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NB/SH/T 0826-2010 发动机油挥发度的测定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

NB/SH/T 0826-2010 发动机油挥发度的测定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3.35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3-12-16 14:24:32



相关搜索: sh 毛细管 气相 机油 色谱 测定 0826

内容简介

NB/SH/T 0826-2010 发动机油挥发度的测定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 ICS 75.100 E34
SH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化工行业标准
NB/SH/T0826--2010
发动机油挥发度的测定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estimation of engine oil volatility
by capillary gas chromatography
2010-05-01发布
2010-10-01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NB/SH/T0826—2010
前 言
本标准修改采用美国试验与材料协会标准ASTMD6417-03《发动机油挥发度的毛细管气相色谱测定法》。
本标准根据ASTMD6417-03重新起草。 为了适合我国国情,本标准在采用ASTMD6417-03时进行了修改。本标准与ASTMD6417-03
的主要差异如下:
引用标准采用我国现行的国家标准。对于ASTMD6417-03中引用的标准,我国无相应国
家标准的在文本中加以说明,不再引用其标准。
一增加了采用氮气作载气的色谱条件,适合我国的载气使用情况。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金珂、杨海鹰。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NB/SH/T0826—2010
发动机油挥发度的测定毛细管气相色谱法
1范围 1.1本标准规定了用毛细管气相色谱仪测定发动机油挥发度的方法。 1.2本标准适用于测定在371℃时发动机油的挥发度。本标准也适用于126℃~371℃之间任意温度点油品挥发度的测定。本标准适用于样品的初馅点高于126℃或第一个校正组分的沸点低于试样的初馏点,且终馏点低于615℃或校正混合物中最后一个正构烷烃沸点高于试样的终馏点的润滑油基础油样品。通过使用某些仪器和色谱柱,有可能扩展方法的适用范围。 1.3本标准采用模拟蒸馏方法的原理。 1.4本标准可用于润滑油基础油及含有复合添加剂的成品润滑油。这些复合添加剂通常含有在本方法实验条件下无法从色谱柱中流出的高分子量非挥发性组分。在本方法所用的计算公式里,假定样品中的所有组分都能从色谱柱中流出,并且以相同的响应因子被检测。但如果样品中存在非挥发添加剂时,这一假定将不成立。此时,所得结果与使用内标测定未流出物质的SH/T0695测定方法相比将会有大的偏差,因此本方法直接以样品的面积百分比来表示挥发度。 1.5本标准采用国际单位制(SI)单位。 1.6本标准没有对所涉及到的所有安全问题提出建议。因此,在使用本标准以前,用户应建立适当的安全和保护措施并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改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SH/T0059润滑油蒸发损失测定法(诺亚克法) SH/T0558石油馏分沸程分布测定法(气相色谱法) SH/T0695 发动机油挥发度测定法(气相色谱法) DIN51581 诺亚克挥发度试验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本标准特殊术语的定义 3. 1.1
面积切片areaslice 在特定保留时间段内来自色谱检测器信号的积分面积。在面积切片模式(见6.5.2)中,忽略了
色谱峰检测参数,检测器积分信号记录的是连续的、具有固定时间步长的面积切片。 3.1.2
校正面积切片correctedareaslice 校正基线补偿即扣除先前记录的空白(非样品)运行面积切片以后的面积切片。
3.1. 3
累计校正面积cumulativecorrectedarea 从分析开始到指定保留时间(RT)的校正面积切片之和,它已扣除了任何非样品面积(例 NB/SH/T0826—2010 如溶剂)。 3.1.4
切片速率slicerate 分析中用于对色谱检测器的连续模以)响应信号进行积分的时间段 切片速率以赫兹表示(例
切片时间 Coee ES
S
如,每秒积分或切片数 3.1.5
sc
与整个色课 生射每个切片面积有关的累计切片速率(分析时间)。切片成间是指每个相邻面积切片尾部 好间。 3.1. 6
1
样品总面积 tgtal sample area 从越始点至 后面积点的累计校正面积。
3. 2 缩写
化勿缩 写的通用方式是标出化合物中碳原子数。广前缀通常标明碳链形式, 以数字下标标
明碳 4 4. 4. 剂 希降的 羊品。方法的精 密度以稀释的油样计第,如实验蜜选择使用纯样品进样, 应当首先确
如,正癸烷表示为n-Clo; 异十四烷表小为i-C14)。
1
使用非极性开管毛细行气相色谱柱来使样品的烃类组分能按沸点升高顺序流出。 溶剂稀释降低黏度后导入气相色谱仪,但至少有个实验室分析的试样要使用未经溶
以的结果。试 详汽化可选用注射点独立加热或与柱温同步加热两种方式之重复的线性程序升温速率升高色谱柱温度,使轻类组分按照沸点升高的顺序流出。用火测器(FID)定量测定流出的试样。以面积切片记录分拆过程中连续保留时间段的检测器验方法范围( ~C)跨度内知烃类的保罐时间并与它们的沸点温度相关联。利用的校正关系 使用线性回归法计 千算在371℃的保留时间。以得到371℃处保留时间测校正面积计 算油品在37f℃的撑发度
- 4.
收可
灯科 4 正得自 5 和应 5.1 在 一些润 滑油规格中 用要求测定发动机轴在37l℃挥发度 5. 2 赋验大 法拟作为S H/T0059为法、 SH/T0695方法利 利DV51581方法的 个替换方齿用于
1
度。从不 本试验方法火获得的数据直接等于SH/TOd59方法 对于存在无法从充出的漆加剂(聚今物)或从色柱中 你能全部流出的重质基础油,本实验方法
测定发气相色请计算的油 挥发度结果可能存在偏差,对于非烃类合成油 本试验方法的结果向能也与其他油品挥发度测定方去没有关联性 5.3 本试验 法口 于其他模拟蒸馏类(如SH7T0558方法)测试方法范润未覆盖的润滑油产品。 6仪器
控挥发
A
用实有不列性能参数的气相色谱系统。
6.1气相色谱仪:
色谱柱箱:能够恒温奔瘦近 境温度(例加35元到50℃)到400%范围内进行线性程序升
6.1.1 温操作。 6.1.2色谱柱程序升温:色谱仪应能够在高至400℃范围内,以高达20℃/min的可选线性速率进行线性程序升温操作。程序升温速率应足以再现,使76条中描述的校正混合物中的每个组分获得 0.1min(6s)的保留时间重复性。
2 NB/SH/T0826-2010
6.1.3检测器:本测定方法需要一个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检测器应满足或超出下列指标。 6.1.3.1操作温度可高达400℃。 6.1.3.2 灵敏度:>0.005C/ 6.1.3.3 最小检测限: 6.1.3.4线性范围: 6.1.3.5应在色谱在没 温时进行色谱柱与检测器的连接。
6.1.4进样系统 薄 *.6条中性能参数的任何进样系统均可使用。曾成效使用了程序升温
样系统。 往上进样装置使用23号或更小规格不锈钢针头的微量注款器。曾使用
蒸发(PTV)和利 6.2微量注 0. 1μL ~ 10 容量的 洗射器 6.2. 1 议使用自 动进样器以获得最佳精度 6.3 柱: 法规定使用离热稳定性的非极性壁涂开管柱(WCOTP。曾成功使用了o.53mm
和不锈钢柱、曾使用0.10μm~1.0um液膜厚度的交联或键和基硅酮固定液的长及液膜厚度的选择以保证至少能使C正构烷烃(沸点615℃)从格中流出为前提。
直径的色谱样应使 迎典 油产品中的烃类以沸点升高的顺序分离且满足8.2.1柱分离度要求的色谱柱和条件 6. 4
量/压力控制:色谱柱和气相色谱系统应使用最佳载气流量。建议系统装能够维持升温过程中载气保持恒流速率的恒压/恒流装究集系统:由符合下述要求的记录仪或相当的设备组成仪:0mV~1V量程的电位记录仪或相当的设备,有2*或更短的满量程响应时间,形显示。
整 6. 6. 5.2 目积 分仪:可以测定色增峰下累加面积的设备。该设备呼以走以色谱数据系统为基础的电子
1
o
D 6.
作站。积分仪/工作站系统应有用于测定保留时间和色增峰面积(峰检测模式)的常规色,系统应能够将检测器连续积分信号转化为固定间隔的面积切片(面积切片模式)
V

所 到 整个分析的这些面积切片随后被储存。积分仪/1.作站的电用范围(例如1V 10V)应覆清 想的 器/电位计系统的线性范围。
相色谱仪上安表的操作软件允许将套线图的数学 储存在存储器中。在其后的样
诚信 信号里自动扣除款线来校止性流失。 ·此积分系统也可储 存和从随后的 测定中自动扣减空白。 品运行中试齐和闭料 7. 1
从检
1
氨气、金 氮或氛气,建议添加净化器,使用分子筛或其他脱除剂除去水、 氧和烃
类。调 的压力确保情定的载气最
警告 7.2氢气 高纯氢例如 无烃),用作FII>燃烧
在高压 压下是压缩气体。高压下氢气是十种非常易燃的气体。 下氢气是种常易燃的气体。
L
警告: 7.3空气:
如,无烃)压缩空气,用作FID的助燃气。

警告:高压T 7.4二硫化碳(C 上的响应小。在选择其 本冷法的样品稀释剂前,应该确定下它的烃含量。
气体, 帮助燃烧。
99%,用作降低黏度的溶剂。它另含沥青质的油易混合且在FID
警告:二硫化碳非常易燃并有鑫
7.5环已烷:纯度大于99% 角作降傅黏度的溶剂。它与含沥青质的油易混合但在 FID上的响应大。在选择其作为本方法的样品稀释剂前,应该确定一下它的烃合量。 警告:环己烷易燃。 7.6校正混合物:溶解于适当溶剂的正构烷烃混合物(常规为n-Cs到n-Co)。最终浓度是约1
3 NB/SH/T0826—2010 份正构烷烃混入100份溶剂中。按照本方法规定的范围(见1.1)要求混合物中至少有一个化合物的沸点低于被测样品的初馏点。校正混合物中至少含有11个已知正构烷烃(例如,n-Cs,n-C。 n-Co,n-Ci2,n-Cl6,n-C20,n-C3o,n-C4o,n-Cso,n-Cs2和n-C)。正构烷烃的沸点列于表1。
注:将合成蜡溶于挥发性溶剂(例如,二硫化碳或环已烷)中可以获得合适的校正混合物。制备1份合成蜡对
200份溶剂的溶液。应加人较低沸点的正构烷烃以确保与7.5条一致。
表1正构烷烃沸点
碳数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沸点/℃ 584 588 592 596 600 604 608 612 615 619 622 625 629 632 635 638 641 644 647 650 653 655 658 661 664
碳数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沸点/℃ 667 670 673 675 678 681 683 686 688 691 693 695 697 700 702 704 706 708 710 712 714 716 718 720
碳数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沸点/℃ 422 431 440 449 458 466 474 481 489 496 503 509 516 522 528 534 540 545 550 556 561 566 570 575 579
碳数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沸点/℃ - 89 -42 0 36 69 98 126 151 174 196 216 235 254 271 287 302 316 330 344 356 369 380 391 402 412
7. 7 响应线性混合物:制备可覆盖本方法沸程范围的约10个单独定量称重的烷烃(纯度大于 99%)混合液。 沸点最高的组分应至少是n-Co。混合物中应包含n-C40。 使用适当的溶剂制备各个组分质量分数为0.5%到2.0%的溶液。 8 仪器的准备 8.1 气相色谱仪安装 8.1.1按照厂商说明书放置气相色谱仪和辅助设备。推荐操作条件见表2。 8.1.2 当连接色谱柱到检测器人口时,确定色谱柱尾端尽可能地接近FID喷嘴。 8.1.3 FID应当定期检查,如有必要,清除检测器里硅酮液相或其他物质燃烧生成的沉积物。这些沉积物会改变检测器的响应性能。 8.1.4 进样管线和色谱柱起始端应定期检查和重装,如有必要,清除额外的沉积物或样品残渣。 8.1.5 柱老化:新色谱柱需要在高于测试方法操作温度下老化,以减少或有效消除固定液流失而得到稳定的色谱基线。 .4 NB/SH/T0826—2010
表2典型色谱操作条件
条件2
条件1
项 目
冷柱头追踪炉温模式获得最佳精密度的需要
进样器进样器温度自动进样器数据采集色谱柱流量控制检测器炉温程序
冷柱头追踪炉温模式获得最佳精密度的需要以面积切片方式采集数据(平均数据采集 以面积切片方式采集数据(平均数据采速率为每秒3片)
集速率为每秒3片)毛细柱5m×0.53mm 液膜厚0.15μm(聚甲基硅酮)
毛细柱5m×0.53mm 液膜厚0.15um(聚甲基硅酮) UHP氨气12mL/min(恒流模式)或柱最 氮气5mL/min(恒流模式)(补充氮气为
25mL/min) 火焰离子检测器温度390℃ 初温50℃ 初时0min 程序升温速率10℃/min 终温380℃ 终时12min 平衡时间2min 1μL 以二硫化碳稀释为2%(质量分数)以二硫化碳稀释为1%(质量分数)
佳流量(补充氨气为18mL/min)火焰离子检测器温度390℃ 初温50℃ 初时Omin 程序升温速率10℃/min 终温380℃ 终时12min 平衡时间2min 1μL 以二硫化碳稀释为2%(质量分数)以二硫化碳稀释为1%(质量分数)
进样量试样稀释校正混合物稀释 8.2系统性能要求 8.2.1色谱柱分离度:柱分离度会影响整个沸程分布的测定,分离度受柱的物理参数和操作条件影响。因此,对色谱柱分离度作出规定可保证应用本方法的不同系统(实验室)情况相当。用式(1)和校正混合物测定中n-Cs.与n-Cs2烷烃(见7.6)测定柱分离度。使用相同条件进行样品分析,分离度(R)应至少为1。
R = [2(t2 - t,)]/[1.699(w, + wz)]
(1)
式中: R- 分离度; t, - -正五十烷的保留时间,s; 12 正五十二烷的保留时间;s;
-正五十烷的半峰宽,s; W2 正五十二烷的半峰宽,S
w,
8.2.2检测器响应校正:本方法假定石油产品烃类在FID-上的响应与单个化合物的质量成比例。 当系统交付使用及无论何时系统或操作参数发生变化时都应进行验证。使用与样品分析(见第9 章)相同的操作步骤测定线性响应混合物(见7.7条)。按照式(2)计算每个正构烷烃(相对于正四十烷)的相对响应因子。
F,=(M,/A.)/(M4/A)
(2)
式中: F。—相对响应因子; M.——混合物中正构烷烃的质量,g; A.- -混合物中正构烷烃的峰面积;
5 NB/SH/T0826—2010
Mao———混合物中正四十烷的质量,g; Aao . -混合物中正四十烷的峰面和每个正构烷烃的F,应保持在主 5%之内。
-
酵剂与正混合物中第一个正构烷烃峰“ -C。)之间可以分离且最
8.2.3柱温:选择的柱温大沸点(615℃)正构烷烃(他操作变量如柱径 8.2.4 色谱柱演 9 试验步骤 9. 1 分析序列
终温前可从色谱在流出。实际使用的程序升温速率将受其
载流 帝量及样品量的影响。
要家色谱柱固定相是非极性的,如100%聚甲基硅酮。
i
为了 这些测 中获得最大的承现性,定义并使用·个按分析方法设定的序列表, 诊序列表中包括: 箱和进 日的初輪温度(初温)、柱温达到初温平衡稳定的时间(平行 衡时间) 祥品进样
和终温舒留时间等具体内容见表2断列典型色谱操作条件。 赠条件满足规定要求后,程序升温色谱椎温度至最高使用温度并按选择时间保持此
和系统 9. 1. 温度 腰照 的分析序列,冷却色谱柱到起始温度 9.1

和平衡时间时,准备积分仪 1.作范系统 ,若进行保留时间校正,使周峰检测模式。 线测定(有或没有溶剂进样) 使用面积切片模式操作。如果使用峰积 价软件则 不需进行计算。 试验方法要求切片速率为5.0取z(每秒5片)、 如果每片切 的时间宽度

限 在最 校正组分(C6o 保留时间的0.02%和0.j2%内 其他切片速率也可以使用。 在沸程分布
若保证所做的累加(集束)切片数据在这些限制内,出于其他原因的需要 也可以使速率。
A
1
bn
-
照序列表设定的时间,将校正混合物、溶剂、或试样注大色谱仪;或进空样(基线空村时启动色谱循环和积分仪7.作站的数据采按照拟定的分析序列重复所有分析或
3 在
因 不期望试样峰允全分离,所以分析中不要改雪设定的检测灵敏度。
9. 空调 线
批样品做一次空白分析(基线空白)。空自分折可以是不进样或注射与样品测定时相同依靠其后的数据处理功能进行基线/溶剂补偿。典型的空白 分析是在样 品测定前 完成了提供有关仪器换作或来自前次样品测定所残布的遗留样串的信息, 世可在两个样品
体禾的。 测定 可或在样 品序列的结尾进行空自测定 9.3 容剂空白运行
C
1
边机油样品中所含的物质不是部能院企从色谱性中流出。 所以, 建议无添加剂的基与发动机油样品放在 .个批饮中分析 每 批发动机油品分析完成后要道 法行个
1
础油样溶剂空
注: 气相色谱夜已提供广H动基线修正(见6.5.2准), 不品安进行进 步的面积切片修 如果色谱
t
电子偏移景在基线外偿后被加到信号里,着额外组面积切片终止以扣除电子偏移 参考所用仪器
仪的的指导悦明 判断电子偏移量是否被加到信号。如果所用的运算法则不多清楚,则需逾过检查面积切
不要进行进一步的修正。通过检查在没有任何色谱峰流出前的面积动片(称修正的而积
片数据来切片)来判断电 量是不被加到补偿后的信号,如果这些修正的面积切片值(天表真实的基线)偏离
需要把减些修正的面积切片的平均值以每一片修正的而积切片中减去。
零,在接下来的分
新零
9.4保留时间对沸点校正
每批样品分析前应完成 留度间戏沸点的校正。向色谱仪中注人一个适当量的(0.2μL~ 2.0μL)校正混合物(7.6条),使用分析序列设定,获得所测定的各个组分的峰保留时间和峰面积的常规(峰检测)数据记录。如果需要沸点分布范报告则采集时间面积切片的记录。图1为校正分析绘图的例子。 6 ICS 75.100 E34
SH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化工行业标准
NB/SH/T0826--2010
发动机油挥发度的测定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estimation of engine oil volatility
by capillary gas chromatography
2010-05-01发布
2010-10-01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NB/SH/T0826—2010
前 言
本标准修改采用美国试验与材料协会标准ASTMD6417-03《发动机油挥发度的毛细管气相色谱测定法》。
本标准根据ASTMD6417-03重新起草。 为了适合我国国情,本标准在采用ASTMD6417-03时进行了修改。本标准与ASTMD6417-03
的主要差异如下:
引用标准采用我国现行的国家标准。对于ASTMD6417-03中引用的标准,我国无相应国
家标准的在文本中加以说明,不再引用其标准。
一增加了采用氮气作载气的色谱条件,适合我国的载气使用情况。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金珂、杨海鹰。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NB/SH/T0826—2010
发动机油挥发度的测定毛细管气相色谱法
1范围 1.1本标准规定了用毛细管气相色谱仪测定发动机油挥发度的方法。 1.2本标准适用于测定在371℃时发动机油的挥发度。本标准也适用于126℃~371℃之间任意温度点油品挥发度的测定。本标准适用于样品的初馅点高于126℃或第一个校正组分的沸点低于试样的初馏点,且终馏点低于615℃或校正混合物中最后一个正构烷烃沸点高于试样的终馏点的润滑油基础油样品。通过使用某些仪器和色谱柱,有可能扩展方法的适用范围。 1.3本标准采用模拟蒸馏方法的原理。 1.4本标准可用于润滑油基础油及含有复合添加剂的成品润滑油。这些复合添加剂通常含有在本方法实验条件下无法从色谱柱中流出的高分子量非挥发性组分。在本方法所用的计算公式里,假定样品中的所有组分都能从色谱柱中流出,并且以相同的响应因子被检测。但如果样品中存在非挥发添加剂时,这一假定将不成立。此时,所得结果与使用内标测定未流出物质的SH/T0695测定方法相比将会有大的偏差,因此本方法直接以样品的面积百分比来表示挥发度。 1.5本标准采用国际单位制(SI)单位。 1.6本标准没有对所涉及到的所有安全问题提出建议。因此,在使用本标准以前,用户应建立适当的安全和保护措施并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改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SH/T0059润滑油蒸发损失测定法(诺亚克法) SH/T0558石油馏分沸程分布测定法(气相色谱法) SH/T0695 发动机油挥发度测定法(气相色谱法) DIN51581 诺亚克挥发度试验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本标准特殊术语的定义 3. 1.1
面积切片areaslice 在特定保留时间段内来自色谱检测器信号的积分面积。在面积切片模式(见6.5.2)中,忽略了
色谱峰检测参数,检测器积分信号记录的是连续的、具有固定时间步长的面积切片。 3.1.2
校正面积切片correctedareaslice 校正基线补偿即扣除先前记录的空白(非样品)运行面积切片以后的面积切片。
3.1. 3
累计校正面积cumulativecorrectedarea 从分析开始到指定保留时间(RT)的校正面积切片之和,它已扣除了任何非样品面积(例 NB/SH/T0826—2010 如溶剂)。 3.1.4
切片速率slicerate 分析中用于对色谱检测器的连续模以)响应信号进行积分的时间段 切片速率以赫兹表示(例
切片时间 Coee ES
S
如,每秒积分或切片数 3.1.5
sc
与整个色课 生射每个切片面积有关的累计切片速率(分析时间)。切片成间是指每个相邻面积切片尾部 好间。 3.1. 6
1
样品总面积 tgtal sample area 从越始点至 后面积点的累计校正面积。
3. 2 缩写
化勿缩 写的通用方式是标出化合物中碳原子数。广前缀通常标明碳链形式, 以数字下标标
明碳 4 4. 4. 剂 希降的 羊品。方法的精 密度以稀释的油样计第,如实验蜜选择使用纯样品进样, 应当首先确
如,正癸烷表示为n-Clo; 异十四烷表小为i-C14)。
1
使用非极性开管毛细行气相色谱柱来使样品的烃类组分能按沸点升高顺序流出。 溶剂稀释降低黏度后导入气相色谱仪,但至少有个实验室分析的试样要使用未经溶
以的结果。试 详汽化可选用注射点独立加热或与柱温同步加热两种方式之重复的线性程序升温速率升高色谱柱温度,使轻类组分按照沸点升高的顺序流出。用火测器(FID)定量测定流出的试样。以面积切片记录分拆过程中连续保留时间段的检测器验方法范围( ~C)跨度内知烃类的保罐时间并与它们的沸点温度相关联。利用的校正关系 使用线性回归法计 千算在371℃的保留时间。以得到371℃处保留时间测校正面积计 算油品在37f℃的撑发度
- 4.
收可
灯科 4 正得自 5 和应 5.1 在 一些润 滑油规格中 用要求测定发动机轴在37l℃挥发度 5. 2 赋验大 法拟作为S H/T0059为法、 SH/T0695方法利 利DV51581方法的 个替换方齿用于
1
度。从不 本试验方法火获得的数据直接等于SH/TOd59方法 对于存在无法从充出的漆加剂(聚今物)或从色柱中 你能全部流出的重质基础油,本实验方法
测定发气相色请计算的油 挥发度结果可能存在偏差,对于非烃类合成油 本试验方法的结果向能也与其他油品挥发度测定方去没有关联性 5.3 本试验 法口 于其他模拟蒸馏类(如SH7T0558方法)测试方法范润未覆盖的润滑油产品。 6仪器
控挥发
A
用实有不列性能参数的气相色谱系统。
6.1气相色谱仪:
色谱柱箱:能够恒温奔瘦近 境温度(例加35元到50℃)到400%范围内进行线性程序升
6.1.1 温操作。 6.1.2色谱柱程序升温:色谱仪应能够在高至400℃范围内,以高达20℃/min的可选线性速率进行线性程序升温操作。程序升温速率应足以再现,使76条中描述的校正混合物中的每个组分获得 0.1min(6s)的保留时间重复性。
2 NB/SH/T0826-2010
6.1.3检测器:本测定方法需要一个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检测器应满足或超出下列指标。 6.1.3.1操作温度可高达400℃。 6.1.3.2 灵敏度:>0.005C/ 6.1.3.3 最小检测限: 6.1.3.4线性范围: 6.1.3.5应在色谱在没 温时进行色谱柱与检测器的连接。
6.1.4进样系统 薄 *.6条中性能参数的任何进样系统均可使用。曾成效使用了程序升温
样系统。 往上进样装置使用23号或更小规格不锈钢针头的微量注款器。曾使用
蒸发(PTV)和利 6.2微量注 0. 1μL ~ 10 容量的 洗射器 6.2. 1 议使用自 动进样器以获得最佳精度 6.3 柱: 法规定使用离热稳定性的非极性壁涂开管柱(WCOTP。曾成功使用了o.53mm
和不锈钢柱、曾使用0.10μm~1.0um液膜厚度的交联或键和基硅酮固定液的长及液膜厚度的选择以保证至少能使C正构烷烃(沸点615℃)从格中流出为前提。
直径的色谱样应使 迎典 油产品中的烃类以沸点升高的顺序分离且满足8.2.1柱分离度要求的色谱柱和条件 6. 4
量/压力控制:色谱柱和气相色谱系统应使用最佳载气流量。建议系统装能够维持升温过程中载气保持恒流速率的恒压/恒流装究集系统:由符合下述要求的记录仪或相当的设备组成仪:0mV~1V量程的电位记录仪或相当的设备,有2*或更短的满量程响应时间,形显示。
整 6. 6. 5.2 目积 分仪:可以测定色增峰下累加面积的设备。该设备呼以走以色谱数据系统为基础的电子
1
o
D 6.
作站。积分仪/工作站系统应有用于测定保留时间和色增峰面积(峰检测模式)的常规色,系统应能够将检测器连续积分信号转化为固定间隔的面积切片(面积切片模式)
V

所 到 整个分析的这些面积切片随后被储存。积分仪/1.作站的电用范围(例如1V 10V)应覆清 想的 器/电位计系统的线性范围。
相色谱仪上安表的操作软件允许将套线图的数学 储存在存储器中。在其后的样
诚信 信号里自动扣除款线来校止性流失。 ·此积分系统也可储 存和从随后的 测定中自动扣减空白。 品运行中试齐和闭料 7. 1
从检
1
氨气、金 氮或氛气,建议添加净化器,使用分子筛或其他脱除剂除去水、 氧和烃
类。调 的压力确保情定的载气最
警告 7.2氢气 高纯氢例如 无烃),用作FII>燃烧
在高压 压下是压缩气体。高压下氢气是十种非常易燃的气体。 下氢气是种常易燃的气体。
L
警告: 7.3空气:
如,无烃)压缩空气,用作FID的助燃气。

警告:高压T 7.4二硫化碳(C 上的响应小。在选择其 本冷法的样品稀释剂前,应该确定下它的烃含量。
气体, 帮助燃烧。
99%,用作降低黏度的溶剂。它另含沥青质的油易混合且在FID
警告:二硫化碳非常易燃并有鑫
7.5环已烷:纯度大于99% 角作降傅黏度的溶剂。它与含沥青质的油易混合但在 FID上的响应大。在选择其作为本方法的样品稀释剂前,应该确定一下它的烃合量。 警告:环己烷易燃。 7.6校正混合物:溶解于适当溶剂的正构烷烃混合物(常规为n-Cs到n-Co)。最终浓度是约1
3 NB/SH/T0826—2010 份正构烷烃混入100份溶剂中。按照本方法规定的范围(见1.1)要求混合物中至少有一个化合物的沸点低于被测样品的初馏点。校正混合物中至少含有11个已知正构烷烃(例如,n-Cs,n-C。 n-Co,n-Ci2,n-Cl6,n-C20,n-C3o,n-C4o,n-Cso,n-Cs2和n-C)。正构烷烃的沸点列于表1。
注:将合成蜡溶于挥发性溶剂(例如,二硫化碳或环已烷)中可以获得合适的校正混合物。制备1份合成蜡对
200份溶剂的溶液。应加人较低沸点的正构烷烃以确保与7.5条一致。
表1正构烷烃沸点
碳数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沸点/℃ 584 588 592 596 600 604 608 612 615 619 622 625 629 632 635 638 641 644 647 650 653 655 658 661 664
碳数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沸点/℃ 667 670 673 675 678 681 683 686 688 691 693 695 697 700 702 704 706 708 710 712 714 716 718 720
碳数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沸点/℃ 422 431 440 449 458 466 474 481 489 496 503 509 516 522 528 534 540 545 550 556 561 566 570 575 579
碳数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沸点/℃ - 89 -42 0 36 69 98 126 151 174 196 216 235 254 271 287 302 316 330 344 356 369 380 391 402 412
7. 7 响应线性混合物:制备可覆盖本方法沸程范围的约10个单独定量称重的烷烃(纯度大于 99%)混合液。 沸点最高的组分应至少是n-Co。混合物中应包含n-C40。 使用适当的溶剂制备各个组分质量分数为0.5%到2.0%的溶液。 8 仪器的准备 8.1 气相色谱仪安装 8.1.1按照厂商说明书放置气相色谱仪和辅助设备。推荐操作条件见表2。 8.1.2 当连接色谱柱到检测器人口时,确定色谱柱尾端尽可能地接近FID喷嘴。 8.1.3 FID应当定期检查,如有必要,清除检测器里硅酮液相或其他物质燃烧生成的沉积物。这些沉积物会改变检测器的响应性能。 8.1.4 进样管线和色谱柱起始端应定期检查和重装,如有必要,清除额外的沉积物或样品残渣。 8.1.5 柱老化:新色谱柱需要在高于测试方法操作温度下老化,以减少或有效消除固定液流失而得到稳定的色谱基线。 .4 NB/SH/T0826—2010
表2典型色谱操作条件
条件2
条件1
项 目
冷柱头追踪炉温模式获得最佳精密度的需要
进样器进样器温度自动进样器数据采集色谱柱流量控制检测器炉温程序
冷柱头追踪炉温模式获得最佳精密度的需要以面积切片方式采集数据(平均数据采集 以面积切片方式采集数据(平均数据采速率为每秒3片)
集速率为每秒3片)毛细柱5m×0.53mm 液膜厚0.15μm(聚甲基硅酮)
毛细柱5m×0.53mm 液膜厚0.15um(聚甲基硅酮) UHP氨气12mL/min(恒流模式)或柱最 氮气5mL/min(恒流模式)(补充氮气为
25mL/min) 火焰离子检测器温度390℃ 初温50℃ 初时0min 程序升温速率10℃/min 终温380℃ 终时12min 平衡时间2min 1μL 以二硫化碳稀释为2%(质量分数)以二硫化碳稀释为1%(质量分数)
佳流量(补充氨气为18mL/min)火焰离子检测器温度390℃ 初温50℃ 初时Omin 程序升温速率10℃/min 终温380℃ 终时12min 平衡时间2min 1μL 以二硫化碳稀释为2%(质量分数)以二硫化碳稀释为1%(质量分数)
进样量试样稀释校正混合物稀释 8.2系统性能要求 8.2.1色谱柱分离度:柱分离度会影响整个沸程分布的测定,分离度受柱的物理参数和操作条件影响。因此,对色谱柱分离度作出规定可保证应用本方法的不同系统(实验室)情况相当。用式(1)和校正混合物测定中n-Cs.与n-Cs2烷烃(见7.6)测定柱分离度。使用相同条件进行样品分析,分离度(R)应至少为1。
R = [2(t2 - t,)]/[1.699(w, + wz)]
(1)
式中: R- 分离度; t, - -正五十烷的保留时间,s; 12 正五十二烷的保留时间;s;
-正五十烷的半峰宽,s; W2 正五十二烷的半峰宽,S
w,
8.2.2检测器响应校正:本方法假定石油产品烃类在FID-上的响应与单个化合物的质量成比例。 当系统交付使用及无论何时系统或操作参数发生变化时都应进行验证。使用与样品分析(见第9 章)相同的操作步骤测定线性响应混合物(见7.7条)。按照式(2)计算每个正构烷烃(相对于正四十烷)的相对响应因子。
F,=(M,/A.)/(M4/A)
(2)
式中: F。—相对响应因子; M.——混合物中正构烷烃的质量,g; A.- -混合物中正构烷烃的峰面积;
5 NB/SH/T0826—2010
Mao———混合物中正四十烷的质量,g; Aao . -混合物中正四十烷的峰面和每个正构烷烃的F,应保持在主 5%之内。
-
酵剂与正混合物中第一个正构烷烃峰“ -C。)之间可以分离且最
8.2.3柱温:选择的柱温大沸点(615℃)正构烷烃(他操作变量如柱径 8.2.4 色谱柱演 9 试验步骤 9. 1 分析序列
终温前可从色谱在流出。实际使用的程序升温速率将受其
载流 帝量及样品量的影响。
要家色谱柱固定相是非极性的,如100%聚甲基硅酮。
i
为了 这些测 中获得最大的承现性,定义并使用·个按分析方法设定的序列表, 诊序列表中包括: 箱和进 日的初輪温度(初温)、柱温达到初温平衡稳定的时间(平行 衡时间) 祥品进样
和终温舒留时间等具体内容见表2断列典型色谱操作条件。 赠条件满足规定要求后,程序升温色谱椎温度至最高使用温度并按选择时间保持此
和系统 9. 1. 温度 腰照 的分析序列,冷却色谱柱到起始温度 9.1

和平衡时间时,准备积分仪 1.作范系统 ,若进行保留时间校正,使周峰检测模式。 线测定(有或没有溶剂进样) 使用面积切片模式操作。如果使用峰积 价软件则 不需进行计算。 试验方法要求切片速率为5.0取z(每秒5片)、 如果每片切 的时间宽度

限 在最 校正组分(C6o 保留时间的0.02%和0.j2%内 其他切片速率也可以使用。 在沸程分布
若保证所做的累加(集束)切片数据在这些限制内,出于其他原因的需要 也可以使速率。
A
1
bn
-
照序列表设定的时间,将校正混合物、溶剂、或试样注大色谱仪;或进空样(基线空村时启动色谱循环和积分仪7.作站的数据采按照拟定的分析序列重复所有分析或
3 在
因 不期望试样峰允全分离,所以分析中不要改雪设定的检测灵敏度。
9. 空调 线
批样品做一次空白分析(基线空白)。空自分折可以是不进样或注射与样品测定时相同依靠其后的数据处理功能进行基线/溶剂补偿。典型的空白 分析是在样 品测定前 完成了提供有关仪器换作或来自前次样品测定所残布的遗留样串的信息, 世可在两个样品
体禾的。 测定 可或在样 品序列的结尾进行空自测定 9.3 容剂空白运行
C
1
边机油样品中所含的物质不是部能院企从色谱性中流出。 所以, 建议无添加剂的基与发动机油样品放在 .个批饮中分析 每 批发动机油品分析完成后要道 法行个
1
础油样溶剂空
注: 气相色谱夜已提供广H动基线修正(见6.5.2准), 不品安进行进 步的面积切片修 如果色谱
t
电子偏移景在基线外偿后被加到信号里,着额外组面积切片终止以扣除电子偏移 参考所用仪器
仪的的指导悦明 判断电子偏移量是否被加到信号。如果所用的运算法则不多清楚,则需逾过检查面积切
不要进行进一步的修正。通过检查在没有任何色谱峰流出前的面积动片(称修正的而积
片数据来切片)来判断电 量是不被加到补偿后的信号,如果这些修正的面积切片值(天表真实的基线)偏离
需要把减些修正的面积切片的平均值以每一片修正的而积切片中减去。
零,在接下来的分
新零
9.4保留时间对沸点校正
每批样品分析前应完成 留度间戏沸点的校正。向色谱仪中注人一个适当量的(0.2μL~ 2.0μL)校正混合物(7.6条),使用分析序列设定,获得所测定的各个组分的峰保留时间和峰面积的常规(峰检测)数据记录。如果需要沸点分布范报告则采集时间面积切片的记录。图1为校正分析绘图的例子。 6
上一章:GB/T 5613-2014 铸钢牌号表示方法 下一章:JB/T 1645-2017 自动冷镦、切边、搓丝机 技术条件

相关文章

NB/SH/T 0826-2010 发动机油挥发度的测定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 NB/SH/T 0876-2013 在用发动机油中微量乙二醇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NB/SH/T 0808-2010 在用柴油机油中稀释柴油含量测定法气相色谱法 NB/SH/T 0808-2010 在用柴油机油中稀释柴油含量测定法 气相色谱法 NB/SH/T 6051-2022 汽油沸程分布的测定 大口径毛细管气相色谱法 NB/SH/T 0474-2010 在用汽油机油中稀释汽油含量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NB/SH/T 6079-2023 车用发动机油橡胶相容性测定法 NB/SH/T 6018-2020 在用发动机油分散性能的测定 滤纸斑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