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37.040.10 N46 备案号:
JB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7474.1—2016 代替JB/T7474.1—1994
自动照相机技术条件第1部分:内藏闪光灯
Automatic camera technology conditions-Part 1: Built-in flash
2016-10-22发布
2017-04-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JB/T7474.1—2016
目 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 技术要求 4.1 闪光指数 4.2 闪光有效距离.. 4.3 有效照射角. 4.4 回复时间 4.5 预备指数 4.6 每组电池的闪光次数, 4.7 闪光耐久性和漏闪率 4.8 相关色温, 4.9 耐振性能, 4.10 大气环境适应性 4.11 冲击适应性. 4.12 碰撞适应性. 4.13 安全要求, 4.14外观.. 5试验条件 6 试验方法, 6.1 闪光指数 6.2 闪光有效距离. 6.3 有效照射角 6.4 回复时间 6.5 预备指数 6.6 每组电池的闪光次数 6.7 闪光耐久性和漏闪率。 6.8 相关色温 6.9 耐振性能 6.10 大气环境适应性, 6.11 冲击试验
II
6.12 碰撞试验 6.13 安全要求 6.14 外观
6
.6
表1大气环境适应性表2冲击适应性表3 碰撞适应性
T
2
I
JB/T7474.1—2016
前言
JB/T7474《自动照相机技术条件》分为四个部分:
第1部分:内藏闪光灯:一第2部分:DX检码第3部分:自动卷、倒片:第4部分:自动调焦。
本部分为JB/T7474的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JB/T7474.1-1994《照相机内藏闪光灯技术条件》,与JB/T7474.1—1994相比主
要技术变化如下:
规范性引用文件做了更新;增加了术语和定义:
一
增加了闪光有效距离技术要求(见4.2): -增加了锂电池的闪光次数技术要求(见4.6.4》;修改了闪光耐久性和漏闪率的技术要求(见4.7)增加了相关色温技术要求(见4.8):修改了大气环境适应性技术要求(见4.10);增加了冲击适应性技术要求(见4.11);增加了碰撞适应性技术要求(见4.12):增加了闪光有效距离的试验方法(见6.2);增加了相关色温的试验方法(见6.8);修改了大气环境适应性的试验方法(见6.10):增加了冲击适应性的试验方法(见6.11)增加了碰撞适应性的试验方法(见6.12)。
本部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照相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CSAC/TC107)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杭州照相机械研究所、国家照相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任森、杨春君。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JB/T7474.1—1994e
II
JB/T7474.1—2016
自动照相机技术条件第1部分:内藏闪光灯
1范围
JB/T7474的本部分规定了照相机内藏闪光灯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试验条件、试验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照相机内藏闪光灯。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421.1一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概述和指南 GB/T2423.1一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A:低温 GB/T2423.2一2008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B:高温 GB/T2423.3一2006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Cab:恒定湿热试验 GB/T2423.5一1995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Ea和导则:冲击 GB/T8897.2原电池第2部分:外形尺寸和电性能要求 GB/T13964照相机械术语 JB/T8250.6照相机振动试验方法 JB/T10362-2010数码照相机
3术语和定义
GB/T13964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闪光指数 (flash) guide number GN 表示闪光灯发光量的一个度量值。当照相机内的感光体得到合适的曝光量时,基于ISO100闪光指
数(GN)等于照相镜头光圈系数F与内光光源到被摄体距离的乘积。 3.2
有效照射角effectiveangleof coverage 等于有效照射半角的2倍。对于发出矩形光束的(电子)闪光装置,则以矩形的水平和垂直方向的
两个有效照射角来定义。 3.3
回复时间recycletime 电子闪光装置从闪光释放到下一次预备指示开始显示时的间隔时间。
3.4
预备指数readyguidenumber 预备指示开始显示时测得的闪光指数。
1
JB/T7474.1—2016
3.5
相关色温relative colortemperature 当光源所发射光的颜色与黑体在某一温度下辐射光的颜色相同时,黑体的温度。
4技术要求
4.1闪光指数 4.1.1基于ISO100,内藏闪光灯的标称闪光指数应不小于该相机最小光圈系数F乘以2m,若最小光圈系数F大于或等于5,则标称闪光指数应不小于10(只适用于银盐胶片照相机)。 4.1.2实测值与标称值的极限偏差为土0.8EV。 4.2闪光有效距离
内藏闪光灯自动闪光模式下,在说明书中规定的拍摄距离内,相机成像画面的中心曝光误差为 (-1.5~+1.25) EV. 4.3有效照射角 4.3.1实测值应不小于该照相机照相镜头的视场角。 4.3.2水平和垂直两个角度的实测光输出平均值与中心点实测光输出的极限偏差为土1EV。 4.4回复时间 4.4.1产品说明书应有标称值。 4.4.2实测值应不大于标称值的1.3倍。 4.5预备指数
每当预备指示显示时,预备指数实测值与闪光指数标称值的偏差不超过-1.3EV。 4.6每组电池的闪光次数 4.6.1实测值应不小于标称值的80%。 4.6.2.用LR6碱性电池时:
a)标称值应不少于120次: b)当标称值少于规定值或无标称值时,也按a)中最小标称值要求。
4.6.3用R6高容量锌锰电池时:
a)标称值应不少于45次: b)当标称值少于规定值或无标称值时,也按a)中最小标称值要求。
4.6.4用锂电池时,标称值应不少于产品明示的要求。 4.7闪光耐久性和漏闪率
连续闪光次数应不少于2500次,漏闪率应不大于1%。经闪光耐久性试验1000次后,闪光指数应符合4.1.2的要求。 4.8相关色温
色温应在5000K~6500K。
2
JB/T7474.1-2016
6试验方法
6.1闪光指数 6.1.1将闪光接收器固定在半径为2m的球面专用夹具上。 6.1.2照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照相机照相镜头应对准中央闪光接收器的探测器。 6.1.3开启闪光灯,以60s的间隔连续闪光3次,测量光输出,取闪光表3次读数的平均值。 6.2闪光有效距离
测试闪光有效距离时,应在暗室条件下,在说明书中规定的拍摄距离和拍摄模式下,对着均匀灰板 C18%)拍摄,将拍摄得到的画面输入计算机,取画面中心1/10面积的平均亮度,按JB/T10362一2010 中公式(4)计算曝光量误差。 6.3有效照射角 6.3.1根据照相机照相镜头的焦距计算该相机内藏闪光灯的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的照射角度,变焦镜头按广角计算。 6.3.2-根据水平角度和垂直角度的标称值(计算值),分别将五只闪光接收器置于中央、左、右、上、 下角度的相应位置。 6.3.3开启闪光灯,先闪光3次,2次闪光间隔时间为60s 6.3.4测量左、右、上、下角度相对应的光输出与中心光输出的最大偏差,以60s的间隔,连续闪光 3次,取其平均值。 6.4回复时间 6.4.1开启闪光灯,使闪光灯在每次预备指示刚显示时闪光。 6.4.2先闪光3次,然后用秒表测量出第4与第5、第5与第6、第6与第7次闪光之间的间隔时间,取其平均值。 6.5预备指数
按6.1的要求固定照相机,预备指示刚亮起时触发闪光,测量预备指示显示时的光输出,连续测3 次,取中央闪光接收器3次读数的平均值。 6.6每组电池的闪光次数
试验时,闪光灯连续地每隔60s闪光1次(或按产品说明书要求),直到预备指示在60s时不再显示为止,记录连续闪光次数。 6.7闪光耐久性和漏闪率 6.7.1闪光灯连续地每隔60s闪光1次,闪过120次后每隔30s闪光1次,连续闪光至300次,测量闪光指数应符合4.1.2的规定,然后连续闪光至2500次。试验每隔300次休息10min 6.7.2试验过程中记录漏闪次数。 6.7.3进行耐久性试验时允许采用与电池等效的稳压电源。 6.8相关色温
色温表的受光窗置于闪光灯正前方,以60s间隔全功率闪光3次,取3次的平均值。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