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论文资料>啤酒高分子蛋白检测方法的评估及应用

啤酒高分子蛋白检测方法的评估及应用

资料类别:论文资料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249.93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4-12-25 14:55:43



推荐标签:

内容简介

啤酒高分子蛋白检测方法的评估及应用 -172
2016 Vol.35 No.11 Serial No.297
China Brewing
啤酒高分子蛋白检测方法的评估及应用
张彦青123李惠萍?涂京露”房慧婧”李琳
Analysis and Examination
(1.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广东广州5106402.广州珠江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308;
3.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北京100027)
摘要通过对考马斯亮蓝法检测啤酒高分子蛋白含量的操作方法进行优化提升其方法的重复性和稳定性,优化后该方法的重复性和稳定性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3.68%和3.92%。同时对该方法检测的高分子蛋白含量与啤酒泡持性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巴氏杀菌啤酒泡持值与高分子蛋白含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23(P<0.01)纯生啤酒在贮存3d、1个月、2个月和4个月的泡持值和其高分子蛋白含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700(P<0.01)0.739(P<0.01)、0.899(P<0.01)和0.883(P<0.01)。表明该方法不
仅能用于啤酒高分子蛋白含量的检测还能用于巴氏杀菌啤酒和纯生啤酒泡持性的监控。关键词啤酒高分子蛋白泡持性考马斯亮蓝法
中图分类号TS261.2
文章编号0254-5071(2016)11-017204
doi :10.11882/j.issn.02545071.2016.11.036
Evalu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detection method for high molecular protein in beer
ZHANG Yanqing's, LI Huiping", TU Jingxia', FANG Huijing", LI Lin
(I. College of Light Industry and Food Scienc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China
2. Guangzhou Zhujiang Brewery Co., Lid., Guangzhou 510308, China,
3.China 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Food and Fermentation Industries, Beijing I100027, China)
Abstract Coomassie brilliant blue method for detection of high molecular protein content in beer was optimized to improve the repeatability and sta bility of the method. The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SD) of repeatabil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optimized method were 3.68% and 3.92%, respectively. At the same tim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high molecular protein content detected by the method and beer foam stability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pasteurized beer foam stability value and high molecular protein content was 0.923 (P<0.01) The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draft beer foam stability value and high molecular protein content in storage for 3 d, 1 months, 2 months and 4 months were 0.700 (p≤0.01), 0.739 (p≤0.01), 0.899 (p≤0.01) and 0.883 (p≤0.01), respeetively. It was found that the method could not only
be used to detect high molecular protein content in beer, but also could be used to monitor the foam stability of pasteurized beer and draft beer. Key words beer; high molecular protein; beer foam stability; coomassie briliant blue method
啤酒泡沫是啤酒外观质量评价的核心指标,是消费者判断啤酒质量的第一感觉。啤酒中蛋白质对泡沫的影响很大,与泡沫有关的高分子蛋白有脂质转移蛋白(lipid transferproteinsLTPs)、蛋白质Z、脂质结合蛋白等124]。除蛋白质外影响啤酒泡沫的还有其他指标如脂肪等1
国外研究人员对上述泡沫蛋白做了诸多方面的研究详细研究了其组成、结构和功能-)国内研究人员在此方面也有一些相关研究。随着蛋白质分析技术尤其是二维电泳及质谱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啤酒泡沫蛋自的研究也愈加深入9)。但汽今为止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泡沫蛋自本质的剖析而对泡沫蛋白波动量的研究较少而且复杂的检测方法不利于啤酒企业对泡沫蛋白的监控。目前脾酒企业尚缺乏简单又行之有效地能反映泡持性的蛋白质检测方法。
收稿日期2016-05-17
基金项目:广州市海珠区科技计划项目(2013-ZD-01)
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检测的啤酒高分子蛋白含量与啤酒泡持值相关性较强已被很多研究者用于啤酒泡沫蛋白检测并对方法的检测条件如吸光度值、反应时间、pH值等进行了优化12]。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发现该方法检测结果的重复性虽然较好但在不同时间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则较差这一缺点可能会限制该方法在啤酒企业的推广利用
本研究对考马斯亮蓝法检测啤酒高分子蛋白含量的方法进行系统评价同时针对以往基于巴氏杀菌啤酒中高分子蛋白与泡持性研究情况对纯生啤酒泡持性和高分子蛋自含量的相关性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期改善和提高检测方法的稳定性,为啤酒企业提供简单、方便、可靠的啤酒中高分子蛋白含量的检测方法。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与试剂
作者简介张彦青(1980-)男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酿酒工艺技术,
?1994-201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ICS 65.020.01
CCS B 60 44
广
东 省 地 方 标 准
DB44/T 2585—2024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规程
Code of practice on investigation of tree germplasm resources
2024 - 12 - 18 发布
2025 - 03 - 18 实施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44/T 2585—2024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普查对象 ........................................................................... 1
5 普查内容与方法 ..................................................................... 2
6 普查准备 ........................................................................... 2
7 外业调查 ........................................................................... 3
8 内业整理 ........................................................................... 5
9 普查成果 ........................................................................... 6
10 质量控制 .......................................................................... 6
11 档案管理 .......................................................................... 7
附录 A(规范性) 林木种质资源调查登记表 ............................................... 8
附录 B(规范性) 林木种质资源样线调查表 .............................................. 11
附录 C(规范性) 野生林木种质资源样方调查表 .......................................... 13
附录 D(规范性) 优良林分标准地调查表 ................................................ 14
附录 E(规范性) 优良/特异单株调查表 ................................................. 16
附录 F(规范性) 古树名木调查表 ...................................................... 17
附录 G(规范性) 古树群调查表 ........................................................ 19
附录 H(规范性) 种质资源利用与民族植物学调查表 ...................................... 20
附录 I(规范性)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报告(参考提纲) .................................... 21
附录 J(规范性) 优良单株选择常用方法 ................................................ 22
附录 K(规范性) 广东省行政区域代码表 ................................................ 24
参考文献 ............................................................................. 26
I
DB44/T 2585—2024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广东省林业局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由广东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D/TC146)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广东省森林资源保育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薛春泉、杨超裕、古巧云、姜杰、卢雅莉、许文安、方天松、陈传国。
II
DB44/T 2585—2024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林木种质资源的普查对象与内容、普查准备、外业调查、内业整理、成果形成、质量
管理、验收和档案管理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林木种质资源的普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16620 林木育种及种子管理术语
LY/T 2738 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GB/T 16620、LY/T 273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林木种质资源 trees germplasm resources
林木群体内的全部遗传物质或种内基因组、基因型变异的总和。
[来源:GB/T 16620—2023,4.1.3]
古树 old tree
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
[来源:LY/T 2738—2016,3.1]。
名木 notable tree
具有重要历史、文化、观赏与科学价值或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
[来源:LY/T 2738—2016,3.2]。
古树群 community of old trees
一定区域范围内由3株及以上的一个或多个树种组成、相对集中生长、形成特定生境的古树群体。
[来源:LY/T 2738—2016,3.7]。
4 普查对象
包括以下对象:
1
DB44/T 2585—2024
a) 收集保存的林木种质资源:种子园、采穗圃、母树林、采种林、遗传试验林、植物园、树木园、
种质资源保存林(圃)、种子库等专门场所保存的种质资源;
b) 野生的林木种质资源:原始林、次生林内处于野生状态的种质资源;
c) 栽培利用的林木种质资源:造林工程、城乡绿化、庭院绿化、经济林果园、竹等栽培利用的种
质资源;
d) 古树名木和风水林:古树群、古树名木、风水林等。
5 普查内容与方法
普查内容
群落类型、生长环境因子、树种(品种)来源、种类、分布、数量、生长情况、经济性状及抗性等。
普查方法
以县(市、区)为普查单元,采用资料查阅、知情人访谈,踏查,线路调查,典型样地调查,样方
调查、单株调查等方法。根据普查对象、内容和普查地区具体情况,选择调查方法。
6 普查准备
方案
制定普查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工作方案主要包括普查目的、目标任务、机构队伍、进度安排、经
费安排、组织形式、检查验收、普查成果和保障措施等。技术方案包括技术标准、前期准备、外业调查、
成果形式和质量管理等。
资料
6.2.1 基本资料
包括以下内容:
森林资源清查、森林植被类型、林相图以及林业区划等相关资料;
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林木种质资源库、林木良种基地、林木采种基地、植物园、树木园、品种
园、各类苗圃基地的档案资料,历次林木良种公告,选优、优树收集、引种驯化以及各类子代测定林、
种源试验林、建园(场)材料等技术档案;
树木志、植物志、植物图鉴、植物检索表、地方志、植物名录、科学考察报告、标本馆采集记录和
古树名木等资料。
6.2.2 其他资料
气候、地理、土壤、社会经济等资料。
工具
6.3.1 调查仪器设备及工具
包括定位设备、数码相机、数据采集终端,钢卷(围)尺、皮尺,测高器、望远镜等。
6.3.2 图表和文具
2
DB44/T 2585—2024
调查表格、调查用图、记录用纸、笔、包等。
6.3.3 标本采集及保存用品
采集袋、标本夹、枝剪、高枝剪、树皮刀、手锯、放大镜、吸水纸、台纸、透明纸、硅胶、采集标
签或标本条形码、鉴定标签、小牛皮纸袋等。
6.3.4 辅助用品及其它
野外常用药品、野外防护装备、通讯设备、安全用具等。
培训
采取室内授课和现场实训结合的方式,讲授外业、内业的工作程序与技术要求、外业工作的安全常
识等。
7 外业调查
收集保存的林木种质资源
7.1.1 资料查询
查询技术档案资料,掌握调查对象具体栽培地点、立地类型、面积、保存株数、遗传品质、生长状
况、营建时间等情况。
7.1.2 调查登记
现场核查各类林木种质资源的名称、来源、特征特性、保存场所、资源现状等信息,拍摄照片,填
写附录A。
野生的林木种质资源
7.2.1 资料查询
查询档案和文献资料,掌握普查区域内林木种质资源分布及整体概况。
7.2.2 访谈
通过集体或个人访谈等形式,向基层林业技术人员和熟悉本地的村民代表、护林员,了解普查区域
内野生林木种质资源基本情况。
7.2.3 林木种类调查
线路调查为主,必要时可结合优良林分标准地调查,线路调查包括:
a) 踏查:根据资料查询和访谈情况,确定当地需要调查的树种,利用森林资源分布图和行政区划
图,按一定的线路,掌握资源分布区树种种类、结构、生长情况、地形地势、立地条件等,县
级行政区代码按附录 K 执行;
b) 样线调查:在踏查基础上,根据生态因子的复杂程度和植物群落的类型,结合地形图或遥感影
像确定调查线路。调查线路以乡镇(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等)为基本单元,选择行政村或群
落类型展开调查。填写附录 B;
3
DB44/T 2585—2024
c) 样地调查:对树种种类多、分布面积较大的区域,选择有代表性的林分,设置样方进行调查。
样方不宜设在林缘,不能跨越河流、道路。样方形状为正方形或长方形,面积要求:乔木林不
低于 400 m
2,灌木林不低于 25 m
2。调查内容包括树种名称、分布、数量、生境情况等。填写
附录 C。
7.2.4 典型林分和优良林分
7.2.4.1 确定原则
根据各个普查单元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需求,确定是否开展典型林分或优良林分调查,同时
确定调查的目的树种。确定原则如下:
a) 目的树种集中分布、处于中龄和近熟阶段的林分;
b) 地形平缓、交通方便、分布相对集中,面积宜在 0.3 hm
2以上;
c) 林分结构良好、密度适宜。郁闭度不低于 0.6;
d) 林木生长整齐、生长量及其它经济形状明显由于同类普通林分,没有经过人为破坏或未进行上
层疏伐的林分。
7.2.4.2 调查方法与内容
在确定的典型林分/优良林分内,选择代表性地段设置标准地,标准地形状为正方形或长方形,面
积要求:乔木林不低于400 m
2,灌木林不低于25 m
2。实测标准地内每木胸径、树高、冠幅等,填写附录
D。
7.2.5 优良单株/特异单株
指相同条件下某些性状明显超出同龄同树种的其它树木的单株树木,选优方法按照附录J规定执行,
调查内容包括树高、冠幅、特异性状等,填写附录E。
栽培利用的林木种质资源
7.3.1 资料查询
查询已有的技术档案和文献资料,重点查询已被人工栽培并在生产中广泛利用的树种或品种,以及
散布于民间的地方品种(农家品种)。初步掌握目的树种栽培情况,如栽培或引进树种的品种、地方品
种或农家品种、无性系、优良特性、种植区、种植面积等。
7.3.2 访谈
按7.2.2执行。
7.3.3 调查登记
在资料查询和访谈的基础上进行数据整理登记,人工栽培树种调查登记做到种类清楚(包括树种、
品种等)、种源清楚。填写附录A。
7.3.4 典型林分/优良林分调查
参照7.2.4。
7.3.5 特异单株/优良单株调查
参照7.2.5。
4
DB44/T 2585—2024
7.3.6 种质资源利用与民族植物学调查登记
调查当地少数民族对林木种质资源的传统利用情况,填写附录H。
古树名木和风水林
7.4.1 调查范围及内容
古树名木、古树群和风水林的种类、数量、分布、生境条件、生长现状以及受威胁程度。
7.4.2 调查登记
查询古树名木调查成果资料,进行实地核查。对没有登记在册古树名木进行补充调查。填写附录F
或附录G。
其他技术要求
7.5.1 林木种质影像
对每种种质的株型、生境以及叶(正面、反面、叶序等)、花、果实等细部特征拍摄图像,照片像
素不低于1600万,采用JPG格式保存。
7.5.2 植物鉴定
标本鉴定依据国家、地方植物志及其他专业文献。
8 内业整理
外业调查表整理
核对外业调查的范围、内容及各类调查表,补充遗漏调查内容,对外业调查表进行归类统计、汇总
并整理成册。
照片及影像整理
对拍摄的影像进行归类并备份。核对影像资料的编号、种质名称、拍摄时间、地点与外业调查表是
否一致。
凭证标本整理和鉴定
采集的标本应及时进行处理,制作凭证标本,并妥善保存备查。每个调查单元对每个调查物种制作
保存凭证标本至少3份,并附带标本签、凭证标本采集记录和鉴定签。对野外调查的树木现场无法确定
的树种,邀请专家通过拍摄植物照片、采集植物标本、凭证标本采集记录进行鉴定。鉴定参照7.5.2。
图件编绘
绘制植物园、树木园、良种基地、母树林、种子园、优良林分、采穗圃、保存圃、采种林、保存林
等位置图,按树种绘制种质资源分布图。
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以普查单元为单位,数据录入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并进行统计汇总。以树种为单位,统
计每个树种种质资源的分布点、分布总面积、株(份)数、优良林分的数量和面积、优树的数量等内容。
5
DB44/T 2585—2024
9 普查成果
普查成果包括:
a)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报告。编制格式要求见附录 I;
b)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
c) 林木种质资源目录、论文、专著等。
10 质量控制
检查方式
普查单位自查、县级复查、市级检查、省级核查。普查单位自查数量为总调查量的100%,市级检查
不少于调查总量的10%,省级核查不少于调查总量的5%。
检查内容
包括以下内容:
a) 组织管理:传达执行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的通知要求是否及时,组织机构和普查队伍是否及
时成立,野外调查人员是否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并经过技术培训等。
b) 外业普查:普查技术方案、调查路线是否合理,调查因子定性是否正确、测量是否精准,野外
普查记录表格填写是否正确、完整等。
c) 内业处理:表格数据统计汇总是否准确,图表、照片、文字等材料是否一致,标本制作和保存
是否规范等。
评价标准
以普查单元开展质量评价,质量评价结果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3个等次。评价标准见表1。
外业调查和内业整理评价指标中,若有1项指标不合格,质量等级判定为不合格;若均达到合格以
上,则按最低的1项标准评定。
6
DB44/T 2585—2024
表1 质量评价等次表
类别 评价内容与要求 等次
合格 不合格
1.组织 管理 是否成立组织机构和普查队伍 是 否
野外调查人员是否具有相关专业知识 是 否
是否开展技术培训 是 否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等次
2.外业 调查 优良 合格 不合格
样线 样线数量、样线长度、样线轨迹符合普 查方案要求 ≥95% 86%~94% ≤85%
样方 样方数量、样方面积符合普查方案要 求。 ≥95% 86%~94% ≤85%
种质资源种类数量 与林木种质资源参考名录数量相符。 ≥95% 86%~94% ≤85%
种质鉴定正确率 物种鉴定正确。 ≥95% 91%~94% ≤90%
3.内业 整理 调查因子正确率 经纬度、坡度、海拔、树龄、树高、胸 径、冠幅等测量误差小于5%。 ≥95% 91%~94% ≤90%
定性调查因子正确率 定性因子描述正确,填写无误。 ≥95% 91%~94% ≤90%
数据录入准确率 表格填写规范准确,植物特征部分图片 清晰。 ≥95% 91%~94% ≤90%
标本 标本制作保存规范,标签记录完整,标 签号与表格对应。 ≥95% 91%~94% ≤90%
种质信息漏登率 调查表格种质信息登记完整无遗漏。 ≤10% 11%~19% ≥20%
11 档案管理
应建立健全普查档案管理,档案内容应包括:
a) 管理与文书资料:文件、会议纪要、技术方案、工作总结、管理规章制度、技术经济责任合同、
普查报告等;
b) 外业调查资料:调查记录、外业登记表、凭证标本等。
c) 图件资料:林木种质资源分布图、照片、影像等。
7
DB44/T 2585—2024
附 A A A

(规范性)
林木种质资源调查登记表
附录A规定了林木种质资源调查登记内容。
表A.1 林木种质资源调查登记表
编号(1) 调查单位(2)
调查人(3) 填表人(4) 调 查 日 期(5)
市(6) 县(市、区) (7) 镇(乡、街道)(8) 调 查 地 点 (9)
种质名称(10) 种 中 文 名 (11) 种拉丁名(12)
树种类别(13) ○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 ○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 ○省级重点保护植物 ○我国特有树种 ○国外引进树种 ○其他树种
生活型(14) ○乔木 ○灌木 ○竹类 ○其他 常绿性(15) ○常绿 ○落叶 ○半常绿
资源类别(16) ○收集保存种质资源 ○野生种质资源 ○栽培种质资源 保存场所(17) ○种子园 ○采穗圃 ○母树林 ○试验林 ○植物园 ○树木园 ○保存林(圃) ○设施保存库 ○其他
资源类型(18) ○群体(种源、林分)○家系 ○个体(优树、无性系)○地方品种 ○选育品种 ○育种材料 ○其他
主要特性(19) ○高产 ○优质 ○抗病 ○抗虫 ○抗逆 ○高效 ○其他
主要用途(20) ○材用 ○食用 ○药用 ○防护 ○观赏 ○其他
具体用途(21)
生长习性(22) 开 花 结 果 特 性 (23)
特征特性(24) 观测地点(25)
原产地(26) 原产地海拔 (27) 原产地经度(28) 原产地纬度 (29)
原产地年均气温 (30) 原产地年均 降雨量(31) 原产地土壤特性 (32)
保存地海拔(33) 保存地经度 (34) 保存地纬度(35)
保存地年均气温 (36) 保存地年均 降雨量(37) 保存地土壤特性 (38)
保存方式(39) ○原地保存 ○异地保存 ○设施保存 所处场所面积 或库容(m 2/m 3)(40)

保存材料来源类 型(41) ○植株 ○种子 ○营养器官(穗条、块根、根穗、根鞭等) ○培养物(组培材料) ○其他 保 存 株 数 (42)
8
DB44/T 2585—2024
表A.1 林木种质资源调查登记表(续)
结实和产穗情况 (43) 种植日期(44)
照片编号(45)
注1:普查对象规定的4种类型种质资源,均应填写《林木种质资源调查登记表》。 注2.各项填写说明。 (1)编号:调查表的编号。县级行政区代码(六位数字)+用户代码(两位数字)+下划线(_)+zy(资源登记表)+ 顺序号,如44018301_zy0001表示广州市增城区01用户记录的第1个资源登记,县级行政区代码按附录K执行(下同)。 (2)调查单位:具体开展普查工作的单位全称。 (10)种质名称:每份林木种质资源的中文名称,示例:杉木融水种源。 (11)种中文名:种质资源在植物分类学上的中文种名或亚种名。 (12)种拉丁名:种质资源在植物分类学上的拉丁文,示例:Pinus tabuliformis,外业阶段可不填。 (13)树种类别:根据树种属性选填,打“√”表示,可多选。 (14)~(17):打“√”,单选。 (18)~(20):打“√”,可多选。 (21)具体用途:林木种质资源的具体用途和价值。如:生态防护树种、纸浆材、种子可榨取工业用油、园林绿化等。 (22)生长习性:描述林木在长期自然选择中表现的生长、适应或喜好。如落叶乔木、直立生长、喜光、耐盐碱、 喜水肥、耐干旱等。 (23)开花结实特性:林木种质资源开花和结实周期,如,11年~13年始花期,结实大小年周期2年~3年等。 (24)特征特性: (25)观测地点:林木种质资源形态、特征特性观测的地点。 (26)原产地:林木种质资源的原产地,如广州市增城区。 (27)原产地海拔:单位为m。 (28)原产地经度:格式为DDD°FF′MM″,其中DDD为度,FF为分,MM为秒。 (29)原产地纬度:格式为DDD°FF′MM″,其中DD为度,FF为分,MM为秒。 (30)原产地年均气温:通常用当地最近气象台站的近30 a~50 a的年均温度(℃)。 (31)原产地年均降雨量:通常用最近气象台站的30 a~50 a的年均降水量。 (32)原产地土壤特性:林木种质资源原产地的土壤条件,包括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壤酸碱度等。 土壤类型: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寒棕壤、褐土、黑钙土、栗钙土、 棕钙土、黑垆土、荒漠土、草甸土、漠土等。 土壤质地:轻壤土、中壤土、沙土、粘土、重壤土。 土壤酸碱度:pH值或pH值区间。pH值区间用pHa.0 ~pHb.0表示。 (33)保存地海拔:单位为m。 (34)保存地经度:格式为DDD°FF′MM″,其中DDD为度,FF为分,MM为秒。 (35)保存地纬度:格式为DDD°FF′MM″,其中DD为度,FF为分,MM为秒。 (36)保存地年均气温:通常用当地最近气象台站的近30 a~50 a的年均温度(℃)。 (37)保存地年均降雨量:通常用最近气象台站的30 a~50 a的年均降水量。 (38)保存地土壤特性:林木种质资源原产地的土壤条件,包括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壤酸碱度等。 (39)保存方式:根据其具体方式选择一种,打“√”,单选。 (40)保存场所的面积或库容:种子库填写库容(m 3),其他均填写面积(m 2)。 (41)保存材料来源类型:根据其具体类型选择,打“√”,单选。 (42)保存株数:每份林木种质资源所保存的株数。 (43)结实和产穗情况:填写种子园、采种林的结实情况,采穗圃资源的产穗情况,其他可不填。
9
DB44/T 2585—2024
表A.1 林木种质资源调查登记表(续)
(44)种植日期:种植林木种质资源的日期,采用年-月-日格式,例如2023-04-12。 (45)图像编号:该份资源对应图片的文件名。表格编号+下划线(_)+树种名+下划线(_)+部位+顺序号, 例子:44018301_zy0001_红锥_树枝1。
10
DB44/T 2585—2024
附 B B B

(规范性)
林木种质资源样线调查表
附录B规定了林木种质资源样线调查登记内容。
表B.1 林木种质资源样线调查表
编号(1) 样线编号(2) 样线名称或调查地点(3) 调查人(4) 填表人(5)
县(市、区)(6) 镇(乡、街道)(7) 调查日期(8)
物种登记
树 种 编 号 ( 9 ) 中 文 名 ( 10 ) 拉 丁 名 ( 11 ) 经 度 ( 12 ) 纬 度 ( 13 ) 海 拔 ( 14 ) 生 活 型 ( 15 ) 资 源 面 积 ( 16 ) 资 源 株 数 ( 17 ) 野生 栽培
分 布 方 式 ( 18 ) 天 然 更 新 ( 19 ) 结 实 情 况 ( 20 ) 生 境 ( 21 ) 坡 向 ( 22 ) 坡 度 ( 23 ) 坡 位 ( 24 ) 标 本 号 ( 25 ) 品 种 名 称 ( 26 ) 栽 培 环 境 ( 27 ) 资 源 类 型 ( 28 ) 种 植 日 期 ( 29 ) 照 片 编 号 ( 30 )


注:填表说明。 (1)编号:调查表编号。县级行政区代码+用户编号(两位数字)+下划线(_)+yx(样线调查)+顺序号, 如44018301_yx1表示广州市增城区01用户调查的1号样线。 (2)样线编号:样线调查时填写调查样线的编号,如广州市增城区1号样线,编号为gzzc01。 (3)样线名称或调查地点:样线调查时填写调查样线的名称,如营盘沟,样线以外调查时填写调查的具体地点。 (4)树种编号:样线中每个树种的编号,样线编号+下划线(_)+顺序号,如44018301_yx13_2。 (15)生活型:选择乔木、灌木、竹类、藤木、草本、其他填写。 (16)资源面积:实测或估测每个群落该树种的面积,单位为m 2。 (17)资源株数:实测或估测每个调查地点或每条样线调查范围内该树种的株数,单位为株, 可填写具体的树种或选填范围1-3、4-9、10-20、21-49、50-99、≥100。 (18)分布方式:野生林木种质资源填写,分为集中、片状、散生、零星3类,选填。 (19)天然更新:野生林木种质资源填写,根据观测选填实生、萌蘖、未见。 (20)结实情况:根据观测选填:开花或结实、未见花果。 (21)生境:分为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草地、荒漠、高山灌丛。 (22)坡向:分为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无。 (23)坡度:可采用测高仪实测,单位为“度”。 (24)坡位:分为山脊、上坡、中坡、下坡、山谷、平地。 (25)标本号:采集标本的编号,按相同的规则编号。 (26)品种名称:栽培品种填写,种质资源的品种名称。 (27)栽培环境:选择荒山造林、城镇绿化、经济果园、农村四旁填写。
11
DB44/T 2585—2024
表B.1 林木种质资源样线调查表(续)
(28)资源类型:分为乡土树种、国外引进树种、外地引种栽培树种、地方品种、选育品种(指经过审定或认定的良 种,新品种)、育种材料(指未经审定的可作为育种原始材料使用和储备的种质资源,包括优良林分、优树、半同胞 家系、全同胞家系、杂交后代、无性系等),其他,按实际情况选填。 (29)种植日期:种植林木种质资源的日期,采用年-月-日格式,例如2023-04-12。 (30)照片编号:样线树种编号+下划线(_)+树种名+下划线(_)+部位+顺序号,如61011803_yx12_6_红锥_全株1。 其它内容填写参照附录A。
12
DB44/T 2585—2024
附 C C C

(规范性)
野生林木种质资源样方调查表
附录C规定了野生林木种质资源样方调查登记内容。
表C.1 野生林木种质资源样方调查表
编号(1) 样方编号(2) 样方大小(3) 调查人(4) 填表人(5)
县(市、区)(6) 镇(乡、街道)(7) 调查日期(8)
调查地点(9) 经度(10) 纬度(11) 海拔(12)
坡向(13) ○北坡 ○东北坡 ○东坡 ○东南坡 ○南坡 ○西南坡 ○西坡 ○西北坡 ○无坡向 坡度(14) 坡位(15) ○山脊 ○上坡 ○中坡 ○下坡 ○山谷 ○平地
群落类型(16) 干扰程度(17) ○无 ○轻 ○中 ○重
人为干扰类型(18) ○采集 ○放牧 ○狩猎 ○开矿 ○开荒 ○旅游 ○林业生产 ○无 ○其它
郁闭度(19) 灌木盖度(20) 草本盖度(21)
生境(22) ○林地 ○疏林地 ○灌木林地 ○草地 ○荒漠 ○高山灌丛
土壤类型(23) 土壤质地(24) 土壤pH值 (26) 母岩母质 (27)
物种登记
层次(乔木、灌木) (28) 中 文 名 (29) 拉 丁 名 (30) 数量(株/丛) 平均树高 (33) 平均胸径 (34) 照片编号 (35)
成年树(31) 幼苗(32)

注:填表说明。 (2)样方编号:样线号+顺序号,如sxlb25-1。 (3)样方大小:乔木林地样方大小为20×20或20×30,灌木林地样方大小为5×5,草地样方大小为1×1或2×2, 单位为m。 (16)群落类型及组成:填写样方内林木种质资源群落的类型及组成,如栎类阔叶林。 (18)人为干扰类型:可多选。 (28)层次:分为乔木、灌木、藤本、草本,单选。 其它内容填写参照附录A。
13
DB44/T 2585—2024
附 D D D

(规范性)
优良林分标准地调查表
附录D规定了优良林分标准地调查登记内容。
表D.1 优良林分标准地调查表
编号(1) 调查人(2) 填表人(3) 调查地点(4) 调查日期(5)
县(市、区)(6) 镇(乡、街道)(7) 经度(8) 纬度(9) 海拔(10)
中文名(11)
○北 坡 ○东北坡 ○东 坡
坡向(14)
○东南坡 ○南 坡 ○西南坡
○西 坡 ○西北坡 ○无坡向
土 壤 类 型 土壤质地(18)
(17)
植 被 类 型 (21) 林龄(22) ○天然林 ○人工林
起源(25)

林 分 面 积
(28)
林分健康状
况(30)
平 均 胸 径 平均树高(m)
(cm)(33) (34)
株号(37) 胸径(cm) 树高(m)(39)
(38)
注:填表说明。
拉 丁 名 (12) 标准地大小 (13)
○山脊 ○上坡
坡度(15) 坡位(16) ○中坡 ○下坡
○山谷 ○平地
土 壤 pH 值 (19) 人工林种 源(26)
母 岩 母 质 (20) 密度(株/公 顷)(24)
树 种 组 成 (27)




(m



3)(29)

结实情况 (31)
平均枝下高 (m)(35)


林分照片编号(32)

平 均 冠 幅 (m)(36)
标准地每木检尺
枝 下 高 冠 幅 ( m ) 树干通直度 照 片 编 号
(m) (40) (41) (42) (43)
备注(44)
(1)编号:典型/优良林分标准地的编号。县级行政区代码+用户编号(两位数字)+下划线(_)+bzd(典型/优良林分 标准地调查表)+顺序号,如44018301_bzd1表示广州市增城区01用户调查的第1个标准地;当与样线中的树种关 联调查时,编号为:样线编号+下划线(_)+树种编号+下划线(_)+bzd(典型/优良林分标准地调查表), 如:44018301_yx13_6_bzd表示广州市增城区01用户调查的13号样线6号树种关联的典型/优良林分标准地。 (13)标准地大小:乔木林地标准地大小为20×20或20×30,灌木林地标准地大小为5×5, 草地标准地大小为1×1或2×2,单位为m。 (21)植被类型:填写具体的森林植被类型,如松栎针阔混交林等。 (26)人工林种源:如为人工林优良林分,根据造林资料调查该林分的种源。 (27)树种组成:优良林分的树种组成比例。
表D.1 优良林分标准地调查表(续)
14
DB44/T 2585—2024
(29)每公顷蓄积量:根据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求算。 (30)林分健康状况:根据物种丰富度,群落结构,生长状况,更新状况、病虫害程度等综合评价林分健康状况, 填写优良、中、差。 (31)结实情况:描述优良林分结实情况。 (32)林分照片编号:调查表编号+下划线(_)+顺序号,如44018301_bzd1。 (33)~(36)根据每木调查数据求算平均值。 (37)株号:标准地编号+下划线(_)+顺序号,如440183_yx13_6_bzd_1。 (43)照片编号:株号+下划线(_)+树种名+下划线(_)+部位+顺序号,如44018301_bzd1_1_红锥_全株1。 其它内容填写参照附录A。
15
DB44/T 2585—2024
附 E E E

(规范性)
优良/特异单株调查表
附录E规定了优良/特异单株调查登记内容。
表E.1 优良/特异单株调查表
编号(1) 调查人(2) 填表人(3) 调查地点(4) 调查日期(5)
县(市、区)(6) 镇(乡、街道)(7) 经度(8) 纬度(9) 海拔(10)
中文名(11) 拉丁名(12)
树 高 ( m ) (13) 胸径(cm)(14) 冠 幅 ( m ) (15) 枝下高(m) (16)
坡向(17) ○北 坡 ○东北坡 ○东 坡 ○东南坡 ○南 坡 ○西南坡 ○西 坡 ○西北坡 ○无坡向 坡 度 (18) 坡位(19) ○山脊 ○上坡 ○中坡 ○下坡 ○山谷 ○平地
土 壤 类 型 (19) 土壤质地(20) 土 壤 pH 值 (21) 母 岩 母 质 (22)
重要特征描述(23)
特异/优良部位
树形树干



果实
种子
其他
凭证标本编号(24) 照片编号(25)
注:填表说明。 (1)编号:优良/特异单株的编号。县级行政区代码+用户编号(两位数字)+下划线(_)+dz(优良/特异单株调查表) +顺序号,如44018301_dz1表示广州市增城区01用户调查的第1株特异/优良单株;当与样线中的树种关联调查时,编号 为:样线编号+下划线(_)+树种编号+下划线(_)+dz(特异/优良单株调查表),如:44018301_yx13_6_dz表示广州市 增城区01用户记录的13号样线6号树种关联的优良/特异单株调查。 (16)枝下高:测量从地面到树木主干上最低分枝的高度。 (24)凭证标本号:填入关联的凭证标本或DNA样本编号。 (25)照片编号:调查表编号+下划线(_)+树种名+下划线(_)+部位+顺序号,如44018301_dz1_红锥_全株1。 其它内容填写参照附录A。
16
DB44/T 2585—2024
附 F F F

(规范性)
古树名木调查表
附录F规定了古树名木调查登记内容。
表F.1 古树名木调查表
编号(1) 调查人(2) 填表人(3) 调查地点(4) 调查日期(5)
县(市、区)(6) 镇(乡、街道)(7) 经度(8) 纬度(9) 海拔(10)
中文名(11) 拉丁名(12)
资源类别(13) □古树 □名木 性别(14)
树高(m)(15) 胸径(cm)(16) 冠幅(m)(17)
传说年龄(年) (18) 估测年龄(年) (19) 实际年龄(年) (20)
生长势(21) ○正常 ○衰弱 ○濒死 ○死亡
坡向(22) ○北 坡 ○东北坡 ○东 坡 ○东南坡 ○南 坡 ○西南坡 ○西 坡 ○西北坡 ○无坡向 坡度(23) 坡位(24) ○山脊 ○上坡 ○中坡 ○下坡 ○山谷 ○平地
重要特征描述(25)
历史传说或来历(26)
保护措施(27) ○挂牌保护 ○未挂牌保护 挂牌编号(28) 是否有专人管护 (29) ○是 ○否
管护单位或个人(30)
存在问题(31)
建议(32)
照片编号(33)
注:填表说明。 (1)编号:古树群的编号。县级行政区代码+用户编号(两位数字)+下划线(_)+gs(古树名木调查表)+顺序号, 如44018301_gs1表示广州市增城区01用户调查的第1株古树名木;当与样线中的树种关联调查时,编号为: 样线编号+下划线(_)+树种编号+下划线(_)+gs(古树名木调查表),如:44018301_yx13_6_gs表示广州市 增城区01用户调查的13号样线6号树种关联的古树名木。 (13)资源类别:可多选。 (14)性别:单选。 (18)传说年龄:有传说,无据可依的作“传说年龄”。 (19)估测年龄:估测前要认真走访,根据不同树种的年平均生长量估计。有传说年龄的,可同时填写估测年龄。 (20)实际年龄:凡是有文献、史料及传说有据的可视作“真实年龄”。 (25)要特征描述:包括特异性状,特殊性状描述,如树体连生、基部分杈、雷击断梢、干腐、根腐等,如有严重 病虫害,简要描述种类及发病状况。
17
DB44/T 2585—2024
表F.1 古树名木调查表(续)
(26)历史传说或名木来历:简明记载群众中或历史上流传的对该树的各种神奇故事,以及与其有关的名人轶事和 特异性状的传说等。 (30)管护单位或个人:根据调查情况,如实填写具体负责管护古树名木的单位或个人。无单位或个人管护的,要说明。 (31)存在问题:提出主要针对该树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周围环境不利因素。 (32)建议:简要提出今后保护对策建议。 (33)照片编号:调查表编号+下划线(_)+树种名+下划线(_)+部位+顺序号,如44018301_gs1_红锥_全株1。 其它内容填写参照附录A。
18
DB44/T 2585—2024
附 G G G

(规范性)
古树群调查表
附录G规定了古树群调查登记内容。
表G.1 古树群调查表
编号(1) 调查人(2) 填表人(3) 调查地点(4) 调查日期(5)
县(市、区)(6) 镇(乡、街道)(7) 经度(8) 纬度(9) 海拔(10)
生长场所(11) ○乡村 ○城区 权属(12) ○国有 ○集体 ○个人 ○其他
坡向(13) ○北坡 ○东北坡 ○东坡 ○东南坡 ○南坡 ○西南坡 ○西坡 ○西北坡 ○无坡向 坡度(14) 坡位(15) ○山脊○上坡○中坡 ○下坡○山谷○平地
古树群株数(16) 古树群面积(hm 2) (17)
古树群树种登记
树种编号 (18) 中 文 名 (19) 拉 丁 名 (20) 株数(21) 平均树高 (m) (22) 平均胸径 (cm)(23) 平均冠幅 (m) (24) 平均年龄 (年)(25) 生 长 势 (26) 照片 编号(27)

其他树种(28)
重要特征描述(29)
历史传说或来历(30)
管护单位或个人(31)
存在问题(32)
建议(33)
古树群照片编号(34)
注:填表说明。 (1)编号:古树群的编号。县级行政区代码+用户编号(两位数字)+下划线(_)+gsq(古树群调查表)+顺序号,如 44018301_gsq1表示广州市增城区01用户调查的第1个古树群;当在样线中关联调查时,编号为:样线编号+下划线(_)+gsq (古树群调查表)+顺序号,如44018301_yx13_gsq1表示广州市增城区01用户调查的13号样线关联的第1个古树群。 (18)树种编号:该古树群中树种的编号,古树群编号+下划线(_)+顺序号,如44018301_yx13_gsq1_2。 (28)照片编号:古树群树种编号+下划线(_)+树种名+下划线(_)+部位+顺序号,如44018301_gsq1_2_红锥_全株1。 (29)其他树种:填写该古树群内除以上记录树种以外的树种中文名。 (30)古树群重要特征描述:包括奇特、怪异性状,特殊性状描述,如树体连生、基部分杈、雷击断梢、干腐、根腐等, 如有严重病虫害,简要描述种类及发病状况。 (31)古树群历史传说或来历:简明记载群众中或历史上流传的对该古树群的各种传说故事,以及与其有关的名人轶事 和特异性状的传说等。字数多的可以记在该树卡片的背后,字数在300字以内。 (32)管护单位或个人:根据调查情况,如实填写具体负责管护古树名木的单位或个人。无单位或个人管护的,要说明。 (33)存在问题:提出主要针对该古树群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周围环境不利因素。 (34)建议:简要提出今后保护对策建议。 (35)古树群照片编号:调查表编号+下划线(_)+顺序号,如44018301_gsq1_1。 其它内容填写参照附录A。
19
DB44/T 2585—2024
附 H H H

(规范性)
种质资源利用与民族植物学调查表
附录H规定了种质资源利用与民族植物学调查登记内容。
表H.1 种质资源利用与民族植物学调查表
编号(1) 调查人(2) 填表人(3) 调查地点(4) 调查日期(5)
县(市、区)(6) 镇(乡、街道)(7)
中文名(8) 拉丁名(9) 当地名称(10)
资源类型(11) ○野生资源 ○地方品种 ○农家品种 ○其它
利用部位(12) ○根 ○茎 ○树皮 ○叶 ○花 ○果 ○种子 ○全株 ○地上部分 ○地下部分 ○木材
加工方式(13)
上一章:桔皮果胶的超声提取研究 下一章:酵母抽提物在欧美调味品中应用趋势

相关文章

小分子与蛋白质作用的谱学及应用 啤酒糟蛋白提取模型的建立 GB/T 34800-2017 蛋白酶K酶活力及杂质检测方法 啤酒制造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的评估 混凝土桥梁火灾损伤检测评估方法与应用 GB/T 42216.2-2022 分子体外诊断检验 福尔马林固定及石蜡包埋组织检验前过程的规范 第2部分:分离蛋白质 光谱法和分子对接模拟技术研究异烟肼对人血清白蛋白和过氧化氢酶的特异性结合及抑制作用 YY/T 1805.2-2021 组织工程医疗器械产品 胶原蛋白 第2部分:I型胶原蛋白分子量检测-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