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27.020 J92 备案号:56627—2017
JB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12893—2016
大功率柴油机 ,凸轮轴 技术条件 High power diesel engines -- Camshafts --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2016-10-22发布
2017-04-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JB/T12893—2016
目 次
前言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技术要求 3.1 总则 3.2 材料.. 3.3 热处理 3.4 尺寸公差 3.5 几何公差. 3.6 外观质量.. 3.7 表面粗糙度 3.8 磁粉检测. 3.9 清洁度.
3.10 组装式凸轮轴对正标记检验方法.
4
4.1 检验要求 4.2 力学性能检验 4.3 硬化层深度检验 4.4 硬度检测. 4.5 金相组织检测 4.6 尺寸检验方法 4.7 几何公差检验 4.8 外观质量检验· 4.9 表面粗糙度检验 4.10 磁粉检测. 4.11 清洁度检测 4.12 标记检查 5检验规则
5.1 轴颈支承数量 5.2 检验项目. 5.3 用户抽检。 6标志、包装、运输和存. 6.1标志 6.2 包装. 6.3 运输和贮存. 6.4其他
6
表1凸轮轴主要部位表面粗糙度要求表2检验组装后凸轮轴所采用的轴颈支承数量表3 型式检验和出厂检验项目
JB/T12893—2016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内燃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77)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南车玉柴四川发动机股份有限公司、南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宁波中策动力机电
集团有限公司、淄博柴油机总公司、上海内燃机研究所、北车(大连)柴油机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伟华、万虎、吴杰、赵飞、杨存平、梁虎森、邱伟冰、芦宁、郭华、滕超、 刘清明。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I
JB/T128932016
大功率柴油机凸轮轴 技术条件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功率柴油机用凸轮轴的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缸径大于200mm(或单缸功率大于75kW)的大功率柴油机用凸轮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224—2008钢的脱碳层深度测定法 GB/T228.1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 GB/T229金属材料夏比摆锤冲击试验方法 GB/T230.1金属材料洛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A、B、C、D、E、F、G、H、K、
N、T标尺)
GB/T231.1金属材料布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 GB/T699优质碳素结构钢 GB/T1184—1996形状和位置公差未注公差值 GB/T1801-2009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极限与配合公差带和配合的选择 GB/T1958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形状和位置公差检测规定 GB/T2828.1 计数抽样程序检验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GB/T2975 钢及钢产品力学性能试验取样位置及试样制备 GB/T3077 合金结构钢 GB/T4340.1金属材料维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 GB/T5617一2005钢的感应淬火或火焰淬火后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测定 GB/T94502005钢件渗碳淬火硬化层深度的测定和校核 GB/T10561—2005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测定标准评级图显微检验法 GB/T17394.1一2014金属材料里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 GB/T17394.4一2014金属材料里氏硬度试验第4部分:硬度值换算表 JB/T6729内燃机曲轴、凸轮轴磁粉检测 JB/T9204-2008钢件感应淬火金相检验
3技术要求
3.1总则
凸轮轴应按照经规定程序批准的产品图样及技术文件制造,并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1
JB/T12893—2016
3.2材料 3.2.1用于制造凸轮轴的毛坏应为锻件或轧制棒材。 3.2.2凸轮轴宜采用GB/T699规定的20、45、50Mn或GB/T3077规定的12CrNi315Cr、20Cr 20Mn2~20CrMnTi、20CrMnMo、42CrMo、45Mn2、50Cr及能满足使用性能的其他材料制造。 3.2.3原材料的非金属夹杂物评级应不超过GB/T10561一2005中2.5级的规定,或按产品技术要求执行。 3.3热处理 3.3.1低碳钢、低碳合金钢凸轮轴 3.3.1.1采用20、12CrNi3、15Cr、20Cr、20Mn2、20CrMnTi、20CrMnMo等材料制造的凸轮轴,其凸轮表面、支承轴颈表面,应进行渗碳或碳氮共渗等硬化处理。 3.3.1.2硬化层深度为1.5mm~2.5mm,表面硬度为58HRC~63HRC。 3.3.1.3硬化层的金相组织为细针状马氏体,少量残余奥氏体和碳化合物或氮化合物,不应有连续网状渗碳体和脱碳层存在。 3.3.2中碳钢、中碳合金钢凸轮轴 3.3.2.1采用45、42CrMo、45Mn2、50Mn、50Cr等钢的凸轮轴本体应进行调质处理或正火处理:凸轮轴的凸轮表面、支承轴颈表面应进行淬火硬化处理。 3.3.2.2凸轮轴的凸轮和支承轴颈表面淬火处理的硬化层深度为1.5mm~5mm,表面硬度为55HRC~~ 63HRC. 3.3.2.3凸轮轴的凸轮表面和支承轴颈表面硬化层的金相组织应符合JB/T9204一2008中3级~7级的规定。 3.3.2.4进行调质处理的凸轮轴本体硬度为230HBW~300HBW。进行正火处理的凸轮轴本体硬度为 170HBW~250HBW。 3.3.3凸轮轴热处理后力学性能
必要时可提出并测量凸轮轴锻件热处理后的力学性能参数,如:抗拉强度(Rm)、下屈服强度(ReL) 或规定塑性延伸强度(Rp0.2)、断后延伸率(A)、断面收缩率(Z)及冲击吸收能量(K),应符合产品图样、技术文件的要求。 3.4·尺寸公差 3.4.1凸轮轴各支承轴颈的线性尺寸公差应符合GB/T1801一2009规定的e8级精度。 3.4.2单节凸轮轴各凸轮对其公称位置的角度偏差应不大于土20,凸轮轴产品图样或技术文件有规定的应按其规定执行。 3.4.3凸轮轴各凸轮升程偏差应符合产品图样或技术文件的规定。 3.4.4单根凸轮轴各凸轮对其公称位置的角度偏差应不大于土30″。 3.5几何公差 3.5.1单节凸轮轴两支承轴颈的同轴度公差应不低于GB/T11841996规定的7级。 3.5.2凸轮轴各支承轴颈面的圆柱度公差应不低于GB/T1184-1996规定的9级。 3.5.3单节凸轮轴凸轮基圆工作面素线对支承轴颈面公共轴线的平行度公差应不低于GB/T1184一 1996中表B.3规定的9级,其余凸轮型面上的平行度公差应不低于GB/T1184—1996规定的7级。 3.5.4单节凸轮轴止推端面对其公共轴线的圆跳动公差应不大于0.015mm
2
JB/T12893—2016
3.5.5单根凸轮轴支承轴颈面对其公共轴线的圆跳动公差应不低于GB/T1184一1996规定的9级精度。 3.5.6单根凸轮轴止推端面对其公共轴线的圆跳动公差应不大于0.03mml 3.5.7单根凸轮轴安装正时齿轮的轴颈对其公共轴线的径向跳动公差应不低于GB/T1184一1996规定的8级。 3.6外观质量
凸轮轴外观质量应符合产品图样和技术文件的规定。 3.7表面粗糙度
凸轮轴主要部位表面粗糙度参数MRRRa不应大于表1的规定。
表1凸轮轴主要部位表面粗糙度要求表面粗糙度参数MRRRa
表面粗糙度参数MRRRa
凸轮轴部位
凸轮轴部位
μm 0.60 0.50
μm
锥面连接0.80,平面连接
凸轮表面支承轴颈表面
安装正时齿轮的轴颈表面
3.20 1.60
止推端面
3.8磁粉检测
凸轮轴应逐支进行磁粉检测。质量应符合JB/T6729的规定,检测完成后进行退磁处理,剩磁应不大于0.2mT。 3.9清洁度
凸轮轴的清洁度应符合产品图样或技术文件的规定。 3.10组装式凸轮轴对正标记
组装式凸轮轴在组装后的每对单节凸轮的连接法兰圆柱面应依次刻上对准记号。
4检验方法
4.1检验要求
凸轮轴的检验应在凸轮轴实物或在采用同材料、同截面尺寸、同炉热处理的模拟试棒上进行。 4.2力学性能检验 4.2.1取样位置
在凸轮轴本体或模拟试棒上按GB/T2975的规定取样。 4.2.2检验方法
拉伸试验按GB/T228.1的规定进行,冲击试验按GB/T229的规定进行。 4.3硬化层深度检验
取样位置可根据检测要求按以下方法确定:
JB/T12893—2016
一周期定检和用户抽检试样在凸轮型线部位和支承轴颈上截取;一批量热处理随炉定检试样在凸轮轴本体或模拟试棒上截取。
4.4硬度检测 4.4.1.检测位置根据检测要求按以下方法确定:
一现场检测(不解剖):凸轮型面、支承轴颈表面和凸轮轴本体外表面:
实验室检测(解剖):凸轮轴本体R/2处、凸轮型面、支承轴颈表面:一现场硬度检测位置应在产品图样上注明。
4.4.2检测方法根据检测要求按以下方法确定:
一现场检测(不解剖:按照GB/T17394.1一2014规定的方法,采用D型冲击装置测定硬度值
HLD,对应HRCHBW见GB/T17394.42014的规定实验室检测(解):按照GB/T230.1、GB/T231.1规定的方法,检测凸轮型面、支承轴颈表面硬度HRC和本体硬度HBW。
4.5金相组织检测 4.5.1取样位置根据检测要求按以下方法确定:
硬化层组织试样在凸轮型线部位截取,本体组织试样在凸轮轴本体或模拟试棒上按GB/T2975的规定取样,试样尺寸为20mm×15mm×20mm。 4.5.2检验方法根据检测要求按以下方法确定:
脱碳层检验按GB/T2242008的规定,用100倍或更高倍数金相显微镜测量脱碳层深度。金
相组织检验按GB/T92042008的规定,在产品图样规定的位置截取金相试样,用500倍金相显微镜观测显微组织级别。 硬化层深度检验按GB/T9450—2005、GB/T5617—2005~GB/T4340.1的规定进行,也可采用金相法测量硬化层深度,测量到50%马氏体处。
4.6尺寸检验方法 4.6.1凸轮轴支承轴颈直径采用示值误差不超出土0.01mm的量具测量。 4.6.2凸轮轴各凸轮升程偏差应在凸轮轴检测仪上测量。 4.7几何公差检验
凸轮轴上各加工部位的几何公差按GB/T1958的规定进行检测。 4.8外观质量检验
凸轮轴的外观质量可采用目测方式进行检查。 4.9表面粗糙度检验
凸轮轴的凸轮和支承轴颈表面粗糙度采用表面粗糙度仪进行测量,也可用其他方法测量。 4.10磁粉检测
按JB/T6729的规定对凸轮轴进行磁粉检测。
4