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01:040.07 A42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7754—2012 代替GB/T17754—1999
摩擦学术语
Tribology terminology
2012-12-31发布
2013-10-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17754—2012
目 次
前言
范围 2 基本术语 3 固体表面及其接触
1
摩擦 5 磨损· 6 润滑 7 摩擦副材料
X
C
10
25 28 31 32 39 44
8
润滑材料摩擦学表面技术·
9 10 摩擦学试验设备
汉语拼音索引英文字母索引
图1一个转动球与三个静止球组成的单向滑动摩擦副图2销试样与平板试样组成的往复滑动摩擦副图3销试样与转动圆盘试样组成的单向滑动摩擦副图4块状试样与转动圆环试样组成的单向滑动摩擦副图5两个交叉圆柱试样组成的相对运动摩擦副图6两圆盘试样组成的滑滚运动摩擦副图7试样浸人料浆中作旋转运动的试验装置
33 33 33 34 35 35 36
GB/T17754—2012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替代GB/T17754—1999《摩擦学术语》。本标准与GB/T17754--199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修改了第7章润滑油脂特性;修改了第8章润滑油脂;修改了第9章固体润滑的内容和条目,合并为第8章润滑材料,部分归人第6章润滑:增加了摩擦学表面技术的内容和条目;修改了第10章摩擦学材料的内容和条目,改为第7章摩擦副材料修改了第11章摩擦学试验的内容和条目,改为第10章摩擦学试验设备。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金属与非金属覆盖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7)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曙、李诗卓、赵源、董祥林。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7754—1999。
Ⅱ
GB/T17754—2012
摩擦学术语
1范围
本标准确定了摩擦学常用术语及其定义或定义性说明。 本标准适用于摩擦学及其相关领域的技术标准、技术文件、教材、书刊的编写和翻译,以及摩擦学科
研、教学、学术交流和工程应用。
2基本术语
2. 1
摩擦学tribology 有关作相对运动物体的相互作用表面、类型及其机理、中间介质及环境所构成的系统的行为与摩擦
及损伤控制的科学与技术,包括对摩擦(2.2)、磨损(2.3)、润滑(2.4)及相关问题的研究和应用。 2. 2
摩擦friction 在力作用下物体相互接触表面(3.30)之间发生切向相对运动或有运动趋势时出现阻碍该运动行为
并且伴随着机械能量损耗的现象和过程。 2.3
磨损wear 由于摩擦(2.2)造成表面的变形、损伤或表层材料逐渐流失的现象和过程。
2. 4
润滑lubrication 在相对运动又相互作用表面间加人易剪切物质以减少摩擦(2.2)控制磨损(2.3)或减缓其他形式
表面破坏的设计和措施。 2.5
摩擦物理学 tribophysics 研究摩擦[表面(4.1)上出现的物理现象及其相互作用对摩擦学(2.1)影响规律的学科分支。
2.6
摩擦化学tribochemistry 研究摩擦[表面(4.1)上发生的化学反应及其变化对摩擦学(2.1)影响规律的学科分支。
2.7
纳米摩擦学 nanotribology 关于纳米材料及表面或在纳米尺度上研究其行为规律的摩擦学(2.1)。
2.8
生物摩擦学biotribology 关于生物体,生物材料仿生运动器件的摩擦学(2.1)。
1
GB/T17754—2012
2.9
工业摩擦学 industrial tribology 应用摩擦学applied tribology 工程摩擦学engineeringtribology 摩擦学(2.1)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体现其技术内涵及基本属性(实践性或实用性)主要内容是关
于摩擦学(2.1)的技术和研究结果在工业领域或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2.10
摩擦学系统 tribological system 由若干个摩擦学元素(4.2)通过摩擦学行为联系起来,且与环境之间具有输人和输出关系的系统。
2.11
摩擦学设计 tribological design 运用摩擦学(2.1)知识和相关数据,基于摩擦学系统(2.10)理论,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优化设计。
2.12
摩擦副材料 rubbing pair material 构成摩擦副(4.4)的材料,它包括摩擦材料(7.1)、减摩材料(7.3)、耐磨材料(7.9)、自润滑复合材料
(7.24)。
3固体表面及其接触
3. 1
初(新)生表面nascent(neonatal)surface 完全无污染的固体表面,例如在超高真空中形成的表面。
3.2
亚表面subsurface 固体表面下紧靠表面的部分,无明确尺寸界定。
3.3
表面形貌surface topography 固体表面与微观峰谷的形态与分布有关的几何形状。
3.4
[表面]粗糙度[surface]roughness 在一定取样范围内描述固体表面形貌(3.3)无规则起伏的特征量度。
3.5
表面波纹度surface waveness 固体表面主要由于机械加工系统的振动而形成的有一定周期性的形状和起伏的特征量度。
3.6
微体asperity 固体表面上微小的不规则凸起。
3.7
基准线 reference line 用于测定[表面门粗糙度(3.4)参数的理想直线。
2
GB/T17754—2012
3.8
表面轮廓[线]surfaceprofile 由垂直于基准面的平面与被测表面相交所得的曲线。
3.9
轮偏距 profile departure Y 在表面轮廓「线丁(3.8)上的点与某基准线(3.7))之间的距离。
3.10
取样长度 sampling length L 为测量[表面粗糙度(3.4)参数所取的一段基准线(3.7)长度。 注:根据表面起伏的程度按规定选值。
3.11
中线mean line of the profile m 在取样长度L(3.10)内使轮廓偏距Y(3.9》的平方和为最小的基准线(3.7)。
3.12
轮廓算术平均中线 arithmetical mean centre line of the Pprofile 划分表面轮廓[线(3.8)并与其走向一致的基准线(3.7),在取样长度L(3.10)内该线与两侧的峰
谷组成闭合曲线所围的面积相等。
注:该线近似于中线m(3.11)。 3.13
轮摩峰高 profile peak height Y. 在一组峰谷范围内中线m(3.11)至表面轮廓[线(3.8)峰点之间的距离。
3.14
轮廓谷深 profile valley depth Y. 在一组峰谷范围内中线m(3.11)至表面轮廓[线(3.8)谷点之间的距离。
3.15
轮廓最大平均高度maximumheight of profile R 在取样长度L(3.10)内五个最大轮廓峰高Y。(3.13)和五个最大轮廓谷深Y.(3.14)平均值之和。
Yi
R
(1)
式中:
取值点序数。
i
3.16
轮廓算术平均偏差 arithmetic mean deviation of the profile Ra 在取样长度L(3.10)内轮廓偏距Y(3.9)绝对值的算术平均值。
IY(r)[da
R.=
(2) 3
GB/T17754--2012
近似为:
R
(3)
工
式中:取值点序数
测量次数。
7-
注:通常用该值描述表面粗糙度(3.4),单位为微米(μm)。 3.17
轮廓均方根偏差 root mean square deviation of the profile R. 在取样长度L(3.10)内轮廓偏距Y(3.9)的均方根值
R.= y(r)da
+(4)
3.18
轮廓峰顶线lineof profilepeaks 通过表面轮廓[线(3.8)最高点并平行于中线m(3.11)的直线。
3.19
轮廓谷底线 line of profile valleys 通过表面轮廓[线(3.8)最低点并平行于中线m(3.11)的直线。
3.20
轮廓最大高度 maximum peak to valley height R. 固体表面轮廓峰顶线(3.18)和轮廓谷底线(3.19)之间的距离。
3.21
轮廓水平截距 profile section level c 某一平行于中线m(3.11)且与表面轮廓[线3.8)相交的直线与轮廓峰顶线(3.18)间的距离。 注:一般用微米表示,也可以用轮最大高度R,(3.20)的百分数表示。
3.22
轮廓支承长度 profile bearing length 7p 某一与中线m(3.11)平行的直线在表面轮廓厂线]C3.8)上所截得的各线段长度之和的均方根值。
3.23
轮廓支承长度率.profilebearing length ratio tp 用轮廓支承长度(3.22)与取样长度L(3.10)之比表示的在某一与中线m(3.11)平行的直线上的
支撑程度。 3.24
轮廓支承长度率曲线 curve of the profile bearing lengthratio 表达轮廓支承长度率t(3.23)与轮廓水平截距C(3.21)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3.25
[摩擦学]吸附adsorption 在摩擦学系统(2.10)中起润滑(2.4)作用的材料中的某些物质,尤其是极性物质,借助范德瓦尔斯
4
GB/T17754--2012
力或键合力粘附在固体表面,使被粘附分子浓度升高的表面富集现象。
注:分子或原子借助范德瓦尔斯力被吸附在固体表面称为物理吸附,通过键合力(表面化学反应)被吸附在固体表
面称为化学吸附形成的表面吸附膜具有减摩耐磨作用,环境温度升高,被吸附的分子或原子会脱离固体表面,称为脱附或脱吸。
3.26
列宾捷尔(罗宾德)效应Rehbinder effect 固体与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使表面或近表层的机械性能发生变化的现象。
3.27
克雷默效应Kramereffect 在变形或断裂的新表面释放出电子的现象,这些电子也被称为外激电子。
3.28
罗素效应Vogel-Colson-Russelleffect 在暴露于水蒸汽和氧气中的初生表面C3.1)上形成过氧化氢的现象。
3.29
釉面glaze 材料在摩擦(2.2)过程中形成硬而光滑的陶瓷质表层。 注:称该效应为釉化。
3.30
接触表面contact surface 两物体无限靠近(从工程量级直到分子、原子尺度)且形成相互作用的有共同边界的表面。 注1:由宏观的名义边界确定的固体接触表面的面积称为名义接触面积A 注2:由接触表面中微凸体(3.6》顶部被压平部分形成面积的总和称为真实接触面积A。
3.31
载荷load P 法向力normal force N 施加在互相接触物体上且垂直于接触表面(3.30)的外力。
3.32
赫兹接触Hertzian contact 赫兹(H.R.Hertz)提出的一种描述固体接触的模型。在该接触下的面积称为赫兹接触面积,在该
面积上的压力称为赫兹接触压力。
注:在固体理想接触基础上,运用材料力学、弹性力学及弹塑性力学进行分析计算,得到由载荷P(3.31)产生的接
触压力分布和接触区尺寸,进而获得接触表面(3.30)附近及固体内部的应力分布。
3.33
弹塑性接触elastoplastic contact 固体的接触表面(3.30)中一部分处于材料的弹性变形状态,另一部分处于材料的塑性变形状态。
3.34
接触角contact angle 固体表面的液滴在固/液/气三相交界面处的气/液相接口与固/液相接口之间的夹角。
3.35
同曲表面conformal surfaces 曲率中心位于接触表面(3.30)同一侧的两个曲面。 注:曲率中心位于接触表面(3.30)两侧的称为异曲表面。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