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DB4419/T 26-2025 党政机关安保服务管理规范

DB4419/T 26-2025 党政机关安保服务管理规范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422.52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5-08-05 10:04:29



相关搜索: 规范 服务管理 党政机关 安保

内容简介

DB4419/T 26-2025 党政机关安保服务管理规范 ICS 13.200
CCS A 90 DB4419

莞 市 地 方 标 准
DB4419/T 26—2025
党政机关安保服务管理规范
Specifications of security service management of party and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2025-01-20 发布
2025-02-05 实施
东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4419/T 26—2025
目 次
前言.....................................................................................................................................................................I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总体原则........................................................................................................................................................ 1
4.1 预防为主................................................................................................................................................. 1
4.2 各负其责................................................................................................................................................. 1
4.3 点面结合................................................................................................................................................. 1
4.4 安全有序................................................................................................................................................. 2
5 管理机制与组织架构.................................................................................................................................... 2
6 管理要求........................................................................................................................................................ 2
6.1 基本要求................................................................................................................................................. 2
6.2 安保服务组织要求................................................................................................................................. 3
6.3 安保服务人员要求................................................................................................................................. 3
6.4 保密管理................................................................................................................................................. 3
6.5 信息化管理............................................................................................................................................. 3
7 服务内容和要求............................................................................................................................................ 4
7.1 安防监控................................................................................................................................................. 4
7.2 值班巡查................................................................................................................................................. 4
7.3 出入管理................................................................................................................................................. 4
7.4 车辆停放................................................................................................................................................. 5
7.5 消防安全管理......................................................................................................................................... 6
7.6 突发事件处理......................................................................................................................................... 6
7.7 大型活动保障......................................................................................................................................... 7
7.8 信访秩序维护......................................................................................................................................... 7
8 安防设施设备................................................................................................................................................ 7
9 服务评价与改进............................................................................................................................................ 7
9.1 服务评价................................................................................................................................................. 7
9.2 服务改进................................................................................................................................................. 7
附录 A(资料性) 党政机关重要部位.......................................................................................................... 8
附录 B(资料性) 安保服务人员岗位条件和行为规范.............................................................................. 9
附录 C(资料性) 安保服务人员(岗位)配置........................................................................................ 11
参考文献.............................................................................................................................................................12
I
DB4419/T 26—2025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起草。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东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东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广东省东莞市质量技术监督标准与编码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郑晓微、朱伟光、李敬枝、李艳炜、杜少兴、罗锐球、赖燕。
II
DB4419/T 26—2025
党政机关安保服务管理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党政机关安保服务管理的术语和定义、总体原则、管理机制与组织架构、管理要求、
服务内容和要求、安防设施设备、服务评价与改进。
本文件适用于东莞市行政区域内市级党政机关的集中办公场所安保服务管理。各镇(街)级党政机
关的集中办公场所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3 GB/T 31488 安全防范视频监控人脸识别系统技术要求
GB/T 41568 机关事务管理 术语
CJJ/T 106 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技术规范
术语和定义
GB/T 4156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安保服务管理
security service management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党政机关内部要求,为实现安全目标而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方
面的活动,分析和研究各种不安全因素,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和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防止事故的发生。
4
总体原则
4.1
预防为主
党政机关安保工作应加强预防,健全完善安保规章制度,建立健全预防预警、快速反应等工作机制,
及时掌握安保动态,制定相应的工作预案,做好安全技术防范和安全风险评估,严格落实安防措施,早
预防、早发现、早处置,排查各项安全隐患,杜绝安保事故发生。
4.2
各负其责
党政机关是安保工作的责任主体,按照“谁管理、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要求,明确各方
安全责任,做好安全防范教育及培训,并贯穿于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中。
4.3
点面结合
1
DB4419/T 26—2025
坚持在全面抓好有关工作的同时,注重抓实重点和薄弱环节,准确划定重要部位,落实人防、物防
和技防措施。
4.4
安全有序
党政机关安保服务管理工作以维护机关正常工作秩序,保障机关安全和稳定,树立文明和谐、安全
有序的机关形象为目标。
5
管理机制与组织架构
5.1
党政机关应确定本单位及各部门的安全责任人,并明确各级、各部门安全责任人的职责。
5.2
党政机关的安全责任人应由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实际控制人担任,各部门的负责人是该部
门的安全责任人。安全责任人对本单位、本部门的安全工作全面负责。
5.3
党政机关应确定安保管理部门,配备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安保管理部门以及安全管理人员
在安全责任人的领导下,组织实施本单位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其他部门应按照分工,实施本部门日常安
全管理工作。
5.4
同一建筑物由两个及以上党政机关管理或使用的,应签订安全协议并明确各方安全责任,确定统
一的管理方。
5.5
党政机关借用、租用办公场所的,应与不动产权利人在租赁合同中约定房屋使用安全责任划分方
式。
5.6
安保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包括但不限于:
a)
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安全责任制,设立层级管理,划分管理责任和责任区域,明确责任人;
b)
建立健全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并定期组织开展培训演练;
c)
建立健全安保服务人员招收、政审、培训工作体系,并定期举办遵纪守法、安保知识和业务技
能等教育培训;
d)
定期做好安全技术防范和安全风险评估,保障配置单位所需的岗位人员、装备和物资等,督促
落实本单位安防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e)
组织本单位内部安全巡逻和检查,建立巡逻、检查和安全隐患整改记录。
5.7
安全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包括但不限于:
a)
制定并落实安全责任制、工作计划、安保制度及管理规定,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严格落实安防
措施;
b)
根据安保责任区域特点,适时调整安排执勤岗位布置,协调和处理安保日常事务,配合做好各
类重大会议、活动安保工作以及现场应急指挥调度;
c)
做好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定期进行安全风险研判,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早预防、
早发现、早处置,并第一时间向安保管理部门报告;
d)
遵守本单位内部安全巡逻、检查及值班值守制度,做好巡逻、检查和 24 h 值班值守记录;
e)
正确使用个体防护用品,认真检查、维护保养安防设备设施,并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f)
落实安防相关人员的遵纪守法、安保知识和业务技能等教育培训,并做好教育培训记录。
6
管理要求
6.1
基本要求
2
DB4419/T 26—2025
6.1.1
党政机关可根据工作需要招用安保服务人员从事门卫、巡逻、守护等安全防范工作;或者(以
购买服务或委托的方式)将安保服务项目交由保安服务组织承担;或者(以购买服务或委托的方式)将
安保服务项目作为物业服务的一部分交由物业服务组织承担。
6.1.2
党政机关应结合本单位工作性质及地理位置、单位面积、工作人员数量、重要部位(见附录 A)
分布等实际需要确定安保力量配置。
6.1.3
党政机关选择安保服务组织提供安保服务时,应根据法律法规及财政部门的相关要求,通过政
府采购的方式确定安保服务承接方,并依法签订服务合同。
6.1.4
党政机关应根据安保服务内容制定考核标准、评分细则,定期对安保服务开展检查、评价和考
核,发现问题及时通知整改。
6.1.5
党政机关应积极听取服务对象和群众对安保服务的意见,对合理化建议应及时采纳。
6.2
安保服务组织要求
6.2.1
安保服务组织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够提供专业化安保服务。
6.2.2
安保服务组织应按照合同要求提供服务,保证服务质量和效果。
6.2.3
安保服务组织应遵守党政机关相关规章制度的要求。
6.2.4
安保服务组织应根据服务内容制定内部规章制度,按照制度要求对安保服务人员进行管理考核。
应明确安保服务方案、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应对安保服务人员进行保密安全和岗位培训,确保安保服
务人员具备专业资格。
6.2.5
安保服务组织应接受党政机关安保管理部门的监督考核,认真听取安保管理部门提出的意见和
建议,并及时回应和改进。
6.3
安保服务人员要求
6.3.1
安保服务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政治素质、身体素质、业务技能等方面要求,有资质要求的岗位应
取得相应的资质。具体岗位条件和行为规范见附录 B。
6.3.2
应根据党政机关的实际情况,按照双定原则(安全管理岗位定员、现场管理岗位定岗)合理配
置安保服务人员数量。具体安保服务人员(岗位)配置见附录 C。
6.3.3
安保服务人员(岗位)包括但不限于:车闸服务岗、室外巡逻岗、室内巡逻岗、门卫服务岗、
安检服务岗、来访登记岗、信访服务岗、楼层服务岗、会议保卫岗、应急处置岗、消防监控值守岗等。
6.4
保密管理
6.4.1
开展与涉密有关的服务应满足党政机关的保密要求。
6.4.2
根据党政机关的保密要求建立保密制度,涉密工作岗位的安保服务人员应签订保密责任书。
6.4.3
定期对安保服务人员进行保密知识培训,增强安保服务人员的保密意识。
6.5
信息化管理
6.5.1
安保服务信息化管理功能包括但不限于:信息采集、信息传递、协调处置、监督指挥、统计分
析。
6.5.2
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宜运用信息化手段,构建综合集成、闭环管理的安保服务信息管理
系统。
6.5.3
宜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AI 行为分析视像等新技术,提高安保问题发现和高效处置能
力。
6.5.4
宜依托新型城市智慧化基础设施,加强安保服务数字化动态管理。
3
DB4419/T 26—2025
6.5.5 安保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符合 CJJ/T 106 的要求。
7 服务内容和要求
7.1 安防监控
7.1.1 监控设备应保持 24 h 有序运行,并有相应值班记录;敏感区域等重点监控部位,应配备不间断
电源或自发电装备,确保设备处于有效工作状态。
7.1.2
办公场所设有专用监控室的,应配备专人值班,严控进出人员,做好信息保密,监控室应保持
值班电话及对讲机等通讯装备有效畅通。
7.1.3
值班人员应熟悉单位的区域地理位置及摄像头分布情况,了解设备运行状态,出现问题及时准
确指明地点部位,并能应对处置。
7.1.4
值班人员应严格遵守机房管理及操作规程,须调用监控信息时,应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授
权或确认,不得随意调阅、拷贝、拍摄、录制,或者采用其他途径,泄露或扩散监控信息。
7.1.5
监控记录应保持完整,留存备查不少于 30 天;被列入重点目标管理单位的,保存期限应不少于
90 天。
7.1.6
监控值守应满足以下要求:
a)
监控设施应 24 h 正常运行,双人值守并合理安排值守时间,如有故障应及时排除,保证对安
全出入口、内部重点区域的安全监控,并保持完整记录,监控资料按规定期限保留;
b)
在夜晚采取补光等措施,确保视频图像清晰,确保安全出入口和内部重点部位的视频监控无死
角、无盲区;
c)
监控中心收到险情、火情等报警信号及其他异常情况的信号后,应及时报警并安排其他安保服
务人员携带处置装备及时赶到报警点进行现场处理;
d) 保持通信联络畅通,接听及时。
7.2 值班巡查
7.2.1 应制定巡逻方案,明确职责,做到巡视检查无死角、无盲区、无断层。
7.2.2 巡逻人员应携带必要的防护装备及检查器具,采取看、听、闻、触、问等多种方式,掌握巡逻
区域内的安全信息,并做好相应记录。
7.2.3
巡逻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巡逻人员应进行跟踪处理,及时汇报,维护办公场所秩序,尽快
恢复常态。异常情况处置要求如下:
a)
发现有可疑人员和物品时,应加以重点关注,可前往盘问及检查证件并及时报告,必要时检查
其携带物品;
b)
发现停电,应及时上报技术部相关人员进行处置;
c)
发现火灾隐患,应立即进行处置,火情确认后应立即拨打 119 报警,并上报负责人;
d)
发现偷盗或故意损坏车辆或其他财物时,应及时拨打 110,并上报负责人,在保证自身安全的
情况下,跟踪观察作案情况,有条件时应进行证据采集。
7.2.4
巡逻人员收到监控中心指令或接到突发紧急求助信息,应立即赶赴现场,积极应对,妥善处置。
7.2.5
应定期梳理巡逻记录与采集的信息,有效保存备查。
7.3
出入管理
7.3.1
人员出入
4
DB4419/T 26—2025
7.3.1.1
基本要求
7.3.1.1.1
大门、停车场和重要办公楼的出入口设专门的管理岗。
7.3.1.1.2
来访人员应进行验证、登记,方可进入。
7.3.1.1.3
安保服务人员接待来访人员、解答问询时,应做好办事引导,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协助
处置。
7.3.1.2
访客预约
7.3.1.2.1
访客通过指定程序,经批准人审批通过后,访客到访凭有效证件或有效预约信息通行。
7.3.1.2.2
可根据访客的访问权限,开通相关访问区域和通行次数,有效管理外来访客。
7.3.1.3
证件查验
7.3.1.3.1
对未申请预约的来访人员,应问清事由、受访单位和人员,查验其有效身份证件,电话确
认答复后办理登记手续。
7.3.1.3.2
排查可疑人员,对于不按规定登记、不出示证件的闯入者应及时劝离,必要时通知公安机
关进行处理。
7.3.2
车辆出入
7.3.2.1
公务和工作人员车辆实行号码登记授权进入车库/停车场。
7.3.2.2
对外来车辆通过核查确认、登记方可进入,防止无准入许可的车辆进入。
7.3.2.3
有效疏导进出车辆,保持出入畅通。
7.3.3
物品出入
7.3.3.1
应在便于管理的安全区域设立外卖、快递及其他邮政包裹的交收点,有条件的可提供临时性
物品寄存服务。
7.3.3.2
大宗件物品进出实行“严进严出”的管理原则,进入时应核查确认,出行时应办理放行手续。
7.3.3.3
发现有携带危险或可疑物品进入时,应禁止进入,并及时汇报,必要时通知公安机关进行处
理。
7.4 车辆停放
7.4.1 场地管理
7.4.1.1 地面停车场或地下车库应设置行车指示、限速等标识和路口反光镜,规定行驶路线,指定停
放区域,保证车辆有序通行、便于停放。
7.4.1.2
停车场地专人管理,明确场地责任范围,定期维护场地相关设施设备,保持完好有序、高效。
7.4.1.3
停车场地不应堆积、存放易燃易爆等危险品以及其他杂物。
7.4.1.4
停车位对外开放共享的,实施专口专人管理,并进行区域物理隔离。
7.4.2
机动车停放
7.4.2.1
安保服务人员应做好停车引导,保持车辆有序停放。对施工及载货等外来车辆,安保服务人
员应核实身份,并做好引导,车辆不应占用消防通道。
7.4.2.2
应定期梳理车辆信息与数据,防止无关车辆长时间占用停车资源。
7.4.2.3
发生交通事故,安保服务人员应及时疏导,协助相关部门开展调查取证工作。
5
DB4419/T 26—2025
7.4.2.4
设置充电桩的停车区域,应制定相应管理规定,定期对配套充电设施设备进行检查,确保用
电安全。
7.4.2.5
安保服务人员应做好场地及车辆的动静态管理,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排处,并及时上报。
7.4.2.6
设有错时共享停车区域的办公场所,应加强现场巡查管理,在共享时间结束后及时通知滞留
车离场,保障办公场所停车秩序正常。
7.4.3 非机动车停放
7.4.3.1 安保服务人员应加强对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等非机动车的引导管控,停放于专用停放区域。
7.4.3.2 非机动车应规范充电,充电设施应配有防漏电保护装置,以及相应的报警装置和消防设备。
7.4.3.3 禁止电动自行车等进入办公楼内充电。
7.5 消防安全管理
7.5.1 应建立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消防安全管理组织架构、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灭
火和应急疏散处置预案。
7.5.2
应根据安保服务区域的实际情况,配置相应类型及数量的消防装备和安全器具,并保持完好有
效。
7.5.3
设有消防控制室的,根据消防安全管理相关规定配足符合岗位资格要求的专职人员,实行 24 h
值班值守。
7.5.4
值班人员应做好消防控制室的日常管理,做好值班记录,保持通讯工具畅通。
7.5.5
接到火警信号或故障报警时,值班人员应及时组织人员到现场排查确认,并根据现场情况妥善
处置。
7.5.6
火警处置程序如下:
a)
消防控制室人员接到报警信号后,值班人员应立即以最快方式确认;
b)
火灾确认后,值班人员应立即确认火灾报警联动控制开关处于自动状态,同时拨打 119 报警,
报警时应说明着火单位地点、起火部位、着火物种类、火势大小、报警人姓名和联系电话;
c)
值班人员应立即报告单位负责人,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员接到报告后应立即
赶赴现场组织灭火,并启动单位应急预案。
7.5.7
故障处置程序如下:
a)
消防设施设备发生故障报警时,值班人员应立即报告单位负责人,及时进行维修,并做好故障
及维修情况记录;
b)
消防设施设备发生故障能现场解决的,应立即组织修复,不能现场解决的,应当在 24h 内修复,
不能在 24h 内解决的,应采取确保消防安全的有效措施,并及时报告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人员;
c)
维修消防设施设备故障需要暂停系统的,应经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批准。系统停用超过 24 h
的,应采取确保消防安全的有效措施,并及时报告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设施设备故障应
由供应商或厂家解决的,不影响系统正常工作的应在 10 天内解决,影响系统正常工作的应在
5 天内解决;
d)
因故障需要屏蔽相关设备时,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应做好记录,明确屏蔽设备的位置及影响的
区域,并报告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及相关区域主管人员,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7.5.8
应定期组织消防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办公场所消防安全检查。每季度开展一次消防设施设备测
试,每年至少组织 2 次消防安全培训演练活动。
7.6
突发事件处理
6
DB4419/T 26—2025
7.6.1
应制定极端天气灾害、生产安全事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治安突发事件等相关的应
急预案,应配备相应的应急抢险物资。
7.6.2
应制定演练计划,定期组织实施,记录并评估演练效果。
7.6.3
突发事件发生时,应立即启动应急处置预案,快速响应,并全力配合有关部门,保护人员人身
安全,尽量减少财产损失。
7.6.4
突发事件发生后,应形成紧急事件处理报告,内容包括处置过程、原因调查、结果评估、预案
改进建议等,并及时向安保管理部门报告。
7.7
大型活动保障
7.7.1
应根据大型活动保障需求制定相应的活动秩序维护方案,合理安排安保服务人员,并对场所的
安全隐患进行排查。
7.7.2
大型活动开始前,应提前对停车设施实施有效管理,并做好停车场车位牌等标识信息。
7.7.3
应保障通道、出入口、停车场等区域畅通。
7.7.4
大型活动举办过程中,应做好现场治安秩序的维护和突发事故的处置工作,确保活动正常进行。
7.8
信访秩序维护
安保服务人员应配合相关部门引导来访群众到指定区域接访,做好现场秩序维护工作,协助公安维
护接待场所正常接访秩序。
8
安防设施设备
8.1
应根据党政机关的安防需求配备相应的防盗、防火报警装置和视频监控系统,应配备必要的防盗、
防火设备器材。机要涉密场所应配备满足涉密需求的设施设备。
8.2
宜配备门禁控制系统、车牌识别系统、人脸识别系统、访客登记系统等智能化设施设备。视频监
控人脸识别系统应符合 GB/T 31488 有关要求
8.3
应配备安保服务人员使用的强光手电筒、防爆毯、警示示意牌、手持喊话器等设施设备。
8.4
应根据办公场所的区域特点配备机动车阻挡装置、实体防护设施等用于反恐防范的物防设施及用
于人员防护的防爆毯、防毒面具、毛巾、口罩等用品。
8.5
党政机关和安保服务组织应按照服务合同合理配置安防设施设备。
9
服务评价与改进
9.1
服务评价
应定期对安保服务开展评价,评价方式包括但不限于:
a) 安保服务人员自我评价;
b) 安保管理部门和安保服务组织联合检查;
c) 服务对象和群众的意见、建议及投诉;
d) 由安保管理部门或第三方机构开展的安保服务满意度调查。
9.2 服务改进
9.2.1 应根据检查和评价发现的问题,对安保服务进行改进。对自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对服务
对象和群众的意见、建议、投诉及满意度调查进行汇总、分析并制定具体改进方案和措施。
7
DB4419/T 26—2025
9.2.2
应建立改进跟踪检查机制,实时公开和反馈检查信息。
9.2.3
应对改进方案或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改进情况进行复查和评价。
8
DB4419/T 26—2025
附 A A A

(资料性)
党政机关重要部位
党政机关的重要部位(区域)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a)
单位周界、与外界相通的主要出入口、各办公楼出入口、主要通道、电梯轿厢内和电梯厅、自
动扶梯区域;
b)
门卫室、传达室、信访接待场所;
c)
财务室、档案室、资料室、机要室、保密室、公文交换中心、文印中心(室);
d)
重要办公区,如案件管理中心、指挥调度室等;
e)
重要业务区,如政务服务大厅、调解室等;
f)
供水、供电、供气等设备间、消防控制中心、灭火气瓶间;
g)
监控中心、计算机数据信息中心、网络中心、重要设备机房;
h)
停车库(场);
i)
食堂用餐区、膳食加工区、留样区、仓库;
j)
其他自行确定的重要部位(区域)。
9
DB4419/T 26—2025
附 B B B

(资料性)
安保服务人员岗位条件和行为规范
B.1 岗位条件
B.1.1 政治素质
B.1.1.1 热爱祖国,对党忠诚,诚实守信,严守保密守则。
B.1.1.2 无违法犯罪记录。
B.1.1.3 爱岗敬业,恪尽职守,遵纪守法,团结协作。
B.1.1.4 在国家机要和涉密机关执行安保工作的人员,应进行保密教育和政治审查,并签订保密协议。
B.1.2 身体条件
身体健康,无服用精神类药物不良记录,无传染性疾病,无色盲,无纹身。
B.1.3
年龄条件
18周岁至法定退休年龄。
上一章:DB44/T 2582-2024 社会组织信用建设和管理规范 下一章:DB4419/T 25-2025 居民住宅二次供水工程技术管理规范

相关文章

DB21/T 4026-2024 党政机关后勤 安保服务规范 DB4419/T 11-2024 党政机关食堂食品管理规范 DB14/T 1900-2019 养老机构安保服务规范 DB4419/T 18-2024 “互联网+护理服务”规范 DB4419/T 20-2024 残疾人就业辅导服务规范 DB4419/T 21-2024 残疾人就业辅导服务督导规范 T/ACCEM 217-2024 商务场所安保与礼仪服务规范 DB53/T 1256.6-2024 党政机关后勤服务管理规范 第6部分:绿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