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37.060.10 N 43
JB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138032020
数字电影放映物镜 技术条件
Digital motion-picture projection lens -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2020-04-16 发布
2021-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
JB/T 13803—2020
目 次
前言. 1 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基本参数及尺寸. 5技术要求..…. 6试验方法... 7检验规则. 8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II
.......
5
6
JB/T 13803—2020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机械工业电影和电教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CMIF/TC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秦皇岛视听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芜湖影星巨幕有限公司、张家港市莱特影视器
材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邓荣武、高松柏、潘国祥、李维善、王虹达、王宏伟、陈琛、刘宵婵、张禹。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I
JB/T 138032020
数字电影放映物镜技术条件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数字电影放映物镜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参数及尺寸、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数字电影放映机用定焦距和变焦距放映物镜(以下简称物镜)。 本标准不适用于超广角、变形和变倍等特殊用途的物镜或附加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4315.2一2009光学传递函数第2部分:测量导则 GB/T13384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T13920—201535mm电影主观检验片(彩色测试图) GB/T25480仪器仪表运输、贮存基本环境条件及试验方法 JB/T9409电影放映物镜性能测定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投射比 throw ratio 放映距离与画面宽度之比。 注:在相同放映距离下,投射比越小,投射的画面宽度越大。
3.2
焦距 focal length f 物镜主点至相应焦点的距离。 注1:物镜前侧与光轴成小角度θ方向上的无穷远物点的像点距光轴的距离为y"时,焦距按公式(1)计算。
f : L tan 0
(1)
注2:物镜放大成像的银幕侧称为前侧,光源侧称为后侧。
3.3
相对孔径 relative aperture 物镜的有效孔径D与焦距f之比。 注1:相对孔径用1:A的形式表示,其中A按公式(2)计算。
f D
(2)
A:
注2:一般来说对放映画面照度有贡献的有效相对孔径以1:N的形式表示,此处N=1/sin,式中α为通过物镜后其
顶点在物镜后侧光轴上的圆锥光束顶角的1/2。当银幕处于无穷远时N与A一致。
1
JB/T 13803—2020
3.4
F数 F-number 相对孔径的倒数。 注1:表示F数的A见公式(2)。 注2:对放映画面照度有贡献的有效F数即为3.3注2中的有效相对孔径的倒数。
3.5
变倍比 zoomratio 变焦倍率最长焦距标称值与最短焦距标称值之比。
3.6
鉴别率 resolution 将带等间隔黑、白线条的检验标板通过物镜放映于银幕时,与可分辨的最小间隔线条数相当的检验
标板上最小间隔的黑、白线对宽度的倒数。
注:单位为线对每毫米(线对/mm)。
3.7
调制传递函数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MTF 以空间频率的函数,反映光学系统传递各种频率正弦物调制度的能力。
3.8
透过率 transmittance 平行于物镜光轴的平行光束从物镜前侧入射,经物镜后出射光束的光通量Φ与入射光通量Φ之
比,用百分数表示。 3.9
相对畸变 relative distortion 物镜的物平面上不同高度的线段经物镜成像后其垂直放大率不同,物体的实际像高y和理想像高
%之差与理想像高y%之比,用百分数表示。 3.10
色差 chromatic aberration 物镜的成像位置和倍率因光波波长不同而变化的像差。
3.11
像面照度均匀度 distribution of illuminate over the image bearing side 像面的边缘照度与中心照度之比,用百分数表示。
3.12
杂光系数stray light index 用物镜放映时,片窗中心区域全黑圆形图像与白图像(透明)在银幕上的影像中心照度之比,用百
分数表示。 3.13
同轴度coaxiality 物镜光轴和物镜筒轴线之间的不一致。
4基本参数及尺寸
4.1定焦距物镜 4.1.1定焦距物镜的投射比应在0.98:1~4.2:1的范围内。 2
JB/T 13803—2020
4.1.2定焦距物镜的相对孔径应不小于1:3.0。 4.2变焦距物镜 4.2.1 变焦距物镜分为手动变焦和电动变焦两种,其投射比应在0.98:1~4.2:1的范围内。 4.2.2变焦距物镜的相对孔径应不小于1:3.0。 4.2.3变焦距物镜的变倍比宜不大于1.3。 4.3与放映机配合部分的尺寸 4.3.1物镜筒装卡部分尺寸A的配合精度采用基孔制H8/h6,如图1所示,其尺寸A以及E是重要参数,应根据其适用的数字放映机的具体参数确定。
像平面、
标称夹持区域 D
E
图 1
4.3.2物镜的机械后工作距离C应不小于适用的数字放映机芯片对角线尺寸的3倍。设计者应根据所适用的数字放映机确定机械后工作距离的具体数值。
5 技术要求
5.1焦距误差 5.1.1定焦距物镜
焦距的实测值f与标称值f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标称值的3%。 5.1.2变焦距物镜
变焦距物镜在最长焦距、最短焦距两位置时,其焦距的实测值f与标称值f之差的绝对值不应大于标称值的5%。 5.2相对孔径误差 5.2.1物镜的相对孔径误差用相应的F数误差表示。 5.2.2定焦距物镜的实测F数与标称F数之差不应大于标称F数的5%。 5.2.3变焦距物镜在最短焦位置时,其最大相对孔径相应的实测F数与标称F数之差不应大于标称F 数的 5%。 5.3鉴别率
物镜的鉴别率应符合表1的规定。
3
JB/T 13803—2020
表 1
鉴别率
类别 1.3K 2K 4K 注:W为芯片的长边尺寸,单位为毫米(mm)。
中心不低于1280像素/W 不低于2048像素/W 不低于4096像素/W
四角不低于900像素/W 不低于1230像素/W 不低于2460像素/W
5.4 调制传递函数
调制传递函数应不低于制造厂的标称值。 5.5 5 透过率
物镜透过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 2
透过率 % ≥80 ≥75 ≥70 ≥65
镜面数量 面 ≤19 20~24 25~29 30~34
5.6 相对畸变
物镜不同视场的相对畸变应不大于2%。 5.7色差
在放映画面横向尺寸两倍的距离处观看,应看不到放映画面有明显色边。 5.8 像面照度均匀度
像面照度均匀度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 像面照度均匀度 %
0.7视场 ≥75
边缘视场 ≥60
5.9杂光系数
物镜杂光系数应不大于3%。 5.10 彩色还原性能
物镜应具有良好的彩色还原性能。
4
JB/T13803—2020
5.11同轴度
物镜的同轴度误差不应大于可放映画面宽度的1%。 5.12运转要求 5.12.1手动旋转变焦距物镜的距离刻度圈时,手感应平稳舒适,不应有明显的卡滞和松动。 5.12.2电动变焦距物镜的伺服系统与物镜筒连接可靠,起动和转动时灵活平稳,停止转动时无爬行、 回转或冲击现象;正反向工作正常。 5.13外观 5.13.1物镜光学零件表面不允许有纤维、水迹、油斑、霉点、灰尘及划痕;膜层应均匀、不脱落,允许用蘸有不损伤膜层的酒精、乙醚等有机溶剂的脱脂棉或洁净软布清洁表面;胶合层应无气泡。 5.13.2物镜筒涂饰及镀层应均匀、不褪色,不应有脱皮、锈蚀及划伤;镜筒内壁及内部零件不应有灰尘、纤维等脏物,不产生有害的光反射。 5.13.3易生锈和易腐蚀部位均应进行防锈、防腐处理。 5.13.4物镜的透镜外露表面应比镜筒端面至少低1mm。 5.13.5物镜筒印刻字应端正、清晰,填色应不褪色。
6试验方法
6.1与放映机配合部分的尺寸
用分度值为0.02mm的量具测量。 6.2相对孔径、焦距误差、相对孔径误差、透过率、相对畸变、像面照度均匀度、杂光系数
按 JB/T 9409的规定测定。 6.3鉴别率 6.3.1将被测物镜安装于投影装置上,在投影装置的片门位置处装鉴别率检验标板,并在光路中加入平板玻璃模拟数字放映机的棱镜系统。 6.3.2投影在银幕上的鉴别率检验标板轮廓线的横向尺寸应不小于2m。 6.3.3调节物镜,使鉴别率检验标板各组图案线条均清晰成像。 6.3.4观察者站在最佳视距(一般为250mm~300mm)处观察时,银幕上能同时分辨径向线条和切向线条的鉴别率图案的最大组数数值,即为鉴别率(线对/mm)。将中心视场和0.85视场的鉴别率作为物镜中心和四角的鉴别率,鉴别率的两倍即为物镜的每毫米像素数。 6.4调制传递函数
调制传递函数按GB/T4315.2一2009的规定测定。 6.5色差 6.5.1同6.3.1~6.3.3。 6.5.2在银幕中垂线距放映银幕两倍于画面宽度的位置处目视观察,应看不到放映画面有明显色边。 6.6彩色还原性能
使用被测物镜在白色漫反射银幕上放映符合GB/T13920一2015的彩色测试图,目视观察彩色还原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