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论文资料>一种微生物检测系统在益生菌产品中应用评价

一种微生物检测系统在益生菌产品中应用评价

资料类别:论文资料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147.24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4-12-25 14:28:34



推荐标签:

内容简介

一种微生物检测系统在益生菌产品中应用评价 ICS 65.020.20
CCS B 05
5329

理 白 族 自 治 州 地 方 标 准
DB5329/T 117.2—2024
凤蚕豆十八号生产技术规程
第 2 部分:栽培技术
2024 - 12 - 27 发布
2025 - 01 - 27 实施
大理白族自治州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5329/T 117.2—2024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产地要求 ............................................................................ 1
5
籽粒要求 ............................................................................ 2
6
产量水平及产量结构 .................................................................. 2
7
栽培管理技术 ........................................................................ 2
8
收获与储藏 .......................................................................... 4
I
DB5329/T 117.2—2024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定起草。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DB5329/T 117《凤蚕豆十八号生产技术规程》分为 3 个部分:
——第 1 部分:品种性状
——第 2 部分:栽培技术
——第 3 部分:原种及良种繁殖技术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
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大理白族自治州农业科学推广研究院提出。
本文件由大理白族自治州农业农村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大理白族自治州农业科学推广研究院、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大
理市种植业发展中心、祥云县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段银妹、尹雪芬、李江、陈国琛、宋余笑、罗清云、李春梅、杨立妹、韩蕊、
陈彩杏、刘沂、鲁娜、字树云、李蕴澎。
II
DB5329/T 117.2—2024
凤蚕豆十八号生产技术规程 第 2 部分:栽培技术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凤蚕豆十八号生产的产地要求、籽粒要求、产量水平及产量结构、栽培管理要点、收
获与储藏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大理州凤蚕豆十八号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3 GB 27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粮食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4404.2 粮食作物种子 第 2 部分:豆类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所有部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NY/T 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质量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 产地要求
4.1 生产区域
选择生态条件良好、远离污染源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水田或旱作农业生产区域种植。
4.2 产地环境要求
4.2.1 土壤环境质量
符合 GB 15618、NY/T 391 的规定。
4.2.2
空气环境质量
符合 GB 3095、NY/T 391 的规定。
4.2.3
灌溉水质量
1
DB5329/T 117.2—2024
符合 GB 5084、NY/T 391 的规定。
5 籽粒要求
5.1 感官指标和理化指标
符合 GB 4404.2 的规定。
5.2
卫生指标
符合 GB 2715 的规定。
6
产量水平及产量结构
6.1
产量水平
干籽粒产量 250 kg/667 m
2以上,鲜豆荚产量 1000 kg/667 m
2以上。
6.2
产量结构
播种株数为 1.0 万株/667 m
2~2.8 万株/667 m
2,有效分枝 3.6 万枝/667 m
2~6.6 万枝/667 m
2,实粒
数 25.44 万粒/667 m
2~36.6 万粒/667 m
2,百粒重 138.76 g~151.83 g。
7
栽培管理技术
7.1
种植模式
与水稻、玉米等作物进行轮作。
7.2 播前准备
7.2.1 种子选择
种子质量符合 GB 4404.2 的规定。
1.1.1
种子处理
播前对种子进行晒种处理 2 d~3 d。
7.2.2
选地及整地
选择土壤肥力中上等的田块,前作为水稻可采用免耕,2 m~2.5 m 开墒,埂高的田块 2.5 m~3.5 m
开墒,沟深 0.4 m,沟宽 0.5 m。前作为玉米、烤烟的要采用机械翻挖、碎土、平整田地,2 m~2.5 m 开
墒,沟深 0.4 m,沟宽 0.5 m。在地下水位较高的田块实施垄作,垄面宽 0.5 m~0.55 m,沟深 0.5 m,宽
0.5 m。
7.3 播种
7.3.1 播期
2
DB5329/T 117.2—2024
根据种植区域和海拔高度确定播种期,播种期为 6 月 20 日~11 月 5 日。夏秋播蚕豆产区:海拔 2200
m~2400 m 于 6 月 20 日~8 月 10 日播种;冬早蚕豆产区:海拔 1600 m~1750 m 于 8 月 20 日~9 月 15
日播种,海拔 1750 m~1800 m 于 9 月 5 日~9 月 20 日播种;秋播蚕豆产区:海拔 1750 m~1900 m 于 9
月 20 日~10 月 10 日播种,海拔 1900 m~2200 m 于 10 月 10 日~11 月 5 日播种。
7.3.2 合理密植
根据种植区域、海拔高度、品种特性确定播种密度。夏秋播蚕豆产区播种基本苗 2.3 万株/667m 2~
2.6 万株/667m 2,株行距为(11~13) cm×25 cm,用种量 32 kg/667 m 2~36 kg/667 m 2;冬早蚕豆产区播
种基本苗 1.0 万株/667 m 2~1.4 万株/667 m 2,株行距为(18~26)cm×30 cm,用种量 15 kg/667 m 2~20
kg/667 m
2;秋播蚕豆产区海拔 1750 m~1900 m 播种基本苗 1.4 万株/667 m 2~1.7 万株/667 m 2,株行距为
(15~18)cm×30 cm,用种量 20 kg/667 m
2~24 kg/667 m
2,海拔 1900 m~2200 m 播种基本苗 1.7 万株/667
m
2~2.3 万株/667 m
7.3.3
播种方式
2,株行距为(13~18)cm×25 cm,用种量 24 kg/667 m
2~32 kg/667 m
2。
采用条播、拉线点播。
7.4 施肥
7.4.1 施肥原则
严格遵循 NY/T 496 标准要求。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配合施用中、微量元素肥料。
7.4.2 肥料用量
每 667 m 2施用过磷酸钙 20 kg~30 kg,农用硫酸钾 10 kg~15 kg,高海拔冷凉山区半山区山地蚕豆
可适量增施氮肥 5 kg~10 kg,其他地区慎施,有条件地区每 667 m
2增施腐熟农家肥 1500 kg~2000 kg。
7.4.3
施肥方法
腐熟农家肥、过磷酸钙、农用硫酸钾、氮肥作基肥一次施用。其中氮肥与其他肥料混合后深施。苗
期根据生长情况喷施 0.2 %的锰、硼、锌微肥 1 次。
7.5 灌水
7.5.1 灌水原则
保证出苗水,苗期控水蹲苗,后期根据降水量、苗情,灌好现蕾开花水、盛花结荚水、灌浆鼓粒水,
灌溉水质符合 GB 5084 规定。
7.5.2
灌水次数
整个生育期灌水 3 次~4 次。
7.6 病虫害防治
7.6.1 防治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必要时使用化学
农药防治。
3
DB5329/T 117.2—2024
7.6.2
防治方法
7.6.2.1
农业防治
合理轮作,加强中耕管理,及时清洁田园。
7.6.2.2
物理防治
根据虫害发生情况,每 667 m
2挂 20 块~30 块黄、蓝板,对蚜虫、斑潜蝇、蓟马等害虫进行防治。
7.6.2.3
生物防治
用蛇床子素、氨基寡糖素等对根腐病、赤斑病等病害进行防治,用苦参碱、苏云金杆菌等对斑潜蝇、
蚜虫等虫害进行防治。
7.6.2.4
化学防治
必要时使用化学农药防治赤斑病、锈病、斑潜蝇、蚜虫等病虫害,按 GB/T 8321、NY/T 1276 规定
执行。
7.7 草害防控
7.7.1 物理防控
采用人工薅锄和覆盖充分腐熟的有机肥、秸秆等控制杂草。
7.7.2
化学防控
蚕豆播种后 3 d~4 d 进行封闭除草。
8 收获与储藏
8.1 收获
干籽粒以 80 %以上豆荚变黄,下部叶片枯死,上部叶片呈黄色即可收割;鲜豆荚以豆粒充分鼓起,
豆粒饱满,豆荚呈绿色即可收获。
8.2
储藏
收获后尽快脱粒晾晒,当籽粒含水量≤13.0%时,及时进行精选及包装入库,避免受潮、霉变和种
皮褐化,根据用途妥善存放保管。
4
上一章:亚麻籽中α-亚麻酸的保健功能及提取技术 下一章:辣白菜中分离含内源性质粒的魏斯氏菌及其鉴定

相关文章

一种可进行梯度调节的流动相控制系统在生物大分子表征中的应用 一种模型预测控制算法在国产DP系统中的应用 T/QGCML 3106-2024 肠道菌群数据对益生因子效果评估系统 一种新型输灰装置在电厂脱硝系统中的应用 一种新型高斯塞德尔算法在电力系统潮流计算中的应用研究 一种改进的PSO-BP算法在液压系统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量子点生物传感器及其在生物医学分析检测中的应用 中药对益生菌生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