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65.020.20
CCS B15 53
云
南 省 地 方 标 准
DB53/T 1318.4—2024
旱地优质稻种植技术规范
第 4 部分:病害防控
2024 - 09 - 03 发布
2024 - 12 - 03 实施
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53/T 1318.4—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 《标准化工作导则
定起草。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DB 53/T 1318《旱地优质稻种植技术规范》分为七个部分:
——第1部分:品
种;
——第2部分:种植技术;
——第3部分:草害防控;
——第4部分:病害防控;
——第5部分:虫害防控;
——第6部分:鼠害防控;
——第7部分:鸟患防控。
本文件为 DB53/T 1318中的第4部分。
本文件依据 GB/T 1.1-2020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给出的
规则起草。
本文件由云南省农业农村厅提出。
本文件由云南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YNTC07)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郭力维、蔡红、何霞红、朱有勇、王一、李成云、傅杨、朱书生、胡洋山、郭
存武、李娟、黄惠川、刘屹湘、杜云龙、任静、杨银飞、王宗清、董金宝、张应龙。
I
DB53/T 1318.4—2024
引
言
云南口粮生产面临山区多耕地少、旱地多水田少、稻米产能受限等问题,限制了云南省口粮产能提
高,口粮绝对安全面临诸多挑战。从云南口粮产能限制因素的客观问题出发,发挥长期开展水稻育种的
基础优势,结合现代分子育种技术手段,着重培育品质优、耐旱、耐寒、抗病、生育期缩短的适宜旱地
种植的水稻品种,研发配套优质高效的轻简化栽培技术,实现水稻在自然雨养山地上像种玉米一样种植,
解决了水稻种植面积不足和稻谷产量有限的重要瓶颈,拓展了水稻种植面积,提高了山区口粮产能,保
障了山区群众口粮安全。旱地水稻种植技术是水稻生产上的重大技术突破,采用机械化旱直播,用工减
少,效率提高;科学合理利用天然降水,把山地变成良田,实现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术”的山区口
粮生产新途径;减少施肥,节约灌溉用水,生态效益好。
为实现旱地水稻种植技术的规范、系统应用,DB53/T 1318《旱地优质稻种植技术规范》是在系统
开展了旱地水稻品种选择、种植技术规范、草害防控技术、病虫害防控技术、鼠害鸟患防控技术等的研
究探讨基础上,利用旱地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参数,制定本规程,将对提高水稻旱种产能、增加农民
收入、确保口粮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DB 53/T 1318《旱地优质稻种植技术规范》由七个部分构成。
——第 1 部分:品种。目的在于确定旱地水稻品种选择时对生育期、抗性的要求、以及购种保存
方法。
——第 2 部分:种植技术。目的在于确定旱地水稻适宜种植海拔区域、种植时间、种植方式、整
地技术、播种技术、施肥管理、收获等要求。
——第 3 部分:草害防控。目的在于确定旱地水稻种植过程中,苗前、苗后对草害进行综合防治
技术等内容。
——第 4 部分:病害防控。目的在于确定旱地水稻生长过程中,病害防治原则、综合防控技术等
内容。
——第 5 部分:虫害防控。目的在于确定旱地水稻虫害防控技术,如蛴螬、小地老虎、稻蛀螟类、
稻纵卷叶螟、粘虫、稻飞虱等水稻主要害虫的防治方法。
——第 6 部分:鼠害防控。目的在于确定旱地水稻稻田鼠害控制指标、控制适期、控制措施及控
制效果调查方法等内容。
——第 7 部分:鸟患防控。目的在于确定旱地水稻鸟患的术语和定义、采用栽培技术、防鸟和驱
鸟方式进行鸟患防控等方法。
III
DB53/T 1318.4—2024
旱地优质稻种植技术规范
第 4 部分 病害防控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旱地水稻病害的防治原则、病害调查、主要病害症状及发生规律、防控措施等技术内
容。
本文件适用于旱地水稻区域主要病害的防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8321.10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十)
GB/T 15671
农作物薄膜包衣种子技术条件
GB/T 15790
稻瘟病测报调查规范
GB/T 17980.19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菌剂防治水稻叶部病害
GB/T 17980.105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第105部分:杀菌剂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GB/T 28078
水稻白叶枯病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检疫鉴定方法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NY/T 2156
水稻主要病害防治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
防治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加强检疫监管,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因地、因时制宜,协
调运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措施。遵循“重在预防,早抓叶瘟,狠治穗瘟”的原则。
5
病害调查
旱地水稻稻瘟病和细菌性病害的田间调查方法和病情分级方法分别按GB/T 15790、GB/T 17980.19、
GB/T 17980.105的规定执行。
6
主要病害症状及发生规律
主要病害症状及发生规律见附录A。
1
DB53/T 1318.4—2024
7
防控措施
7.1
植物检疫
对旱地水稻细菌性病害按照GB/T 28078中的规定进行申报检疫。。
7.2 农业防治
7.2.1 选用抗(耐)病品种
按照本文件第1部分品种选择,选择稻瘟病抗性中抗及以上,同时对白叶枯、纹枯病、细菌性条斑
病、稻曲病等主要病害有抗性的抗病品种,合理布局与轮换种植。
7.2.2
清洁田园
及时清理稻桩、病株残体和周边杂草。
7.2.3
播种前深翻土壤
旱地水稻播种前和收获后,深翻土壤,深度20 cm~30 cm;深翻后晒田5 d~6 d。
7.2.4
多样性种植
宜与蔬菜、薯类、瓜类等其他科属作物轮作换茬。
旱地水稻-玉米、旱地水稻-大豆、旱地水稻-果树等间作。
7.2.5
肥水管理
促壮苗,合理施肥,少量多次放肥。施足基肥,早施分蘖肥,后期根据苗情追施穗肥,控制氮肥,
增施磷钾肥。按照本文件第2部分种植技术施肥管理执行。
7.3
生物防治
使用生物农药进行病害防控,如选用井冈霉素防控稻曲病,选用春雷霉素防控稻瘟病等。
7.4 化学防治
7.4.1 种子处理
未包衣的种子进行药剂拌种处理,并符合GB/T 15671中的规定。
7.4.2
苗期-封行期
7.4.2.1
预防稻瘟病叶瘟,可选用三环唑、稻瘟灵等药剂。
7.4.2.2
出现发病中心或急性病斑时,及时用药防治,可选用三环唑、稻瘟灵、春雷霉素、嘧菌酯和
苯甲嘧菌酯等药剂,着重喷施发病中心。
7.4.3
孕穗期至抽穗期
重点预防细菌性条斑病和白叶枯病,可选用噻唑锌或噻菌铜等药剂,围绕发病中心由外而内进行防
控。
7.4.4
破口期
2
DB53/T 1318.4—2024
抓住5%破口抽穗关键期,重点预防穗(颈)瘟和稻曲病,可选用三环唑、井冈霉素等保护性药剂。
7.4.5
齐穗期
重点预防穗(颈)瘟,可选用三环唑等药剂。
7.4.6
药剂施用
选用符合国家标准、正规厂家生产、已登记的杀菌剂。
采用二次稀释法配置药剂,药剂施用严格遵循GB/T 8321.10、NY/T 1276和NY/T 2156中的规定执行。
3
DB53/T 1318.4—2024
附 录 A
(资料性)
主要病害症状及发生规律
主要病害症状及发生规律见表A.1
表 A.1 主要病害症状及发生规律
病害名称 病源 症状 发生规律
稻瘟病 有 性 型 为 灰 色 大 角 间 座 壳 [Magnaporthe oryzae (Hebert)
Barr.] , 无 性 型 为 稻 梨 孢 [Pyricularia oryzae (Cooke)Sacc. ] 稻瘟病可以在旱地水稻的各生育期危害各组织 部位,根据发生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 叶瘟、节瘟、穗瘟、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 以叶瘟和穗颈瘟为害较重。 叶瘟:常见症状有慢性型急性型两种病斑。慢 性型病斑呈梭形,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 围有黄色晕圈。急性型病斑一般是圆形或椭圆 形,也有不规则的暗绿色水浸状病斑,叶片两 面密生青灰色霉层。这种病斑发展快,是叶瘟 流行的先兆。 穗颈瘟:穗颈部初现褐色小点,后变成褐色或 黑褐色,长有霉层。易造成枯白穗和秕谷,造 成早稻减产甚至部分田块失收。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稻 草、稻桩、病谷上越冬,是翌年发 病的初侵染源。叶瘟一般在旱地水 稻封行期至拨节期盛行,穗颈瘟一 般发生在破口期至齐穗期。特别是 雨季8月~9月,25 ℃~28 ℃适温 高湿,有雨、雾、露存在条件下有 利于发病。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 时晴时雨,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 件,病情扩展迅速。
胡麻叶斑病 稻平脐蠕孢 (Bipolaris oryzae) 胡麻叶斑病可以在旱地水稻的各生育期危害各 组织部位,以叶片发病较为普遍。感病初期出 现褐色小点,后扩展形成褐色至暗褐色,椭圆 或近圆形病斑,大小如胡麻粒,病斑边缘有狭 窄的黄色晕圈。后期病斑边缘呈深褐色,中央 为灰褐色至灰白色。严重时,病斑常愈合呈不 规则大病班,导致叶片提前枯萎死亡。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旱地 水稻种子或植株残体上越冬,是翌 年发病的初侵染源。以气流传播为 主,受气象条件、土质、水肥管理 影响较大。长期高温干旱、土壤贫 瘠尤其是缺钾肥、偏酸性的沙质土 更容易诱发病害。
稻曲病 有 性 型 为 绿 色 糙 棒 菌 [Villosiclava virens (Y.
Sakurai ex. Nakata) E. Tanaka & C. Tanaka] , 无 性 型 为 绿 核 菌 [Ustilaginoidea oryzae (Cooke) Takahashi] 只发生于穗部,为害部分谷粒。受害谷粒内形 成菌丝块渐膨大,内外颖裂开,露出淡黄色块 状物,即孢子座,后包于内外颖两侧,呈黑绿 色,初外包一层薄膜,后破裂,散生墨绿色粉 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有的两侧生黑色扁平 菌核,风吹雨打易脱落。 主要以菌核在土壤越冬,翌年7月 ~8月间萌发形成孢子座,孢子座上 产生多个子囊壳,其内产生大量子 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孢子借助气流 传播散落,在旱地水稻破口期侵害 花器和幼器,造成谷粒发病。
4
DB53/T 1318.4—2024
表A.1
主要病害症状及发生规律(续)
病害名称 病源 症状 发生规律
细菌性条斑病 稻 黄 单 胞 杆 菌 稻 生 致 病 变 种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 (Fang et al.) Swings et al.] 旱地水稻整个生育期叶片均可受害。病菌从叶片 气孔或伤口侵入叶面任何部位,初期表现为暗绿 色细小水渍状短条斑,逐渐发展成暗绿色或黄褐 色纵条斑,对光观察呈半透明;严重时全叶枯黄, 甚至呈红褐色。湿润叶面病斑上有许多细小的露 珠状深蜜黄色菌脓,干燥后成黄色小珠,不易脱 落。病情严重时,多个条斑融合、连接在一起, 形成不规则的黄褐色至枯黄色板块,田间远看一 片火红色。 带病种子、带病稻草和残留田间 的病株稻桩是主要初侵染源。气 象条件是影响发病程度的必要条 件之一,气温25 ℃~28 ℃、相 对湿度接近饱和最适合于病害发 展。台风、暴雨或洪涝侵袭,造 成叶片大量伤口,有利病菌的侵 入和传播,易引起病害流行。
白叶枯病 稻黄单胞杆菌稻致病变种 [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 (Ishiyama) Swings] 叶枯型是旱地水稻白叶枯病的典型症状,发病多 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为暗绿色水渍状短侵染 线,然后在侵染线周围形成淡黄白病斑,继续扩 展,沿叶缘两侧或中脉向上下延伸,转为黄褐色, 最后呈枯白色。在潮湿后早晨有露水情况下,病 部表面均有蜜黄色黏性露珠状的菌脓,干燥后如 鱼子状小颗粒,易脱落。 带菌种子、带病稻草和残留田间 的病株稻桩是主要初侵染源。一 般在气温25 ℃~30 ℃,相对湿 度85%以上,多雨、日照不足,风 速大的气候条件下有利于发病, 特别是暴风雨与洪涝常引起严重 发病。
5
DB53/T 1318.4—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