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论文资料>影响水驱主流线上注聚井受效因素分析

影响水驱主流线上注聚井受效因素分析

资料类别:论文资料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112.71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5-01-02 15:29:56



推荐标签:

内容简介

影响水驱主流线上注聚井受效因素分析 油田管理
影响水驱主流线上注聚井受效因素分析
曾永英(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五采油厂,黑龙江大庆163513)
摘要:在分析聚驱工业区主流线井受效现状基础上,图绕
平面、层间、层内三方面对注聚受效影响进行细致分析。得出平面上与基础注水并的并距对注聚受效影响最大。同时提出了主流线上并注聚后相应的挖潜对策。
关键词:主流线;非均质性;注聚受效
1主流线上注聚井现状 1.1主流线上井水驱动用好
统计区块2主流线上与分流线上新钻油并并的水蓬状况,主流线上的新钻油并高水淹厚度比例为77.87%,含油饱和度为 39.16%,与分流线上油井对比,高水潼厚度比例高1.39个百分点,含油饱和度低1.07个百分点;中水淹厚度比例低2.56个百分点,含油饱和度低0.94个百分点。整体上主流线上的并动用较好,剩余准分布零散。
1.2主流线上并注聚受效差
主流线上有受效并58口,受效井数比例68.2%,全区受效比例为76.53%,受效井数小于全区水平,平面上受效差异较大。受效井目前含水91.74%,含水下降5.32个百分点,聚浓度255mg/L。鉴于平面上受效差异,需进一步剖析影响注聚受效的因素。
2主流线上并受效规律分析 2.1平面非均质性对受效的影响
(1)砂体发育对受效的影响
从含水曲线看,大面积河道的井含水下降幅度大,受效好,其次的大面积河道边部的并含水下降幅度较大。从单并累计产油看,穿小河道的井含油饱和度较高,累计产油量最高,这部分并投产初期含水较低,但注聚后含水下降幅度较小剩余潜力较大:位于度弃间道里的并含油饱和度较低,含油饱和度为 39.59%,注紧前含水最高,含水为99.4%,注案后含水下降幅度小,累计产油最低,注聚效果差,
(2)与基础水并的并距对受效的影响
按照平面上与基础水井的距离分类,将主流线上井分为四类,即与基础注水并井距小于100m,100m200m,200-300m以及大于300m。从注聚前剩余油饱和度看,离基础注水并越远,含油饱和度越高;从分类并的含水曲线者,与基础注水并越近的并受效越差,含水下降幅度越小,远离基础注水并即离基础油井越近的并受效越好,含水下降辐度越大,单并累计产油越高。
(3)平面上非均质性影响总结
从平面的河道类型和与基础水井并距分析结果看,与基础水井的井距对受效和累计产油的影响要大于平面上河道发育类型。
2.2层间非均质性对受效的影响
(1渗透率级差对受效的影响
从主流线上并渗透率级差分级者,渗透率级差大的并有效厚度大,含油饱和度较高,但受效状况不是最好。截止到2015 年9月,渗透率极差大的井受效状况不如渗透率级差小的井,渗透率极差小的井注聚前含水较低,目前含水正在下降中;预计随着注紧时间延长,含水低值期渗透率级差大的井会进一步受效。因此对于主流线上的并,渗逐率级差对目前受效影响不太
30方方数线2017年02月
明确。
(2油层发育厚度对受效的影响
厚度小的并受效早,单并产油低,厚度大的并受效晚,单并产油高。按照有效厚度分级统计分析主流线上井受效状况,有效厚度大的井含油饱和度较高,有效厚度小的井水驱动用好,含油饱和度低。从含水曲线看,有效厚度小于5m的井受效较早,自目前含水略有回升,分析主要是由于发育厚度小,油层相对均质单一,注聚初期高分低浓紧合物体系最早进人该类油层,受效最早,随着注聚时间延长,聚合物突破,含水回升,但含水低值期较短;受效最晚的是厚度大的并,即有效厚度大于8m的并,由于发育厚度大,层间层内非均质性强,注紧初期高分低浓聚合物体系对油层适应性相对较差,注人压力上升缓慢,注入压力上升后吸液部面改善采出端开始见到注聚效果,这部分井
目前含水较低,低值期较长,累计产油量最高。 2.3层内非均质性对受效的影响
(1)的律性对受效的影响
结合聚驱开发动静态资料分析表明:多段多韵律沉积的采出井聚驱效果好。根据主流线上井统计结果,多段多韵律沉积厚度比例大于70%的38口采出井单井累计产油高于单一韵律沉积的井,注聚初期受效好于单一韵律井.因此,对于水洗程度
较高的主流线上井,多段多韵律沉积的采出井聚驱效果好。 3主流线上并调整对策
3.1注聚前实施深度调部,改善聚驱开发效果
如X12-5-P3532井组,该井位于X12-4-W36与X12-5-B35主流线上,离基础注水井188m,投产初期含水100%,水流水洗程度较高。为了保证注聚效果,对周围连通注人并X12-5-SP3541、X12-5-P3523注聚初期实施深度调制,调剖前采出并含水99.1%,调部结束时含水下降值97.3%,目前该并含水下降至88.1%,受数较好
3.2注聚受效后精细优选跟踪调整措施,避免措施无效
结合区块2和区块1主流线上井措施后效果看,注聚受效后离基础水并近的井在措施增产上选井要综合分析,优选剩余油饱和度高的并进行措施挖潜,保证措施效果。建议对主流线上并采取垂直于主流线的定向压裂,挖潜分法线上利余油
在注聚受效过后随着见聚浓度上升,含水上升,部分并可通过堵水挖掘层间剩余油。由于主流线上井剩余油较少,不建议对主流线上见聚浓度高的并实施堵水,可实施平面参数调整,保持高流压使聚合物推向低见聚方向,减少聚合物低效无
效采出。 4结语
(1)通过对平面、层间、层内非均质性对受效状况影响分析,平面上与基础注水井的并距对受效影响最大,即是剩余油分布程度直接影响注紧见效程度。
(2)注聚前对存在高渗透、高水掩地区的注入井采取调剖措施可以较好地改善井区聚驱开发效果。在注聚过程中结合注采井动静态变化资料.精细优选跟踪调整措施.能有效改善聚驱开发效果。
作者简介:曾永英(1982-),女,籍贯四川资阳,2005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应用化学专业
上一章:影响鲁奇炉反应平衡计算的因素研究 下一章:油气水三相分离器及其应用

相关文章

注聚井管线冲洗周期的试验性研究 电站主流煤粉锅炉飞灰含碳量升高对供电煤耗的影响计算与分析 影响注射压力因素分析 建筑节能设计因素影响分析 柱塞气举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真空因素的研究与分析 岩基载荷试验影响因素分析 淬火薄板板型控制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