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8-
2011 No.7 Serial No.232
China Brewing
利用动态分析方法提高白酒产品质量
刘淑玲,赵德义,赵德才
(山东景芝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安丘262119)
ExperienceExchanges
摘要成品酒存在的质量间题,有些是由于包装材料的不合格或包装材料存在缺陷造成的,有些是由于管理不到位或责任心不强
造成的,采用统计技术对产品质量进行动态分析,找出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并加以改进,可提高成品酒的质量。关键调:动态分析;包装材料;不合格;成品酒:白酒质量
中图分类号:TS2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4-5071(2011)07-016803
ApplicationofdynamicanalysismethodforqualityimprovementofChineseliquor
LIU Shuling, ZHAO Deyi, ZHAO Decai
(Shandong Jingzhi Liquor Co, Ltd, Anqiu 262119, China)
Abstract: Some quality problems of Chinese liquor may cause by application of unqualified or defectiveness of package material, and may due to lack of management or responsibility.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n product quality were found out and improved by dynamic analysis of product quality using statistical techniques for quality improvement of final product.
Key words: dynamic analysis; package material; unqualified; final product; liquor quality
白酒企业成品酒的质量问题,除酒质本身质量外,有些是由于包装材料的不合格或包装材料存在缺陷造成的,有些是由于包装过程管理控制不当造成的。采用数理统计技术和相关图表对产品质量进行动态分析,找出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并加以控制,可提高成品酒的质量,防止不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产品出厂,是白酒企业急待解决的问题。 1实施过程
1.12010年公司成品酒质量检验情况分析 1.1.1产品质量月度情况分析图表
2010年全年共包装成品酒3000多批,以1月份为例,1月份共包装成品白酒360批,抽样规则按GB/T2828.1进行抽样,检查方法按公司技术标准Q/SJJG15-06-2010执行,结果见表1。
针对2010年1~12月份包装二厂成品白酒抽查过程中
发现的主要不合格项,制成图1。 1.1.2全年产品质量分析
由图1可以看出,(1)4月份的产品质量出现异常,瓶内甚浮物(2成为主要不合格项。(2)其他月份的主要不合格项是商标歪斜、商标不严、商标不正、封签不正、瓶子不
干净及胶帽偏套等,这些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1.2分析造成不合格的主要原固,制定具体措施
1.2.1正常月份产品质量扣分原因分析及纠正措施
公司包装二厂拥有8条半自动包装线,冲瓶、灌装、封箱、压盖等工序都是机械设备自动化完成;做盒、贴商标、贴封签、套胶帽等是手工操作。500多名包装工人,日生产量近20万瓶。如此大的包装量以及手工操作不可避免的存在个性化差异,以致造成商标位置、商标与酒瓶的熨贴程
收稿日期:2011-03-07
度、标签粘贴位置有细微差异,胶帽套偏等。这些不合格项不是系统误差,属偶然误差,它可以通过加强工艺管理,对相关岗位的包装工进行技术培训等方式,尽量将这些差异做到最小,做到标准之内。为此,质量管理处多次进行包装工人及其他部门相关人员的培训。以提高公司的产品质量。
表12010年1月份包装二厂质量抽查情况
Table 1. Quality of spotcheck samples in January 2010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不合格项商标距离超差(4mm~5mm) 商标歪斜折标(签) 破标不合格标商标不严胶帽偏套胶帽不产胶帽破的胶帽字不清瓶盖不严(正) 瓶盖不合格瓶盖漏酒掉盖瓶内浮悬物瓶子不净
扣罚分数
自序号
40 322.5 20 6 4 231 53.5 11 5.5 11 14 4 12 10 29 61.5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E
不合格项瓶内脏封签不牢封签不正封箱不牢封箱不正不合格箱奖卡不正烤资不完整码不清泡沫破铁桶底不严盒颜色不一致小标掉在瓶底挂钥匙掉盒里盒防伪线开
扣罚分数 2 98.5 88 21.5 11.5 3 39.5 14 4 4 2 8 5 3 2
1.2.2异常月份产品质量扣分原因分析及纠正措施
产品质量扣分原因分析:主要针对4月份的产品质量进行分析,产品质量的主要不合格项:瓶内悬浮物、商标歪
作者简介:刘淑玲(1969-),女,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白酒的生产及质量管理工作。
ICS 01.100.01
CCS A 04 DB42
湖
北 省 地 方 标 准
DB42/T 2359—2024
标准地名图集编绘技术规程
Code of practice for compilation of atlas of standard toponymy
2024 - 12 - 31 发布
2025 - 02 - 28 实施
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42/T 2359—2024
目
次
前言 ................................................................................. I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基本要求 .............................................................................2
5 资料收集与分析 .......................................................................3
6 符号和注记设计 .......................................................................3
7 内容和结构 ...........................................................................4
8 标准地名数据处理 .....................................................................8
9 地图编绘 .............................................................................9
10 版式与装帧设计 .....................................................................11
11 质量控制要求 .......................................................................11
附录 A(资料性)标准地名图图式 .........................................................13
附录 B(资料性)城区图图式 .............................................................16
附录 C(资料性)影像图图式 .............................................................19
参考文献 ..............................................................................23
I
DB42/T 2359—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湖北省国土测绘院提出。
本文件由湖北省民政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主要起草单位:湖北省国土测绘院、湖北省民政厅、湖北省标准化与质量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谭文专、熊忠招、李永刚、谭磊、孟鹏燕、熊唯、李亚、何苗苗、孟爽、张瓅
文、江瑶、叶玲、徐昌洪、佘易芳、杨虎、屈嘉昕、夏竹君、刘丽红、李元熙、钱小将、肖加强、刘建
伟、郭文峰、韩俊、张悦、胡兵、孙博博、张芳、杨丹、陈曦、唐帅。
本文件实施应用中的疑问,可咨询湖北省民政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联系电话:027-88226002,
邮箱hbsbyfws@126.com;或者牵头起草单位,联系电话:027-82415755转2510,邮箱:1965306416@qq.com。
对本文件的有关修改意见建议请反馈至湖北省国土测绘院,联系电话:027-82415755转2510,邮箱:
1965306416@qq.com;或者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联系电话:027-87811019,邮箱:hbbzhc@163.com。
III
DB42/T 2359—2024
标准地名图集编绘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省、地、县级标准地名图集的基本要求、资料收集与分析、符号和注记设计、内容和
结构、标准地名数据处理、地图编绘、版式与装帧设计、质量控制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省、地、县级标准地名图集的编制、公开出版。其他类型地名图可参考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12343.1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 第1部分:1:25 000 1:50 000 1:100 000 地形图
编绘规范
GB/T 12343.2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 第2部分:1:250 000 地形图编绘规范
GB/T 12343.3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 第3部分:1:500 000 1:1 000 000 地形图编绘规
范
GB/T 14511 地图印刷规范
GB/T 18521 地名分类与类别代码编制规则
GB/T 19996 公开版纸质地图质量评定
GB/T 22483 中国山脉山峰名称代码
GB/T 24356 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
GB/T 35633 公开版地图地名表示通用要求
GB/T 35764 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要求
GB/T 38210 地名 术语
3 术语和定义
GB/T 17693.1—2008和GB/T 23295.1—2009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地名 geographical names
人们对各个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
[来源:GB/T 17693.1—2008,2.1]
标准地名 standard of geographical names
根据国家有关法规经标准化处理,并按国家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批准、公布和使用的地名。
[来源:GB/T 23295.1—2009,3.6]
标准地名图集 atlas of standard toponymy
以表示标准地名及其空间分布为主题的专题地图集。
1
DB42/T 2359—2024
4 基本要求
坐标系统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投影方式
单张制图区域为省域,采用双标准纬线正轴等角圆锥投影;单张制图区域为地、县域,采用高斯-
克吕格投影,根据成图比例尺选择分带方式,当成图比例尺大于或等于1:10 000时,按3°分带,成图
比例尺小于1:10 000时,按6°分带。
比例尺
综合考虑图集幅面、制图区域范围和信息详细程度等因素,比例尺分母以千位取整。
图集开本设计
一般根据行政级别及用途确定图集开本尺寸,省、地、县级图集的开本尺寸见表1。
表1 图集开本尺寸
图集类型 开本开幅 开本尺寸(单位:mm) 纸张尺寸(单位:mm)
省级标准地名图集 大度八开 285×420 889×1194
地级标准地名图集 正度八开 260×370 787×1092
县级标准地名图集 大度十六开 210×285 889×1194
技术流程
标准地名图集按资料收集与分析、地图设计、数据处理、地图编绘、地图审校、地图印刷与出版等
流程编绘,标准地名图集编绘技术流程图参见图1。
2
DB42/T 2359—2024
国家 1:100 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国家 1:25 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地名普查数据库
湖北省乡级勘界数据库
资料收集与分析
地图设计
数据处理
地图编绘
地图审校
地图印刷与出版
图1 标准地名图集编绘技术流程图
5 资料收集与分析
地名图集编绘所使用的资料应来源于职能部门(例如民政、交通、自规、水利等),保证资料的
权威性、数据的现势性和内容的科学性,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公开地图上使用的影像数据地面分辨率不得优于 0.5m。
重要要素的现势性应保持在一年以内。
编绘前应充分了解制图区域的资料情况,并对搜集的各类图件、地理信息数据、文字、影像以及
制图数据等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对资料的正确性、完备性进行评价,保证资料满足使用的需要。
6 符号和注记设计
符号设计把握可定位性、简洁性、易感受性、逻辑性、系统性等基本原则,具体包含但不限于以
下内容:
a) 可定位性:保证地名在地图上的精度;
b) 简洁性:构图应简洁、图形应规则,易于识别、记忆和定位;
c) 易感受性:符号要易于理解和感受其内涵,轻松记住其表达的含义;
d) 逻辑性:同类地名符号应保持延续性和通用性,体现地名之间的联系;
e) 系统性:设计符号要考虑符号之间的相互关系,使符号能系统、全面、完整地表现出地名之间
的关系。
3
DB42/T 2359—2024
注记设计应考虑字体、字大、字色,根据地名的不同类别与相互关系进行设计。
根据图幅实际需求,应统一选用图例规定符号和注记,参考附录 A、附录 B、附录 C。
附录 A 给出了省、地、县、乡级政区标准地名图参考符号样式和注记,附录 B 给出了城区标准地
名图参考符号样式和注记,附录 C 给出了影像图参考符号样式和注记。
附录 A、附录 B、附录 C 中的符号和注记参数均为图上尺寸,使用附录 A、附录 B、附录 C 图式时,
也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地名要素特征及用图需要增补或调整符号。
7 内容和结构
地名图集
地名图集由封面、扉页、版权页、编委会、序言、编辑说明、目录、图例、序图组、标准地名图组、
附录和地名索引、封底组成。其中,序图组、标准地名图组以及附录和地名索引是地名图集的主体。
序图组
序图组包括简介、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地形地势、交通路网、名镇名村、政区变迁等,见表 2。
表2 序图组内容
序图组 省级标准地名图集 地级标准地名图集 县级标准地名图集
简介 本省简介,从自然、经济、交 通、政区沿革等多个方面介 绍。 本地级单位简介,从自然、经济、 交通、政区沿革等多个方面介绍。 本县级单位简介,从自然、经济、 交通、政区沿革等多个方面介绍。
地理位置 本省在中国(含南海诸岛)的 位置图,反映该省在全国境内 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全貌。 主要表示国界线、省级界线和 特别行政区界;省会级重要城 市;重要河、湖及海域等。 本地级单位在所属省级单位的位置 图,反映该地级单位在所属省级单 位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全貌。主 要表示省级界线和地级界线;省 会、地级、县级等重要城市;重要 河、湖等。 本县级单位在所属地级单位的位置 图,反映该县级单位在所属地级单 位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全貌。主 要表示省级界线、地级界线和县级 界线;省会、地级、县级、乡级等 重要城市;重要河、湖等。
行政区划 反映本省范围内的行政区划全 貌。主要表示县级以上界线; 省会、地级市等重要城市;重 要河、湖及海域等,另附最新 该省行政区划统计表。 反映本地级单位范围内的行政区划 全貌。主要表示县级以上界线;地 级市、县级等重要城市和部分建制 村名称;重要河、湖等,另附最新 该地级单位行政区划统计表。 反映本县级单位范围内的行政区划 全貌。主要表示乡级以上界线;地 级市、县级等重要城市、全部建制 村名称和选取标注居民点;重要 河、湖等,另附最新该县级单位行 政区划统计表。
地形地势 反映本级境内的地势全貌,用数字地貌晕渲及分层设色法表示地形地势;表示重要的水系、山脉和山峰名 称、其他自然地理实体名称以及重要行政区划驻地等要素。
交通路网 主要表现本省境内现阶段陆地 交通发展情况,详细表示该省 内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 道名称和编号,部分县级公 路。 主要表现本级单位境内现阶段陆地 交通发展情况,详细表示该地级单 位内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 名称编号,全部县级公路和部分乡 道。 主要表现本级单位境内现阶段陆地 交通发展情况,详细表示该县级单 位内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 名称编号,全部县级公路和部分乡 道。
4
DB42/T 2359—2024
表 2 序图组内容(续)
序图组 省级标准地名图集 地级标准地名图集 县级标准地名图集
名镇名村 主要表现本级境内列入中国历史文 化名镇名村的地名分布,以及图片 和文字介绍,反映该级境内名镇名 村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 根据实际情况选做。 根据实际情况选做。
政区变迁 选取多个年份节点,反映不同时期县 级以上行政区划变动情况,包括行政 建制设置和撤销、政区名称更名、行 政区划调整、行政级别升降及行政机 构驻地迁移等内容。不同时期之间县 级以上行政区划的主要变动情况用 附表或文字说明。 选取多个年份节点,反映不同 时期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变动情 况,包括行政建制设置和撤销、 政区名称更名、行政区划调整、 行政级别升降及行政机构驻地 迁移等内容。不同时期之间县 级以上行政区划的主要变动情 况用附表或文字说明。 选取多个年份节点,反映不同时期乡 级以上行政区划变动情况,包括行政 区划建制设置和撤销、政区名称更 名、行政区划调整、行政级别升降及 行政机构驻地迁移等内容。不同时期 之间的乡级以上行政区划的主要变 动情况用附表或文字说明。
标准地名图组
7.3.1 省级标准地名图集是以地级行政区划(或省级直辖行政单位)为单元,每一单元包括地级地名
图、地级概况、城区图、县级地名图,见表 3。
表3 省级标准地名图集内容和结构
结构 内容
地级 地名图 每一地级行政区域一幅图。 (1)主区。主区按县级行政单元设色。表示到县级界线;主区内行政区域驻地全部表示,群众 自治组织类地名宜完全选取,居民点类地名视情况部分选取;表示铁路、高等级公路、国道、 省道,县乡道部分选取;根据地图比例尺的大小,选取表示主要陆地水系类、陆地地形类、纪 念地、旅游景点类、水利设施类地名。 (2)本省级相邻地级单位。表示到地级界线;行政区域驻地全部表示,群众自治组织类地名选 取密度约为主区的 50%;表示铁路、高等级公路、国道、省道;选取六级以上水系,注意保持 所有交通网、水系网的连通性;表示本省邻地级单位表面注记。 (3)相邻省级单位。表示到省级界线。乡级以上行政区域驻地全部表示;选取六级以上水系; 表示铁路、高等级公路、国道;表示邻省级单位表面注记。
地级概况 (1)每个地级政区的文字简介,以政区演变、重要地名演义(变化)、地方风土人情、历史文 化名城(镇)、风景文化以及名胜古迹、交通旅游等为主要内容。 (2)代表地区特色的各类照片 1~3 张。 (3)行政区划统计表。 (4)文字简介字数宜保持统一。
5
DB42/T 2359—2024
表 3 省级标准地名图集内容和结构(续)
结构 内容
城区图 (1)主要表示由街道、建成区、空地、绿化地(公园)、水系等构成的城区平面图。突出表 示街道及名称,省、地、县、乡、村(居)委会各级政府驻地及名称,居委会可选取表示; 概略表示重要的单位及名称、重要的公共服务机构及名称。 (2)街道主要分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个等级,选取表示内部道路。 (3)主城区范围外道路表示铁路、公路,其中公路包括高速公路名称及编号、国道及编号、 省道及编号。 (4)城区平面图要能反映出城乡结合部的建设形状特征,街区范围综合宜取指标下限,以反 映乡村向城市的过渡概况。
县级 地名图 每一县级行政区域一幅图。 (1)主区。主区按乡级行政单元设色。表示到乡级界线;主区内行政区域驻地全部表示,群 众自治组织类地名全部选取,居民点类地名宜完全选取;表示铁路、高等级公路、国道、省 道、县乡道,一般道路部分选取;根据地图比例尺的大小,选取表示主要陆地水系类、陆地 地形类、名胜古迹、旅游景点、水利设施类地名。 (2)本省级本地级相邻县级单位。表示到县级界线;行政区域驻地全部表示,群众自治组织 选取密度为主区的 50%;表示铁路、高等级公路、国道、省道,少量选取县乡道及以下道 路;选取七级以上水系。注意保持所选交通网、水系的连通性;表示本省级本地级相邻县级 单位表面注记。 (3)相邻省级、相邻地级单位。表示到市级以上界线。行政区域驻地全部表示;选取六级以 上水系;表示铁路、高等级公路、国道、省道;按最高行政级别表示相邻省级、相邻地级单 位表面注记。
7.3.2 地级标准地名图集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元,每一单元包括县级地名图、县级概况、城区图、
乡级地名图,见表 4。
表4 地级标准地名图集内容和结构
结构 内容
县级地名图 见表 4。
县级概况 (1)每个县级政区的文字简介,以政区演变、重要地名演义(变化)、地方风土人情、历史 文化名城(镇)、风景文化以及名胜古迹、交通旅游等为主要内容。 (2)代表地区特色的各类照片 1~3 张。 (3)行政区划统计表。 (4)文字简介字数宜保持统一。
城区图 见表 3。
乡级地名图 见表 5。
7.3.3 县级标准地名图集是以乡级行政区划为单元,每一单元包括乡级地名图、乡级概况、城区图、
村级地名图,见表 5。
6
DB42/T 2359—2024
表5 县级标准地名图集内容和结构
结构 内容
乡级地名图 每一乡级行政区域一幅图。 (1)主区。主区按村级单元设色。表示到村级管理线;主区内行政区域驻地全部表示,群众 自治组织类地名全部选取,居民点类地名完全选取;表示铁路、高等级公路、国道、省 道、县乡道,一般道路部分选取;根据地图比例尺的大小,选取表示主要陆地水系类、陆地 地形类、名胜古迹、旅游景点、水利设施类地名。 (2)本省级本地级本县级相邻乡级单位。表示到乡级以上界线;行政区域驻地全部表示,群 众自治组织选取密度为主区的 50%;表示铁路、高等级公路、国道、省道、县乡道;选取七 级以上水系;注意保持所选交通网、水系的连通性;表示本省级本地级本县级相邻乡级单位 表面注记。 (3)相邻省级、相邻地级、相邻县级单位。表示到县级以上界线。行政区域驻地全部表示, 选取七级以上水系、铁路、高等级公路、国道、省道;按最高行政级别表示相邻省级、相邻 地级、相邻县级单位表面注记。
乡级概况 (1)每个乡级政区的文字简介,以政区演变、重要地名演义(变化)、地方风土人情、历史 文化名城(镇)、风景文化以及名胜古迹、交通旅游等为主要内容。 (2)代表地区特色的各类照片 3~5 张。 (3)文字简介字数宜保持统一。
城区图 见表 3。
村级地名图 每一村一幅图;以影像为底图制作。 (1)主区。表示到村级管理线;主区内行政区域驻地全部表示,群众自治组织类地名全部选 取,主区内居民点类地名完全选取;表示铁路、高等级公路、国道、省道、县乡道,一般道 路部分选取;宜完全选取陆地水系类、陆地地形类、名胜古迹、旅游景点、水利设施、单位 类地名。 (2)本县级相邻乡级单位、本乡级相邻村级单位。表示到村级以上界线;行政区域驻地全部 表示,群众自治组织类地名全部选取,居民点类地名选取密度约为主区的 50%;表示铁路、 高等级公路、国道、省道、县乡道;选取七级以上水系;注意保持所选交通网、水系的连通 性;表示本县级相邻乡级单位及村级单位、本乡级相邻村级单位表面注记。 (3)相邻省级、相邻地级、相邻县级单位。表示到县级以上界线。行政区域驻地全部表示, 选取七级以上水系、铁路、高等级公路、国道、省道;按最高行政级别表示相邻省级、相邻 地级、相邻县级单位表面注记。
附录和地名索引
7.4.1 附录
附录可表示最美地名名单、最具文化底蕴的地名名单、红色地名名单、行政区划名称一览表等。
7.4.2 地名索引
7.4.2.1 标准地名索引置于图集的最后。
7.4.2.2 乡、镇、街道办事处及以上居民地名称索引,具体索引内容包括标准名称、市/县别、图幅页
码和图上检索网格代码。
7
DB42/T 2359—2024
7.4.2.3 索引按地名汉字首字的拼音音节顺序排列,其中同音字按笔画简繁次序排列,笔画数相同的
按起笔笔形的顺序排列,首字相同的政区名称再按其第二个汉字的音序、笔画、笔形顺序排列,依次类
推。
8 标准地名数据处理
地名分类提取
8.1.1 地名类别应符合 GB/T 18521、GB/T 38210,主要山脉山峰名称应符合 GB/T 22483 的要求。
8.1.2 将地名普查数据按大类提取,包括陆地水系,陆地地形,行政区域及其他区域,居民点,
具有地名意义的交通附属设施,具有地名意义的水利、电力、通讯设施,具有地名意义的纪念地、
旅游胜地,具有地名意义的建筑,具有地名意义的单位,其他等十大类地名。
8.1.3 将大类数据按小类提取,结合实际制图需求提取要上图的小类地名要素。
地名分级选取
湖北省地名普查成果数据内容丰富,需进行分级选取,地名分级选取基本要求见表 6,可根
据实际制图工作需要做适当调整。
表6 地名分级选取基本要求
地名类别 地名选取基本要求
陆地水系 表示河流、湖泊、洲、泉、瀑布等要素。
对河流的骨架要表示明显;河流的选取应按级别从大到小、由主到次的 顺序进行,保持河网密度差别及结构特征,主源河流、界河、连通湖泊 的以及能显示河系特征的短小河流优先选取。
陆地地形 表示山、山口、洞穴、山脉等要素。
根据图上负载量,优先选取区域内著名或有地名意义的山。
行政区域 省、地、县、乡行政区域全部表示。
非行政区域 表示开发区、工业区、地片、区片、农林牧渔区等要素。
群众自治组织 表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根据图上负载量综合取舍,宜详尽表 示。
居民点 表示城镇居民点、农村居民点。
优先选取有特殊意义的居民点,根据图上负载量综合取舍。
交通运输设施 铁路、省道以上公路(高速、国道、省道)应全部表示,其他道路选取 表示。
优先选取重要的、大型的交通运输设施,如火车站、桥梁、隧道等要 素。
根据图上负载量综合取舍长途汽车站、加油站、停车场等要素。
城区内的道路、街巷根据图上负载量,宜详尽表示。
8
DB42/T 2359—2024
表 6 地名分级选取基本要求(续)
地名类别 地名选取基本要求
水利、电力、通信设施 优先表示重要的水库、沟渠、井、池塘、拦河坝、河堤等设施。
涉密的水利、电力、通信设施不得在公开地图上表示。
纪念地、旅游景点 表示公园、风景区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人物纪念地、事件纪念地等要 素。
优先选取大型、地名意义重大、级别较高的地名。
建筑物 表示房屋、体育场、广场、碑、城堡、墙等要素。
优先选取标志性建筑物,大型广场、体育场,具体重要意义的碑、城 堡、墙。
单位 城区图上表示单位类。
优先选取重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大型学校、医院、宾馆、大型企业 等。其他根据图上负载量选取表示。
涉密的单位不得在公开地图上表示。
其他处理
8.3.1 根据图幅坐标、投影方式,将数据进行坐标、投影转换。
8.3.2 删除地名普查数据中的历史地名、非公开地名。
8.3.3 根据相关资料对数据进行更新,保证数据的现势性。
8.3.4 简化并规范统一地名名称,重点处理群众自治组织类及单位类名称。
9 地图编绘
基本要求
9.1.1 各级标准地名图集的编绘应符合 GB/T 12343.1、GB/T 12343.2、GB/T 12343.3 的规定,地图内
容应符合 GB/T 35633、GB/T 35764 的要求。
9.1.2 在保证准确性的基础上,地图内容的表示应清晰、明了、易读;正确反映地图主区和邻区的相
关性,突出地名专题图集的特点;正确处理地图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关系,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图上最小间
距一般不应小于(成图比例尺)0.2mm,基本线划为 0.12mm。以下编绘要求,只适用于图集中的标准地
名图组,其他图组根据地图比例尺适当调整编绘要求。
水系
9.2.1 重点表示河流、沟渠、湖泊、水库等水系要素,图上要反映出主要水系的空间分布和总体特征。
河流的骨架要表示明显,高等级河流、湖泊、水库及跨界的小河流应精确表示出其轮廓线,作为境界线
的水系要精确表示。
9.2.2 河流的选取应按级别从大到小、由主到次的顺序进行,保持河渠网密度差别及结构特征。主源
河流、界河、连通湖泊以及能显示河系特征的短小河流优先选取。
9.2.3 图上宽 0.4mm 以上的河流用双线依比例尺表示,不足 0.4mm 的用单线表示。以单线表示的河流
9
DB42/T 2359—2024
应视其级别、图上长度等使用粗细逐渐变化的线条表示;河流图形概括时,应保持河流形状的基本特征
和不同河段间弯曲程度的对比,具有特征意义的则应夸大表示。
9.2.4 图上面积大于 1mm
2的湖泊、水塘一般应表示,湖泊、水塘只可取舍,不可合并。
9.2.5 图上面积大于 2mm
2的水库一般应依比例表示,小于 2mm
2的水库可适当取舍,用不依比例尺的水
库符号表示。
9.2.6 正确处理水系要素与其他地物、地貌要素的位置关系,正确表示河流流向。
9.2.7 相邻区水系的选取密度一般应约为主区的 50%。
居民地
9.3.1 居民地符号和名称注记包括省级政府驻地、地级政府驻地、县级政府驻地、乡级政府驻地、村
(居)委会、居民点。按民政部门最新行政区划统计数据核查各级政府驻地位置和名称,乡级及以上居
民地按行政名称全名注出,村(居)委会用专名名称注出,居民点按标准名称注出。
9.3.2 正确反映居民地分布特点和密度对比,正确表示居民地的行政等级和名称,处理好居民地与其
他要素的关系。
9.3.3 两级或两级以上政府在同一驻地时,其名称按各自的行政等级同时注出,符号按高一等级绘制。
9.3.4 县级及其以上等级居民地驻地用城区平面图形表示,省、地、县、乡级政府驻地用相应等级的
圈形符号表示。
交通网
9.4.1 正确表示道路的类别、等级、位置,反映道路网的结构特征、通行状况、分布密度,正确反映
交通与其他要素的关系。
9.4.2 保持不同级别道路之间的准确贯通,正确处理各道路之间的上下层关系。
9.4.3 应标注道路的名称、编号,每隔 15cm~20cm 重复标注。
9.4.4 保持交通线之间相对位置的正确性,交通线之间的平行间距不小于图上 0.2mm。
9.4.5 当道路与水系要素发生争位时,宜保持水系要素的位置准确,移动道路,保持图上 0.2mm 间距。
9.4.6 连接铁路与公路的桥梁一般应表示,单线河流上的桥梁不表示,桥梁有名称的可加注记。
9.4.7 表示双线河流、湖泊中的码头。
9.4.8 表示公开的民用机场。
地貌
9.5.1 山脉名称注记的分级和配置按《全国山脉资料图》处理。山脉名称按雁行字列注出。
9.5.2 山岭、山脉名称注记大小按级别表示,注记位置沿山脊走向排列。
9.5.3 部分著名山峰名称以及高程数据依据国家自然资源部门公布的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其他选取主
要的表示。
9.5.4 表示重要隘口、山洞及其名称。
界线
9.6.1 绘制省、地、县、乡级行政区域界线,保持界线的弯曲特征,表示界线走向的特征点,不得随
意进行综合。
9.6.2 两级以上的界线重合时只表示高等级的界线,界线的交汇处和转折处应以点或实线表示。
9.6.3 正确反映行政主区与邻区界线,以主区内低一级行政单元设区域面色,主区范围绘外侧色带。
9.6.4 正确处理界线与河流、湖泊、道路等要素的关系。境界沿线状水系或铁路延伸时,界线符号应
跳绘表示,河中的岛屿用注记标明其归属。
10
DB42/T 2359—2024
9.6.5 界线两侧的地物符号及其注记不宜跨越界线,保持在各自的一方。
10 版式与装帧设计
版式设计
标准地名图集的版式设计,在遵循整体布局清晰、协调、简洁、易于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可适当
加入个性化设计元素,以体现地名图集的独特性和地方地名文化特色。
装帧设计
标准地名图集的装帧宜锁线精装形式,内芯宜使用128g以上哑粉纸,封面封底宜使用157g以上铜版
纸、单面哑膜。印刷应符合GB/T 14511的要求。
11 质量控制要求
质量控制要求应按照GB/T 19996、GB/T 24356的有关规定执行。
地图检查
地图检查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 图幅版式、比例尺、图面配置等设计合理性;
b) 地图符号和色彩设计的协调性;
c) 地图内容与图例的一致性;
d) 地名取舍的合理性;
e) 同类地名表示的一致性;
f) 地名位置的正确性;
g) 位置相对关系的正确性;
h) 地名的现势性等。
地图编制、出版
11.2.1 标准地名图集的编制、出版应遵循《地图管理条例》。
11.2.2 地图编制、出版单位应具备条例规定的相应资质。
11.2.3 标准地名图集的编制生产应按民政部门和自然资源部门对图集的具体要求。
11.2.4 报送有审核权的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审核,取得审图号。
12 标准实施及评价
结合标准地名图集编绘实际包括,认真做好标准实施准备,包括标准实施的方案准备、组织准备、
知识准备、手段准备和物质条件准备等。
制定标准实施方案,明确标准地名图集编绘方法的标准化培训需求,推荐方法路径,确定资源要
素配置、关键环节和控制点,提出标准实施中的注意事项。
针对标准地名图集编绘的相关方进行标准宣贯和培训,结合标准要求,落实责任制,做到横向到
边,纵向到底。
11
DB42/T 2359—2024
标准实施主要应用于标准地名图集编绘,实施的重点是资料收集与分析、标准地名数据处理以及
地图编绘等。
标准实施的检查主要是检查标准实施方案的落实情况,需要逐条检查标准实施内容的落实,并记
录未实施内容的理由或原因。标准实施检查也要检查标准实施的支持手段和物质条件的落实情况。做好
标准实施验证记录,畅通标准实施信息采集的方式方法和反馈渠道,定期整理并处理收集到的意见建议。
对标准实施评价的基本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等。
在标准实施一年后,对照标准实施方案,开展标准实施效果评价分析,总结实施经验成效,梳理
存在的薄弱环节,标准实施的评价主要是评价标准实施的效果,主要从技术进步、质量水平提高、客户
满意度、规范秩序、效率提高、节约费用、节省时间、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进行有益性评价,同时还要
评价标准实施带来的问题,以便为未来改进提供参考。
适时向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标准归口管理单位反馈情况,提出标准推广、修改、补充、完善
或者废止等意见建议。
标准实施信息及意见反馈表相关示例见附录 D。
12
DB42/T 2359—2024
附 录 A
(资料性)
标准地名图图式
表 A.1 给出了标准地名图图式的参考样式。
表 A.1 标准地名图图式
13
DB42/T 2359—2024
表 A.1 标准地名图图式(续)
14
DB42/T 2359—2024
表 A.1 标准地名图图式(续)
15
DB42/T 2359—2024
附 录 B
(资料性)
城区图图式
表 B.1 给出了标准地名图图式的参考样式。
表B.1 城区图图式
16
DB42/T 2359—2024
表 B.1 城区图图式(续)
17
DB42/T 2359—2024
表B.1 城区图图式(续)
18
DB42/T 2359—2024
附 录 C
(资料性)
影像图图式
表 C.1 给出了标准地名图图式的参考样式。
表C.1 影像图图式
19
DB42/T 2359—2024
表 C.1 影像图图式(续)
20
DB42/T 2359—2024
表 C.1 影像图图式(续)
21
DB42/T 2359—2024
附 录 D
(资料性)
湖北省地方标准实施信息及意见反馈表
表 D.1 给出了湖北省地方标准实施信息及意见反馈表的参考样式。
表 D.1 湖北省地方标准实施信息及意见反馈表
标准名称及编号
总体评价 适用性 该标准与当前所在地的产业或社会发展水平是否 相匹配? 是 否
协调性 该标准的特色要求与其他强制性标准的主要技术指标、相关 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或产业政策是否协调? 是 否
执行 情况 标准执行单位或人员是否按照标准要求组织开展 相关工作? 是 否
实施信息 标准实施过程中是否存在阻力和障碍? 是 否
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修改意见 总体 意见 适用 修改 废止
具体修 改意见 需修改章节: 具体修改意见:
反馈渠道 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 省直行业主管部门 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组) 标准起草组(牵头起草单位)
反馈人 姓名: 单位: 联系方式:
填表说明:为及时掌握标准实施情况,了解地方标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标准复审提供科学
依据,特制定《湖北省地方标准实施信息及意见反馈表》。可根据实际情况在表格中对应方框打勾,有需
要文字说明的反馈意见可在相应位置进行文字描述,也可另附页。
22
DB42/T 2359—2024
参 考 文 献
[1] GB/T 17693.1—2008 外语地名汉字译写导则 英语
[2] GB/T 23295.1—2009 地名信息服务 第1部分:通则
[3] GB/T 33175—2016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 1:500 1:1 000 1:2 000正射影像地图
[4] GB/T 33179—2016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 1:25 000 1:50 000 1:100 000正射影像地图
[5] GB/T 33182—2016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 1:5 000 1:10 000正射影像地图
[6] MZ/T 091—2017 国家行政区划图(集)编制规范
[7] MZ/T 092—2017 省、地、县级行政区划图(集)编制规范
[8] 谭其骧等.中国历史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9] 湖北省民政厅,湖北省国土测绘院.湖北省标准地名图集[M].湖南:湖南地图出版社,2022.
[10] 国务院.地图管理条例[Z].2015年12月24日.
[11] 湖北省民政厅.湖北省行政区划手册[Z].2022年10月.
[12] 自然资源部.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规范[Z].2023年2月6日.
[13] 民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行政区划简册[Z].2023年9月.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