疏导工作。
7 学校肺结核密切接触者处置终止
终止密切接触者随访处置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a) 密切接触者中的末例肺结核病例报告后 3 个月内,未出现新病例;
b) 学校环境进行了终末消毒;
c) 密切接触者首次筛查后满 1 年。有流行病学关联肺结核病例达到 3 例及以上时,密切接触者
首次筛查后满 2 年。
学校肺结核密切接触者处置终止后的症状监测应按 WS/T 642 和 WS/T 772 的规定执行。
8 学校肺结核疫情报告
学校和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建立学校肺结核疫情报告和通报制度,明确肺结核疫情报告人,
学校和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学校肺结核患者,应在 24 小时内报告和通报。所在地疾病预防控
制机构接到学校报告后,应对学校肺结核患者的传染病网络直报情况进行信息核实和追踪调查。
同一校区同一学期发现 3 例及以上有流行病学关联的肺结核病例时,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应在 24 小时内向同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向学校反馈。
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一所学校结核病疫情达到学校结核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在
2 小时内向学校结核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所在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学校
报告和通报。
注: 学校结核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一所学校在同一学期内发生 10 例及以上有流行病学关联的结核病病例,或出
现结核病死亡病例时,学校所在地的县(区)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根据现场调查和公共卫生风险评估结果,判
断是否构成学校结核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县(区)级以上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也可根据防控工作实际,按照规定
工作程序直接确定事件。
A A
5
DB2301/T 221—2024
附 录 A
(资料性)
学校肺结核密切接触者症状筛查
学校肺结核密切接触者症状筛查表内容见表A.1。
表A.1 学校肺结核密切接触者症状筛查表
一般情况
姓名 性别 男□女□
出生日期 年 月 日(年龄 岁) 职业 学生□ 教师□ 其他()
年级和班级 学院/年级 专业/ 班 学号(学生必填)
卡介苗接种史 有□无□ 家庭成员人数 人
既往结核病史和接触史
既往结核病史(含肺外结核) 有□(年份 年) 无□
家庭成员有无结核病患者 有□ 无□
若有,是否与患者密切接触 是□ 否□
肺结核可疑症状
主要症状(具有其中一项即为肺结核可疑症状者)
咳嗽或咳痰≥2 周 有□ 无□
痰中带血或咯血 有□ 无□
其他常见症状
胸痛、胸闷及气短 有□ 无□
反复低热 有□ 无□
盗汗 有□ 无□
消瘦或体重下降 有□ 无□
乏力、食欲减退 有□ 无□
其他 ( )无□
综合判定
肺结核可疑症状者:是□ 否□ 被筛查者(签名):
筛查者(签名): 筛查时间: 年 月 日
6
DB2301/T 221—2024
附 B B B
录
(规范性)
学校肺结核密切接触者首次筛查流程
15 岁以下密切接触者的首次筛查流程应按图 B.1 执行。
<15 岁密切接触者
肺结核可疑症状筛查 TST(或 IGRAs)检测
筛查结果判读
无可疑症状 且 TST 硬结平均直径<10mm (或 IGRAs 阴性) 筛查结束 有可疑症状 或 TST 硬结平均直径≥10mm (或 IGRAs 阳性) 胸片检查
临床综合评估
图B.1 15 岁以下密切接触者的首次筛查流程
7
DB2301/T 221—2024
15 岁及以上密切接触者的首次筛查流程应按 B.2 执行。
≥15 岁密切接触者
肺结核可疑症状筛查、MTB 感染检测和 X 线胸片检查
无可疑症状且 TST 有可疑症状或胸片异常
非强阳性(或 EC 阴性或 IGRAs 阴性) 且胸片无异常 首次筛查结束 或 TST 强阳性 (或 EC 阳性或 IGRAs 阳性) 病原学检查
临床综合评估
图B.2 15 岁及以上密切接触者的首次筛查流程
8
DB2301/T 221—2024
附 C C C
录
(规范性)
学生肺结核患者休、复学条件
C.1 休学条件
符合下述病情条件之一的学生肺结核患者应休学:
a) 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
b) 胸部 X 光片显示肺部病灶范围广泛和/或伴有空洞的病原学阴性肺结核患者;
c) 具有明显的肺结核症状,如咳嗽、咳痰、咯血等;
d) 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建议休学的其他情况,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判断。
C.2 复学条件
休学的学生肺结核患者,经过规范治疗、病情好转,复学应符合下述条件:
a) 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以及重症病原学阴性肺结核患者(包括有空洞/大片干酪状坏死病灶/
粟粒性肺结核等)经过规范治疗完成全疗程,达到治愈或完成治疗的标准;
b) 其他病原学阴性肺结核患者经过 2 个月的规范治疗后,症状减轻或消失,胸部 X 光片病灶明
显吸收:自治疗 3 月末起,至少两次涂片检查均阴性且至少一次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检查为阴性
(每次检查的间隔时间至少满 1 个月)。如遇特殊情况的患者,需由当地结核病诊断专家组综合
判定。
9
DB2301/T 221—2024
附 D D D
录
(规范性)
学校肺结核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对象随访处置流程图
15岁以下医学观察对象随访处置流程应按图D.1执行。
<15 岁医学观察对象
有流行病学关联
有流行病学关 肺结核病例≥3 例时
联肺结核病例
<3 例时
首次筛查 TST 首次筛查 3 月末可疑症
状筛查和
一般阳性或 MTB 感染监
MTB 感染检
中度阳性者 测
阴性者
MTB 感染
3 月末
无可疑症状
有可疑症状或
MTB 感染检测阳
且 MTB 感染
性者或首次筛查
检测阴性
MTB 感染
TST 阳性者
检测阴性
状筛查
3 月末、12 月末症状筛查
X 线胸片检查
无可疑症状
有可疑症状
无可疑症状
有可疑症状
随访至满 24 个月
X 线胸片检查
随访至满 12 个月
临床综合评估后分类处置
图D.1 15 岁以下医学观察对象随访处置流程
10
DB2301/T 221—2024
15 岁及以上医学观察对象随访处置流程应按图 D.2 执行。
≥15 岁医学观察对象
有流行病学关联
有流行病学关 联肺结核病例 肺结核病例 ≥3 例时
<3 例时
首次筛查 TST
首次筛查 MTB
无可疑症状
3 月末可疑症状
有可疑症状 或 TST 强阳性 或硬结平均直径 增加≥10mm( 或 EC 阳性或 IGRAs 阳性) 或胸片异常
筛查、MTB 感
一般阳性或
感染检测
染检测和 X 线
中度阳性者
阴性者
3 月末 MTB 感染监测
可疑症状筛查和 X 线胸片
且 TST 非强阳性
且硬结平均直径增
加<10mm(
且 EC 和 IGRAs 阴
性)
且胸片无异常
且 TST 非强阳
且硬结平均直径增
加<10mm
(且 EC 和 IGRAs
阴性)且胸片无异
12 月末症状筛
查和复查胸片 临床综合评估后分类处置
随访至满 12 个月
图D.2 15 岁及以上医学观察对象随访处置流程
11
DB2301/T 221—2024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17号)
[2] 《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92号)
[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6号(2011-01-08修订) )
[4] 《卫生部关于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方案》 (卫办发〔2006〕79号)
[5]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10号卫生部令第1号)
[6] 《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2017版)》 (国卫办疾控发〔2017〕22号)
[7] 《中国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技术规范(2020版)》 (国卫办疾控函〔2020〕279号)
[8] 《中国学校结核病防控指南(2020版) 》 (国卫办疾控函〔2020〕910号)
[9]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使用指导手册》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