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论文资料>下扬子黄桥地区储层裂缝预测

下扬子黄桥地区储层裂缝预测

资料类别:论文资料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3.43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4-11-22 16:20:42



推荐标签:

内容简介

下扬子黄桥地区储层裂缝预测 风险控制
下扬子黄桥地区储层裂缝预测史梦君(中国石化华东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07)
摘要:在印支山运动中,下扬子黄桥一准阜地带整体抬升,中、古生代地层暴露于地表,经历长期风化、淋滤作用,形成了大量溶蚀性孔、润、缝,成为油气运移及储集的有利空间。因此,对该区裂缝的预测极为重要
关键词:储集空间;裂缝预测 1黄桥工区概况
黄桥地区在下扬子区中处于苏北凹陷与苏南隆起区的交接部份,海相中、古生界保存较好,上覆陆相中、新生界,厚度大
。黄桥区块构造演化过程大致为平稳
为油气前景有利区之一,
隆降-挤压推覆-拉张裂隙三大发育阶段,中、古生界海相地层发生了较大规模的冲断推覆构造运动,推覆构造在平面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以志留系下统的高家边组泥岩为滑脱面,
印支运动前,黄桥地区“海相上组合"烃源岩尚未进入生经门限,燕山晚期一喜山期拉张裂陷,中新生界叠置使烃源岩进入二次生经,因此该区存在良好的勘探潜力。黄桥地区储集层主要包括碳酸盐岩储集层和碎屑岩储集层两种储集体系。
叠系龙潭组属于降眉碧储层,物性特征多为低孔
源岩发育
低渗,其经
-套海陆交互的含煤碎屑沉积,烃源层分布较广,厚
达 0~249.6m,
龙潭组砂岩、泥岩自生自储组合是黄桥地区上
古生界至三叠系的三套生储盖组合中相对配置最好的组合。
栖霞组也是该地区良好的储层和经源岩。 2方法:裂缝预测
针对黄桥工区的资料情况和地质条件,对该区三维地震资
料主要开展了以下三种方法的分析检测。 2.1地震属性分析
地震属性的差异主要是由地下储层的微小断裂、裂缝等情况引起的储层物性的变化而引起的,进而影响地震属性的分布。此次分析沿二叠系栖霞组顶底面的解释层位提取了RMS 等多种地震属性,通过实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基值孔隙度较大的储层主要的反映为低频、强振幅及较连续的地震相位,小断裂、裂缝型储层则表现为中频、低振幅、反射杂乱的地震相位。(2)通过地震属性提取低振幅低能量区域,可以看到黄桥地区裂缝较为发育的条带主要处于N13到HT2并条带,N13井到 N9并条带及断裂较密集的的S174并区域等为显示裂缝储层较为发育(见图1-1)。
图1-1黄桥工区栖震组RMS地震属性图
204
22016年1月
化理
2.2衰减属性检测
低频成分与中高频成分的比值属性可以反映出含油气储层物性从孔隙到裂障的发育特征变化规律。
从检测结果看,HT3并龙潭组项部砂1小层衰减能量比较强,为25hz。表示该层为油层,符合该井段的解释试油报告情况(见图1-2)。
图1-2黄桥工区龙潭组25hz衰减能量比剖面
2.3不连续性检测
检测地震道之间的不相似性为不连续性检测,包括相干分析、倾角识别,非均质检测等检测,地层存在断层、裂隙以及岩相变化等为引起不连续性的主因固,以此原理将不连续性检测可以用于对地震资料开展储层物性变化研究,如微小断裂或裂缝引起的变化。
微小断裂变化及裂缝变化在不连续性部面上的表现特征为相关性差、倾角变化大、非均质性强。从平面上可以分析出储层中表现不连续性强,裂缝较为发育的条带为:N13到HT2井条带,N13到N9井条带、S174井区附近区域(见图1-3)。
图1-3黄桥工区二叠系栖霞组储层非均质性空间分布图 3结语
分析黄桥地区各井,产油较高的井都是龙潭组,栖露霞组物性较好的井,X3井和华泰3井。从剖面分析,这两口井上覆青龙组地层较薄。推测印支一燕山运动,下扬子黄桥--准阜地区整体抬升,青龙组厚度越小的地方,地层接受剥蚀,风化、淋滤的作用可能更明显,增大了下伏地层产生缝洞的可能性。故结合该地区的青龙组厚度及裂缝预测来优选物性好的储层,优选出黄桥地区储层裂缝较发育的条带一,二。如图1-4)
(下转第206页)
上一章:叶轮切削技术在化工装置生产中的应用 下一章:依托A2生产系统改善高渗油藏水驱效果

相关文章

多尺度裂缝地震综合预测方法——以川中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气藏为例 中扬子地区震旦系陡山沱组页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一种储层裂缝定量预测模型的研究 油气储层裂缝预测方法及发展趋势 下扬子地区海相层系成藏条件及勘探评价 下扬子北部YF地区MT资料综合解释研究 裂缝型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方法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11储层为例 四川磨溪—高石梯地区龙王庙组层序划分及储层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